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三号 北京铸造艺术馆张国龙艺术展开幕_北京铸造艺术馆_新浪博客

“当代艺术是做减法的”——张国龙个展 开幕现场目击

73日下午四点,曾在德国旅居20年后回国的张国龙先生在铸造艺术馆的首次大型个展,于北京铸造艺术馆成功开幕。恰逢北京的炎热夏季,到场的批评家、嘉宾、媒体却络绎不绝,专家与观众、记者驻足观看,讨论融洽。在张国龙的大型装置作品《观象》揭幕一刻,气氛顿时达到高峰。此件代表作由综合材料构造而成,首先映人眼帘的是其主体材料——中国传统皮影,由皮影材料构筑的“盘龙”形象、红线吊挂的钢球、巨大的黄土底座与其背景影像以及白色的烟雾营造了一个巨型的意幻空间,凸显了张国龙一贯的传统艺术符号——黄土、方圆、热烈红色在当代艺术中血肉丰满的吸引力。

人头攒动的开幕活动中,铸造艺术馆馆长施力仁先生在作品前与张国龙展开了对话,观众通过施先生的讲解介绍,全面了解到张国龙旅德期间的艺术历程,以及他在德国创作的综合材料“绘画”与当下综合材料“装置”的互文关系。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和慧解,施力仁先生灵敏的扑捉了张国龙作品中的图示源泉,即以个体的肉身和感官去体悟和感触人类的生命历程、传统的意境关系和当代生活的纠结与痛苦。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授的张国龙,不仅以个体实践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际价值,还竭尽其力使自身思考与广大的艺术学生、艺术界从业人员交叉互动。他向莅临现场的观众阐述他所理解的“传统”与“当下”的关系。他解释:“当代艺术从观念出发,但是当代艺术不仅仅是观念,观念也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奇思臆想,而是与传统的一衣带水的现时感悟。中国讲究“意象”,是某种自我想象和自然共鸣后的圆满,类似书法的“抽象凝聚力”——不不依靠写实的形象,却能以磅礴之气势展现艺术的深度和圆满。因此,这些体悟熔铸在他观念装置作品中时,他在意的是气场与意向的完整,抽象观念的诉求和表达,而不是所谓的“形象本身”。

在记者与张国龙的现场讨论中,张国龙强调了几点:首先是“从返肉身”与“注重感官”的想法。人类触觉器官,眼睛、嘴是肉体最灵敏的部位,通过这些窗口产生感觉,当感觉被提炼上升为理性与精神之时,我们的思考才能具备价值。于是,艺术家需要从自己的生命本体肉身出发去寻找生命的本源。当观众问到张国龙老师为何使用切片的“蒙娜丽莎”和“切片的人体”之时,张国龙给予了系统的解读。“观象”“造像”是一对互文概念,造像是作者的“主体性”的实物化,是经典作品特有的霸权,正如“蒙娜丽莎”在古典艺术中确着的定义,正因为它不给于观众解读的机会,“观象”的诉求才显得宝贵。于是,张国龙走向了诱惑的、互动的装置,正是它的“反xx”“反霸权”的文本,提供给当场的记者、观众更多的解读与对话空间。

“当代艺术是做减法的”,我们可以把它比作在一堆沙子中的一根棍子。沙子是中国传统根基和经典艺术文化,这根棍子如何能立得住脚?在于这堆沙土的积淀是否够分量、够精简。多则累赘,少则肤浅。

因此,张国龙的个展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是他个体在中西道路中对“生命{zj2}”追问,还为纷乱复杂的当代多元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思考逻辑。抵达展览现场,他作品的点线面、骨肉气、土气神、感官与理性的融合在展馆内夏日的热烈激昂中,穿插流淌。(李树桥撰文)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7月三号 北京铸造艺术馆张国龙艺术展开幕_北京铸造艺术馆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