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长沙是中国出土简牍最集中的城市,而长沙的简牍又集中出土于五一广场附近的古井之中。于6月22日在地铁2号线“五一广场站”工地发现的万枚东汉简牍,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此外,明日起,本报将联合长沙简牍博物馆{dj2}推出“千年档案”系列报道,邀请有关专家一起解读走马楼三国吴简,为你揭开古长沙的神秘面纱。首篇将讲述三国时期长沙的耕牛制度。
长沙市地铁2号线“五一广场站”工地再现汉代古井,井内埋藏的简牍数量将超过万枚。古井在6月22日被发现后,立刻引起各级文物部门重视。在近日召开的简牍考古发掘工作方案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一致同意采取“整体揭取”的方式发掘简牍。目前,正式发掘方案已上报国家文物局。
简牍字体隽美胜三国吴简
此次发现的古井位于长沙市五一路与走马楼巷交界处东南角,距当年吴简出土点仅百米之遥。已暴露的简牍层距地表约6米,横截面长1.4米,厚0.4米,估计埋藏有简牍万余枚。
据市文物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初步清理的54枚简牍中有木牍和签牌两种。其中,木牍长22-23厘米,宽3厘米;签牌长13厘米,宽5.3厘米。其纪年有 “永元十年”(公元98年)、“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及“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等,专家据此确认该批简牍为东汉和帝时期(公元89年 -105年)和安帝时期(公元106年-125年)长沙地方政府的官方档案文书。
目前,这54枚简牍已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保管,正在进行脱色、脱水处理。根据目前观察到的情况,“这批简牍上的文字十分清晰,且字体的隽美要胜过此前出土的三国吴简。”
简牍将以“整体揭取”方式取出
据介绍,东汉简牍被发现后,长沙市文物考古部门当即采取了临时保护措施:一是停止了该地段的地下施工,并由专人守护;二是在管道出口处树立警示牌、设立警戒标志;三是对暴露的简牍实施了现场遮盖保湿处理,对散落的简牍进行了提取保护。
6月24日,省文物局组织市文物部门有关负责人及考古专家,就此古井的考古发掘及简牍的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6月25日,省文物局又组织召开了简牍考古发掘工作方案专家论证会,论证并肯定了简牍的考古发掘方案。
昨天,一位参加论证会的专家告诉记者,针对简牍的发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采取“整体揭取”的方式,即在古井旁笔直向下打出探方,采取特殊工具从下而上将简牍整体挖出地面后运往室内清理。“目前,简牍处于饱水状态,质地非常软,如果就地揭取,难度相当大,稍不留意就会被破坏。整体揭取,可以{zd0}限度降低简牍被破坏的可能。”专家称,目前该方案具体内容已完成,并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待批。
简牍或被官府遗弃于井内
按常理,井内阴暗潮湿,不适合存放简牍,但这批简牍为何偏被放于井内呢?对此,市简牍博物馆原馆长宋少华推测,这些简牍应是被当时官府遗弃在井内的。
宋少华认为,古人之所以将简牍置于井中,可能有两种原因。其一,当时的官府将简牍作为过期档案而遗弃。“当时没有纸张,加之存放有限,只能将过期的档案丢掉。”宋少华说,唐代就有类似制度,“不重要的文献,三年之后予以减除。由此推测,三国时期也极有可能存在这样的制度。”另外,还有可能是当时发生战乱或政权更迭等重大事件,当权者忙乱之中将文书档案遗弃。有关这一点,简牍被发现时的摆放顺序似乎能够证明。“因为简牍都是乱七八糟地堆着的,而且年代较晚的放在下面,说明这些简牍是被人为一次性堆积在古井内的。”
潇湘晨报 徐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