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市{dy}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_川峪的博客_新浪博客

宗家庄木版年画

宗家庄木版年画始于清道光年间,脱胎于潍坊杨家埠年画。至清光绪初年,“线版”雕刻技艺远远超过潍县年画。鼎盛时期,拥有“新盛元”、“公兴义”等字号30余家,辐射到荆戈庄、邵家疃、双丘、倪家庄等村。当时年画品种约有300余种,画版1500余套。

宗家庄木版年画的体裁按其用途可分为神供类和装饰类:神供类有灶神二座、三座,财神、菩萨有正座、偏座等;门窗装饰用门童、门神、花卉等;墙壁装饰有《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等;有表现神话故事、鸟兽、花卉的装饰年画;有以三国、宋、明各朝戏曲故事为内容的,如《回荆州》、《空城计》等;还有的以民间笑话、寓言和神话故事为内容的如:《猪八戒娶媳妇》、《老鼠将媳妇》等。民国初期,创作了反映日、德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日本攻打青岛》、反映辛亥革命的《攻打南京》和《湖北军事图》等作品,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中央博物馆收藏。宗家庄木版年画的特点是重用大红大绿艳紫明黄,色彩鲜艳,强烈沉着;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犷、朴实;尤其是“线版”,以线条的流畅、工细、刚劲、挺拔的特点和风格,在诸种木版年画中独树一帜。

建国后,宗家庄木版年画曾遭两次洗劫:一次是1956年,因年画《薛礼征东》流传到朝鲜,引起朝鲜政府强烈抗议,国务院严令追查,结果是良莠不分,连带没收、销毁近千块珍贵年画原版;一次是“xx”期间,大量原版又遭洗劫。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县文化馆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搜集遗存原版150余块,有93件年画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销,受到中外客户和观众的欢迎。此后,山东省美术馆、群众艺术馆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多次到宗家庄进行考察、采风,为宗家庄木版年画的复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97年,热心于年画事业的宗成云先xx起成立了“宗家庄木版年画研究会”,着力于宗家庄木版年画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工作,将原有光纸印刷改为宣纸印刷,品色颜料改为国画颜料,精致装裱,xx包装,以焕然一新的品貌推向市场,产品被作为政府礼品赠送国内外来宾,并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

 

柳 

“柳腔”,起源于平度与即墨、莱西交界的仁兆镇沙窝村一带,广泛流行于平度。它是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经叙述体的联曲说唱,逐渐发展成为板唱式的戏曲,它是土生土长在平度民间的一种地方剧种。

柳腔音乐曲调平稳,多进级和小跳,以藢调式、宫调式为主。正调结尾落藢后假声游离到商音(即本调属音),可分正调、反调、曲牌三种。正调以欢调为目曲,通过各种手法变出了欢调、悲调、二六、快板、垛板、清导板、尖板、哭头等;反调有原板、慢板、二板、数板、散板;曲牌有垛子、南锣、娃娃、四不像、噢、嚎咹、小曲等。演员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在把握基调和风格特点,采用放慢加花、加快减字、扬调拖腔、留板变腔、换眼找调(利用唢呐换把法变调,即移位)、老少翻、弦上泵、弦下哄、跟腔、学社等手法来创新和丰富发展唱腔。除此之外,还配合剧情的弦乐曲牌和管乐曲牌以及一套完整的锣鼓点。

柳腔多系是反映民间家庭故事、男女爱情等题材,生活气息浓厚,通俗易懂。悲剧、喜剧、闹剧皆有,很受群众欢迎,故有“拴老婆橛子”之称。

它的主要传统剧目有“四大京”(东京、西经、南京、北京)“八大记”(罗衫记、火龙记、玉碑记、绣鞋记、金镯记、钥匙记、风筝记、絲兰记),以及《杀狗劝夫》、《割肉孝母》、《沉香扇》、《王定保接当》、《张郎休妻》等总计有一百多个。

  

扛 

平度扛阁又称“张村扛阁”,是青岛平度郑家张村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舞蹈形式。光绪年间,当地群众吸收了杂技的成分和秧歌“扭”的特点,利用一套特制的锻铁道具,将两人上下连为一体,采取真真假假相结合的手法,形成一种独特而又惊险玄妙的艺术表演形式。

平度扛阁是在“抬阁”的基础上,将形式和道具加以演变而成的。据老艺人郑国太(1919-1993)、吴振南(1913-1990)口述:1875年郑家张村人开始操办“抬阁队”。由于“抬阁”用人多、耗资大不适用当时农村的经济状况,也不便于在大街小巷演出,由郑文(铁匠,1842-1921)发起,开始研制“扛阁”的道具。他利用熟练的打铁技术,经过无数次反复的实验,终于在1881年冬天,成功的研制了一副“N”型铁架子,使8岁的儿子郑昆(铁匠,1873-1942)牢牢的“站”在自己的“手”上,“张村扛阁”这一 新的民间舞蹈形式诞生了。村民们主动集资,购制作道具服装,排练了《八仙过海》。他们利用道具的巧妙和服饰的遮掩,看上去真象八位仙人只手托一仙童在载歌载舞,令老百姓拍手叫绝。

扛阁的适应性较强,除了节庆活动外,红、白喜事,祭祀活动均可演出,深受群众爱戴。

1992年,经市文化馆挖掘整理创新后,由许家村秧歌队代表青岛地区参加全国第二届“沈阳国际秧歌节暨优秀秧歌大赛”,获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优秀演员奖、组织奖,并获文化部第二届群星奖。

 

烛竹马

烛竹马是流传在平度田庄的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夜间表演时将“竹马”的前胸和后腚放上蜡烛,故名烛竹马。表演者骑烛竹马,主要表现“澶渊之盟”中萧太后引兵打仗的情景。

烛竹马是在竹马的基础上逐渐改进演变而成。据毛江令(生于公元1896年,艺名二马)等艺人口述,烛竹马出现于清朝前期,属人们讨饭谋生的一种手段,他们用高粱秸制作简单的竹马,到大街小巷演出乞讨。

到了康熙年间,先后有多个村也办起了竹马队活跃在关东和山东一带,孟家村最为优秀。这样以来,多支竹马队展开了竞争。竹马从演出和道具都有所改进,在马中方上蜡烛,白天黑夜皆可演出,便形成了烛竹马。

烛竹马一般由五男、五女表演,打击乐伴奏。常用的队形有“十字梅、”、“眼睛花、”“ 三军战吕布”、“结子花”、“弯弯过街”、“大姐见面”、“勾一勾”、“锅台角”等十几种。

多年来,此种民间舞蹈时兴时衰,但在当地始终保留演出队伍和演出所需的服装道具。遇节庆和大型文化活动,经常自发的进行演出,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活跃城乡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83年至1996年经过加工整理后的整套资料被中国文化部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收入《齐鲁特色文化丛书》。

 

平度草编

平度草编在平度已有150年历史。据《续平度县志·卷十·民社志》载:(清)咸(丰)同(治)后,由掖(县)之沙河传来,逐以盛行。”至清光绪末年,草制工艺品出口不畅,平度草编业一度衰落。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成书的《平度州乡土志·商务》载:“草帽辫,每年出售四千包,售于本境者半,售于掖商者半。本境麦茎颇佳,中辫料,缘以无巨商,不能趸贩,所收者皆粗工,故无厚利。”民国二十三年(1934)至二十五年(1936),平度“西乡新河附近,又有设庄倡织台湾草帽者。草由海舶运来,分布各村,令妇女学织。“草帽辫”一经传入平度,很快与胶东民间传统草编、蒲编、麻编、柳编等手工技艺相融合,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平度草制工艺品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尽管此业曾一度低迷,但民间妇女仍操之不辍,“间有缉辫者,只供本地织草帽之用”。

建国后,草制工艺品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至80年代,草制工艺品生产普及全县当时的45处公社、1024个村庄,业者7.2万余人。现在平度新河、店子、云山已发展草制工艺品企业近20个厂家或公司,平度全市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草制工艺品产业群。

目前,平度草编不仅形成了一种利民富民、出口创汇的民间手工艺产业,而其产品也成为一种深受国内外客商、用户青睐的精美工艺品。

 

平度民歌

平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从已发现的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十多处遗址看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岳石文化”的出土,揭示了距今3500-4000年间这块古老土地的历史面貌。平度自古属齐地,我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中就有《齐风》,当是最早的记载。齐大夫宁齐,饭牛而歌,受知于齐桓公,传为千古佳话。平度民歌,兴于何时,无考。据清道光29年(1849年)《重修平度州志》记载:乐器就有手板、琴瑟、磬、笙、箫、笛等,乐谱,有《春仲钟磬凤箫谱》、《春仲笛笙谱》、《瑟谱》等等。清末民国初期,平度除流行上述乐器外,歌曲,大多为地方性民间小调,如《打秋千》、《跑四川》、《抗活调》、《小寡妇上坟》、《卖扁食》、《送情郎》等。歌词颓唐、悲切,曲调低沉下行者居多。虽然曲调的品质良莠混杂,却都是彼时代人民生活的具体写照至今流传。平度民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又如产生于清代中期的民歌《倒对花》、《十个字》、《审青羊》等。《山东民间歌曲论述》中所记载的平度民歌《四季小唱》:春季里呀白草生,整好农具忙春耕,耕地送粪快下种,男女老少不消停……;再如《钉盖垫》:高粱杆高又高,用手掐下它的梢,拣一拣挑一挑,不短、不长、不粗不细,钉起盖垫才正好。新钉的盖垫圆又圆,手艺本是能工巧匠亲手传,横三竖四安排就,钢针府线手中攥,先钉个棋子块,再钉个九连环…针针锯锯密又密,根根穿的紧相连,锅顶上不大不小盖的严,憋的那热气“古锝儿”…一点也捞不着往外钻。前者是勤劳朴实的平度人的生动写照;后者则表现了收获劳动果实时人们的欢乐心情。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盛行唱抗日歌曲、革命歌曲,如《打柳行》、《打平度城》、《想起了八年前》、《黄河颂》等。平度民歌的多样性,除反映劳动的以外,还有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如《小白菜》;有反映爱情的,如《绣荷包》;有反映风俗习惯的,如《观灯》;有传播知识的,如《对花》;有儿歌,如《小老鼠上灯台》;也有反映农民起义和革命斗争的,如《义和团》、《老龙山马青天》、《两目山小调》等等。

 

平度民间故事

平度民间故事,是青岛地区平度市一带的一些民间传说。分布在平度各个角落。从古至今一直作为一种口说故事流传于平度民间,故事源于何时,无考。但平度的许多人情故事的传说,却都是彼时代人民的生活和向往具体写照和体现,至今流传。

书中再现了旧时代城乡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旧时代真相的点点滴滴,悲剧性的血泪使人读之辛酸,喜剧性的趣闻和穷苦人的亲切情谊、生活乐趣则使人为之心怡。对于那些“神传鬼说”“乡风村俗”,赋予了更多温馨、甜美、幽默、亲切和清新的暖色调,譬如,《山神爷爷生日》《小龙女井畔遗琵琶》《三姊妹采药变干哥》《媳妇洞的传说》《吉知州巧办界桥案》等,形象鲜明、生动活泼多不胜数,都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使人为之神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近百年来处于社会转型,较多动荡的阶段其变化之迅速,颇有瞬息万变的趋势。社会人文风情,民间传说习俗,人的精神面貌,作为无形的民俗风情,乡土特征这类活的文化“遗产”,正是在这一代之背景下必然会形成新的民间传说出现的精神产品。一位先人说过:“好在故事的源头是人民思维想象”。这是一本趣味性的书,全是传说。

如果作为民俗性、传说性的读物,一般能作到故事表达清楚,也就算可尽职守了,而这书不仅早已超越这一水平,其中不少优秀的章节,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也是可以满足审美期求的。朋友聚在一起、在地里干{yt}活、总有疲劳的时候,用这独特的形式口述故事取一下乐,晚上回家逗一下自己的儿子或孙子,心里有一种独特的愉悦,xx疲劳、解除烦恼、陶冶情操。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为挖掘抢救民间遗产,平度文化馆专业干部深入农村,通过口述记录和广泛的征集,经过一些艺术加工和创新增加了许多新的传说故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的形式下,将会焕发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彩!

 

大泽山民间传说

大泽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大自然的神秀和世代生活在大泽山的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借物喻世,酝酿出许多优美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开始只有梗概,经众口相传,逐渐变得丰满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1400多年前的东魏武定年间(543年-550年)就有了《山神爷生日》的传说并流传至今,还有《小龙女井畔遗琵琶》那是在大泽山皇城白虎溪旁的山腰上,不知何年何月有人在这儿挖了一眼井。井口用八块石条镶砌,人们都叫它“八角琉璃井”。此井虽在高山坡上,但井水终年不干。坐在井畔,伸手可汲井水,且甘甜异常。传说此井深通北海,却无人潜水试过。还有《众天仙盘石锁蛟龙》、“天狗望月”是在这里仰望飞天的嫦娥;“盘龙山”、“奶子山”、“琵琶石”等,又有其动人的爱情故事。随着经济生活的富裕愈来愈热烈。如果我们相信“通俗文化”可以由政府机构来“导向”的话,那么这类民俗文化应该是{dy}个可以着手研究辅导的项目。有关机构似乎可以更主动地参与到民间的自发性活动中,从旁给予辅导和正确的导向。惟有在民间社区的通俗文化之盘石上,我们才有希望孕育出“出类拔萃”的精致文化,一面与传统文化衔接,一面与现代生活合流。

形象鲜明、生动活泼是大泽山传说的一大特点,大泽山周围的传说多不盛数。有《李世民射泉汇大泽》《飞来峰唐僧藏真经》《吉知州巧办界桥案》《神笔刘耳之》《七夕节改为七月六》,《如意岭青龙逢金蝉》说的是在大泽山古皇城,有一南北纵卧的山岭,状如一柄玉如意,据说是观音大士所遗玉如意所化,名曰:“如意岭”。如意岭西侧,有xxxxx涧”,如意岭东侧有一条白虎溪。而在如意岭上,有一“蟾石”,蹲坐仰首,望天长叹。还有《众天仙盘石锁蛟龙》、《添福儿喜得宝石槽》、《三姊妹采药变干哥》《弥勒佛三难秦氏女》《青杨用留青杨湖》等等。说的都是救苦救难的神仙,勇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凡人,有百姓爱戴的清官,还有大泽山葡萄栽培的仙话。

再是民俗节日,大都有一些美丽的传说。大泽山的石头节、原为山神节、石匠节,原为东魏时期,因乡人姚报显造石塔、石窟被玉皇大帝封为东莱山神而进行祭祀。大泽山的葡萄节,原为财神节,因唐李世民为大泽山葡萄赐名举行的庆丰收活动。这些民间传说,都是大泽山独有,是勤劳智慧的大泽山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大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目山民间传说

两目山位于平度市祝沟镇驻地西北7.5公里处,海拔417.4米。两目山年代悠久山名传说不一;一曰,在很古的时候,两目山一带被水淹没,全是一片汪洋大海,能行船只,水位每天涨落两次,山上的主峰,人们就称此山为两目山(两没山)。二曰,两目山的两个顶峰,对称相歭,像人的的两只眼睛,故曰两目山。这一带世代生息繁衍的山里人,民风淳朴,传统深厚,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山区人的民间传说和特有的风俗传说。

千百年来,两目山不知发生了多少次沧桑之变,只知道明洪武二年发生海啸,胶东大地一片汪洋,两目山{yt}淹没两次,这里成了航海行船的避风港,至今还有船锚遗留在山石夹缝间。故有“洪武二年浑水淹,{yt}两没两目山,淹到潍县城东关”之说。

两目山周围的传说多不盛数,《两目庙史话》就是其中之一,到过两目山的人都知道,在阳坡的半山腰上有座全用大石条砌成的两目庙。何人有如此神力搬得动这些巨大的石块?倒是人们想知道的秘密。还有《岜崮山的传说》,在青山前有个九龙池,深1.5米左右。池水清澈见底,鱼群追逐戏水,池边杨柳迎风飘扬,野花绚丽相伴,是罕见的xx浴池,连神仙也很赏识这自然风光。相传九天仙女经常到这里洗澡、戏水。《鳖石的传说》距山里石家村0.5公里的南山,海拔246米。山脊北侧有一椭圆形巨石,形似鳖状,故称鳖石。其足尾俱全,只缺其头;《圣安院的和尚罢(耙)了!罢(耙)了》《壁子湾xx》《石龙头的传说》《西庙湾的传说》《九目山前活埋母》《石龙埠古今》在西连格庄村西有一道南北走向的丘岭,被称为石龙埠。埠在村西,后来人们简称为西埠。自古这里就被认为是块龙脉宝地。石龙埠上的石头有大小不等的小孔,孔如鳞片,人们把它当作龙鳞。此丘岭形似龙状,头南尾北,头在村西偏南,前面有两个圆形的埠子,好似两颗龙珠。龙尾摆在东西连格庄两村属地的交界处。倘若你站在高处端祥端祥,恰似xxxx戏嬉双珠。还有《金沟子的传说》《元宝石的由来》位于祝沟镇九山后村西胞、山里石家北胞(地名)交界处,有一块畸形巨石,重约100余吨,形状酷似元宝,人们称它为“元宝石”。《 媳妇洞的传说》《两目山帽子的由来》《“对臼”的传说》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目山的传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承传,在人们的心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两目山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万木复苏,鸟语花香,风景宜人,正是踏青赏春的大好时机。伴着一个又一个的民间传说来体会领悟古今,不能说不是另一番滋味。

 

胶东半岛上的老故事

胶东半岛上的老故事 ,主要是分布在平度市周边地域的一种地方性风俗民情小故事,主要分布在平南、平北、平西、平东一带各个角落。从古至今一直作为一种无形的民俗风情流传于平度民间。胶东半岛上的老故事源于何时,无考。但平度的许多风土人情,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半岛风情“代表性”,却都是彼时代人民生活的具体写照至今流传。书中再现了旧时代城乡底层人民生活真相的点点滴滴,悲剧性的血泪使人读之辛酸,喜剧性的趣闻和穷苦人的亲切情谊、生活乐趣则使人为之心怡。对于那些“童真野趣”“乡风村俗”,赋予了更多温馨、甜美、幽默、亲切和清新的暖色调,譬如儿童时代的春吹柳哨,秋吹苇哨,夏日在河水中“打嘭嘭”,等等都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使人为之神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近百年来的社会转型,较多动荡使其变化之迅速,颇有瞬息万变的趋势。社会人文风情,习俗,人的精神面貌,作为无形的民俗风情、乡土特征这类活的文化“遗产”正是这一代之背景下必然会出现的精神产品。

“胶东半岛上的老故事”属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种语调的老故事是区域性、农耕社会的一种表现,对于研究当地的生产发展及民俗风情、艺术形态、民间艺术等具有历史传承价值、文学审美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社会和谐价值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平度革命歌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大泽山区传唱的革命歌曲有百余首之多,由于歌曲反映了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在军民的各种活动中都有歌声伴随,激昂的歌声回荡在军民的一切活动(除埋伏准备伏击敌人时)中,人人唱革命歌曲,人人受革命歌曲鼓舞和教育。

平度大泽山革命歌曲,都很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如《铁西瓜》:“铁西瓜,威力大,不甜不香味不佳。鬼子汉奸碰上它,轰隆一声命完啦!”字不多,却让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以西瓜比地雷,比喻用得十分贴切,再如劝人预防小儿麻疹的《大家都知道》歌,唱道:“小宝宝,疹子起,不死也得退层皮。茅根芦根烧水喝,发现麻疹要隔离,谁也不愿退层皮。”歌词以“退层皮”来说明麻疹的厉害,让人一听就记在心里,很是生动形象。像“解放前马瘦毛长耷拉鬃,穷人说话没人听,现如今翻身得地有了吃穿用,受苦人当了主人翁”(《受苦人当了主人》)这样的歌词,使用的是农民熟悉的词汇,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像“桌子底下锅台根,{zh0}撒下些白石灰,又灭跳蚤又防潮,苍蝇蚊子无影踪,健康有保证。”(《卫生运动歌》),这样的语言,xx是农民日常生活语言,句式结构符合农民口语习惯,易懂易记,很有群众性。歌颂正义战争,欢庆战争胜利。如《保卫大泽山》、《敌人》、《铁西瓜》、《地雷战之歌》、《大盖枪叭勾叭勾响》等等歌曲,都唱出了抗日战争的正义、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取得战争胜利的欢欣鼓舞情绪。一首《岭上军民笑盈盈》唱道:“大泽山呦青又青,青抗先是村里的主力兵。军民大战盘龙河,鬼子葬身鱼腹中。山欢水笑庆胜利,岭上军民笑盈盈。赶走东洋日本鬼,人民才能得安宁。”短短八句歌词,唱出了作为抗日主力兵的自豪感,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心情,显示了战争的正义,充满了对敌人的藐视,唱出了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和英雄主义精神。自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以来,尘封了多年的大泽山革命歌曲又受到了重视,记录了当年歌曲的小本子在青岛等地展览过,包括百余首大泽山革命歌曲的《烽火大泽山》一书得以印出,最近又拍摄了有关大泽山革命歌曲的电视片《青山不老歌不老》和《歌声中的回忆》。大泽山革命歌曲已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特殊的革命教材。

 

大泽山石头节

1400多年前的东魏武定年间(543年-550年)就有了《山神爷生日》的传说并流传至今,相传1400多年前的东魏武定年间(543-550年),在大泽山区的天柱山下,住这一户姓姚的人家,只有老汉保显和儿子相依为命,靠开山采石为生。为了避风遮雨,父子俩在s山下一块巨石上,凿了一个能容纳十多人的石窟。为了祈求山神爷保佑,父子俩又在石窟内四壁上雕刻了许多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山神爷雕像。据说,这件事真的感动了山神爷。从此山神爷不但保佑爷儿俩岁岁平安,而且石头打得快,质量好,还能卖上好价钱。爷儿俩的雕刻技术也日益精湛,成了远近闻名的雕刻匠。凡有雕刻的活儿,方圆几百里的人都来找他父子俩,因而日子也越过越好,成为当地的富户。因完成石窟造像这天正是武定六年,(公元548年)农历三月十六,姚家父子为了感谢山神爷的恩德,每逢农历三月十六就到石窟前烧香烧纸,磕头拜佛。后来,周围各村靠采石为生的人们,每到这天,也都到山里烧香烧纸,祭祀山神。到了明代初年,人们便把三月十六这天称为“山神爷生日”也叫“石匠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泽山的文化底蕴逐渐丰厚起来,进入人类高度文明的新阶段。大泽山的石头节,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承传,在人们的心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大泽山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秋天葡萄收获的时候,鸟语花香,风景宜人,正是旅游的的大好时机。伴着一个又一个的地名,一个又一个的大泽山故事,来体会领悟古今,不能说不是大泽山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根据2007年12月27日公布顺序)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平度市{dy}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_川峪的博客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