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

2010-07-02 19:07:37 阅读6 评论0 字号:

 

固涩剂是以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五倍子、肉豆蔻、桑螵蛸、金樱子、煅龙骨、煅牡蛎等xx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xx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之证的中成药。固涩剂分为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五类。临床以自汗、盗汗、久咳、久泻、遗精、滑泄、小便失禁、崩漏、带下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xx肺结核病、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小儿遗尿、神经性尿频、神经衰弱、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慢性咳嗽等见上述症状者。

1.固表止汗剂  适用于体虚卫外不固,阴液不能内守证。症见自汗、盗汗。例如玉屏风颗粒。

2.敛肺止咳剂  适用于久咳肺虚,气阴耗伤证。症见咳嗽、气喘、自汗、脉虚数等。例如固本咳喘片。

3.涩肠固脱剂  适用于泻痢日久不止,脾肾虚寒,以致大便滑脱不禁证。症见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冷痛等。例如固肠止泻丸。

4.涩精止遗剂  适用于肾气不足,膀胱失约证或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证。症见遗精滑泄或尿频遗精等。例如缩泉丸(胶囊)、金锁固金丸。

5.固崩止带剂  适用于妇女崩中漏下,或带下日久不止等证。症见月经过多、漏下不止或带下量多不止等。例如千金止带丸。

注意事项: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设,故凡外邪未去,误用固涩剂,则有“闭门留寇”之弊。



xx剂是以枳实、陈皮、厚朴、沉香、乌药等xx为主组成,具有xx或降气作用,用以xx气滞或气逆病证的中成药。xx剂分为xx剂和降气剂。临床以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胸胁胀痛、游走不定、情绪抑郁、月经不调或喘咳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xx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肠胃功能紊乱、慢性肝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xx剂  适用于气机郁滞证。xx剂可分为xx疏肝、疏肝散结、xx和中、xx止痛等。气滞证可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或胸胁胀痛,或疝气痛,或月经不调,或痛经。例如丹栀逍遥丸、逍遥丸(颗粒)、胃苏颗粒、元胡止痛片(颗粒、胶囊、滴丸)、三九胃泰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片)、妇科十味片。

2.降气剂  适用于气机上逆之证。症见咳喘、呕吐、嗳气、呃逆等。例如苏子降气丸。

注意事项:⑴xxxx大多辛温香燥,易于耗气伤津,助热生火,当中病即止,慎勿过剂;⑵年老体弱、阴虚火旺、孕妇或素有崩漏吐衄者应慎用。



理血剂是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三七、水蛭、虻虫、苏木,大小蓟、花蕊石、血余炭、藕节等xx为主组成,具有xx祛瘀或止血作用,用以xx各类瘀血或出血病证的中成药。理血剂分为xx祛瘀与止血两类。临床以刺痛有定处、舌紫黯、瘀斑瘀点、痛经、闭经、病理性肿块,及各种出血病症(吐血、衄血、咳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伤)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xx各类骨折、软组织损伤、疼痛、缺血性疾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性疾病、血液病、风湿病、肿瘤等有瘀血表现及各类出血性疾病如外伤出血、月经过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见上述表现者。

1.xx剂  又可分为xx化瘀、xxxx、温经xx、养血xx、凉血散瘀、化瘀消癥、散瘀止血、接筋续骨剂。适用于蓄血及各种瘀血阻滞跌打损伤病证。症见刺痛有定处、舌紫暗、舌上有青紫斑或紫点、腹中或其他部位有肿块、疼痛拒按、按之坚硬、固定不移等。例如丹参注射液、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片(胶囊、颗粒、滴丸)、血府逐瘀丸(胶囊)、冠心苏合丸(胶囊、软胶囊)、xx救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通心络胶囊、益母草膏(颗粒、片、胶囊)、接骨七厘散、伤科接骨片、云南白药(胶囊、膏、酊、气雾剂)、xx止痛散(胶囊)、舒筋xx丸(片)、颈舒颗粒、狗皮膏。

2.止血剂  适用于血溢脉外的出血证。症见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例如槐角丸、三七胶囊(片)。

注意事项:⑴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或禁用xx祛瘀剂;⑵逐瘀过猛或久用逐瘀,均易耗血伤正,只能暂用,不能久服,中病即止。



治风剂是以川芎、防风、羌活、荆芥、白芷及羚羊角、钩藤、石决明、天麻、鳖甲、龟板、牡蛎等xx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用于xx风病的中成药。治风剂分为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两类。临床以xx、口眼斜、肢体痉挛、眩晕xx、猝然昏倒、半身不遂或高热、抽搐、痉厥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xx偏xx、面神经麻痹、破伤风、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脑病、妊娠高血压、xx发作、震颤麻痹、小儿高热惊厥、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疏散外风剂  适用于外风所致病证。症见xx、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歪斜,甚则角弓反张等。例如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疏风活络丸。

2.平熄内风剂  适用于内风证。症见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语言蹇涩、足废不用,甚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例如天麻钩藤颗粒、松龄血脉康胶囊、华佗再造丸。

注意事项:(1)应注意区别内风与外风;(2)疏散外风剂多辛香走窜,易伤阴液,而助阳热,故阴津不足或阴虚阳亢者应慎用。



治燥剂是以桑叶、杏仁、沙参、麦冬、生地、熟地、玄参等xx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xx等作用,用于xx燥证的中成药。治燥剂分为轻宣外燥剂与滋阴xx剂。临床以干咳少痰、口渴、鼻燥、消渴、xx、舌红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xx上呼吸道感染、慢性xxxx、肺气肿、百日咳、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癌、习惯性xx、糖尿病、干燥综合征、肺结核、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轻宣外燥剂  适用于外感凉燥或温燥证。凉燥证症见xx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温燥证症见xx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燥。例如杏苏止咳糖浆(颗粒)。

2.滋阴xx剂  适用于脏腑津伤液耗的内燥证。燥在上者,症见干咳、少痰、咽燥、咯血;燥在中者,症见肌肉消瘦、干呕食少;燥在下者,症见消渴或津枯xx等。例如养阴清肺口服液(膏、丸、糖浆)、蜜炼川贝枇杷膏。

注意事项:⑴首先应分清外燥和内燥,外燥又须分清温燥与凉燥;⑵甘凉滋润xx易于助湿滞气,脾虚便溏或素体湿盛者忌用。



祛湿剂是以羌活、独活、秦艽、防风、防己、桑枝及茯苓、泽泻、猪苓等xx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用于xx水湿病证的中成药。祛湿剂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湿化浊五类。临床以肢体麻木、关节疼痛、关节肿胀、腰膝疼痛、屈伸不利及小便不利、无尿、水肿、腹泻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xx各类风湿病、各类骨关节炎、骨质增生及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产后小便困难等见上述症状者。

1.化湿和胃剂  又称燥湿和中。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证。症见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例如香砂平胃散(颗粒、丸)、枳术丸。

2.清热祛湿剂  适用于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证。症见身目发黄、小便短赤,或霍乱吐泻、下利脓血便或大便臭秽、小便混浊,或关节xx酸痛等。例如xx利胆片(颗粒、胶囊)、妇科千金片、八正颗粒。

3.利水渗湿剂  适用于水湿壅盛证。症见小便不利、水肿、腹水、泄泻等。例如五苓散(胶囊、片)。

4.温化水湿剂  适用于阳虚不能化水和湿从寒化证。症见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泻痢不止、形寒肢冷等。例如萆解分清丸、肾炎康复片。

5.祛湿化浊剂  适用于湿浊不化所致的白浊、妇女带下等证。症见小便混浊、淋漓涩痛,或带下色白、质稠、状如凝乳或豆腐渣状,气味酸臭、舌苔厚腻、脉滑等。例如血脂康胶囊、白带丸。

6.xx胜湿剂适用于风湿痹阻经络证。症见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沉重以及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等。例如独活寄生丸。

注意事项:xx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多辛燥,易于耗伤阴津,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均应慎用。



祛痰剂是以半夏、贝母、南星、瓜蒌、竹茹、前胡、桔梗、海藻、昆布等xx为主组成,具有xx痰涎作用,用以xx各种痰病的中成药。祛痰剂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xx化痰、温化寒痰和化痰熄风等五类。临床以咳嗽、喘促、头疼、眩晕、呕吐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xx慢性xxxx、肺气肿、支气管xx、神经性呕吐、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更年期综合征、xx、中风、冠心病、肺炎、高血压病、眩晕等见上述症状者。

1.燥湿化痰剂  适用于湿痰证。症见咳吐多量稠痰、痰滑易咳、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眩晕、肢体困重、食少口腻、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例如二陈丸、内消瘰疬丸、祛痰止咳颗粒。

2.清热化痰剂  适用于痰热证。症见咳吐黄痰、咯吐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例如祛痰灵口服液、止咳橘红丸(颗粒、胶囊、片))、黄氏响声丸。

3.xx化痰剂  适用于燥痰证。症见咳嗽甚或呛咳、咯痰不爽,或痰粘成块,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鼻干燥、舌干少津、苔干、脉涩等。例如养阴清肺丸(膏、糖浆)、蜜炼川贝枇杷膏。

4.温化寒痰  适用于寒痰证。症见咳吐白痰、胸闷脘痞、气喘哮鸣、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例如通宣理肺丸(颗粒、胶囊、片)。

5.化痰熄风  适用于内风挟痰证。症见眩晕xx,或发xx,甚则昏厥、不省人事、舌苔白腻、脉弦滑等。例如半夏天麻丸。

注意事项:(1)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标本缓急;(2)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燥热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出血;(3)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4)辨明生痰之源,重视循因治本。



止咳平喘剂是以杏仁、苏子、枇杷叶、紫菀、百部、款冬花、桑白皮、葶苈子等xx为主组成,具有止咳平喘等作用,用以xx各种痰、咳、喘证的中成药。临床以咳嗽、咯痰、xx、胸闷、憋气等为辨证要点。根据配伍不同又可分为清肺止咳、温肺止咳、补肺止咳、化痰止咳、温肺平喘、清肺平喘、补肺平喘、纳气平喘等。

临床可用于xx急性xxxx、支气管xx、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胸膜炎、肺炎、小儿喘息性xxxx、上呼吸道感染等见上述症状者。例如蛤蚧定喘丸、固本咳喘片。

注意事项:外感咳嗽初起,不宜单用收涩止咳剂,以防留邪。



消导化积剂是以山楂、神曲、谷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等xx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积导滞作用,用以xx食积停滞的中成药。消导化积剂分为消食化积剂和健脾消食剂两类。临床以脘腹胀闷、嗳腐吞酸、厌食呕恶、腹胀、xx或泄泻、舌苔腻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xxxxxx、小儿厌食症、胃肠炎、胆囊炎、xx性痢疾等见上述症状者。

1.消食化积剂  适用于食积内停之证。症见胸脘痞闷、嗳腐吞酸、恶食呕逆、xx泄泻等。例如保和丸(颗粒、片)、枳实导滞丸。

2.健脾消食剂  适用于脾胃虚弱,食积内停之证。症见脘腹痞满、不思饮食、面黄体瘦、倦怠乏力、大便溏薄等。例如健脾丸、健儿消食口服液。

注意事项:(1)使用人参类补益药时,不宜配伍使用含莱菔子的xx;(2)食积内停,易使气机阻滞,气机阻滞又可导致积滞不化,配伍具有xx作用的xx,使气行而积消;(3)消导剂虽较泻下剂缓和,但总属攻伐之剂,不宜久服,纯虚无实者禁用。



杀虫剂是以苦楝根皮、雷丸、槟榔、使君子、南瓜子等xx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或杀虫作用,用以xx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中成药。临床以脐腹作痛、时发时止、痛定能食、面色萎黄,或面白唇红,或面生干癣样的白色虫斑,或胃中嘈杂、呕吐清水、舌苔剥落、脉象乍大乍小等为主要表现。

临床可用于驱杀寄生在人体消化道内的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等。例如乌梅丸。

注意事项:(1)宜空腹服,尤以临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2)有时需要适当配伍泻下xx,以助虫体排出;(3)驱虫药多有攻伐作用或有毒之品,故要注意掌握剂量,且不宜连续服用,以免中毒或伤正;⑷年老、体弱、孕妇等慎用或禁用;⑸临证时结合粪便检验,若发现虫卵,再辨证选用驱虫剂;⑹服驱虫剂之后见有脾胃虚弱者,适当调补脾胃以善其后。


 

第四部分    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毒性中药材是指按已经公布的相关法规和法定药材标准中标注为“大毒(剧毒)”、“有毒”的药材。其中属于大毒的,是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1988年)颁布的28种毒性药材,包括砒石(红砒、白砒)、xx、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品种较多,分布于各科用药中,其中不乏临床常用品种。毒性中药材及其制剂具有较独特的疗效,但若使用不当,就会有致患者中毒的危险。且其中的毒性中药材的毒性范围广,涉及多个系统、器官,大部分毒性药材可一药引起多系统损伤,应引起重视。

另外,一些历代本草学著作中没有毒性记载的饮片及其制剂,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其具有严重不良反应,比如,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等含马兜铃酸,xx中含有这些中药材的中成药,若长期服用,可能造成马兜铃酸的蓄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引起肾功能衰竭等不良反应。

因此,临床使用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时应注意:

1.辨证使用是防止中毒的关键。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的xxxx,有的放矢,方能达到预期效果。另外,还应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辨证施治,尤其对小儿、老人、孕妇、哺乳期妇女、体弱者,更应注意正确辨证使用中成药。

2.注意合理配伍。利用xx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合理配伍用药,既可增强功效,又可减少毒性,如配伍相杀、相畏药。

3.注意用量。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安全范围小,容易引起中毒,因而要严格控制剂量。既要注意每次用药剂量,还要注意用药时间,防止xx在体内蓄积中毒,同时还要注意个体差异,如孕妇、老人、儿童、体弱者要考虑机体特点。使用此类药,通常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而需长期用药的,必须注意有无蓄积性,可逐渐减量,或采取间歇给药,中病即止,防止蓄积中毒。

4.建立、健全保管、验收、调配、核对等制度,坚持从正规渠道购进药品。



在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同时,应加强其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中成药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减少漏报率。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xx措施。

特别加强中药注射剂、含毒性中药材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重视个体差异,辨证施治。制定科学用xx案,避免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掌握含毒性药材中成药的用药规律。

建立中药严重不良反应快速反应、紧急处理预案,并建立严重病例报告追踪调查制度。对中药严重不良反应关联性进行分析评价时,必要时应追踪原始病案、药品生产厂家、批号及原料药的产地、采集、加工、炮制与制剂的工艺方法等。

对上市5年以内的药品和列为xxxx监测的药品,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对上市5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告该药品引起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是本地区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监管部门。国家对药品不良反应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严重或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须随时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发现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病例和在外单位使用xx发生不良反应后来本单位就诊的病例,应先经医护人员诊治和处理,并在15个工作日内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部门报告。



中成药临床使用时应针对实际情况,监测所使用的中成药品种、数量、合理用药情况和不良事件。特别是对风险较大、毒性明确的中成药,如中药注射剂和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可进行重点监测。

xx点评制度和临床药师制度等的落实,可有效地促进中成药临床使用监测,及时获取中成药用量的动态信息、合理用药情况、药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

中成药xx点评内容包括辨证用药、用药剂量、用xx法、给药途径、溶媒、联合用药及配伍合理性、xx过程中更换药品或停药的合理性等,定期进行中成药xx点评有利于提高临床用药的水平。

临床药师可参与临床xxxx,监测患者用药全过程,对xxxx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和报告xx不良反应,{zd0}限度地降低xx不良反应及有害的xx相互作用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保证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减少和避免药源性伤害。

原文链接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