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与正面传播- 邹剑川-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中国{lx1}的财经 ...

【研究思考下下】危机公关与正面传播

邹剑川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俗话说的就是危机公关。有些事本来是夫妻两的事,弄到网上就不大好看。有些事本来单位里的事,闹到外面就沸沸扬扬,其实也都不算什么大事。只能说这是个无聊加娱乐的时代。

 

现在说舆论发酵、扩散、传播,速度比以前更快,因为有了互联网,因为有了众多的网民。互联网以前是精英媒体,可自打互联网真正成为媒体,它就成了草根的大众的媒体。因此我们的平面媒体即便是大众、百姓媒体也高雅了、主流了,面向城市动力人群和xx用户了。因为群众不傻B,网上不要钱,什么都可以看,女人大腿漂亮MM,xx放火强奸翻船,而且色香味俱全,可以动,可以叫。平面媒体只有被高雅,被主流的命运了。这其间一个显著的例子,便是一些原先写笔记、段子的作者,也正襟危坐玩起来了文化评论、读书稿,而一些小报也忽然关心国计民生搞起了时评、言论。说明,报纸开始注重核心竞争力,注重差异化,深度、专业、导向,而不以{dy}时间我在现场、注重时效、报道事实为主了。这也让新闻纸的新闻很尴尬。

 

中国的一些媒体大多喜欢刊登负面新闻,盖因读者爱读,百姓爱看。还可以冠以舆论监督,弘扬正气,为老百姓说话,铁肩担道义等等大高帽子。对此,我无意多言,这丝毫不妨碍性病、美容小广告,黄色擦边新闻与正义、公理共存。只是作为屁股决定脑袋的人,吃谁的饭归谁管,作为公关稿,总会有1万个理由被把关人拒之门外。所以公关稿,就真正成了中国式公关。这里中国特色的公关,不说也罢。

 

{zh1}中国式危机公关成了删稿、撤稿、发稿的大比拼和体力活。我觉得很低端,且无技术含量和策略。从前三鹿的危机公关结果把危机公关搞成了一场公关,{zh1}把自己公关没了,可见有些东西做得,有些东西做不得。公关不是{wn}的,没有公关是万万不能的。

 

对于网络传播有人视为洪水猛兽,其实不去招惹它,也没那么可怕。网络自有其传播规律,没有专业媒体介入,没有职业团队操作,我不认为在这个信息过剩、海量的时代,企业、品牌的负面信息会扩撒的很厉害。当然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候,小事件可能酝酿成大新闻,大事件。这就需要xx时局,动态,有敏感性,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东西最危险,看出苗头。有经验的写手也好,作家也好,记者也好,编辑也好都有这个功能,知道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什么时候着什么调。

 

当下的危机公关无非几个方面,一、撤稿、删稿。二、正面稿件对冲。三、直接拍熄肇事者。四、搜索引擎SEO、SEM,打压负面信息。五、快速回应负面信息所指,在主流媒体发布官方信息回应。词要想好,后果要想足,语言、角度要精心组织,这几乎需要一个团队要做。六、舆情监控。七、品牌、形象维护。八、及时与甲方、媒体取得沟通。

 

这里面,对于删稿、撤稿其实我很不感冒。杂文是干什么的?评论是干什么的?新闻是干什么的?图片是干什么的?言论是做什么的?各类十八般文体以及网贴、网文、博客、威客、围脖、手机无线网络是干什么的?

 

舆论从来都不是一边倒得,争论、分辨是允许的。观点的自由市场,大家都可以来布道和xx,都可以陈述事实,摆事实,讲道理。就看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就看谁能占领舆论高地。xx恰恰表明害怕和恐惧。如果站在甲方这边,xx有足够的资源、信息、火力,多角度、多密度、立体多元的压倒,催跨负面信息。必要时还可以动用政府资源、地方资源、主管部门资源,其他种种资源。这当然又是中国式公关。

 

总之负面信息来源于内部个别职工,还是来源于新闻媒体记者,还是来源于竞争对手,还是来源于专业的公关、新闻、写手团队,这些要了解清楚。对于个人发帖这类散兵游勇,三两下就可以搞定,没什么值得紧张的。也没有哪个专业人士会做负面到要甲方死的文字,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专业人士在明处,考虑更多。做负面信息、新闻毕竟有所顾虑。大多是左一个客观,右一个真实。上一个全面,下一个理性。站在全中国人民立场上,{zh1}来个公信力、知情权,推动行业进步,社会公平、正义,然后套上时髦的党国新语录云云。问题是他署名不是党,也不是全国人民,他只能代表他自己,文责自负,法律、非法律责任都得自己扛。他只敢记者看到,笔者看到,XX说,XX认为,但然不会飘飘然到我觉得,我认为,我想,我表示,我呼吁,我感慨,一般也就正反双方,负面正面,专家、消费者、主管部门、老百姓、商家、企业都做到搞到,万无一失。这样就没多大杀伤力了,因为分散了读者注意力,读者自己立场不同,思考也就不同。

 

所以,正面新闻风险小,但是不好做。负面新闻好做,但是风险大。而且千万不能给甲方拿出把柄,否则律师信,法院见。甚至主管部门吊销执照,停刊整顿都有可能。所以,负面信息其实是高风险的玩意儿。相比之下,转载的网络媒体是最惬意的,一则他们没有风险,甚至是零成本。加个文字来源于转载媒体,不代表本报立场就完了。二来他们还可以收取相关费用。

 

这年头,都不容易。功夫在平时,企业、品牌最终还是应该多注重和媒体的沟通,避免误会和猜疑,对传媒人士多一些尊重。在管理上多一些诚信,少一些违法违规,多一些自律,多一些社会责任。平时多做些推广、传播、公告、公关稿,学会和媒体、公共打交道。多请些专业人士做顾问,或者成立专职的部门,雇佣家靠谱的公关公司。

 

不要等到出了大事件才想起公关公司,有些事可以公关,有些事是不可以公关的。甚至没有公关公司愿意接手,因为怕砸了自己招牌。防微杜渐,日行一善,塑造形象,锻造品牌,其实还是归结到诚信、合法上来,多让利社会和消费者,老实守信的企业才能走得长远,这和做人一样。

(2259字)

2010年7月2日草就

郑重声明:资讯 【危机公关与正面传播- 邹剑川-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中国{lx1}的财经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