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宏大的政治更迭与社会思潮与1971年出生的马化腾相隔甚远。青少年的他曾沉迷于观测天象,但深圳火热的市场经济氛围最终将他拉回地面成为一个商人。
在拜访腾讯公司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马化腾之前,我们准备了两组提纲。
1971年出生的马化腾在海南出生、深圳长大。那些沉重宏大的政治更迭与社会思潮与他相隔甚远,他甚至是一个有些自闭的人,“我自己认为我是书呆子”,他的朋友们一度认为他会很难找到女朋友(他后来的女朋友也是他现在的老婆,正是通过QQ聊天认识的),至于商业,他说,“做生意,什么倒买倒卖,一点兴趣都没有。”然而他同时又是一个对挣钱并不排斥的实用主义者,“这个技术有人看上了,那我就顺理成章去做。”在大学毕业之前,他编出一套程序,结果以5万元的高价卖给了黎明网络公司。
在风光旖旎的海南,童年与少年时期的马化腾{zd0}的兴趣就是与漫天的星星交流。初三高一期间,在哀求父母为自己购买{dy}个天文望远镜未果后,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记载,“如果不给我买的话,可能扼杀了一个天文学家。”结果后来偷看了他日记的父母让他如愿以偿,尽管那一部望远镜相当于他父母两个月的工资。
是深圳,真正赋予了马化腾日后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基因,初中二年级迁徙到深圳的马化腾很快就见识了一个xx不同于海南的天地,当他开始对蛇口的那块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横幅变得习以为常,对国贸大厦三天一层的速度、深交所门前拖着麻袋认购股票的人群见怪不怪时,他成为了一个实用主义者。马化腾的天文理想并未实现,在得知学习天文的出路大多是做地理老师后,他在大学的申请表上改填了计算机专业,并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快乐,“做一件事情能够用自己的编程技术,能够做出一个产品去卖,或者是能够帮到别人,能够提高效率等等,这些对我来说更有意义”。
深圳或许扼杀了一位天文科学家马化腾,却培育出后来创造了市值2000亿港元的企业家马化腾。
天文仍然是马化腾的爱好,多年以后,腾讯公司董事会决定送给他一件礼物,思来想去,他们送了一台天文望远镜模型,很具深圳特色的是,这是一架山寨版的模型。
他并不认同外界将他的商业基因归于潮汕人的血统,他说“这有些牵强”,他并没有出生在潮州,马化腾的父亲马陈术曾任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母亲也是会计出身,马化腾承认父母给了他很多创业的帮助,不过“他们并不是商人”。如果一定要论他作为商人的血统与基因,马化腾觉得倒不如归因于广东人的“务实”。
在采访的{zh1},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要你写一本关于你自己和腾讯的回忆录,你会用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作为开头?”这个问题让他思考了一阵。
在马化腾费心搜索“回忆录”开场白的时候,我们还是先看看马化腾是如何回顾他和他成长的那个年代吧。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title="腾讯马化腾:一个技术实用主义者的成长 " alt="腾讯马化腾:一个技术实用主义者的成长 " src="http://photocdn.sohu.com/20091012/Img267282570.jpg" align=no> |
2002年,刚毕业不久的马化腾,脸上还带着稚气
从“书呆子”到团队“催化剂”
我父母从来没想到我会做生意,搞商业,一直以为我是书呆子,我自己也这么想。通常意义上那种生意我肯定是很怕,而且不喜欢,除非是说我喜欢这个技术,又有人看上了,那我就顺理成章去做,需要有外界的推动,否则的话要我去不顾一切地往这个方向去追求,我不是(那种人),做生意,什么倒买倒卖,一点兴趣都没有。
我原来是准备走天文方面的路。经常想很多自然科学的东西,研究什么特异功能。1986年的时候观测哈雷彗星回归,我用学校的器材拍一些彗星的照片,我是当时深圳中学{dy}个找到(哈雷彗星),还去写观测报告,得了一些奖,获得几十块钱的奖励。还得到了参加观测比赛的机会。后来因为当时要考高中了,到海南的观测我没有去成。
考大学的时候,我问老师天文系毕业后的职业,当时只有南京大学有天文系,我了解到基本上那时候去天文台的少,很多都是去当地理老师。当时就觉得,别搞不好变成去当地理老师,后来又刚好开始接触到计算机,就觉得这个也挺有兴趣,那时候就考到深圳大学计算机系。
我{dy}次接触电脑是在中学,是苹果。真正喜欢电脑是从大一、大二开始。因为当时机房紧张,如果我要在硬盘存一些数据,或者不让别人用那台好机器,我就会写一些分区让机器锁定,别人就打不开这个机器(笑)。
在大学里面我也不是核心,我们班当时有几个人技术都挺强,所以我们几个互相切磋学习,互相激励,大家都是平等的。而且我对课余活动也不是很积极,我只是研究技术。我会找到比较互补的一些伙伴做成一些事情,很多想法是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互相头脑风暴,越谈越兴奋。我看问题比较中立,可能不会说在某一方面特别强,因为总有在某个方面比我强的人,所以我也尊重他的意见,但我可能在产品应该往哪个地方去做这个方面想法会多一点,我会很快想到而且会跟他讲我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可以迅速地发散到有用处的地方,一下子把别人的兴趣也挑起来了,我经常会起到这样一个催化剂的作用。
“深圳+技术”基因
我是初二才到深圳中学。那时候刚好是国贸大厦在建,所谓的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就在我们家附近,我们看着它(建)起来。深圳确实是改革开放先驱。华为、中兴这两个全国{zd0}的通讯设备制造企业都出现在深圳,这是跟深圳这边地理因素有关系,因为它靠近香港,国外的元器件进口比较容易,所以大家都是在深圳从做贸易起来的。所以我们看到深圳在通信方面的人才储备比较多,腾讯后来起来的时候也是以通信为主,包括我{dy}份工作也是做寻呼。
我父亲在深圳的盐田港工作,他对我的影响可能有,但我很难讲出来具体的一些东西。我们创业那么多年,他最开始的帮助很大,做账之类的事基本上是他帮着去做,最开始风险投资进来,IDG VC管财务的跑到我家里跟我父母来直接去对账,做尽职调查都跑到我家里去,因为我爸会计出身,我妈也是会计,当时账是他们帮忙管的。我们都是很老实,很诚恳做事,不会做欺诈这样一些事。甚至到后来遇到比较好的发展机遇的时候,父亲也是不断提醒,说要注意风险,要避免发展过快带来资金或者对外合作中会产生的问题。所以我们即使发展比较快,一直还是抱着一种比较谨慎的心态——往往出事都是在你最顺的时候去发生的,这个是经常铭记在心的。
那个时候大学里还比较少见到商业明星,反而是请什么严星(气功大师)演讲,练功。我快毕业的时候,老师会接很多外面的项目做开发,然后带毕业生做毕业设计,这应该算跟商业挂钩了,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这毕竟在帮企业做项目,自己学的技术会有用途。所以当时我真的是非常渴望有这样的机会。
我大学毕业时接触了两个系统,一个是证券交易系统,一个是寻呼系统。我的毕业设计是股票行情分析系统,那套软件后来5万块钱卖给黎明网络了。我很早就知道股票,当时深交所开始之前就在我们家附近排队,全国各地都是一麻袋一麻袋的身份证运过来。那时候我没有参与,是后来父母买卖股票的时候参与一下。{dy}次买股票是毕业后两三年,当时是买了10万块的深发展,后来涨了几倍,我没有抛,到现在还留着,反正没有太大必要去动它。我不是专门去花很多时间去想这个股票怎么样,真的没有,外面说我懂得资本运作,其实真的没有想这么多。
应该说我开公司之前也没有什么对商业上的理解,虽然做过一些项目,有些别的收入,但是主要还不是从做商业的角度去看,而是以技术的角度去看。觉得做一件事情能够用自己的编程技术,能够做出一个产品去卖,或者是能够帮到别人,能够提高效率等等,这些对我们来说更有意义。
接触互联网
1995年底,我开始接触互联网,最早在润迅是用长途电话线拨到香港去接入互联网,当时用的还是Mosaic的浏览器,还不是Netscape。当时我做惠多(CFido,是通过电话线路连接的BBS网络,网络之间互相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转送信件)BBS站台,一条电话线只能一个人上,当时深圳的惠多网有四根线缆已经是超豪华版,国内{dy}豪华,但互联网是一条线路多人可以同时访问,哇,这个太好了,一下子好多人可以同时访问这个站台,当时我觉得很有意思。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是机会,但是也意味着惠多网已经快完蛋了,因为已经跟不上形势了,所以老的惠多人还是心里有点伤感,尤其原来是一个小圈子,就这么几十个人,到后面互联网的站台一多,变得几百人就没什么意思了。
但后来我发现这个力量是不可改变的,互联网一下子迅速膨胀。再后来基本上惠多网的那个站台我也就不太理了,1998年我才关掉。
那个时候我开始学互联网能带来什么,因为当时在做寻呼,{dy}个想法就是把网络寻呼这个概念引进来,通过互联网来寻呼,把内部的系统接起来,当时以为这可以给寻呼业带来一点高科技色彩,能够延缓(寻呼衰落),因为当时压力很大了。其实手机一开始出来,短信一普及,我就知道寻呼机肯定是完蛋的,就变成夕阳产业了。我1998年底离开寻呼业,走的时候大家还抱幻想说寻呼可能还有机会,真正所有人绝望,全部退出资产应该是2000年。
我们出来做{dy}个项目,是向各个寻呼台卖我们的网络寻呼系统,那时接触到即时通信,当时叫网络寻呼机,而QQ是我们给各个寻呼台开发那套系统的一个附属功能。
我们能够走到现在这一步其实更大因素还是很幸运。我们所处的信息产业、特别是互联网这一行现在来看能够跟国际接近同一个起跑线,我们也意识到整个互联网需要跟中国的国情做磨合,在中国做信息产业要更关注对社会的影响,不能够像过去公司还小的时候,只是看一个产品,或者靠一个影响力,或者是为了收入这样单纯的去想,要想得更全面才能适应整个中国的发展。
{zh1},到了谜底揭晓的时刻,让我们来看看马化腾自己拟下的自传开头:
1999年2月10号晚,11号凌晨,QQ发布。我们看着自己的产品如何受用户喜爱,口口相传,逐渐逐渐增长,那几个晚上都是盯着这些东西。当时过了两天就有人来狂注册,一次放了5000个号码,我说不可能啊!一看,原来是有人利用我们的漏洞来黑我们的系统,于是赶紧去清掉这些号码。
这些正代表着未来腾讯所有互联网产品运营和开发的模式,当时很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就基本上定型了,包括我们怎么应对处理事务的方法,怎么按用户反馈去调整,所有这些思想都贯穿于腾讯的发展,从始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