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非遗”系列活动——蒙古长调、呼麦、马头琴艺术专场讲座- 亦非博客 ...
  • :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


    时间:2010年5月30日(周日)13:30-14:30

    地点:上海音乐厅之“音乐立方”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响应国家加强并保护“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导,营造高雅而丰富的文化生活氛围,由上海音乐厅发起并推出的“回望•非遗”系列活动,通过古琴、昆曲、新疆木卡姆、蒙古长调四个多媒体讲座专场,让优秀的民族文化走进群众、贴近生活、寓教于乐,为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

     

    今天我们主讲的话题是蒙古音乐长调、马头琴与呼麦。这三种音乐形态,可以说涵盖了蒙古音乐艺术之精粹与集合。

     

    一、 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是我们的近邻日本首先提出的,日本人用汉字组成了一个词,叫“无形文化财”,日本人的这个词到了联合国被翻译成法文、英文,中国人绕了一个圈儿,翻译成一个很拗口的词叫“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日本的文化形态xx被美国占领后,xx西方后化后,有一部分日本人觉悟了,他们突然认识到,日本可以没有xx,可以没有独立的外交政策,但是如果没有了和服,没有了茶道,没有了能乐,没有了雅乐,没有了歌舞伎,没有了和食和生鱼片,日本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有不断发展变化、非常现代化的一面,也有{jd1}不能变的东西。

     

    我国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看三点:

    {dy}是历史性,第二要有精粹性,第三是濒危性。

    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同时它的存在对于整个文化多样性是起到作用的。

     

    中国有四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昆曲、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现在我们做了一个将近60项的申报联合国的预备清单。

     

    二、 蒙古长调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

    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长是其一大特点。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现状,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

    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zj1}特色。 

      同时,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中蒙两国联合申遗的成功,足以显现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不可估量的艺术性及世界性的价值。

     

    【图为卓拉表演蒙古族长调】

     

    三、马头琴

     

    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早在十三世纪初就在蒙古族人民当中广泛流传了,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东部地区则叫做“潮尔”。  

     

    马头琴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十二世纪 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图为马头琴】

    马头琴的共鸣箱是正梯形的,琴杆上端雕刻着马头。这是马头琴的基本造型也是马头琴名称的来历。马头琴的琴弦很特别,它是用几十根长马尾合成的,

    两端用丝弦结住,系在琴上。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甘美、浑厚、特别动听,这在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另外,乐器制作者还研制出了中型马头琴和大型马头琴,这两种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相当于西洋拉弦乐器当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这样一来,马头琴“家族”就形成了一个高、中、低音俱全的完整乐器组,充实了中国民族乐队。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改造和创制的新型马头琴在外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蒙古民族的特点,在琴身上绘有民族特征的图案,风格古色古香,雅致大方,从外观上看,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四、呼麦

    【图为四重奏组HUUN-HUUR-TU】

    世界范围内获得最多人xx的民族音乐是来自图瓦,这个位于蒙古边境的俄罗斯自治共和国内有一个具体的标志宣称该处为“亚洲中心”。超凡脱俗的图瓦喉音音乐在蒙古境内也有流传。

    四重奏组HUUN-HUUR-TU依靠他们对传统喉音歌唱的现代演绎,如今已成为世界音乐领域国际知名的组合。在过去的几年中,该组合进行了世界巡演,每年在世界各处有超过两百场演出。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喉、舌、额的灵巧运动使歌者能够借正在演唱的根音的共鸣或者泛音产生旋律。这样一个人便可以同时唱出主调和伴奏,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获得xx美妙的声音效果。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通过模仿自然,人类能够理解自然、与自然沟通。

     

    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关于“呼麦”产生的时代,已很难考证,有人认为在蒙古史诗说唱盛行的十三世纪就可能产生了。“呼麦”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很有关系,它是从大自然中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它反映了高山、草原的的空旷、辽阔,天高云淡的景象,也使人感觉到风声鹤唳,万物混响的气氛。总之“呼麦”演唱艺术的内涵是颇为独特的。它体现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谐、交融,相互作用、渗透,并使人们的心灵得到纯化,升华,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图为观众亲身体验巴淘声表演呼麦时的喉音共鸣】





郑重声明:资讯 【“回望·非遗”系列活动——蒙古长调、呼麦、马头琴艺术专场讲座- 亦非博客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