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历史详解

【清明上河图】历史详解

2010-07-05 18:17:43 阅读3162 评论68 字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原本(部分)

《清明上河图》的原画长528公分,高24.8公分,最早的版本属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现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xx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份,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这幅画作对于各种形态的几何正确描绘性使其负有盛名。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张择端,也有一说作者不止张择端一人,董其昌《容台集》说:「乃南宋人追忆故京之盛,而寓清明繁盛之景,传世者不一,以张择端所作为佳。」「绍兴初,故老闲坐,必谈京师风物,听之感慨有流涕者,故其时西北耆旧,谈宣政故事者,为人所重。」甚至有人提出观点说是南宋人怀念昔日强盛时期而作。宋徽宗酷爱此画,用“瘦金体”在图上题写“清明上河图”五字。

《清明上河图》历十年画成,最早由北宋宫廷收藏,靖康之祸后流入民间,历经辗转,后为南宋贾似道所得,元朝时期再度进宫,至正年间又被调包,流落民间,明朝初期,由大理寺卿朱文徽、大学士徐溥收藏;徐溥临终前赠予李东阳,嘉靖三年(1524年)图归兵部尚书陆完,陆完死后,其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后被娘家外甥王某曾临摩此画。陆完之子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来落到宰相严嵩、严世蕃父子手上,明人田艺蘅《留青日札》载严嵩为得《清明上河图》,以1200百金从苏州陆氏处购得,“馋得其赝本,卒破数十家”。严嵩倒台,图被没收,第三次纳入宫廷。经明代皇室收藏,后来太监冯保偷出,在画上加了题跋,之后真本又不知去向。

清朝时由陆费墀保存,在上面矜印题跋。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收藏,毕沅死后,《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宫,深藏紫禁城内。嘉庆帝命人将其收录于《石渠宝笈·三编》一书之中。 1931年曾被溥仪和两幅仿作一起带至东北,但溥仪也不知何者为真品。 1945年被收入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当成赝品处理,直至1950年冬天才由杨仁恺等人从库房的赝品堆里鉴定出真迹。  
画轴大致分成左、右两部份,右边主要描述乡间的从容步调,主要是一些农人、牧羊者、养猪的人等;从一条乡间小径逐渐拓宽、并连接到市镇中的马路。画面左端则是描绘城市生活,出现有许多的经济活动,比如人们正在将货物上载到船上、商家、及税捐办公室等,都可以在画轴左端瞧见。各式各样行业的人都有,包含贩夫走卒、卖弄戏法的、演员、乞丐、化缘的僧侣、算命仙、医生、客栈老板、老师、磨坊主人、铁工、木匠、石匠、读书人等都有。

在画面左端进入城门后,各式各样的商业活动包含卖酒的、谷物市场、二手商品店、厨具店、xx店、灯笼店、乐器行、金饰行、布庄、画廊、药店、餐厅等应有尽有。在虹桥上,小贩更是琳琅满目。

画面中的大桥,亦即虹桥,是整幅画轴的焦点。画家在桥面上描绘出非常热闹的人群。一艘船用有点怪的角度要从桥下穿越,由于桅杆不够低,有点威胁到桥身的安全。桥上的人和河边的人正在卖力地朝向船上的人呼喊、并以手势表达。

除了商店和小吃店以外,画面中还包含许多旅店、寺庙、私人住宅、官邸,各种阶级和型态的房舍都有,有些还有前院和后院。画面中的人们用各种不同型式的交通工具,有马车、驴子拉车、轿子等。河川中央满是渔船、和载人的游艇,河边则有一些苦力工人在拉着大船使其靠岸固定。

2010年6月30日 - 鹰天元博藏    - yingtybc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清明上河图》历史详解】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