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课程——关于同伴冲突_布奇妈妈三年级_新浪博客

同伴冲突,这是宝宝进入幼儿园之后家长最xx的话题之一:宝宝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却不知道还手,我要不要去干涉;宝宝总是要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我要怎么教育他;宝宝在竞争型游戏中总是往后缩,我要不要培养培养她的竞争意识……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进入社会之后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如鱼得水,因此,或多或少地都在希望着自己的宝宝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这方面的潜质,因此,当发现宝宝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过程中出现争抢、退缩、霸道、被动等行为时,总是禁不住地希望上前进行干预,但同时也担心自己的做法并不能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

 

如何看待同伴冲突?

 

大多数成人可能以为3~4岁的孩子还不懂得什么是友谊,以为他们的同伴关系随意而短暂。其实孩子在同伴交往中,也像成人一样,希望得到认可和赞赏,与同伴产生矛盾的时候,希望被包容和被谅解。

 

孩子从3岁开始,会逐渐拥有真正的好朋友。但在与朋友的交往中,经常会有冲突与矛盾。这是因为3~4岁的孩子仍以自我为中心,难以接受别人的观点,因此在原本高高兴兴的游戏过程中磨擦免不了发生。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冲突是一种消极行为,有破坏性因素而加以避免,实际上,冲突是去自我中心的关键要素,能帮助孩子逐渐形成采纳同伴观点的能力,为孩子人际交往奠定基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去自我中心,冲突具有如此的功能,正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当面临同伴间的冲突时,家长应该考虑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获得哪些与人交往的经验,而不是只考虑冲突的消极影响尽快的结束冲突。

 

面对冲突,部分家长选择了“避免”,比如同样的玩具买两份,这样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不会因为争抢而发生冲突。这一方法不是说不可以,在面对年龄较小的宝宝来说,也是一种对策。面对进入3岁后的孩子来说,社会交往能力成为他们人生之路中的重要一课,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说,亲自的体验远比抽象的道理更利于发展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我们要教给宝宝的,不是如何避免冲突,而是当有发生冲突的可能或已经发生的时候,他们能否独立地解决问题,而这种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是言语教育和行为指导无法取代的,“听过了忘记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即便是孩子在这一次的冲突过程中经历了失败,没能很好地解决冲突,这也是一种积累。作为一个聪明的家长,不能够不加筛选地将成人解决问题的标准不加变通地摆在孩子面前,更不能因为怕麻烦而快速地解决问题。当面临幼儿同伴间冲突时,家长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我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获得哪些经验,而不是考虑尽快地结束冲突。

 

我们要怎样做?

 

1、注意家庭氛围的营造

一个自己不能正确xxx际冲突的家长,也无法培养出一个具有优秀解决同伴冲突能力的宝宝。因此,在家庭中,在生活中,尤其是当着宝宝的面,家长需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家庭的温馨氛围、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社交能力等潜在的环境因素也会对宝宝的同伴交往能力产生不小的影响。如果亲子关系融洽,家长注意提供情感支持,鼓励交往,则宝宝在行为规范的内化方面最为有效。如果家长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孩子也会在交往中表现出一定的交往策略,而如果家长能够进一步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加入到孩子的交往活动,就更能使孩子形成安全感,有助于被同伴接纳,并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2、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同伴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是常有的事情。家长不可能每次都能及时的介入冲突中,而要大胆放心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会用商量的口吻与人说话,掌握礼貌用语,并学会微笑。

2)帮助孩子认清冲突的原因,并设想另外的替代行为及其结果。例如:当孩子想要玩同伴的玩具时,除了使用暴力抢夺的方法外,还可以和同伴协商交换玩具,或者与同伴商量玩玩具的时间。

3)当非故意情况下对其他小伙伴造成一定的伤害,比如撞倒对方、不小心弄坏了对方的玩具用品等等情况时,要{dy}时间用道歉的语言获得对方的谅解等等。
4)加入游戏团队时,培养几种技巧:如有礼貌地打招呼,帮助解决问题等等。
5)合作游戏中,强调轮换,分享,遵守游戏规则,教孩子学会商量式的语言,比如:教孩子说:“请你借我一下行吗?” 。
6)培养亲社会行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乐于分享……
7)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方能得心应手。
8)注意仪表整齐、干净。

 

两个案例分享

 

案例内容来自网络,家长的做法未必就是{zh0}的,或许还有更好的方式,但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丝启发:

 

案例一:

住宅小区的公共活动区:云云和轩轩为了一辆小火车争抢了起来,云云大叫着:“小火车是我的!”轩轩也大声地喊:“小火车是我的!”还打了云云一拳,云云的妈妈看见了,急忙跑过去把他们两个拉开:“你们不是好朋友吗?为什么要打架?”轩轩噘着嘴:“不是好朋友!小火车不给我玩!”云云的妈妈对云云说:“妈妈平时是怎么对你说的,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再说小火车一个人玩并不好玩,要开来开去才好玩,云云,你站在这边,让轩轩站在那一边,你把车开给轩轩,轩轩再开给你,这样小火车不就跑起来了吗?”云云和轩轩面对面站好,妈妈把他们拉开了约三米的距离,妈妈拉着云云的手一起蹲了下来,先把车开向轩轩,轩轩望着车不动,妈妈大叫:“轩轩快把车掉个头开给我们。”轩轩把车拿了起来,往前一推,车开了过来,云云高兴地笑了起来,抓过妈妈刚接住的车,推向了轩轩……

分析: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家长在帮助幼儿解决冲突的时候,提供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家长在帮助幼儿解决冲突的时候,提供具体的指导让幼儿模仿是符合幼儿思维特点的,幼儿更易在这样的指导中受益,避免出现知道对不对,而不是知道具体怎样做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和练习,有助于习惯的养成,帮助幼儿内化规则。在这个案例中,既有简单的社会人际关系的认知“好朋友是不应该打架的”,更有妈妈运用语言对具体行为的指导:“小火车要两个人一起开才好玩,云云站在这边,轩轩站在那边,小火车对开,这样就不要争了。”妈还加入了他们的游戏。在幼儿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从习惯到认知,即幼儿是先养成习惯(习惯如何去做)再到认知(为什么要这样做的)。


案例二:

鑫鑫家中:熊熊到鑫鑫家玩,两个人争抢一辆发光、发声的小汽车,鑫鑫抓着汽车的轮子大声叫着:“这是我的汽车!” 熊熊拉着车头大声哭着,脸涨的通红。“别抢别抢!”两位妈妈从厨房里叫着冲过去拉开了自己的孩子,鑫鑫的爷爷对鑫鑫说:“爷爷不是叫鑫鑫带好弟弟吗?现在弟弟在哭,那是你没有带好弟弟呀?”鑫鑫说:“弟弟抢我的小汽车,我要小汽车。”爷爷说:“鑫鑫你是主人,弟弟是客人,主人应该怎样招待客人?现在你说说你该怎么做?” 鑫鑫噘着嘴说:“我把所有的玩具都给弟弟玩,小汽车我也给弟弟。”爷爷笑着说:“鑫鑫说的对,也要做的好,你是哥哥,要做出好榜样,要照顾弟弟。”


分析:幼儿的自我意识是其社会性的核心,爷爷对鑫鑫以语言为主的教导,主要是从社会认知方面入手的,如:“你是主人,弟弟是客人,主人应该好好招待客人”这是对社会规范的认识,“主人应该将自己的玩具拿给客人玩。”“弟弟在哭,没有带好弟弟”这是对社会角色的认识,“把玩具给弟弟,让弟弟不哭,才是哥哥应该做的”。儿童发展心里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态度的反应,爷爷对鑫鑫说的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应该好好招待客人,好好照顾弟弟,将自己的玩具让给客人、让给弟弟。爷爷的看法,影响了鑫鑫的看法,使鑫鑫逐渐了解“对与不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形成规则意识,并尝试用规则来适应、控制自己。但是以语言为主的教育行为,会导致孩子口头上会说出很多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原则,真的遇到麻烦却变得手足无措,要么向成人求助,要么独自闷在心里,有碍于对幼儿社会性发展。

 

本月的成长故事书,带给小朋友一个精彩的故事,看看布奇在面对与小伙伴的冲突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

 

请到布奇妈妈学校的圈子里欣赏该故事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本周课程——关于同伴冲突_布奇妈妈三年级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