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瑜就《小忧伤》答《新商报》关军问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今天的报纸,整版专访,网址如下,我将全文复制过来。
http://www.newbusiness.cn/gb/newbusiness/2010-07/05/content_3091786.htm


让记忆里柔软的细节复活

2010-07-05




  专访《小闲事》《小忧伤》等书作者赵瑜
  继去年推出《小闲事》之后,青年作家赵瑜今年又推出了另一本书《小忧伤》。在这部作品中,赵瑜以聪慧的眼光,本真的语言,原汁原味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童年时光:玉米地、老水井、耕牛、磨房、池塘、雪地,这是我们曾经的家园;食物、游戏、电影、动物,记忆里的童年虽然清贫,却处处铺满了欢乐。不久前在鲁迅文学院第十三届高研班研讨会上,有同学在评价《小忧伤》时说,“这种叙事文体,几乎之前未有过,之后也难再有。”对于赵瑜这样年轻的作家而言,这无疑是个很高的评价。在当前的新怀旧图书出版热中,《小忧伤》确实称得上别具一格。童年生活是否真如他所描写的那么美好?作为青年作家和文学编辑,他如何看待当下的文学创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对正在鲁迅文学院第十三届高研班进修的赵瑜进行了电话专访。

  

  A 、《小忧伤》写出了自己最初的记忆

  记者:您创作《小忧伤》的初衷是什么?不会仅仅是为了怀旧吧?

  赵瑜:《小忧伤》的写作纯属偶然,有一次我回到我生活过的乡村过年,发现童年在乡村已经渐渐逝去。那些孩子们的快乐细节比起物质贫乏的我的童年来说,显得单薄、粗糙甚至快乐不祥。我觉得,转型期中的乡土中国,童年已死。我一定要将自己的童年绘描出来,我要让刻在我记忆里的柔软的细节复活。写出自己最初的记忆,对每一个写作者都至关重要。我平时并不是一个细腻的人,但是当笔触一落入幼稚的时光,便被落叶般纷繁的细节绊倒。

  记者:无论在文字还是插图方面,《小忧伤》都和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有相似之处,您在创作时是否参考过这本书?

  赵瑜:您说的这本书我是{dy}次听说。刚才百度了一下,才知道作者古尔布兰生是个挪威人,在德国生活了很多年。其实,这种巧合经常会在一些从未谋过面的作者中出现,并不影响作品的独创性和气质。

  记者:《小忧伤》配了不少梵高奶奶的画作为插图,为您的书增色不少,您如何评价梵高奶奶和她的画?

  赵瑜:和梵高奶奶的合作是有些偶然的,我原来打算用另外一个作者的插图。当我在网上看到梵高奶奶的绘画时,一下子被深深击中了,激动极了。《小忧伤》用文字没有表达的乡愁,在梵高奶奶的绘画作品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很高兴能与她合作,觉得特别舒适。后来梵高奶奶出版了自己的著作,我用她的画作插图存在一些版权方面的小问题,但后来都顺利化解了。这不但是我与梵高奶奶的缘分,也是文字与图片的缘分。

  

  B 、当下散文创作最缺乏的是情怀

  记者:作为《天涯》杂志社的编辑和写作者,您如何看待当代中国的散文创作?

  赵瑜:我不大喜欢当下的散文写作,当下散文写作进入一个粗制烂造、无病xx、刻意用力、丢失真诚的写作泥泞中。散文是一种最有体温和个人气息的写作,然而翻一下当下的散文创作你就发现,作者不是炫耀自己看了什么书、走了什么地方,便是倾诉自己的小隐私、排列自己观察到的小县城。情怀早已经丢了,连真实的心跳都丢了。很多人xx抛弃了自己,为了写散文而写散文,这真让人担心。我写散文致力于让文字回到体内,回到常识,回到细节,回到自然,回到最朴素的却也是最有力量的叙述上来。

  记者:除了写散文之外,您还写诗、写小说,您对自己的创作有什么规划?

  赵瑜:我其实是个理想主义者。2006年夏天,我带着沈从文的几本书,一张一九三四年沈从文回湘西时带的老地图,一本新版湘西旅行地图册,在湘西走了整整一个月。后来我在凤凰买了一套临江的房子,我当时的理想是,如果有{yt}我老了,会在凤凰开一家小旅馆或咖啡馆,然后在那里写作、会客,用赚来的钱招待朋友,或者到全世界走走。我{dy}次想辞职专职写作大约是在2002年,那时我根本不知道文学是什么,只有一腔热情。但理想很快就与现实生活碰撞,不得不又找了一份工作。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了《天涯》杂志社工作,才彻底解决了写作与工作的矛盾。

  对于写作,我没有太多的规划,但希望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来,或者说写出一部惊世之作。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有这样的理想。从2010年春天至今,我在鲁迅文学院学习了四个月,这一届同学中有许多创作高手,我从他们那里吸收了不少养分。学完之后我会简单地调整一下写作计划,用较长的时间打磨一部向内的长篇。向内,向内,不止的向内,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总会好一些。

  

  C 、童年时光比我写的还要美好

  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疑是一个比较清贫的时代,但您在书中把那个时代写得却非常美,是真有那么美还是距离产生了美?

  赵瑜:是的,我有清晰记忆的年代已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记忆中美好的东西很多,但作为一个孩子,对某些东西又是那么的无能为力,所以常常有点小忧伤。比如,我曾有一个小伙伴夭折了,他生命的消失意味着,他的声音、模样,他手里的食物,书包里的书,甚至我们口中的他的名字,全部都消失了。这让我感到很绝望。所以从那时候起,我一直很怕死,我总是很努力地做一些事情,我担心突然有{yt}我也死了,小伙伴们过几天就将我忘记了。我的乡村生活经验或者说我的童年记忆,比我描述的要更美好一些。因为时间的不可复制,我根本不可能用我的拙劣的文字带领大家准确抵达那里。我写出来,永远赶不上我所丢失的记忆更美好,更完整。

  记者:如果可以选择,您是仍然愿意出生在70年代,还是希望出生在现在这个年代,为什么?

  赵瑜:老实地说,我最喜欢出生在上世纪初,二十年代之前,那样的话,我一定会成鲁迅的朋友。我喜欢他。或者,至少,我也可以成为沈从文的朋友,因为,我也喜欢他。

  记者:除了《小忧伤》之外,还有《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八十年代访谈录》等为数众多的新怀旧书,您如何评价这些书?

  赵瑜:和你提到的那些新怀旧书相比较,《小忧伤》更具象,更容易进入。我的写作不承担任何大意义上的拯救与回归,只是将自己内心里储存的最为柔软和完整的童年写出来。我觉得,相对于意义和重大怀念来说,《小忧伤》起到了消解八十年代的作用,因为《小忧伤》里的主要观察者和叙述者是个孩子。然而,阅读是分层次的,对于一些极需要意义和精神安慰的阅读者,我更愿意推荐《八十年代访谈录》或者《七十年代》一类的书。因为作者的原因,这些书的字里行间,多有悲悯意识和强烈的反思意识。

   D、70后肯定会有爆发的时候

  记者:70后无疑是受中国传统教育影响比较大的{zh1}一代人,他们小时候过过苦日子,经历过剧烈的社会变革,长大后又有机会受到很好的教育,有人认为70后是最容易做出成就的一代,但事实上他们却被80后甚至90后夺了风头。作为70后的一员,您对此怎么看?

  赵瑜:相对于60后,70后少了一些沉重的生活曲折。相对80后对快节奏生活的向往,70后又显得传统。所以,70后注定是平庸的一代。然而,正是因为被60后和80后挤压,所以,70后有了沉默甚至反思的机会。70后生活得一直不太自在,过早地面临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在强大的冲击面前,他们不得不有所放弃,不得不有所妥协。一旦这些挫折被战胜之后,也会成为宝贵的财富。与60后、80后比较,70后的内心更丰富。这些软的、碎的生活磨擦,迟早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让这一代人爆发,并超越自己,做出惊人的事业。

  记者:大家常说现在的孩子责任感不强,比较自我,但这些孩子的父母恰恰是60后、70后,是不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吃的苦太多了,所以对孩子比较娇惯?您觉得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是什么?

  赵瑜:责任感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我不觉得现在的孩子责任感不强,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的缺陷,同时也有其他年代人所不具备的优点。关于现在孩子的娇生惯养,我觉得这和我们这一代人幼年时吃过苦无关,而是和整个社会语境有关,比如应试教育所导致的教育资源比拼,比如生育政策,让独生子家庭的孩子有太多的孤独感。所有这些,都是家长溺爱孩子的理由,而不单单是因为家长自己吃过太多苦。我个人觉得,现在的孩子最缺少的是挫折训练。一定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度地遇到一些困难,并让他们自己设法克服,以增加他们人生的厚度,以及跳跃的高度。有时候生活太顺利了,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
  文/关军



郑重声明:资讯 【赵瑜就《小忧伤》答《新商报》关军问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