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择业的准备(二)

四、信息准备

求职择业不仅取决于体力和能力等诸多因素,而且也取决于就业信息。一个人如果掌握了大量信息,他的择业视野就会广阔,就能比较稳妥的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主动权,不失良机的选择自己的位置。一个人如果视听闭塞、信息失灵,就会盲目的、糊涂的从事某种工作。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择业者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信息是择业的基础,是通往用人单位的桥梁,谁获得信息,就获得主动权;谁失去信息,就失去主动权。可以说,信息是关系到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1.收集就业信息

收集就业信息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往往高质量的就业信息存在于广泛的信息之中。职业信息是广泛的,并不仅xx于需求数量的概念,不包括对人的素质要求的质的概念以及需求单位的隶属关系、单位的性质(指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或私营、合资企业、政府机关等等)、人才结构、发展前景等等。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准确地收集与择业有前的各种信息,为择业决策做好充分准备。这里介绍几种获取信息的渠道供毕业生在实践中参考。

(1)     本校的毕业生就业机构

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同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而且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与有关部门长年合作,已形成网络或稳定的关系。从学校得到的需求信息,可信度高,其针对性、准确性、可靠性都较强。这是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

(2)毕业生就业市场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专门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提供服务的,它包括就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主要是指由社会或学校举办的各种类型的招聘会,毕业生可以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无形市场是指社会或学校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它与各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用人单位实行信息联网,各大型企、事业单位和xxxx建设项目所需人才将输入互联网,并为各高校和毕业生提供查询服务。毕业生到该市场查询到的本专业的需求信息也是比较准确可靠的。

(3)社会上的传播媒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传播的速度快,而且涉及的面也很广,信息也很及时。各类单位和组织都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话等工具,介绍企业现状、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特别是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创办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报、《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以及各高校的校报等,都将在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发布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和招聘信息。各地的《人才市场报》、晚报等也都开辟了人才需求信息及招聘广告栏目,只要经常阅读,从中肯定会得到令人感兴趣的或有用的信息。

(4)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毕业生通过毕业实习、到企业参观访问、参加社会服务等项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自己所学的知识直接应用于生产,为社会服务,而且也开阔了视野,还可以有意识地了解到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对所需人员的素质要求等。自己亲自了解到的情况往往是真实的。

(5)社会关系

如果说整个社会是一个大家庭,那么,自己的亲朋好友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通过他们了解社会需求信息针对性会更强。从自己的家长、兄弟姐妹以及亲戚、朋友、熟人和各种关系的人中获取的信息,往往比较准确、直接。况且,他们对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的情况都比较了解。一般来讲,用人单位向社会发布招聘信息后,将会收到大量内容所差无几的应聘函。面对如此众多的陌生人,很难分辨出哪一个更强。所以,在求职中如果有熟人或亲朋好友帮助推荐一下,也许是会有效的,况且有些用人单位还愿意录用经人介绍和推荐进来的求职者。参考这种信息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

(6)自己刊登求职广告、发求职信、电话联系或亲自拜访

在报刊上登载求职广告,说明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特长;也可在因特网上直接设计个人的求职主页,充分地、全方位地展示自我,以便于用人单位与自己联系。对自己向往的公司、企业,可通过电话自动与人事部门联系,或亲自走访(当然,对那些明确表示谢绝来电、来访的单位,就不必选用这种方法)。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尽快得到确切的信息,还能通过实地考察,对公司或企业的地理环境等外部条件有清晰的认识,待决时参考。

(7)网上求职信息。随着人才市场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个人入网人数的增加,网上求职、网上招聘已成为一种时尚。目前,我国的求职网站并不多,搜集优秀的求职网站可以从专业的“求职网站大全”类的站点上获得,如教育部“就业信息网站”(http://www.gradnet.edu.cn),“网上求职一站能”(http://jobseeker.163.net);也可以搜索下类网站,如“中文雅虎”(http://gbchinese.yahoo.com.cn)、“搜狐”(http://www.sohu.com.cn)、“网易搜索”(http://www.cetease.com)等,通过关键字,如“求职”、“人才市场”等来寻求信息。

2、就业信息的分析处理

在已经收集到的大量的就业信息中,由于信息的来源和获得的方式不尽相同,内容必然是杂乱的,有相互矛盾的,也难免有虚假不实的。求职者可结合自怀的实际情况,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筛选、整理、鉴别,取其精华,使信息具有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为自己择业服务。在进行就业信息的筛选和处理的方法上可把握以下几点:

(1)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选择

把那些从“小道”得来或几经转达而未经证实的信息与有根有据的信息区别开来。前者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后者则可以作为自己择业的参考依据。当然,在对信息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来分析,看看自己与哪些信息更吻合,哪个单位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等。

(2)对有关信息按不同内容进行整理分类

就业信息不仅仅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有的是关于就业方针 、政策方面的信息,有的是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信息,有的是关于需要人员的素质要求方面的信息,等等。

(3)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

分析就业信息有三层含义:一是要识别真假,做可信程度的分析。一般来说,学校毕业生就业机构提供的信息可信度比较高,因为用人单位向学校提供的信息都有一定的程度。其他渠道得到的信息,因为受时间性或广泛性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核实,才能判断可信程度。二是要进行效度分析,对信息的可用性进的鉴别,要看这条信息能否为我所用,比如:自己所得到的信息是否是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的、信息中所反映的对所需生源状况及人的素质要求等。三是信息的内涵分析。信息的内涵包括用人单位的性质、要求以及限定条件等。

(4)及时反馈

当你收集到一条或更多的信息后,一定要赶快分析处理并及时向信息发出者反馈信息。只有及早准备,尽快出击,才能在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争取主动。真可谓“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就业信息对毕业生来说十分宝贵,当获得准确有效的信息后若能及时进行分析,则有助于在择业中做出正确选择。

 

总的来说,在做好信息准备的同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要注意信息的广度、效度和信度

首先,在收集信息阶段,要注意信息的广度、效度和信度。广度是指扩大信息渠道,多方面多角度收集信息,增加信息量;效度是指信息的各种要素是否齐备,尤其是时间上的要求及与切身利益相关的要素是否清晰;信度是指信息的可靠性。一般说来,学校、系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信息信度较高;家长和亲友提供的信息效度较高,而同学之间就业信息的交流则扩大了信息的广度。

(2)要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其次,在分析信息、拟定芳案阶段,要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所谓内因,就是学生选择职业的自主性。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可以说,选择职业就是人生的紧要处之一,应当由学生自己决断。因为大学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判断的能力已基本形成,xx可以自主择业。所谓外因,这里是指学校、家长、同学的帮助和影响。在分析信息、拟定和选择职业目标时,多听取亲友、老师、同学的意见,可以使决策更加趋于正确和可行。在处理二者关系上,大学毕业生既要防止“固执己见、盲目择业”的倾向,也要克服“人云亦云,依赖他人,缺乏主见”的倾向,力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自主确定择业目标。

(3)要做到果断、灵活

{zh1},在实施决策阶段,要做到果断、灵活。由于确定决策与实施决策的时间差,客观形势可能发生了变化,甚至变化很大,这就需要大学生果断、灵活的决断。在这个阶段,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作用突出出来,而家长往往鞭长莫及。例如,在一次北京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由于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需要学生当场决断,及时签定协议书。很多同学在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的帮助下,果断的决策,愉快的与用人单位签定了协议。也有不少同学犹豫不决,企盼征求远在他乡的父母的意见,结果失去了择业的良机。

 

 

五.心理准备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误区有:

1、“双向选择”就是“自由选择”

一部分学生认为,既然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就业政策就应该是xx的市场政策,供需双方xx可以自由交易、自由成交。自由度越大,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空间就越大,“我愿选择哪里就选择哪里”、“哪里选择我,我都可以去”。他们抱怨改革的步子太慢,埋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世纪是给人限定了框框,他们期望一种无拘无束的选择空间。他们并不知道,就业制度的改革是要和劳动人事制度、招生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配套进行的,是逐步推进和实施的,是要经过一个历史过程的;而且即使这个过程已经完成了,也并非“自由选择”。

2、“我不能比别人差”

大学生参加大规模的洽谈会尚属首次,他们在这种场合中衡量事物,尤其是评价自己的价值能否得到承认的最常见的办法是相互攀比,比周围的同学哪个选择了知名度高、效益好的单位,哪个同学取了大城市或高层次的部门。他们在心理上总抱有一个念头就是“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过去我事事顺利,事业也依然会顺利”。尤其事学习稍好一点的学生更是如此,于是在选择中,攀比嫉妒、强求心理平衡,总是把别人强作为标准,“这山望着那山高,这花看着那花俏”。结果,不从实际出发,延误了时机。

3、“大多数人钟情的一定是好工作”

一部分学生选择工作单位,自己毫无主见,总是随波逐流,看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也往哪里挤。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结果,人云我云,不假思索,盲目跟着大多数人走,忽视了自己的特长,丧失了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4、“要去就去沿海或大城市”

一部分学生面对择业认为,要去就去沿海或大城市。在他们看来,沿海可以挣到大钱,到大城市一定会有更多的发挥机会。他们宁肯到沿海或大城市改行,不愿为当地和西部地区、边远地区献业,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边远地区一套房。他们选择的目标不是深(圳)、珠(海)、广(州)、海(口),就是天(津)、南(京)、上(海)、北(京)。他们很少考虑自己事业的发展和能力的发挥,更少考虑国家的需要。

5、“选择单位就看实惠不实惠”

一部分学生认为,择业既然是人生的依次重要选择,选择单位就要看其实惠不实惠。他们的观点是“管它专业对口与否,挣钱{dy}”,“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先挣钱,后搞专业”。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首先问及的是该单位效益怎样,奖金多少,能否分到住房,而很少涉及专业问题。他们的眼睛,只盯着外贸、金融、保险和邮电等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很少问津企业、科研、教育等更能发挥他们才能的部门。

6、“求职的竞争就是关系的竞争

有些大学生认为,择业的竞争不是求职者素质的竞争,而是关系的竞争,看谁的关系硬,看谁的关系起作用。于是,这些学生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而是寻情钻眼、找关系、托门子、递条子,甚至是不惜代价,重礼相送,用庸俗的一套对待择业,自己反对不正之风,又用不正之风的一些手法对待择业,使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原则受到了损害。

7、“首次就业关系一生命运”

有些学生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在他们看来,选择一个单位就预示着自己“嫁”给了这个单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自己将在这个单位厮守终身,单位好了,自己就好,单位不行了自己跟着倒霉。因此,他们觉得首次就业关系一生命运。他们看不到人才流动制度改革得步伐加快,看不到新的择业观正在进入人的头脑,看不到越来越多的人正是通过流动,才寻找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

8、“非国有单位不予考虑

有些学生择业的观点是“非国有单位不予考虑”。他们认为:国有单位可、保险]稳定;非国有单位反之。固然,这些学生主动献业于国有单位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是,工作可靠不可靠、保险不保险、稳定不稳定,决不是以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而关键要看其是否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否有发展势头。实际上,不少非国有单位主动适应市场的要求,发展势头很好,既是对公有制经济的有利补充,又缓解了国家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到这些单位工作,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那种认为到国有单位就可靠的观点也是过时的,随着人事制度的深入改革,国有单位也充满了竞争,不适应工作岗位的人,也是会被“炒鱿鱼”的。

当然,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还有不少,我们不一一举例。在择业的关头,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误区是不奇怪的,这是由于在客观上就业政策改革宣传的力度不够,学校思想教育较为薄弱,市场负面的影响较大等等;在主观上主要是大学生心理成熟度不高,认识能力不强。认知上的偏差,学习和理解不够,误解了改革政策,或者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能力,是非不清,以偏概全,忽视长远等等,而自己又意识不到。因此,引导学生xx心理误区最根本的方法是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能力。认识能力越强,越善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他事和他物,能较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灵活地看问题,即具有理性的认识观念,就容易面对现实,进而实事求是地改变现实。

 

所谓心理准备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克服各种心理障碍,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正确对待求职挫折。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善于竞争体现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

(1)期望值要恰当

期望值是个人的愿望与社会需求的比值,期望过高会使心理压力加大,注意力难以集中,造成焦虑,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这里所说的期望值也包含亲友对择业者的期望值)

①有远大的理想,但往往不能正视现实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追求美好的未来。大学生在择业中这种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更为丰富,更为远大。经过充实而丰富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知识的羽翼已渐丰满。面对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他们豪情满怀,准备搏击一番。然而,由于他们涉世未深,接触社会较少,理想往往脱离客观条件。如许多大学生都想成为大经理、大老板、“大款”,想走商业巨子之路。但是,在择业中他们并未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等是否适合从商。或者未慎重重考虑所选择的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以致出现了理想自我膨胀和现实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

②想做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在择业中,和多大学生都愿意冲专业出发选择职业,准备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意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但同时,他们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想走捷径,想涉足层次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想一举成名,一蹴而就。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到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去,不愿深入基层。

③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

丰富的大学生活,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完善,他们对自我的存在及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择业中,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人才,将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他们也迫切需要社会的承认。但是,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意识还不完善,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时评价过高,产生洋洋自得、目无一切的心理;有时评价过低,产生自卑自贱、自怨自艾的心理。以致出现期望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在面对择业现实时,有时又不能把握自我,遇到顺利的事,忘乎所以、狂喜狂欢;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冷静地理智地对待现实,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

(2)克服焦虑紧张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轻度的焦虑,人皆有之,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使人产生一种压力感,迫使人积极努力;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毕业前夕,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有关研究表明,引起毕业生焦虑的问题主要使: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长特长又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屡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自己看中的单位,父母、恋人不赞同怎么办;;选择单位失误,造成“千古恨”怎么办;到单位后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尤其使一些长线专业,或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成绩不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这种焦虑,使大学生毕业时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学习上得过且过、穷于应付、反应迟钝;生活中意志消沉、长吁短叹、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有些学生在屡受挫折之后,甚至产生了恐惧感,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

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以前,大学毕业生普遍都有急躁心理。他们恨时间过得太慢,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他们希望谈判桌前就一锤定音,希望无须经过周折就能如愿以偿。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较少或不xx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尤其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一些学生,心理更为急躁。急躁是一种不良的心境,和冷静是对立的。急躁时,缺乏自我控制,过于急躁,会导致事半功倍甚至事与愿违。大学生在择业中的这种急躁心理,常使他们有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

临场时情绪一定要轻松自如。某大学生在参加记者应聘面试时,情绪过于紧张,竟然连举世皆惊的美国“9 11”事件的概况都说不清楚,以致残败而归,失去了一次良机。在面试时,要克服情绪上的焦虑和波动。如果一个人自始至终的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他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3)遵守竞争的规则

在竞争中还要遵守竞争的规则。如平等、公开、合法等竞争原则。平等原则是指任何人都在相同的条件下有同样的机会进行竞争。他突出的表现为社会平等、条件平等。只有在平等原则前提下开展竞争,其结果才是公平合理的。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更为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大多数学生对此渴望已久,他们已经认识到,在商品意识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经济面向“大市场”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不可能成就事业。但是,真正面对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时,许多大学生又顾虑重重,缺乏勇气,有的怕竞争失败丢了面子,有的怕竞争伤了和气,有的认为不正之风干扰太大,竞争肯定会败北。他们把不愿参与竞争的原因都归结到外界,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们自己主观努力不够,缺乏实践的能力和勇气,尤其是一些学生在择业中遇到困难时,不善于调整目标、调整自己,而是自己给自己打退堂鼓,自己拱手让出竞争的权利。

(4)正确对待挫折

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没有任何一个人会事事顺心,总是在顺境和逆境中渡过。人们往往是顺境时春风得意“潇洒走一回”,而身处逆境面对挫折时,有的人总不免有逃避的想法,大学生都学过哲学,也不难知道事物的两面性,所以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在顺境中不可得意忘形,在逆境中要一定要振作,要保持青年人的本色,勇敢地去面对打折、战胜挫折首先要正确认识挫折,就如明镜之鉴,使我们能够从中“三省吾身”。正确地认识了挫折,会给我们变得冷静,保持头脑清醒,在咀嚼中品味遇挫的原因,好能够“对症下药”,从而寻求一种战胜挫折的{zj0}药剂。
    其次,要敢于面对挫折,勇敢地面对会使我们渐渐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并会带给我们走出逆境的能力,从痛定思痛到卧薪尝胆,从磨肝沥胆到奋发进取,将串串坚实的足迹印在前进的征征途中,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逐渐成熟,一次次地品尝挫折,便能一次次便获得新的感知,从而使我们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再者,就是要学会总结挫折,人与人{zd0}的不同就是经历的不同,每个人都是在坎坷崎岖的人生道路上摔打定型的,很多名人大家也都是在磨砺锤炼中锻造成钢的。正确对待挫折,就需要拥有蓬勃乐观的大度、坚毅不拔的韧性、笑傲人生的自信,挫折来得快也好,慢也好,大也好,小也好,不管它是如何变幻不测,只要我们在自己的内心将所有的阴霾涤荡殆尽了。挫折,就算不了什么,它充其量只能使我们情感世界更深沉、更稳固、更丰富多彩,其实,这才是百味人生,才是完整精彩的人生。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青年朋友们,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吧!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求职择业的准备(二)】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