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3 23:16:33 阅读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按:这篇稿子发表于2009年1月4日,现重新整理修改。
什么叫产业升级?
谈到产业升级问题,首先我们看看产业升级的定义,即: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
产业结构是指{dy}、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2006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只有3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只有32%,而发达国家这两个比例在70%—80%。
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则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就产业价值链观点来说,说白了就是从产业链的一端向更高一端的移动。
对于中国来说,目前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未经深加工的初级资源产品和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处于较低端的工业成品,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必须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xx移动,在具体产品上的表现则为“中质中价”、“高质中价”或“高质好价”,而不是我们目前的“中质低价”。
为什么要产业升级?
国内产业升级的提法最早是xxx同志1999年8月在辽宁大连主持召开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八省区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最早提出的。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将着力于“三大战略”,即“自主创新战略、节能减排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把产业升级作为一项经济战略目标来进行落实。
中国之所以要进行产业升级,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1、能源、原材料、土地等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2、成本比较优势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在下降;
3、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4、资金条件也在发生变化;
5、中国制造的产品的贸易摩擦急剧增加,带来国际上的压力。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几年前,国内宁波广博文具的总经理王利平赶赴德国法兰克福参加一个文具产品展览会。在展览会上,他惊讶地发现,“广博辛辛苦苦加工的簿册、相册仅仅因为贴上了别的品牌,其售价就比原来的价格高了300%还多!”
其实,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产业链利润是条呈“U”型的微笑曲线,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加工生产处于中间。两头的利润在20%~25%之间,而生产加工的利润只有5%。我们牺牲自己生存的环境、全球性采购资源、让工人超长时间超负荷地工作,也只能赚取那5%的利润。而国外靠着他们的研发能力、品牌和销售渠道就轻易地拿走了95%的利润,他们在赚大钱的同时,还要指责中国消耗了全球的资源、还要想方设法设置贸易壁垒制造贸易摩擦,这当然不合情理!所以升级是必需也是必然的。
怎样看“世界工厂”这顶帽子?
“世界工厂”是个中性词,看你怎么去理解了。其实获得世界工厂称号的不仅仅只是中国。英国、美国和日本都曾经被称为“世界工厂”过。
2001年,日本国际贸易和工业部发布的一份白皮书中,{dy}次将中国称为“世界工厂”,随后许多国外媒体开始称中国为“世界工厂”。人家给你送个“世界工厂”的帽子其实也没什么可沾沾自喜的,充其量是承认你是{sjj}的“制造大国”而已。世界的制造大国并不代表你就是世界的制造强国,这是两种概念。
咱们先看看前几个“世界工厂”的演变:
{dy}个是英国:英国在18世纪末率先实现了产业革命,在十九世纪中叶成为世界上{dy}个工业国。
第二个是美国:美国在19世纪中叶完成了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已经发展成为与英国比肩的工业国。而且,后发优势与泰勒制、福特制等工序革新,使美国的制造业具有更大的规模、更合理的分工、产品更为标准化和具有互换性。
第三个是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开始被称为“世界工厂”。80年代起,日本制造业虽然大量转移,但通过艰苦的企业重组和技术重组,其现场制作生产率,现在仍然名列世界{dy},综合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全球{zd0}的500家工业企业,日本占了29%。日本国民总产值的49%来自制造业。
上世纪50~60年代: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 制衣、塑料玩具、电子装配等产业,转移到墨西哥、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等新兴工业国和地区。通过{dy}次的产业转移,发达国家把知识密集型的研发部门、资金密集型的金融产业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留在自己国内,牢牢占据了产业价值链的xx,完成了产业的升级改造。
上世纪80年代:随着被移入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又把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中国内地和东南亚其他国家,完成了第二次的产业转移,同时它们也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并把制造业向产业价值链中端的提升实现了自己的产业升级。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一定是“落后生产力”吗?
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一刀切地看成“落后生产力”的观点是十分片面和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譬如位于深圳龙华的台湾“富士康”集团,大家都知道它是全球{zd0}的电脑代工企业,是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但是它却雇佣了40多万的员工。你说它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呢,还是技术密集型企业?
再如服装业在广东是优势产业,不管是出口还是内销,产值都很大。服装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我们是否也要把它归于“落后生产力”呢?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从一个产业生产程序的自动化程度是否高、雇佣工人是否少的标准去评断其是先进还是落后。象服装、鞋子、皮具、电子配件等这类行业,全世界的生产工艺都是差不多的,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如果我们把它们看成“落后生产力”,那么在广东的这些产业生产出的“POLO”衫、“NIKE”运动鞋、LV女包、U盘等产品是否也算是“落后产品”了呢?
与西方相比,中国在资金、研发能力、高新技术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中国拥有的{wy}优势是丰厚的人力资源,如果我们把这一优势也丢掉了,我们肯定是一无是处了。
因此,政府应该从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去看待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问题。印度的软件也再发达也带不动普通民众的就业,知识经济搞的再好,也不能自动生产出粮食和汽车。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仅仅是在金融危机时期有着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要13亿人民也还需要穿衣、使用生活用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有其发展的必要,也会长期存在。
中国是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有人说中国本身就是拥有“三个世界”的奇特国家:沿海城市象{dy}世界;内陆城市象第二世界;中国大部分农村又象第三世界。
07年下半年中央出台了诸如给沿海地区省市政府下达了减排任务、对企业沿海地区出口企业实行“二税"合一、对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降低出口退税比例、增加工人{zd1}工资标准提高企业用工成本、人民币持续升值、对中西部区域予以政策性倾斜等等一系列政策强迫沿海地带的产业升级,也被一些学者批评是中国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而不是真正的升级。
如果我们只是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简单地迁移到中西部,而把沿海地区腾出来的厂房再租给引进的“高技术”企业的外资企业即“腾笼换鸟”就算完成产业升级的话,那么产业升级也太简单了。这样做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可以想象的到的是:一方面是被“驱赶”到中西部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整个产业链的不完整要增加配件采购的费用以及新增物流的费用,这样就几乎抵消了聘用当地更便宜劳动力的好处,使转移过去的企业未必能真正生存下去;另一方面沿海地区新引进的“高新技术”产业中,由于用工量少造成的“人气”不足而对当地的商业、租赁业、地产业等第三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减少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和降低生活质量。
我们举个现实的例子:核电站,它肯定是高新技术产业了吧?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大亚湾核电站并未能给当地附近村镇经济带来长远的经济利益,对当地就业、商业和租赁业的促进和发展贡献不大,当地政府不得不要求核电集团每年给予当地一定的经济补偿。对于大亚湾核电站这样的中央企业你可以这样要求,但对于你“求爷爷告奶奶”请来的外商高新技术企业,你敢吗?
因此,我本人认为,政府应该把实现产业升级的眼光从为高新技术外商寻找场地转到帮助和扶持现有企业的转型升级上,转到第三产业的开发上。产业升级是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渐进过程,是对现有产业为主体的升级,而非对厂房租客的更换。政府对此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和长远的规划!
中国制造从过去“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到现在“物美价廉”算不算一种升级?
“假冒伪劣”这个词汇并不是中国的“专利”。早在19世纪中期,当时的德国工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仿造英国的产品,或者直接使用英国的品牌名称。这些盗版产品有价格优势,但质量低劣。 188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贸易品牌法“。法律规定: 从即日起凡是进口到英国的商品,必须标注生产国的名称,如“Made in...”可见在当时,“假冒伪劣”是“德国制造”的代名词。这种情况在上世纪的60-70年代的日本和70-80年代的韩国、香港等地都曾发生过。
经过20年来的努力,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基本摘掉了“伪劣”的帽子,但是“假冒”的标签仍牢牢地粘贴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上。在2008年8月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类电子展上,这边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开幕式上刚发表完欢迎各国企业前来参展的致辞;那边则是200多名警员以“专利侵权”为名,主要针对参展的中国企业开展一场规模空前的查扣行动。这个事例很能代表西方对“中国制造”的真实看法。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保护不够。有人说比尔.盖茨当初如果是在中国发明了WINDOWS系统的话,他至今肯定还是个穷光蛋!这句话不无道理。
中国制造从“伪劣”走到“物美”这一步,充其量是从量到质的变化,还算不上是升级。
不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升级的正确方向应该是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和OBM(原始品牌制造商)的过渡升级,也就是从国际代工向委托加工设计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的过渡。
按照国际分工的演进规律,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正处于{dy}阶段,也就是OEM,国际“打工仔”的阶段。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ODM,即自主的设计。这里面包含了核心技术产权、国际产业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和一般的设计版权等知识产权内容,也是目前我国最缺乏的,是产业升级的关键。
国内有很多产业试图避开自主设计的这块“短板”,直接上到创品牌的阶段,譬如家电行业、汽车行业、手机行业等,这些行业产品的核心技术不是自主的,而是交了专利费买来的,所以打出的品牌在国内混混还可以,一走出国门和人家原创者竞争,人家就要对你下黑手设障碍了。这也是中国企业很难在国际上做强做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国家在第三代无线通讯(3G)全球标准的制定和第二代互联网研发方面这次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是拥有真正的xx的知识产权的创新,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对于企业来说,要实现升级面临着哪些困难?
企业靠自身力量进行转型或升级的困难非常大,其中涉及到资金、人才、时间等主要因素。因此产业升级的实现取决于企业层次的个体努力、产业层次的集体行动以及政府产业政策支持这三个层面的共同作用,仅靠企业的自发行动是不现实的。
从政府方面来讲,建议地方政府应设立一个专门的专业咨询和指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可由政府官员、相关行业协会负责干部、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高管组成, 委员会通过了解行业及企业的具体困难和要求为政府决策提交咨询意见,协调政府的金融、人力资源等部门为产业升级服务,帮助企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顺利实现升级。
对于企业来讲,自主创新是实现升级的{wy}的途径,这个,我们放到下一节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