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郎咸平老师《什么才是拯救富士康的希望》有感
本人在通信行业庸庸碌碌的混了超过十年的时间。同中国{zd0}的两个电子加工企业富士康(台湾),比亚迪(大陆)打过无数次的交道。目前仍然在经营着手机设计和出口的公司,甚至还在请富士康替我们代加工手机,考察过他们的生产线和管理体系,很多同事来自富士康或者后来去了富士康工作,然而,我仍然对富士康发生的惨剧感到困惑,不敢轻言其中的真正原因。因此网络热议,声讨的时候,我始终不想写任何东西,出来混淆视听,激发民愤。反而今天快要时过境迁的时候,我突然有冲动去写出心底的一些忧郁和担心,让有识之士能够为中国的电子产业和制造业献计献策,给我们的经济找一找出路。我觉得郎咸平老师的文章,看到了问题的源头,但还没有触及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李承鹏的讽刺体小说,除了替工人阶层呐喊以外,当然不只是资本家的原罪这么简单。中国富士康就象是这场危机的脓包,他的溃烂源自于中国人的经营思想和和对现实的无奈。
手机,目前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2004年,山寨机的涌出给中国手机带来了一波手机业的繁荣。直接导致了韩国中小品牌,以及中国大小品牌的危机。
山寨机的涌出源于MTK(台湾联发科)的兴起,MTK推出的芯片冲破了当时的TI,Philips,Infineon等欧美手机芯片的垄断,然而,刚刚面世的芯片并不受欧美大品牌公司,甚至中国大设计公司的正眼。那个时候,中国大的设计公司都还是暴利,一台手机还可以提成可以达到¥300-400。 因此根本就不会在乎芯片的价格,加上换用新的芯片的长时间开发周期,MTK要想开拓手机市场几乎是难于登天。而当时,其实,很多想从事手机制造和品牌的中国内陆本土公司甚至都拿不到方案。因此,一些从中兴出来的有识之士发现了这个商机。MTK芯片{zd0}的特点是软硬件设计的参考方案已经比较完备。一可以降低研发的门槛,二可以缩短研发的周期,再加上相对较低的成本,因此那些勇敢从大公司走出来吃螃蟹的人,一年就轻松掘到了自己的{dy}桶金,两百万的投资,直接就换回来近一个亿的收入。按他们后来自己的描述,比印钞机来钱还快。
山寨机的兴起,则应归功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完备的下游产业链,尤其是珠三角。完备的供应链和生产加工体系,如外壳,按键,液晶屏,摄像头的的制造,和主板的贴片以及加工厂,将手机的成本被大幅的拉了下来,以前¥2000----3000元的机器,变成¥600-800元就可以买到,到后来变得更低。当然每一级供应链的利润已经开始了相当大的降低。加上手机的外观很炫,功能齐全,虽然质量良莠不齐,但还是获得了很多低端消费者和年青人的欢迎。山寨手机的兴旺反过来又刺激了下游供应链和代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山寨机迎来了他蓬勃的春天。也许有人说,富士康不做山寨机,我说了这么多,似乎离题越来越远。好,那我们现在就回归正题吧。
富士康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多文章介绍,我这里就不想再多费笔墨。然而,中国山寨手机的兴起开始冲击大品牌和国内品牌的市场。因此,大品牌开始不仅仅追求新颖,先进的功能。压低成本成了他们必须要做的工作。作为拥有代工厂,外壳,按键等供应链的富士康的利润当然要首当其冲,因此利润开始了大幅度的下降。以前,$7-8
代工费,逐渐下降到$3-4。同时,中国另一个公司比亚迪的兴起,以更低廉的加工费抢夺他抢夺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手机巨头的代工单。而比亚迪的模式几乎与富士康雷同。因此富士康开始面临了量和价的同时冲击。然而,由于手机销量全球的加速增长,这一矛盾还是没有xx体现出来。但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这些成本的矛盾就越来越突出。比亚迪和富士康的竞争的市场拓展到了靠山寨起价的一些大公司。还有一些中国的品牌,华为,中兴等。他们的加工费实际上只有$2左右(当然,加工难度要比苹果简单)。
谈到这里,有心的读者,一定发现了山寨机和富士康存活的两个大特点,就是低廉的价格,没有其他的核心竞争力。而低廉的价格其实源于中国人之间自己的恶性竞争。现在中国的供应链为了获得客户,然后就拼命的压低价格,去抢客户,只要有钱赚,利润低到10%以下都可以做。
代工厂反过来要保证自己的利润,就要降低自己的成本。代工厂的成本很简单,主要就是人力成本,而且其他如仪器设备,厂房租赁都是固定折旧,而且几乎无法更改。降低人力成本的方法:1. 提高工作效率,我考察过很多代工厂,富士康这一方面还是{lx1}者。 2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如延长劳动时间。因为直接降低工人工资已经不太可取,失去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因此由于第二项容易实施,基本被所有的代工厂广泛采用。因此,工人永远只能用自己的血汗去养活自己。但是,我在这里不想象大家一样,开始将矛头对准富士康,因为富士康的待遇基本比很多中国的血汗工厂的要好得多。你会看到,在很多小型的加工厂,模塑厂,工人在40°的高温下拼命地劳作,而这个在富士康是看不到。对于劳动的时间,很多模塑厂的工程师如果客户来逼货,经常通宵不眠。你去深圳的大小工厂,你常常看到的是他们通红的双眼。因此,对于富士康独独发生这么多悲剧,笔者我仍然感到相当的困惑。富士康同中国的那些工厂相比,{wy}的区别就是员工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因为几乎所有的台湾的工厂等级非常鲜明,而且台湾人和大陆人的场所区分非常明显。其实,工作累,待遇低,受不了就可以离开,为什么会以死抗议,我也是不解的。
好啦,这个悲痛的话题就到此为止吧,而我真正想说的是中国的加工业和电子产业有什么办法走出只靠剥削工人的血汗来累积财富。
低廉的加工费始作俑者不是苹果,诺基亚等大公司,而是我们中国人自己。通过血拼价钱来赢得订单。在价格低到一定的份上,其实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没有了对手,包括手机的其他部件的供应链,我们的对手仅仅使我们中国人自己。这时候,我一直困惑,为什么中国不能形成一个价格联盟,而一直拼到你死我活的境界?结局当然是大家都在苟延残喘。现在,富士康狠狠的玩了一招,涨完深圳的工资,将加工厂迁到成本更低的河南去了,这一搞,中国其他的很多代工厂就要深受其害,甚至要面临倒闭。
让我们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吧:
1.日本能够有株式会社,来形成在他们产品的价格联盟。手机在中国是这么大的一个产业,没有政府引导,也没有民间联盟或行业联盟,中国人在拼个你死我活。我敢说,成本更低廉的印度基本就无法做加工厂,一是工人受教育的程度,二是本国的政策和其他硬件设施(如交通),目前还很难取代工作的地位。
2.中国的加工厂这么多,为什么没有一个可以达到日本的水平?中国人除了在价格的追求上肯下脑筋,甚至以次充好,为什么没有人在工艺上追求精准和{zy1}的品质?
3.手机的核心仍然是欧美日韩的专利,主芯片是欧美的,液晶屏,摄像头是日韩的(中国还是制造模组),什么时候这些才能是中国的?
4.中国很多山寨机开始洗牌上市,有做国内品牌的,有做对印度,东南亚,拉美,非洲出口的。但价格的竞争依然白热化。很多毛利都低于10%,对于不断升值的人民币,他们将何去何从?而国内的山寨手机除了xx,而基本靠收取很多巧立名目的“增值服务费”。
对于以上问题,我认为,对于中国人的经营思想直接导致了我们自己的窘迫。我觉得存在文化上或制度上的问题。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的发展。老祖宗的“欲速则不达”,为什么没有被后代子孙重视起来?而核心技术的缺失让我们在利润链条上我们啃得永远是最尾端最不甜的那一节甘蔗。
当然,我说了这么多灰色的问题,我其实还是看到了中国一些可喜的变化:
1.品牌意识的加强:如步步高,Oppo,金立,联想等开始追求自己品牌的品质感和创新。而不是一味的打价格战。
2.政府对山寨手机监管的加强,包括联合运营商的偷取人民钱财的“增值服务费”。没有ZF的监管和引导,行业必然会混乱。
3.华为和中兴在通信设备领域冲破爱立信和西门子以及诺基亚的封锁。我想这是与政府的帮助也是分不开的。还有展讯,大唐在芯片的开发上虽然还没有形成气候,但是,无论如何,已经起步了。显然,中国政府需要支助这些民营企业,然而对于其发展方向也要注意监管。象中国的很多科研单位一样,也容易拿了钱去干别的事。
4.比亚迪扩大自己的经营方向开始树立自己的品牌,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做代工,但不止代工。只要品牌暂时不与自己的客户冲突即可。以前比亚迪向富士康学习,现在可能要轮到富士康向比亚迪学习。
因此中国政府在行业的引导和监管,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其责任和意义不容忽视。中国商人的良知和经营思想的转变也越来越紧迫。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廉价加工的企业会越来越难生存。因此,富士康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中国商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