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上涨的原因可以列举很多很多,即使政府建立非常完善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也只能解决本来就买不起住房或不应购买商品房人群的人权与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并不能保证房价的不上涨。
历史的看,即使在土地非国家或政府垄断的经济发达国家也都到处可见房价的不断上涨的情况。他们无非是在用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增长来解决房价与收入的对称。用宏观经济的手段如利率、汇率、税收等来调节房价的增幅,以防止宏观经济的被动和影响。除了在住房成套率大于家庭总数的地区或城市,这些成套的住房条件已足够达到中位数以上的标准时,还看不到那个地区或城市的房价能被用非经济的手段迫使其下降的。
即使是世界最发达之一的美国,近一百五十年没有本土战争的国家,除个别宏观经济调整的阶段之外,总体房价也是上升的趋势。最近美国房地产市场中波动,普遍的房价下降,但部分城市的房价也仍在上涨,且不会太久就能消化连续十几次升息的因素。试图违背市场经济的规律而改变资产价格的努力最终是失败的。
政府无法改变在宏观经济形成高速增长背景之下的房价上涨趋势,但并非无所作为。政府xx有能力让房价上涨的增幅平衡或使其与经济的发展速度及人们的收入水平保持一个合理的区间,而这恰恰是政府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中国城市用地面临的主要背景是:一、经济的高速发展;二、城市化与重工化的提速;三、人口红利与家庭分裂加速的结构性增长;四、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五、双轨制的城乡差别与公共资源向城市的集中;六、不同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清楚的认识到供不应求是当前房价上涨的主要矛盾,而制约供给增长的主要矛盾在土地的供给闸门。其实解决房价高速上涨的{wy}出路就在于增加供给,尤其是大量的增加土地的供给。
地价是楼价的先期信号。南京、杭州等许多地区的土地出让楼面地价几乎都是以当地周边的现售楼价为标准的增长,必然导致现售楼盘价格的暴涨。如果大量的供给土地就一定会使土地的价格下降,并稳定楼价。开发商不但没有能力对抗政府土地大量供给的冲击,甚至那些曾大量高价储备土地的公司也无法在大量新增低价土地的供给中按原有高价土地成本制定楼价。
如果让农民拥有土地的交易权,且可变成符合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那么楼价上涨的预期将迅速被打破。而敢于高价大量储备土地的决心正来自于“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和拒绝农民集体土地的私有化和自由流转的坚强后盾。这种高调的土地保护政策让政府将自己逼上了失去用土地的供给调节市场的绝路。
红线的目的是保证中国十多亿人的粮食安全。但统计数字给我们的答案是耕地面积的总量与粮食生产的总量无关,重要的是农民是否在耕地面积上种粮食,即粮食播种面积在总耕地面积中的比例关系。图一:土地供应减少与粮食播种面积的降低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中心、瑞银证券研究部的估算。 2003年是粮食播种面积比例{zd1}的一年,也正是这一年政府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半年停止审批土地的政策之后,让自1999年(房改政策让住房私有化之后)耕地面积连续多年的快速减少的下滑趋势出现了反弹,但并没有让粮食耕种的比例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是减轻农民负担和减免农业税的政策让粮食耕种面积出现了回升。 看来粮食的产量与土地无关,而是与农民种粮食是否有收益相关的,换句话说,粮食的安全性只与价格相关。当农民种粮不赚钱时,大量的土地会被荒废,而这种情况在前几年曾大量出现过。如果种地种粮的产出大于外出务工的收入,又怎么会让土地荒废呢? 我国的粮食耕种的比例自1990年之后持续下降,也许许多耕地转种了其他经济作物,也一定是转种其他作物的收益大于种粮的收益,同样可以说明种不种粮在于粮食的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 我们还可以从食品和农副产品价格的变化看出这种种植比例变化的印证。图二:食品价格总体指数,1997—2005年 资料来源:《福布斯》杂志、瑞银证券研究部的估算。 是食品与农副产品价值变化在先,才在2004年让粮食的耕种面积比重增加,可见重要的在于粮食价格而非耕地面积。 我们再从粮食的交易情况看,当猪肉价格上涨时,都将“祸首”的原因归罪于自去年11月之后的粮价上涨。理论上应用大量进口粮食来平抑国内粮价,但1—5月份的数据显示:农产品进出口出现了双增长,其中出口额为144.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5%;进口额149.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4%,远远小于出口额的增长。 谷物出口507.8万吨,同比增长了53.4%,进口仅为79.7万吨,同比下降了51.4%。谷物净出口428.1万吨,同比增长了1.56倍,并且主要是小麦出口增长显著。说明国内的粮价比国际市场低,出口套利比用于稳定国内粮价有更大的吸引力。也许粮食部门忘记了去年粮价上涨时曾用“失误操作”作为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我们不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补贴中国的农民,反而补贴给外国人呢? 以色列与中东大多数国家一样是个以沙漠为主、几乎没有耕地的国家,但却是农副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是价格让以色列可以用高科技来改变农业对土地的依赖性,并解决了没有耕地情况下食品的保障与安全。 美、加更多耕地丰富的国家中农业所占的经济比重很低,且大多有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政策,这同样说明了价格在决定着粮食的产量而非耕地决定着粮食的安全。 用进口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茅于轼老师早已有过专门的论述了。中国用全世界40%的农民养活7%的非农业人口的问题,秦晖老师也说过了。我更想这就如同政府在调控粮价之前先告知市场与农民,政府没有储备粮库;在猪肉价格调控中告知农民,政府没有储备肉是同一个道理。缺少土地储备大大削减了政府调控供给的能力与手段。超过一万元土地楼面价的竞标已经在多个城市出现,并将这种病毒迅速的传染给更多的城市,也许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官员们找到了学习的榜样,不再仅仅是看着眼红而是跃跃欲试的在暗中努力了。
死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目的是保证中国十多亿人的粮食安全。但统计数字给我们的答案是耕地面积的总量与粮食生产的总量无关,重要的是农民是否在耕地面积上种粮食,即粮食播种面积在总耕地面积中的比例关系。
红线的目的是保证中国十多亿人的粮食安全。但统计数字给我们的答案是耕地面积的总量与粮食生产的总量无关,重要的是农民是否在耕地面积上种粮食,即粮食播种面积在总耕地面积中的比例关系。图一:土地供应减少与粮食播种面积的降低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中心、瑞银证券研究部的估算。 2003年是粮食播种面积比例{zd1}的一年,也正是这一年政府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半年停止审批土地的政策之后,让自1999年(房改政策让住房私有化之后)耕地面积连续多年的快速减少的下滑趋势出现了反弹,但并没有让粮食耕种的比例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是减轻农民负担和减免农业税的政策让粮食耕种面积出现了回升。 看来粮食的产量与土地无关,而是与农民种粮食是否有收益相关的,换句话说,粮食的安全性只与价格相关。当农民种粮不赚钱时,大量的土地会被荒废,而这种情况在前几年曾大量出现过。如果种地种粮的产出大于外出务工的收入,又怎么会让土地荒废呢? 我国的粮食耕种的比例自1990年之后持续下降,也许许多耕地转种了其他经济作物,也一定是转种其他作物的收益大于种粮的收益,同样可以说明种不种粮在于粮食的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 我们还可以从食品和农副产品价格的变化看出这种种植比例变化的印证。图二:食品价格总体指数,1997—2005年 资料来源:《福布斯》杂志、瑞银证券研究部的估算。 是食品与农副产品价值变化在先,才在2004年让粮食的耕种面积比重增加,可见重要的在于粮食价格而非耕地面积。 我们再从粮食的交易情况看,当猪肉价格上涨时,都将“祸首”的原因归罪于自去年11月之后的粮价上涨。理论上应用大量进口粮食来平抑国内粮价,但1—5月份的数据显示:农产品进出口出现了双增长,其中出口额为144.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5%;进口额149.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4%,远远小于出口额的增长。 谷物出口507.8万吨,同比增长了53.4%,进口仅为79.7万吨,同比下降了51.4%。谷物净出口428.1万吨,同比增长了1.56倍,并且主要是小麦出口增长显著。说明国内的粮价比国际市场低,出口套利比用于稳定国内粮价有更大的吸引力。也许粮食部门忘记了去年粮价上涨时曾用“失误操作”作为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我们不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补贴中国的农民,反而补贴给外国人呢? 以色列与中东大多数国家一样是个以沙漠为主、几乎没有耕地的国家,但却是农副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是价格让以色列可以用高科技来改变农业对土地的依赖性,并解决了没有耕地情况下食品的保障与安全。 美、加更多耕地丰富的国家中农业所占的经济比重很低,且大多有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政策,这同样说明了价格在决定着粮食的产量而非耕地决定着粮食的安全。 用进口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茅于轼老师早已有过专门的论述了。中国用全世界40%的农民养活7%的非农业人口的问题,秦晖老师也说过了。我更想图一:土地供应减少与粮食播种面积的降低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中心、瑞银证券研究部的估算。
2003年是粮食播种面积比例{zd1}的一年,也正是这一年政府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半年停止审批土地的政策之后,让自1999年(房改政策让住房私有化之后)耕地面积连续多年的快速减少的下滑趋势出现了反弹,但并没有让粮食耕种的比例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是减轻农民负担和减免农业税的政策让粮食耕种面积出现了回升。
看来粮食的产量与土地无关,而是与农民种粮食是否有收益相关的,换句话说,粮食的安全性只与价格相关。当农民种粮不赚钱时,大量的土地会被荒废,而这种情况在前几年曾大量出现过。如果种地种粮的产出大于外出务工的收入,又怎么会让土地荒废呢?
我国的粮食耕种的比例自1990年之后持续下降,也许许多耕地转种了其他经济作物,也一定是转种其他作物的收益大于种粮的收益,同样可以说明种不种粮在于粮食的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
我们还可以从食品和农副产品价格的变化看出这种种植比例变化的印证。
房价上涨的原因可以列举很多很多,即使政府建立非常完善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也只能解决本来就买不起住房或不应购买商品房人群的人权与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并不能保证房价的不上涨。 历史的看,即使在土地非国家或政府垄断的经济发达国家也都到处可见房价的不断上涨的情况。他们无非是在用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增长来解决房价与收入的对称。用宏观经济的手段如利率、汇率、税收等来调节房价的增幅,以防止宏观经济的被动和影响。除了在住房成套率大于家庭总数的地区或城市,这些成套的住房条件已足够达到中位数以上的标准时,还看不到那个地区或城市的房价能被用非经济的手段迫使其下降的。 即使是世界最发达之一的美国,近一百五十年没有本土战争的国家,除个别宏观经济调整的阶段之外,总体房价也是上升的趋势。最近美国房地产市场中波动,普遍的房价下降,但部分城市的房价也仍在上涨,且不会太久就能消化连续十几次升息的因素。试图违背市场经济的规律而改变资产价格的努力最终是失败的。 政府无法改变在宏观经济形成高速增长背景之下的房价上涨趋势,但并非无所作为。政府xx有能力让房价上涨的增幅平衡或使其与经济的发展速度及人们的收入水平保持一个合理的区间,而这恰恰是政府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中国城市用地面临的主要背景是:一、经济的高速发展;二、城市化与重工化的提速;三、人口红利与家庭分裂加速的结构性增长;四、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五、双轨制的城乡差别与公共资源向城市的集中;六、不同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清楚的认识到供不应求是当前房价上涨的主要矛盾,而制约供给增长的主要矛盾在土地的供给闸门。其实解决房价高速上涨的{wy}出路就在于增加供给,尤其是大量的增加土地的供给。 地价是楼价的先期信号。南京、杭州等许多地区的土地出让楼面地价几乎都是以当地周边的现售楼价为标准的增长,必然导致现售楼盘价格的暴涨。如果大量的供给土地就一定会使土地的价格下降,并稳定楼价。开发商不但没有能力对抗政府土地大量供给的冲击,甚至那些曾大量高价储备土地的公司也无法在大量新增低价土地的供给中按原有高价土地成本制定楼价。 如果让农民拥有土地的交易权,且可变成符合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那么楼价上涨的预期将迅速被打破。而敢于高价大量储备土地的决心正来自于“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和拒绝农民集体土地的私有化和自由流转的坚强后盾。这种高调的土地保护政策让政府将自己逼上了失去用土地的供给调节市场的绝路。 这就如同政府在调控粮价之前先告知市场与农民,政府没有储备粮库;在猪肉价格调控中告知农民,政府没有储备肉是同一个道理。缺少土地储备大大削减了政府调控供给的能力与手段。超过一万元土地楼面价的竞标已经在多个城市出现,并将这种病毒迅速的传染给更多的城市,也许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官员们找到了学习的榜样,不再仅仅是看着眼红而是跃跃欲试的在暗中努力了。 死守十八亿亩耕地
是食品与农副产品价值变化在先,才在2004年让粮食的耕种面积比重增加,可见重要的在于粮食价格而非耕地面积。
我们再从粮食的交易情况看,当猪肉价格上涨时,都将“祸首”的原因归罪于自去年11月之后的粮价上涨。理论上应用大量进口粮食来平抑国内粮价,但1—5月份的数据显示:农产品进出口出现了双增长,其中出口额为144.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5%;进口额149.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4%,远远小于出口额的增长。
谷物出口507.8万吨,同比增长了53.4%,进口仅为79.7万吨,同比下降了51.4%。谷物净出口428.1万吨,同比增长了1.56倍,并且主要是小麦出口增长显著。说明国内的粮价比国际市场低,出口套利比用于稳定国内粮价有更大的吸引力。也许粮食部门忘记了去年粮价上涨时曾用“失误操作”作为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我们不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补贴中国的农民,反而补贴给外国人呢?
以色列与中东大多数国家一样是个以沙漠为主、几乎没有耕地的国家,但却是农副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是价格让以色列可以用高科技来改变农业对土地的依赖性,并解决了没有耕地情况下食品的保障与安全。
美、加更多耕地丰富的国家中农业所占的经济比重很低,且大多有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政策,这同样说明了价格在决定着粮食的产量而非耕地决定着粮食的安全。
用进口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茅于轼老师早已有过专门的论述了。中国用全世界40%的农民养活7%的非农业人口的问题,秦晖老师也说过了。我更想说的是,如果合理的减少一部分耕地会减少多少农民,可以改变现有土地价值的提升与利用,可以解放多少农民离土离乡变成城市居民和可以提高多少农民的收入!
从发展商的利益出发应主张更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让违法违规的占地都被杜绝{zh0},让城市的房价涨得更高才能获利更多。然而这并非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也无法健康、持久的维系,只能寄希望于增加土地的供给,让房价趋于平稳的增长中。
但当“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xx指令无法撼动时,这种因土地垄断供给下的稀缺性就让双限房的竞标中也在不断的爆出天价。虽然市场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这种供求关系畸形发展的不断恶化,却无法用增加土地的供给来增加市场商品房的供给,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用行政的限制性措施来压制房价的上涨,但几年调整的趋势已经向社会公众证明了这种限制土地供给前提下的逆向结果,让政府处于更难堪的地步,也让社会公众对政府非市场化的调控能力失去了信心。部分城市曾经在强压之下的需求观望,重演了排队{qg}的场景,反而激起更大的浪花,再现了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铁律。
房价上涨的原因可以列举很多很多,即使政府建立非常完善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也只能解决本来就买不起住房或不应购买商品房人群的人权与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并不能保证房价的不上涨。 历史的看,即使在土地非国家或政府垄断的经济发达国家也都到处可见房价的不断上涨的情况。他们无非是在用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增长来解决房价与收入的对称。用宏观经济的手段如利率、汇率、税收等来调节房价的增幅,以防止宏观经济的被动和影响。除了在住房成套率大于家庭总数的地区或城市,这些成套的住房条件已足够达到中位数以上的标准时,还看不到那个地区或城市的房价能被用非经济的手段迫使其下降的。 即使是世界最发达之一的美国,近一百五十年没有本土战争的国家,除个别宏观经济调整的阶段之外,总体房价也是上升的趋势。最近美国房地产市场中波动,普遍的房价下降,但部分城市的房价也仍在上涨,且不会太久就能消化连续十几次升息的因素。试图违背市场经济的规律而改变资产价格的努力最终是失败的。 政府无法改变在宏观经济形成高速增长背景之下的房价上涨趋势,但并非无所作为。政府xx有能力让房价上涨的增幅平衡或使其与经济的发展速度及人们的收入水平保持一个合理的区间,而这恰恰是政府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中国城市用地面临的主要背景是:一、经济的高速发展;二、城市化与重工化的提速;三、人口红利与家庭分裂加速的结构性增长;四、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五、双轨制的城乡差别与公共资源向城市的集中;六、不同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清楚的认识到供不应求是当前房价上涨的主要矛盾,而制约供给增长的主要矛盾在土地的供给闸门。其实解决房价高速上涨的{wy}出路就在于增加供给,尤其是大量的增加土地的供给。 地价是楼价的先期信号。南京、杭州等许多地区的土地出让楼面地价几乎都是以当地周边的现售楼价为标准的增长,必然导致现售楼盘价格的暴涨。如果大量的供给土地就一定会使土地的价格下降,并稳定楼价。开发商不但没有能力对抗政府土地大量供给的冲击,甚至那些曾大量高价储备土地的公司也无法在大量新增低价土地的供给中按原有高价土地成本制定楼价。 如果让农民拥有土地的交易权,且可变成符合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那么楼价上涨的预期将迅速被打破。而敢于高价大量储备土地的决心正来自于“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和拒绝农民集体土地的私有化和自由流转的坚强后盾。这种高调的土地保护政策让政府将自己逼上了失去用土地的供给调节市场的绝路。 这就如同政府在调控粮价之前先告知市场与农民,政府没有储备粮库;在猪肉价格调控中告知农民,政府没有储备肉是同一个道理。缺少土地储备大大削减了政府调控供给的能力与手段。超过一万元土地楼面价的竞标已经在多个城市出现,并将这种病毒迅速的传染给更多的城市,也许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官员们找到了学习的榜样,不再仅仅是看着眼红而是跃跃欲试的在暗中努力了。 死守十八亿亩耕地自宪法{dy}次修改之后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至今仍无法从法律上有所突破,因此不得不实行两套土地制度、两套社会保障制度、两套户籍及房屋管理和买卖制度。当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未能建立完善之前,土地仍是农民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因此让农民的土地进入无限制的流转仍有待时日才能解决。
于是城市化就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供给中挣扎了,城市居民就只能依据这种无法大量增加土地供给信息来衡量房价和做出选择了。
粮食与土地无关,但房价却与土地紧密相连。
已投稿到: |
|
---|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