2010-07-10 11:59:18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无论露地月季还是温室月季,白粉病都是一种危害严重、散布广泛的疾病。它不像苹果黑星病(Black-spot)在干旱季节发生,而是发生在潮湿环境里。也不像锈病,当温度变化剧烈时发生。早在1819 年,就有了月季白粉病的记述。现在了解到,该病可以影响月季整个生长期。对于温室月季,月季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会造成严重危害的疾病。
宿主和变种的关系
月季麦类白粉病仅仅感染蔷薇属植物。尽管各品种的敏感性有差异,但是在发病季节,几乎所有品种都容易受感染。攀援月季、藤本月季、微型月季和茶香月季都易受感染。有报导说,光叶蔷薇(Wichurianas)有较强的抵抗力。
症状和损害
早期症状,叶片表面出现类似疱状突起物。易感染品种的嫩叶扭曲并有白色粉状物覆盖,发展很快,老叶片不会扭曲,仅仅有不断发展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白色粉状物覆盖叶片表面。那些抗病强的品种(实际上已经受到感染),细胞被破坏并变黑,叶片表面会出现类似被腐蚀了的区域。在某些情况下,下部叶片也会受到广泛侵害,出现小点或线状的霉菌孢子。同样,当环境适宜并有大量带菌源时,传染速度是很快的。嫩叶,嫩梢和嫩刺,敏感品种都易感白粉病。庭院月季品种在新春来后,潜伏在休眠芽中的霉菌会使正在发育的新生芽和嫩叶感染,使之成为新的一年中的传染源。
花梗、果实、萼片,甚至花瓣都会被感染。受感染的组织常常扭曲,生长端和芽死亡,切花品质下降。由于叶片、枝条受损,直接影响
植物的光合作用,结果生长减慢,植株发育不良。由于防治药品的使用,会造成种植成本上升。
病原菌
月季白粉病主要由子囊菌纲,白粉菌目的蔷薇单丝壳感染造成的。个别情况下,葎草单丝壳(凤仙花白粉病)和桃属单丝壳(蔷薇单丝壳变种)也会成为传染源。在庭院和室外,春季到来后,通过两种方式传染。对于已受感染的植株,病菌的菌丝体形式在休眠芽或潜伏芽中越冬。环境适宜时,形成分生孢子,借助风力,侵害健康嫩叶或嫩梢。开始新的发病循环。对于未受过感染的植株。死去的孢子在叶片上形成褐色或黑色的斑点。冬季,残存病菌潜伏在茎和落叶中;天气转暖后,子囊裂开,孢子随风传到健康植株上,形成危害。由于温室内气候适宜,冬季也能
正常生产,所以发病会持续不断。
孢子一沾上植物表面,立刻发芽,在叶片表面形成{dy}条吸管结构。该结构的底面是一种巧妙的凸管,穿透表皮细胞的外皮并进入到细胞内部,形成一种球状吸食结构或者称之为吸器。在叶片或茎表面的霉菌丝或是菌丝的生长速度很快,并侵染其它表皮细胞。同时霉菌的每个孢子顶端的菌丝都孕育出短的直立的分叉,或叫分生孢子。许多孢子接连在一起,形成链状,呈现出典型特征——粉状。链条一旦断裂,就会随着空气的流动,散布到新的感染位置。
环境影响
在经过3 小时或更少时间,最多不超过24 小时,孢子或分生孢子将活跃起来。其繁殖温度在5.5摄氏度 至33.3摄氏度 范围内,最适温度为21.6摄氏度。至于湿度的影响,各种资料不尽相同。但是孢子的繁殖和感染能在23%到大于90%相当宽的相对湿度范围内进行。
从菌丝或分生孢子上释放出的孢子,生命力不强。当温度为32.2摄氏度、相对湿度为70%时,2 小时内其繁殖能力达95~100% ;5 小时后,只有8~20%。当温度为21摄氏度、相对湿度70%时,繁殖能力也只有20~40%。虽然相对湿度为80%和90%时,孢子的存活能力较长,但是在21摄氏度 时,48 小时后,或者32摄氏度,24 小时后,将基本死亡。由于在21摄氏度 左右时,孢子有很高的繁殖力和较长的生存期,所以在较冷季节的太平洋沿岸,白粉病的危害比夏季较热的大西洋沿岸和东部及中西部地区要严重得多。西部地区夏季雨水较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发现在相对干燥的亚利桑那,不管极高温度周期多么频繁,白粉病一般来势都比较猛烈。
有一个用水xx白粉病的例子。早在30 年代末40 年代初,温室里为了消灭红蜘蛛,采用强力喷雾器对叶片丛进行喷雾清洗。在这个时期,除极个别敏感品种外,白粉病很难发生——但是黑斑病却比较普遍而且严重。在以后的3、40 年里,温室普遍采用杀螨剂或烟雾代替喷水防治红蜘蛛,黑斑病绝迹了,而白粉病开始成为{zy}先考虑的问题了。
最近一份没有公开发表日期的资料显示,在相对湿度较高时,孢子会大量繁殖;在相对湿度较低时,孢子迅速成熟。通过风或者低速空气流,成熟的孢子被释放出来并传播开去。
空气流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因素,有助于孢子散布。一般在温室靠近门或者破损玻璃的区域,尽管有时温湿度并不有利于孢子的生存,但是空气流动明显,孢子可以持续散布,所以白粉病会更严重些。
通常在夜间,高的相对湿度,促使孢子产生、发育、致病;遇到低的相对湿度,孢子成熟、释放。一般会持续整天。下表给出白粉病流行的最适宜条件。
当连续几天出现适宜条件,病情会大规模流行。
防治白粉病的有效办法是提高病情预报的xx度,因此有必要研究温度、相对湿度和光对白粉病的影响。
防治(Control)
无论室外还是温室内,防治白粉病主要采用喷洒杀霉菌剂。然而,任何一种流行病的发生都与环境因素有关,因此,可以用预防手段阻止病害的发生。在温室,用这种方法防治白粉病是非常困难的。室外月季和温室月季在防治病害方面有所不同,处理方法不一样。
室外月季——在月季生长中出现下列情况时白粉病将发生:少雨或者无雨;温度变化接近霉菌繁殖、传播的最适条件;夜间相对湿度高;白天相对湿度低。当气候干燥或半干燥时,防治比较有效。在整个生长季节里,定期采用防治手段是{jd1}需要的。春、夏季雨水多时,到了晚夏或者秋天疫病会流行。通常在仲夏之前防治方法没有规律可言。使用杀霉菌剂可以有效地预防温室月季白粉病的发生。虽然粉末状的xx剂是有效的,但是药效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所以每次下过雨都要重新喷药。如果7~10 天内没有下雨,新的枝叶又长出来了,也要再喷药一次。在潮湿季节应该增加喷药次数,以保证xx效果。
温室月季——当出现下列情况时,温室里的月季在任何时候都会感染上白粉病:温度变化接近病菌生长和传播的最适范围;夜间相对湿度高;白天相对湿度低;预防方法包括改变温室内的气候并使用xx剂。
分述如下:
夜间 白天
低温(15.5摄氏度) 高温26.5摄氏度
高湿(90~99%) 低湿(40~70%)
孢子产生、发育、致病 孢子成熟、释放、传播
1)改变温室内的气候:太阳落山前,打开温室顶部的通风口和加热系统,利用空气的对流,将室内温暖、潮湿的空气排除一些。然后关闭加热系统。经过这样处理,夜间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会低一些,降低了流行病感染的危险。天黑后,通风口要关闭。在采用风扇或者风扇加风筒系统的温室中,可将风扇工作点设定在太阳落山后停止工作,以便排除温暖、潮湿的空气。
2)使用杀霉菌剂:由于防治白粉病的新药不断出现,因而一些人期望能在市场上买到xxxx白粉病的药,这是不切实际的。应该在技术员指导下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