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银行——一个中国的故事_飞翔正太的空间_百度空间

2007年4月2日,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开始对外营业。这家外资银行开始真正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顾客,汇丰提出的宣传口号是:“从来不曾远离,从此离你更近”。了解汇丰历史的人对这个口号中的深意会更加理解。实际上,汇丰银行和中国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不曾远离”。这个{sjj}金融巨头的成长和发展其实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如果汇丰银行直接使用它的全名Hongkong andShanghai BankingCorp.(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意识到它与中国的特殊关系。这看起来xx是一家中国银行的名字嘛。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汇丰虽然属于英资银行,但成立时却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本土银行——在中国成立,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面向中国的贸易活动。

xx战争以后,中国开放贸易口岸。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逐渐展开。西方人在中国建立起了若干洋行,也就是商业公司进行贸易活动。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有几家洋行的规模已经颇为可观,比如英国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美国的旗昌洋行等等。

洋行经营的国际贸易对金融服务有着大量的需求。在诸如国际汇兑、放贷、贴现、结算等等环节,商人们都需要金融机构的协助。没有专业的金融服务,xx依靠商人的自有资本和现金交易的方式来进行国际贸易,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外贸易的早期,金融业务一般由主要的大洋行,比如怡和和旗昌来兼营,另外,一些总部在英国和印度的银行也在香港做一些金融业务,比如汇理银行、渣打银行等等。但是,这些银行的重心并不在香港,因此,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并不能xx满足贸易的需要。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这种金融服务的欠缺状况已经越来越明显。

在印度的英国商人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商业机会。孟买的一些英国商人开始筹建面向中国市场的“中国皇家银行”。这个消息传到香港以后,引起了另一个英国人的注意。这个英国人就是汇丰银行的主要发起人苏石兰(ThomasSutheland)。当时,苏石兰是xx的大英轮船公司在香港的代理人,已经在港工作了十多年。由于大英轮船公司的声望和他本人的资历,苏石兰在香港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号召力。

几个月以前,苏石兰偶然读到了一些关于银行业务的文章,由此对经营银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认为,如果机会合适,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之一,就是根据苏格兰原则在中国开办一家银行”。现在,“中国皇家银行”就要创立的消息看来正创造出了这种合适的机会。苏石兰决心抢先开办一家他们自己的银行。

所谓“他们自己”,指的就是在香港和日益兴盛的上海等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洋行中的商人们。苏石兰也是其中的一员。苏石兰要创办一家为洋行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以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

苏石兰很快写出了银行成立的计划书,资本金是500万港元。他拿着计划书走遍了香港的主要大洋行,希望得到这些洋行的支持。绝大多数有名的洋行都欣然同意入股。所需资金很快募足。随后来到香港募集资本金的“中国皇家银行”只落得了铩羽而归,黯然收场。

1864年8月6日,汇丰银行召开了由多家洋行参加的临时委员会{dy}次会议。1865年初,汇丰完成筹备工作。3月3日,汇丰银行正式开业,总部就设在今天香港汇丰银行的所在地。140多年来,这个地址始终未变。一个月后,上海分行正式对外营业。

汇丰银行成立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商业体系自我发展完善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商业体系,不是仅有简单的买卖双方就可以建立起来的。还需要大量的辅助机构和各种正式非正式的运行准则。这些配套的服务机构,几乎都可以通过自发的交易活动产生出来,并使得整个商业体系更加完善、更具可靠性、效率更高。这其中,银行具有核心的作用。表面上看起来,银行并不直接创造财富,但银行为交易者提供的资金支持和专业金融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增加交易的便利程度,推动商业贸易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事实上,许多现代的发达商业体系,都是围绕着银行建立和运转起来的。

中外贸易的初期,交易活动尚属简单,这时,所需的金融服务可以由大洋行兼营,但是,当贸易活动逐渐深入展开,规模越来越大时,就必须依靠经营能力更强、更具实力的银行来提供金融服务了。汇丰银行正是抓住了这个历史机会,适时登台。在发起书中汇丰银行指出,要以贸易对金融的全部需要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也就是说,汇丰以囊括中国的贸易金融业务为追求目标。

也正是因为汇丰银行的成立符合了当时商业界的需求,所以,从一开始就得到了绝大多数洋行的大力支持。汇丰银行临时委员会中的14名发起人都是当时香港主要洋行的老板。这些人都有着在中国进行长期商业活动的历史,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国际性。

不过,虽然汇丰银行的成立得到了绝大多数洋行的大力支持,但当时两个{zj1}实力的洋行——英国怡和洋行和美国旗昌洋行却偏偏不在支持者之列。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两家大洋行兼营着金融业务,而汇丰银行的成立当然意味着要抢走他们这部分的业务和利润。于是,尽管汇丰为这怡和和旗昌保留了发起人的位置,但他们还是拒绝入股。于是,一家目的在于为洋行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偏偏没有得到两家{zd0}洋行的支持。而且,怡和洋行还在汇丰银行获取执照时极力加以阻挠,试图阻止汇丰进入利润丰厚的汇兑业务。但是,汇丰还是在正式营业后的第二年(1866年)得到了营业执照。当年的12月,旗昌决定加入汇丰。怡和则继续和汇丰在市场上对峙,但在1877年,怡和也最终成为了汇丰的合作伙伴。

怡和和旗昌的行动当时给新生的汇丰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但后来看起来这其实不过是一段插曲。在中国从事国际贸易的洋行集团,早晚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专业化银行。除非是中国的贸易活动走向萎缩,或者是汇丰的表现不能胜任,否则汇丰自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事实上,汇丰的市场表现十分优异,在几次市场竞争和金融危机中都战胜了竞争对手,最终权力了中国贸易金融{ldz}的地位。

作为一家总部设在香港的银行,与那些仅仅在香港设立分行的银行相比,自然在信息联系方面更加便利。这一点在交通通讯还不发达的十九世纪显得尤为重要。市场时机转瞬即逝,那些需要向远隔重洋的总行请示的银行在与汇丰银行竞争中只能居于下风。而且,由于总行设在香港,汇丰银行正如其发起人设想的那样,被认为是“我们自己”的银行,于是在承办香港政府的官方业务方面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地位。原来由汇理银行经办的香港政府往来账户转由汇丰银行办理,而且,汇丰银行还很快得到了发钞权,可以在香港发行自己的钞票。这些都标志了汇丰银行的市场{ldz}的地位。

银行,如果说是一种特殊行业的话,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对于市场基础条件的高度依赖,以及对于整个市场体系的核心作用。简单的商品买卖业务,即使在制度条件严重缺失的条件下,也有可能成功进行,而高度依赖信用、交易周期很长的银行业,必须在足够的制度条件下才会出现和发展。而一旦制度条件成熟到可以发育出健全的银行体系,那就标志着市场体制达到了相当的完善和成熟程度。汇丰银行的历史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当十九世纪汇丰银行在香港上海快速发展的时候,中国自身的金融业却因受制于制度条件的不足,依旧停留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他们的大发展还要等上几十年才会出现。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某地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会提出对于金融服务业的更高要求。这时,如果没有对市场的刻意阻碍,市场参与者会自己创造出适合需要的金融机构,为自己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而如果因为存在着对市场发育的刻意阻碍,使得这一进程不能顺利进行,就会造成市场的发展规模和内在规则之间的不平衡,这时,就会出现许多看上去好像是自由交易无力解决的问题。比如,中国的许多企业都被销售资金的难于回收所困扰。企业往往要承担很长的账期及由此带来的资金压力。这种局面实际上正是金融服务落后的结果。下游的商业企业由于很难从银行得到流动资金,于是只能采取占压上游供货商货款的方式解决自身的现金流问题。而这必然带来信用不足、压制生产、风险增大等问题。如果在产业集群地带可以自由发展出为当地企业服务的地方银行,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和整理企业间的债务问题。高度的商业道德只能产生于完善高效的市场体制。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金融领域的落后状况造成的损耗将越来越大。希望汇丰的重返中国标志着中国金融行业大发展的开始。如果说,在金融支持不力的条件下,中国经济依然能够取得惊人的发展,那么,当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出现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必将是无可限量的。



郑重声明:资讯 【汇丰银行——一个中国的故事_飞翔正太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