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9 09:50:02 阅读1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2008年9月17日,重庆市儿童医院“三鹿奶粉”诊室,家长带着孩子在进行检查。资料图片
新京报2月9日报道
三聚氰胺以各种形式重现了。
奶糖,冰棍,最直接的依然是乳品、乳制品。
1月30日,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召开的会议爆出消息:2009年以来,一些地方查处了三聚氰胺超标的乳品,涉及上海、山东、辽宁、河北等多个企业。这些乳品都是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生产乳制品。
此后,广东等地陆续爆出“超标”信息。2月3日,陕西省通报渭南乐康乳业“毒奶粉”案件,抓获涉嫌倒卖“毒奶粉”3人。而另一信息是,尚有10万吨毒奶粉流入市场,很可能已流入东北和华南。
2月起,广东等省份开始进行乳品和乳制品专项整治。
“借尸还魂”的三聚氰胺,再一次震惊了国人。
一年多以前,2008年9月,以“三鹿奶粉”为标志的三聚氰胺事件,让全国至少6个婴孩死亡,逾30万儿童患病。当时的问题奶粉何以流入市场?监管的漏洞,成为国人关心的焦点。
日前,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食品监管官员告诉新华社记者,当时整个问题奶粉事件有众多部门处置,但在问题奶粉的处理这个环节并没有明确责任。
中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近日派出8个督察组分赴16个省份,督促各地严厉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尤其是要查案件背后有无失职、渎职的违法行为。据悉,此次督察的重点之一,就是未销毁的三聚氰胺超标奶粉及其制品流向。
全国整顿办有关负责人公开表示,凡发现故意使用含有违禁物质的乳品涉案企业,将采取三个一律的措施严厉处理:一律停产、一律吊销生产许可证、一律移交司法机关。对案件背后的失职、渎职等违法行为,将严惩不贷。
被点名的三聚氰胺超标企业,其“毒奶粉”从何而来,企业被如何处置?日前,本报记者分赴山东、河北对两家企业进行了调查。
三聚氰胺“江湖行”
2009年12月
上海熊猫乳品公司的奶制品中被发现三聚氰胺超标,经调查可能是使用了当年的遗留有毒奶源。
2010年1月
贵州省卫生厅发布三聚氰胺超标食品“黑名单”,确定四个批次的食品存在三聚氰胺超标问题。其中,包括山东淄博绿赛尔乳品有限公司产品(生产批号:2009-4-25);河北唐山市乐亭县凯达冷冻厂的“香蕉果园棒冰”(生产批号:2009-3-19)
2010年1月30日
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召开会议时透露,2009年以来,一些地方查处了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这些案件都是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生产乳制品。
2010年2月
据卫生部通报,已有三种“毒奶粉”流入广州。
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指出,近期已派出8个督察组分赴16个省份,督促各地严厉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尤其是要查清案件背后有无失职、渎职的违法行为,一经发现,将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2010年2月3日
陕西省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渭南市乐康乳业有限公司三聚氰胺超标乳制品案件查处情况,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逮捕,1名采取了取保候审措施。
“毒奶”企业绿赛尔复活记
淄博绿赛尔公司去年检出问题后停产,与一企业“重组”后复产
1月30日,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通报查处的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涉嫌企业都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其中,山东淄博绿赛尔乳业有限公司名列其中。
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绿赛尔拥有自己的奶源地。其三聚氰胺超标产品的原料从何而来?被如何处理,目前状况如何?
记者调查发现,山东淄博绿赛尔乳业公司与另一企业“并购”后,仍在正常生产。
事发 被撤销生产许可证
2010年2月4日,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科技工业园三赢路中段的一家工厂,墙面无招牌。
周边工厂工作人员说,这里一直在生产绿赛尔牛奶。只是,半个月前,大门前的“淄博绿赛尔乳业有限公司”(下称绿赛尔公司)招牌撤掉了。
淄博市工商局资料显示,绿赛尔公司成立于1997年11月,由淄博市张店区马尚镇九级村村民委员会筹办,属集体所有。
该企业经营范围、经营时间以及法定代表人等屡有变更,至目前先后有14次。其中,2008年9月22日,变更为私人所有,企业法定代表人为袁有平。
据一知情人士透露,在2008年9月全国“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前,绿赛尔公司曾因收购奶农的原奶太多,全部制成纯牛奶会超出其市场需求,于是将一部分原奶制作为奶粉,数量大约500多斤,预备用作今后生产补充之用。
“其实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虽然之前奶粉未检测,但绿赛尔应该也知道自己的这批奶粉中三聚氰胺是超标的。”这名知情人士透露。此批奶粉在2009年4月被添加进纯牛奶的生产过程中。
据淄博市质监局信息,2009年5月4日,淄博绿赛尔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2009-4-25的纯牛奶,被检出“三聚氰胺”超标。
淄博质监局表示,随后的处理措施是,令该公司停产,封存所有产品和原料,问题产品全面召回。
同时,注销了该公司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取消了其乳品生产经营资格,并对有关责任人依法依纪进行了处理。
对于绿赛尔公司原厂房内,目前正在生产的牛奶,工作人员称绿赛尔公司已注销,这里是康智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合作 寻求“合作伙伴”
据“绿赛尔”生产车间主任伊茂民透介绍,该公司目前是山东康智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康智多)的第二生产基地。
伊茂民出示了一袋刚从车间拿来的纯牛奶,包装袋是“绿赛尔”三个大字,背面右下角“制造商”一栏印着 “康智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行小字。
伊茂民称,绿赛尔公司被康智多并购了,因“绿赛尔”这个商标仍旧有较好的市场口碑,所以还是继续使用。
“他们(绿赛尔公司)曾经来找过我们,商量合作的事情。”1月5日,康智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方军说。
当时绿赛尔因三聚氰胺超标,已停产。但由于先前绿赛尔已和大量奶农签订了供奶协议,且还需要给一部分已经预付款的订户供应牛奶,并有众多员工需要安置,“实在无以为继,于是到处寻求帮助”。
据伊茂民介绍,原绿赛尔乳业有限公司在淄博拥有6个奶牛基地,并和奶农们签有长期供奶协议。
“后来我们决定跟他们合作,这样做就能解决奶农、订户以及员工等诸多问题了,一举多得”陈方军说。
工商资料显示,康智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五百万元,经营范围为活性乳酸菌研发,饮料生产销售,企业策划,企业管理咨询等。
新生 获得新的生产许可
2009年6月5日,也就是“绿赛尔”被检出三聚氰胺1个月后,绿赛尔公司与康智多签了一份重组协议。
协议显示,康智多以分期付款方式,以1280万元的价格购买绿赛尔原有生产设备、检测设备及相关商标。绿赛尔原生产基地及土地所有权仍归其所有,康智多以租赁方式取得使用权,“组织生产”。
而“绿赛尔”牌产品仍由绿赛尔公司组织生产,康智多相应注入技术改造和生产发展资金。据陈方军介绍,企业重组后,康智多并未对绿赛尔的生产进行投入。
这次重组后,绿赛尔自负盈亏,自行安置员工,其企业法人、生产产品、厂房、设备等均无变化。
“我们只是安排了一个负责技术的车间主任和4名质检员进行质量把关,名义上是我们的第二生产车间,但实际上他们是自己负责生产和销售,财务上也是独立核算。”康智多总经理杨力飞称。
另一个变化是,康智多于2009年7月16日变更了乳制品生产许可证,其生产地址一栏中,增添了绿赛尔的地址。2009年8月,绿赛尔正式恢复生产。
对于1280万的价款,康智多称,他们目前首付了200万元。
对于这次重组,有原绿赛尔的员工称xx不知此事,也有员工称只知道绿赛尔成为了康智多的“第二车间”,其他事并不清楚。
康智多称,此重组的具体形式只在高层流传,并未对外公布,因为绿赛尔的法定代表人袁有平不愿公布此消息。
因一直无法联系到袁有平,此信息未得到袁的回应。
变更 同一实体的双重身份
据调查,在绿赛尔出事之前,淄博当地乳品市场有三分天下之势,以“得益”为首,“绿赛尔”其次,最弱小的是康智多。
“虽然目前来说我们无法从绿赛尔那里得到任何收益,但这是作为一个长远战略考虑实行的。”杨力飞说。
在杨力飞看来,康智多与绿赛尔重组,可以联合其与得益分庭抗礼。
这家现以活性乳酸菌研发为主的企业,同时也生产部分乳制品,同时拥有饮料和乳制品两张食品生产许可证。
“重新生产之前,质监部门带人来进行了相关检测,并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办好了手续,符合生产要求。”
康智多出示了2009年7月16日其变更的生产许可证,由质监部门进行了核准。对于这一变更和检测核准过程,淄博相关部门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请求。
据记者查证,绿赛尔公司目前仍以独立法人存在。从淄博市工商局登记资料看,2009年11月5日,该公司变更为“淄博绿赛尔经贸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是:“家电、日用、矿泉水生产和销售”,法定代表人仍为袁有平,地址栏等内容也与绿赛尔一致。
康智多公司认为,该经贸公司可能是袁有平成立的负责销售乳制品的公司。不过,记者注意到其经营范围并无乳品销售一项。
现状 新产品自检无超标
根据绿赛尔公司网站介绍,绿赛尔在2003年时公司固定资产5860万元,年销售收入2.5亿元。
对于这一切变化,知情人士透露,淄博市政府对绿赛尔十分重视,不愿“绿赛尔”商标消失。他介绍,得益和原绿赛尔,为淄博市乳业两大坐地虎,在乳业市场的地位“可想而知”。
而据伊茂民介绍,自从康智多与绿赛尔重组以来,绿赛尔生产车间的原料和产品都会经过严格的自我检验。同时还会定期向淄博市质监局送检和接受抽查。至目前为止,没有一批产品所含三聚氰胺超标。“我敢拿我的人头保证,{jd1}是严格按标准检测的。”
淄博市质监局曾经在绿赛尔事件之后表示,今后要强化生产、流通各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淄博市质监局官方发布绿赛尔三聚氰胺事件的时间是2010年2月1日,距离检测事件已过去8个月。
记者在淄博采访期间,淄博市质监局称“上头有文件”,拒绝接受采访。
“绿赛尔”的几次变化
2009年5月 撤销许可证,企业停产
2009年6月 与康智多公司“重组”
2009年7月 康智多变更生产许可证
2009年8月 绿赛尔恢复生产
追溯棒冰里的三聚氰胺
河北乐亭“香蕉果园棒冰”被查处,所购原料奶粉来自一家曾被查出三胺超标企业
2月5日下午,河北唐山乐亭县凯达冷冻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达公司)冰棍生产车间大门紧锁。往年这个时候,为了供应春节市场,正是冰棍生产最繁忙的时候。
自从去年5月底以来,这家乐亭县{zd0}的冰棍生产厂家之一,因产品“香蕉果园棒冰”被查出三聚氰胺超标,生产许可证被暂扣,十余名雇工均已回家,厂子停产至今。
在厂主刘吉旺看来,“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他曾估计,再过一段时间没事的话,质监部门或许会返还生产许可证。
但今年1月27日媒体公布2009年三聚氰胺超标食品“黑名单”,再次将凯达公司推向风口浪尖。
起家 买下冷库生产冰棍
刘吉旺经营发旺冷冻冷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旺公司)已9年,在乐亭当地颇有名气,直到2009年初才改名“凯达公司”。
乐亭县紧邻着渤海湾,是河北省{dy}沿海大县。为了加工处理海鲜,县里有十几家冷冻厂。其中有四家取得生产许可证,同时生产冰棍、冰激凌等食品,发旺公司是较大的一家。
2007年,刘吉旺的儿子刘凯从韩国留学回来,帮助经营。2008年底,发旺公司的生产许可证到期,2009年初,在更换新许可证的同时,刘吉旺将厂名更换为凯达公司。“他希望儿子能把厂子接下来,经营发达起来。”刘吉旺的妻子说。
刘吉旺的期盼有这样一个背景:从2004年前后起,乐亭县几家冰棍厂都发现冰棍生意不太好做了,发旺公司自身的盈利也日益萎缩。
刘吉旺本是附近村上的农民,2000年,买下了县水产局的一个冷库,一方面从事水产、蔬菜冷冻冷藏业务,另一方面开始冻糖水冰棍。
许多人都吃过这种糖水冰棍,冰棍原浆成分极其简单:白砂糖、麦芽糖浆再加上水。
到了2005年前后,冰棍厂的经营者们发现,糖水冰棍的销路锐减,城里人开始吃牛奶巧克力为原料的“好冰棍”,糖水冰棍只能在农村卖一卖,并且利润原来越低。
事发 3.6万根棒冰三胺超标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吉旺试着生产一些“高级点的雪糕、冰激凌”。他开始购买奶粉,但拒绝透露这一段时间奶粉的来源。
乐亭县明君楼冷食厂的老板刘志新说,当时曾有许多外地小奶粉厂家的推销员,向他推销奶粉。这些小厂的经营比较灵活,主动送货上门。更重要的是价格便宜,1万多元一吨,只有正规厂家价格的一半。
2009年2月10日,发旺公司更名为凯达公司后取得冷冻食品生产许可证,一个月后开工。产品包括“香蕉果园棒冰”、“香蕉二代雪糕”等。
在刘志新看来,大城市的人不认他们的牌子,就只能往农村销售,而且,成本高,技术落后,“用奶粉冻冰棍还不赔死,除非用小厂的便宜奶粉。”
奶粉成为刘吉旺冰棍厂是否赚钱的重要环节,也成为后来导致棒冰三聚氰胺超标的可能原因。
2009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到凯达公司监督抽查,这次检查是经常进行的随机抽检,许多企业都经历过。
检测结果显示,2009年3月19日生产的“香蕉果园棒冰”三聚氰胺超标。乐亭县和唐山市质监局均拒绝透露具体数值,据刘吉旺说,质监局的人员曾告诉他超标十多倍。
检测结果出来后,刘吉旺记得,5月27日晚上9点半,国家质检总局、河北省质检局、唐山市质监局组成的检查组来到凯达公司,进行了突击检查,对厂里所有的原材料及所有种类的冰棍、雪糕成品均抽样,同时还对生产车间和设备进行了检查。
得知产品三聚氰胺超标后,刘吉旺说他5月28日主动与所有经销商联系,对“香蕉果园棒冰”进行召回。3月19日批次的棒冰共3.6万根,全部销往乐亭县和昌黎县,经销商反馈所有棒冰均已售出。
5月29日,乐亭县质监局下达文件,暂扣凯达的生产许可证,凯达公司正式停产。
检测 剩余原料奶粉“没问题”
“我们{jd1}没有添加三聚氰胺,是奶粉出了问题。”这是刘凯接到记者电话后说的{dy}句话。
随后检查组的检测结果显示,从厂里抽样的包括白砂糖、麦芽糖糊精、小麦淀粉在内的其余原材料的三聚氰胺值都是“未检出”。但关键的原材料———奶粉却因为全部用完而无法检验。
刘吉旺说,他的奶粉是从唐山市滦南县的明乐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乐公司)分三批购入的,共9吨,去年2月、3月、4月各一批,所有奶粉都附有质监局出具的合格证。
明乐公司位于滦南县西城区,离乐亭县不到30公里。
2月6日,这家公司大门紧锁,留有一名员工看守大门。
看门人崔建新指着空荡荡的院子说,公司早“黄了”。2008年9月,明乐公司8月11日生产的奶粉被查出三聚氰胺超标,公司所有奶粉被查封。
崔建新否认公司偷偷保存毒奶粉,“奶粉被查封后,和其他厂被查封奶粉一起运到东边小李村旁的大坑里填埋了。”
他说当时气氛非常“紧张”:警车开道,大铲车将成袋的奶粉与旁边发电厂的煤灰掺和在一起,埋入地下。
既然“毒奶粉”全部销毁,刘吉旺又是如何从明乐公司买到的奶粉呢?
崔建新回忆,2008年9月12日明乐公司停产后,与公司签协议的奶农无处交奶,当地政府便要求明乐公司为奶农代加工奶粉。加工费由政府和公司共同承担,加工好的奶粉由公司代奶农保管和销售。
代加工的时间不长,只有十几天,9月30日之后,在政府协调下,蒙牛公司接收了这批奶农。库存资料显示,这十几天加工的奶粉共123.4625吨,后来陆续售出。质监部门顺藤摸瓜查到明乐公司时,这批奶粉卖的剩下不到20吨。
由于公司倒闭,无力推销,这些奶粉大部分是由奶农自己推销出去的,凯达公司也是由奶农领着来买奶粉的。
刘吉旺告诉记者,这批奶粉价格是1.15万元一吨,是大厂奶粉价格的一半。
让崔建新想不通的是,这些代加工的奶粉为何会出现问题。代加工奶粉时,正是三聚氰胺在全国检查最严格的时候,滦南县技术监督局的技术人员就在厂里设点,每一批奶粉都要抽查检验。
检查组执法人员对明乐公司剩余奶粉的化验证实了崔建新的疑惑,这批奶粉三聚氰胺检测结果是“未超限量值”。
检测结果证明,明乐公司的奶粉没有问题。
疑问 三聚氰胺从哪里来?
关于“香蕉果园棒冰”三聚氰胺从何而来的问题,乐亭县质监局副局长白润泽表示,“所有的报告都已交到国家质检总局,你们应该向总局询问。”
市质监局办公室主任周贡堂也表示,事情已经由政府统一负责,市质监局不好擅自发布信息。
但记者在乐亭县委办公室的一份材料上看到,唐山市质监局对不合格产品出现原因的分析并不复杂。
唐山市质监局认为,产品不合格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凯达公司购入的奶粉不合格,虽然明乐公司代加工的奶粉都附有合格报告,且未从其他地方购入奶粉,但根据抽样理论分析,抽查合格的批次产品,不代表该批次每袋产品都合格。凯达可能用到的是不合格奶粉。
二是国家检验中心对冰块雪糕检验环节出现问题。冰块雪糕和奶粉不同,含有多种添加剂,而且如果检验时没严格按照低温避光操作,也可能出现偏差。
质监局还从xx不含奶粉的“大冰糖冰棍”中检测出了未超标的三聚氰胺。关于这点,唐山市质监局解释也是检测方法和检测认定出现差异,添加剂可能影响结果。此外不排除包装袋污染的可能性。
追责 再超标是谁的责任?
事情已经过去半年多了,刘吉旺如今提起此事仍觉得“委屈”。
刘吉旺说,凯达公司的生产许可证是符合程序的。这一点,乐亭县质监局予以承认。
此外,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食品生产企业需要进行自行检验,要对用于生产加工的原材料、添加剂、助剂等必须实施进货验收制度。
乐亭县质监局副局长白润泽解释说,进货验收就是要求企业购买的原料必须有“三证一报告”:原料的生产许可证、生产企业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本批次的质检报告。
在这次事件中,刘吉旺购买的奶粉也符合进货验收制度的要求。
县质监局在这次事件中是否负有疏于监督的责任?
白润泽拒{jd1}此表态,他强调,县质监局一直对产品质量严格监督。但他并未回答,在2008年毒奶粉事件爆发后,乐亭县质监局是否对企业购入的奶粉加强检测。
■ 新闻背景
棒冰里原料奶粉出处
●2008年9月,唐山市滦南县明乐乳业有限公司8月11日生产的奶粉被查出三聚氰胺超标,所有奶粉被查封,9月12日停产。
●明乐公司停产后,与公司签协议的奶农无处交奶,当地政府要求明乐公司为奶农代加工奶粉,加工好的奶粉由公司代奶农保管和销售。库存资料显示,此间加工的奶粉共123.4625吨,后来陆续售出,剩下不到20吨。
●2008年9月30日之后,在政府协调下,蒙牛公司接收了这批奶农。
●2009年2月、3月、4月,乐亭县凯达冷冻食品有限公司从倒闭的明乐公司,分三批共购入9吨库存的奶粉。
●2009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到凯达公司监督抽查,检测结果显示,2009年3月19日生产的“香蕉果园棒冰”三聚氰胺超标。
(本文来源: 作者:朱柳笛 孔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