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剂第四节清脏腑热8_一叶落而知秋_百度空间
  【出处】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分类】 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 芍药(30克) 当归(15克) 黄连(15克) 槟榔(6克) 木香(6克) 炙甘草(6克) 大黄(9克) 黄芩(15克) 肉桂(5克)   【方组趣味记忆】将军要秦香莲当兵炒肉。 解:将军(大黄被称为将军),要(芍药),秦(黄芩),香(木香),莲(黄连),当(当归),兵(槟榔),炒(甘草),肉(官桂,即肉桂)。   【功用】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 湿热痢疾。xx,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本方常用于xx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为患者。)   【用法】 水煎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加减】下痢如血者,渐加大黄用量;便血颜色紫黯者,加黄柏15克。   【禁忌】 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   【临床应用】临床上可用于xx菌痢、阿米巴痢疾、急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病属于上述证型者。   【方论】湿热痢疾,治宜清热化湿,xxxx。方中重用芍药,配当归、肉桂xx和营;木香、槟榔导滞xx;大黄、黄连、黄芩清热化湿;甘草调和诸药。配合成方,共奏和血调气,清热化湿之效。   【方解】 本方证是由湿热塞滞肠中,气血失调所致。湿热下注大肠,搏结气血,酿为脓血,而为下痢赤白;肠道气机阻滞则xx、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俱为湿热内蕴之象。故治宜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之法。方中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功擅清热燥湿xx,以除致病之因,为君药。重用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以当归养血xx,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且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伤耗阴血之虑;木香、槟榔xx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四药相配,调和气血,是为臣药。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xxxx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方以少量肉桂,其辛热温通之性,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防呕逆拒药,属佐助兼反佐之用。炙甘草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又能缓急止痛,亦为佐使。诸药合用,湿去热清,气血调和,故下痢可愈。   本方立意不在止痢,而重在治其致痢之本。其配伍特点是: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热共投,侧重于热者寒之。此方与一般纯用苦寒以治湿热下痢之方不同。   【化裁】 原方后有“如血痢则渐加大黄;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可资临床参考。本方在运用时,如苔黄而干,热甚伤津者,可去肉桂,加乌梅,避温就凉;如苔腻脉滑,兼有食积,加山楂、神曲以消导;如热毒重者,加白头翁、银花增强xx之力;如痢下赤多白少,或纯下血痢,加丹皮、地榆凉血止血。   【附方】 黄芩汤(《伤寒论》)   【附注】 本方为xx湿热痢疾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痢下赤白,xx里急,苔腻徽黄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黄芩汤与芍药汤均治热痢。但本方的清热燥湿功用较逊,多用治湿热泄泻、大便不畅、口苦兼身热之证;芍药汤清热燥湿之力颇强,且能xx调血,多用治湿热痢疾、泻下赤白、xx里急、肛门灼热者。   【文献】 方论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1:“夫痢之为病,固有寒热之分,然热者多而寒者少,总不离邪滞蕴结,以致肠胃之气不宣,酿为脓血稠粘之属。虽有赤白之分,寒热之别,而初起治法皆可通因通用。故刘河间有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二语足为治痢之大法。此方用大黄之荡涤邪滞,木香、槟榔之xx,当归、肉桂之行血;病多因湿热而起,故用芩、连之苦寒以燥湿清热;用芍药、甘草者,缓其急而和其脾。”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下血调气。经曰:泻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方歌〗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xx自安康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组成】白芍药 干地黄 牡蛎各15克 桂心9克   【用法】上四味,哎咀。以水6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服。   【主治】产后虚热xx,或腹中拘急痛。   【加减】发热者,加黄芩6克。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十。   【组成】香附子120克(用醋400毫升、盐30克,煮干为度) 肉桂 延胡索(炒) 白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开水调下。   【主治】妇人气血瘀滞,腰胁疼痛。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   【组成】芍药 防风(去叉) 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干用)各22.5克 葛根(锉)30克 黄芩(去黑心) 防己 桂(去粗皮)各15克 干姜(炮裂)30克 白术 人参 独活(去芦头) 芎藭 竹沥(旋入) 升麻 牛膝(去苗,锉,微炒) 石膏(碎) 陈橘皮(烫去白,焙) 羚羊角(镑屑) 五加皮(炙)各15克   【用法】上十九味,除竹沥外,余十八味制为粗末。每用12克,以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入竹沥60毫升,微煎,空腹时温服,一日三次。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   【组成】芍药1两,荆芥穗1两,石膏3两,甘草(炙)半两。   【来源】《伤寒微旨》卷上。   【主治】伤寒无汗恶风,脉浮数,或紧或缓,三部俱有力者。   【用法】上为末。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1块(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热服。如3-5服后,犹恶风,再加生姜1块,大枣3个,煎法如前。   【组成】芍药1钱,栀子1钱,黄连1钱,石膏1钱,连翘1钱,薄荷1钱,甘草3分。   【来源】《回春》卷二。   【主治】脾火,或消谷易饥,或胃热口燥烦渴,或唇生疮,右关脉洪数者。   【方法】上锉。   【用法】水煎,食后服。   1.痢疾初起有表证者不宜用本方。   2.久痢及虚寒痢也不宜用.


郑重声明:资讯 【清热剂第四节清脏腑热8_一叶落而知秋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