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整车利润增速超销量增速3倍 今年1-5月的汽车销量760万台,同比增长53%;汽车整车行业总产值8669亿元,同比增长61%;而整车企业的1-5月利润达到870亿元,同比增长166%,效益增速达到销量增速的3倍,平均单台利润达到1.15万元,这是巨大的效益改善,体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健康与活力。
二、利润高增长的原因分析 1、需求结构性增长 今年1-5月的汽车市场保持53%高增长,乘用车和商用车齐头并进。09年商用车增速比乘用车低近一半,而且没有出现过年度累计增速超过50%的高增长情况。今年的商用车开局异常的好,1-5月的乘用车增长55%,商用车增长48%。 乘用车的小众市场高增长,从乘联会的统计看,占销量主流的的微客和轿车增速不高,微客增长39%,轿车增长44%;而非主流的MPV、SUV市场超高速增长,1-6月的MPV增长{bfb},SUV增长110%。
2、成本控制能力提升 从上游环节看整车的成本压力逐步化解。汽车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大幅提升,绝大部分合资企业都加强了成本控制,这世界金融危机要求国际车企应对危机的重要基础工作,在中国的这项工作也取得较大成果。例如丰田就提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成本下降30%的目标,这是极具挑战性的。 这当然也不xx是好事情,伴随的是零部件企业的罢工潮。但这种罢工潮也主要是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内部问题引起的。
3、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促进利润增长 欧洲债务问题影响下,美元升值,国际原油、工业金属价格下降,受国内房地产投资回落影响的国内钢材价格也显著下跌,目前看中国PPI 已经接近顶部,未来几月将相对回落。中国的股市周期与地产调控周期、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中国在4月15日推出的严于预期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使得2008年年底至今大幅财政和货币刺激带来的经济加速暂告一段落,当前市场面临的是经济上升周期中由政策调控带来的经济减速阶段,PPI 对于CPI 的传导压力也将显著减轻。钢材等汽车原材料的成本压力相对减弱。而今年以来,人民币对欧元的累计升值近20%。这对欧洲车企的中国市场利润持续增长的贡献较大,这进一步改善国内车企的总体成本控制效果。 4、厂家自身产销高位调整促进利润增长。 而目前的市场销量相对稳定,产量逐步收缩。4月的主力狭义乘用车企业中已经有3家的销量处于1-4月各月产量排序的末位,五月的排产也处于相对低位。这样的市场压力已经逐步减小,价格相对平稳的基础在强化。而且目前的成交价格回落主要是经销商的进销差价利润从09年超高水平逐步回落,厂家的促销投入处于合理水平,这对厂家利润等影响不太大。 5、购车价格敏感度下降 同时从消费者的调查看,车市的价格敏感度下降,持币待购群体明显缩小。目前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在逐步下降,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成本意识相对弱化,很多细分市场的车市潜在群体持币待购的概念逐步淡出视野。这对车企的市场运作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由于房价预期导致购房需求暂时回落,装修、耐用消费品消费等也稍有影响,居民投资消费结构调整有利于车市。 6、企业营销运作能力提升 目前车企的主要精力用于搞市场活动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而降价的厂家很少,世界杯、世博等概念均被充分利用,车市的运作越来越成熟,乘用车行业的效益提升是必然的结果。
三、行业负面问题总能充分挖掘 去年肯定算是汽车行业的黄金上升期,但负面的利润分析也很多。记得去年上半年的行业分析时有机构说汽车行业是增产不增收,只有数量增长而没有效益同步增长,当时的评论被随之而来的行业利润快速回升所打破,今年的1-5月的利润高增长又一次验证了 汽车行业的增长是全方位的,对经济回升的贡献也是{zd0}的。 今年对汽车行业的增长的担心很多,销量、库存等成为唱衰的主角,而回想去年同期的汽车行业表现很好的时候,增产不增收也是行业的重要负面声音,似乎汽车行业总是严重的问题中前行。 四、汽车行业的运行总是波浪前行 汽车行业由供需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主导,而需求又受到消费心理、政策、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以此形成组合的波浪形态发展。从08年以来的汽车行业历经08年末的波谷后一路拉升,供给成为瓶颈,将上升波浪延续到10年春节前,随后的行业主导从供给瓶颈转向需求需求拉动,在渠道库存的缓冲下形成缓慢的下降波。 行业发展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主导因素和随之而来的行业状态调整,而总体状态是平稳和可控的。在近几年的行业变化中的利润持续保持上升,其间有波峰波谷。而且行业库存也是随销量增长而保持持续上升趋势,只是去年的库存严重偏低和今年的回补较快,这都是行业的相对正常趋势。 五、中国汽车市场仍将充满活力 没有竞争、没有矛盾的市场缺乏活力,而汽车行业尤其是乘用车行业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充满活力。乘用车行业的产销矛盾和利润增速变化都是正常的,尤其是随着私车普及和增购换购群体的快速增长,其刚性需求的软性化也更明显,合适的时机购车、换车是很多有车族的必然考虑,美国市场的需求从07年的1300万台暴跌到09年的900万台都是现实案例。 乘用车企业面对更加复杂和充满弹性的市场的产能扩张和库存储备都是必然的选择。而市场的竞争不断充分也会加速乘用车企业的淘汰速度,充满活力的市场必然有诸多看点和新闻话题,其结果不应是悲观的,而是更加健康和活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