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刘谦的成长经历对教育的启示许锡良
   
 

刘谦的成长经历对教育的启示

 

许锡良

  下午用了一个下午看了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采访台湾xx青年魔术师刘谦的节目。感觉还是挺有点看头的。我并不是刘谦的粉丝,不过,我对刘谦成长为有点国际知名度的成功魔术师的经历还是有很有点兴趣。这个出生于1976年,年不过三十出头,就已经有二十年的魔术表演经验的人,是一个怎样的成长过程呢?他的成长能够给我们学校的教育以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要让孩子有出息,从小就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刘谦出生于1976年,台湾一个很普通的家庭里,这个家庭有一个特点,就是父母对孩子从小管教不严,对于孩子的要求很简单,不追求高分数,不对孩子限制太多,也不企望太高,让孩子爱怎样玩就怎样玩,只有一个底线,不要做作奸犯科,xx之类的事情。其他喜欢什么,爱好什么,都是孩子的自由。因此刘谦在七岁的时候,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看到百货商场有一个老头卖魔术玩具,感觉很是好奇,因此每天放学后{dy}件事情就是去老头的魔术玩具前观看,又买不起,只是一味地看,老头看他那样好奇,又没有钱买,就干脆利用小刘谦当起活道具,才让刘谦玩这些魔术玩具,同时让他现场表演给大家看,真的给老头带来了很多生意,同时也满足了刘谦对魔术的好奇心。这一次非常偶然的经历竟然为刘谦成为一个魔术大师,奠定了{dy}块坚实的基石,埋下了{dy}颗种子。随后,又在十岁那年,参加了台湾举办的十八岁以下的少年儿童魔术比赛,竟然拿到了{gj},这次评委就是来自美国的、世界最xx的魔术大师——大卫.科伯菲尔。这进一步促成了刘谦走上魔术这条路。

 现在看来,儿童之所以会有某一种兴趣,看似是偶然的,其实也是有人的内在因素的。因为外界因素之所以能够引起儿童的内在注意力,甚至能够让他着迷,常常是因为,儿童本身就有这方面的天赋,当然也是因为儿童生来是对外界的一切都感觉好奇的结果。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教师还是父母,都不可能进入到孩子的生命中去,找到孩子的生命特质,替孩子谋划人生的未来。唯有尊重孩子的兴趣,才是{zd0}限度地发挥孩子的优点长处的{zh0}办法。凡有长大后真有出息的孩子,小时候,父母都不会特别严厉地教育孩子。爱因斯坦如此,爱迪生如此,台湾的李敖也是这样,李敖的父亲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对教育孩子也是放任型的,李敖愿意做什么,都由他去,李敖喜欢看什么书,他父亲就买什么书给他。一个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只有天赋与兴趣相结合的地方,才会出{yl}人才,才会有超{yl}的成果。

 二、小时候学校的学习成绩并不值得去xx,保护儿童的兴趣,远比考一个好分数重要,刘谦从小就是一个差生。

 刘谦自小爱好魔术,这是他父母不管的。而且刘谦上课经常玩魔术,常常把钱币扔到正在讲课的讲台上来了。无论老师怎样批评他,他也改不了。常常是{zh1}只有由上课的老师,把他身上的钱币全部没收为止。他的成绩也因此不可能会好到哪里去,据刘谦自己的说,自己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里有名的差生。直到考大学勉强考了一个三流大学,学了一个差强人意的专业。在台湾,高等学校多如牛毛,对1976年出生的刘谦来说,在台湾读一个三流大学,简直就不用看分数。他至今对自己读了什么大学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他的专业也不好意思说。大学毕业后,专业没有什么优秀,尝试过许多种职业,发现自己无论做哪行,都没有玩魔术那样得心应手。因此他毅然选择了从事职业魔术的工作。那时他的父母严肃地问了他几个问题:你对从事职业魔术师真有信心吗?刘谦说,没有信心。又问,你不怕饿死吗?因为职业魔术师是挣不到钱的。刘谦说,我怕。他父母说,我只给你半年时间,如果混不下去,你就回来,准备到公司找一份工作,过平常人的日子。多亏开明的刘谦父母,他们给了刘谦半年时间的尝试机会,而命运恰好就在这半年里偏爱了刘谦。

  二十出头的刘谦正一愁莫展感觉没有出路的时候,台湾的一个电视台准备拍摄摩术进入街头的电视。正急需要形象好,又善于沟通,同时又有细腻的表现手法的魔术师,就这样刘谦上了电视的镜头。这一上,就一发不可收拾。传统的魔术大多是在舞台上表演的,但是刘谦凭着他细腻的魔术手法,及良好的形象,和特别的亲和力,硬是把魔术表演拉到了街头,引入了我们的生活,那些细小的魔术,随时找的观众及随时找到的道具,一下子就把街头的平常百姓吸引住了。玩传统魔术可能会面临挨饿,但是刘谦他找到了一个新路子,他的近景魔术加街头魔术,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他不但没有挨饿,而且,他在魔术日益陷入困境的时刻,另僻蹊径,创立了魔术的新天地。可见学校的考试分数,与人的创造能力常常是成反比的,至少也是没有多少相关性的。无论什么职业,有创造力,才会有辉煌成就。只会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人,常常就是被学校成功教育的孩子。他们乖顺、听话,日夜训练记忆力,而兴趣与天赋xx被抛弃在一边,这些孩子为了分数,而变成了一个越来越无趣也无味,对百事厌倦的孩子。他们可能有机会进{yl}大学,但是,他们的人生只会按照规定的轨道滑行。

 三、人的灵性与天赋,虽然是与生俱来的,却是要从小保护好的。这些东西极其宝贵,却极容易被损坏。

 刘谦幸运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儿童时代是幸福的。他七岁接触魔术,十二岁受{sjj}魔术师大卫.科伯菲尔的奖励,获得魔术比赛{gj},也得到{dy}笔五万新台币的奖金,一路上风景不断。但是,其实刘谦的魔术都不是高人的指点的结果,他其实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名师指点过。大卫对他的影响也主要是精神鼓励,并没有什么真传。一个有慧根的人,一旦慧眼大开,是不需要什么特别栽培的。只要给他自由与机会,他就能够得到{zh0}的发展。干预太多反而不是好事。刘谦的魔术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那些小魔术都是近景的,同时,又是他自己的创意设想出来的。他一边表演,一边不断地学习与研究。在魔术表演中向同行学习,借鉴并吸收他们的经验与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意地转换成为自己的东西。这些过程,使他认识到,只要开动脑筋,坚持不懈,一定能够不断地开发出不同一般的魔术。作为一个教师来说,其实也类似。其实我们面对的世界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因为我们的慧根与慧眼的不同,才使得我们各自走的路是如此不同,也因为所走的路是如此不同,才使得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多姿多彩。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吸收与消化,最重要是的创造性转换为自己的东西。我看到那么多年轻教师在面对所谓“名师”的时候,毫无锐气,xx失去了自我,只有甘拜下风地崇拜。这样的人,永远也不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所谓谦虚,不是这样的,而是要有批判的眼光与超越的勇气,同时又能够真正把人家好的东西消化吸收与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也才是真正的谦虚。刘谦就是这样的。这对一个年轻教师的成长来说也是很有启发性的。

 四、无论做什么,都要学会做人,学会表现自己最精彩的一面。

 刘谦表面上是因为魔术而成功,其实他更是在做人方面的成功。你看他,多么具有亲和力,同时又多么地幽默与机灵。他的表达能力一点也不逊于他的表演能力,他讲起那些魔术故事来,风趣幽默,声情并茂,而且极富有个人魅力,并不是那种程序化的表演。我们常常以为,只要一种专业技能超人,就可以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其实远不是这样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任何工作,都是在社会中完成的,也就是都最终是要与人打交道的。只是有的职业远一些,有的职业密切一些。学会做人,当然不是学会拍马,而是将自己的优点长处及其他精彩的一面,让世人了解,取得社会的影响力。

 这其实就是公关能力。公关是一个被中国人弄坏了的词,因为大家一谈到公关就是“请客送礼,溜须拍马”,做一些恶心人的事情。其实,这是把公关理解错了。公关其实就是做出{yl}的水平,然后尽量让世人知晓。做好,然后让更多的人知。这个能力就是做人的能力。做人的能力首先是要善于表达,在人面前要有亲和力。职业能力加公关能力,才是成功的人生。这里所说成功当然是相对的,一个人发挥了自己的长处,而且得到社会的认同,就是成功的。有人专业技术能力很强,但是,却没有什么社会影响。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与自己不善于推广,不善于为自己树品牌也是有关的。任何一个职业人,都要善于做好两件事,{dy}是职业技术上精益求精。像刘谦的表演也是超{yl}的。第二是学会把自己超{yl}的东西充分展示在这个社会上。有了这两点,一个人想不成功恐怕都困难。

 一个人一定要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来做。因为有兴趣的地方,才能够做出{yl}甚至超{yl}的水平来。如果因为世俗的眼光,势利的要求,而委屈自己做自己毫无兴趣,也不擅长的事情,其结果,只能够是平平淡淡,会是一个平庸人生,厌倦的人生,无滋无味的人生。任何工作,只要这个工作是社会上需要的,是合法的,那么只要做出超{yl}的水准,就不会有生存困境的问题,只会将人xx展得更辉煌,更精彩。

  不要跟在别人后面,千篇一律,那些特别会模仿的人,也可能会生存得很好,但是{jd1}不会做出自己的品牌,更不会有精彩的人生。人生如产品,重在经营与创造。即使是发财的机会,也是需要一个人有慧眼去发现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成长轨道,要及早发现自己的人生轨道,开发自己的人生轨道,尽早进入自己的人生轨道。“三十而立”其实已经晚了。

职业素质方面的兴趣常常应该在十岁以前就奠定了基调(注意不是职业,而是职业方面的素养与兴趣)。比如爱因斯坦在五岁时就对一个罗盘的指针总是顽强地固定地指向北方而痴迷不已,他感觉那简直是不思议的,他想像着指针后面一定有一只坚强有力的但是看不见的手在控制着指针的方向。

 因此古话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xx有道理的。但是,会不会看,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我们常常用世俗的偏见去看待一个天才儿童的成长。就像刘谦被视为差生,爱因斯坦被评为差生,甚至到大学里仍然是不合格的学生一样。很少有人真正能够有能力发现这些看似有问题的儿童后面的天赋与过人之处。因此,不是要不要从小去看一个人,关键是我们是不是有教育的慧眼去看。不幸的是,我们常常不是用猪眼去看,就是用狗眼去看。有些人看儿童识字,有的人看儿童算数,有的人看儿童背唐诗,有的人干脆只看儿童分数,就是忘记了看儿童的天赋与兴趣究竟在哪里。如果我们缺乏慧眼,{zh0}的办法就是留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每个生命都会有自己的精彩,会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是什么就尊重什么,不要拔高,也不要人为阻断。记住,孩子管得太死,不会有出息,甚至生存也可能会成问题。因为人的生命里的蕴藏了太丰富的东西,小心不要被我们的愚蠢行为践踏了,在生命面前保持一点无知吧,让生命在无知创造的空间里茁壮成长。

 —————————————————————————————————————————

    感悟:许教授的观点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感受到了一种羞愧。我们对孩子管得太细致,太苛刻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套上了父母期望的枷锁,学这学那,{yt}二十四个小时被全部分配到位,基本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们有无尽的理由,我们有充分的经验来告诉我们要给孩子怎么样的教育。我们都理直气壮地认为,孩子太小,不知道什么是对的,而我们的一切严格管束,都是为了他(她)明天的成功。许教授的文章是不是给我们一点启示呢?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熏陶出来的?

    当然对于许教授的观点还有如下的商榷:

    1、“呵护孩子的好奇心,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这固然是对的。但是并非是对孩子放任自流,那样也是极端不负责的。最恰当的是对孩子实施一种超越功利同时又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2、像刘谦如此把兴趣“玩”成功的比较是一个特例,不能因此,以为“差生”只要玩自己兴趣就可能“玩”成名人的,毕竟还有不少玩物丧志的,因为孩子的兴趣是广泛的,很容易转移,很难被培养训练导强化成一种职业或事业的热爱,更何况成名成家的机缘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遇上的。任何兴趣变成热爱中间是需要强化训练的,要经过一段枯燥的训练期的,这时需要家长引导孩子磨练意志力,深入进去,才能有出息。

  3、应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天赋,但发现自己的天赋和这种天赋被社会承认又是相当困难的。所谓幼年成长环境的宽松,就是指在评估孩子成长的标准要能超越功利,可这一点,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很难做到。另一方面,孩子的兴趣往往表现在“玩”的上面,被视为所谓“志”的天敌,因此容易被扼杀。而现在的孩子似乎怎么玩都不知道,绝大多数都是被电视节目、电脑游戏所束缚,这样难道能够玩出名堂吗?有没有专门引导孩子们怎么玩的研究呢?

   4、一般地说“做人”比“做事”重要,而“做人”正如作者界定那样,不是溜须拍马,而是善于展现自己的精彩,善于与人沟通。但在中国社会中,“做人”的内涵确实很复杂,往往被理解成为逢迎权势,拉帮接派,如果按照常规出牌,不懂潜规则,可能也很难“成功”。如果以超越自我为成功,那么,凭良心做人做事,也就成功了。

郑重声明:资讯 【(转)刘谦的成长经历对教育的启示许锡良】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