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全民医保_李牧_新浪博客

加拿大的全民医保

李牧

常有朋友在围脖上向我打探加拿大的情况,并且不隐瞒移民意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移民潮的真实存在。我现在介绍一下加拿大特色的公费医疗,不回避不赞美,力求如实。





上图是一间普通产房一角,任何一个产妇在加拿大入院,都在这种私密度极高的产房中分娩,如果需要手术则转入手术室。据说一些中国{dj0}女星到私营贵族医院分娩,专业产房、全程护理、高度隐私、专家组24小时待命,整个开销数以万计,也就这个待遇。一个中国移民拿到移民纸登陆之后就可在加拿大享用这个水平的服务(各省有一些技术上的差异,安大略省移民抵埠三个月后才可接受公费医疗服务)。包括护士服务(相当国内特护)和住院期间的所有饮食,一律由全民保险计划支付。

这是加拿大公费医疗系统有利的一面,全民享受无差别医疗服务。乞丐和富翁,得到的医疗服务xx相同。这是一个由政府开支,各省管理的体系,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公费医疗”。加拿大的社会福利体系是1900年xx始创立,逐步到1970年代完备,1940年代建立的公费医疗属于社会福利体系的一部分。

安大略省这个体系简称OHIP ,全称是安大略健康保险计划 Ontario Health Insurance Plan。公民出生就拥有一张卡,持卡就医。移民登陆后申请,三个月后生效。
去年有一名中国移民登陆第三天在多伦多街头被刺伤,负有治安失察责任的地方政府用一个特别基金的款项支付了他的医疗费。

公费的概念,是从门诊到 住院全包,包括住院期间的全部护理及餐饮,全部由政府开支。护理水平是中国大陆医院中的“特护”,也就是说不用家属陪护。也不允许患者家属在病房滞留超过晚上11时。

在安大略,这个医疗体系不包括牙医、配眼镜和住院以外的药品,这些服务非常贵,一般由各种自购保险、雇用员工附带福利解决。

加拿大是G8之一,既是现代工业国又是资源出口国。领土世界第二,淡水储量世界{dy},石油理论储藏量排世界第二,铀储藏量世界第三,钻石储藏量世界第三,纸浆出口世界{dy}……国家富得流油,高税收同时执行高福利。高福利之一,是加拿大施行一种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由政府开支,各省管理。尽管各省之间在具体措施方面有差异,整体上,这属于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公费医疗”。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一位新移民的三岁孩子,在移民体检中顺利过关,但抵埠后发现了先天性心脏病。从住院,手术,出院后的康复和随访,包括住院期间的伙食,全部由政府开支,总额度相当于数十万人民币。

加拿大公费医疗不利的一面,一是占用大量政府开支。安大略的政府财政收入一半用到医疗服务上了。二是医疗资源被浪费,xx中医生不从xxx角度考虑方案。在中国轻易不采用的更换人工关节,在加拿大很多见。加拿大公费医疗{zd0}的问题是官僚化的服务过程。在这个系统中,病人没有选择权,加拿大患者不能自由的选择xx地点和医生,有钱也用不上。

一位朋友的孩子得了急病阑尾炎。加拿大的医疗体系,由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医院组成。但有五百万人(约六分之一人口)没有家庭医生,这位新移民朋友幸运地有家庭医生,对方初诊后让孩子去医院,然后认真地说:“你们到了医院后要等八个小时。”到今天,所有的知情者还在庆幸,孩子在八个小时的等待中居然没有穿孔。

公平地讲,加拿大政府的医疗开支钱没全白花。比如在安大略省,儿童病房一个大孩子一个小孩子一间,因病人少就一个孩子住一间,冰箱里装满了适合儿童吃的食品,随意取用,陪护家长可以睡在病房的长沙发上。整个手术、住院和饮食没向病人要一分钱,全是医院直接和政府结帐了事。可这一切的前题是:你在哪疼上八个小时。

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2005年,一位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读书的十九岁美国女孩儿,突然发病入院。护士进行常规体检,发现生命体征没有问题,于是让她排队轮候。八个小时后,没有轮到xx的孩子死在急诊室里,死因是急性脑炎。此事轰动当地,媒体广泛报道,但医疗行业协会调查的结果是,医院xx依管理程序工作,没有犯任何错误。

所有的急诊,除非病人随时要咽气,都得登记后排队,短则一两小时,长要六到八小时。如果不是急诊手术,那么有个词叫“轮候”,轮上几星期也正常。其余更热闹的事还不少,医疗协会的人给技术移民中的医生讲课,辅助他们返回专业领域工作,谈到“在加拿大到医院去看病,病人对医生一次只能说一种病症,说多了医生不听的,下次看病再来。”移民医生来自五洲四洋,多数技术移民,不说个个身怀绝技也是见多识广,当时全傻了:“这世界上还有这么看病的!”回国看要命的病,差不多成了华人移民中的习惯。

奥巴马医改讨论关键时刻,反对派找了一个患有脑瘤的加拿大妇女现象说法。她被家庭医生告知她得排期数月才能见到专科医生。加拿大人有钱的,在这种情况下会选择南下美国花钱看病,这个妇女没有钱但很果断,她把自己的住房抵押xx,到美国做了手术。反对者给这个妇女制作了广告在美国各大电视台播放,现身说法,证明政府和官僚体系管理医疗系统,病人会面对巨大的危险。

医疗服务如此差,一个根本原因是医生严重缺员,当然,这种人力资源的缺口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是普遍的。每年还有大约200名至250名加国医生外流至美国——美国并没有积极招聘加拿大医生,否则问题会更严重。xx人士拿出研究报告中指出,人口老化、医生年龄偏大,以及年轻一代医生不愿超时工作等因素也加剧了医生短缺的现象。另一方面,加拿大医生的收入之高令人咋舌,家庭医生年薪近二十万,专科医生还会挣得更多。有时真让人怀疑,医生严重缺员、医疗服务差和医生高收入,是不是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黄金职业缺人,相当不好让人理解。一个医学院毕业生,念下来至少四年,三科考牌全通过最快也要两年,当住院医至少要四年,这种严格管理不能说错,移民到加拿大的医生也要通过这一系列门槛,就阻止了通过移民补充资源的道路。促成对移民医生排斥,是1991年一个卫生部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报告中预测,大量移民的进入将会带来医疗人才过剩,造成本国医护人员就业压力,同时过剩的医疗人员也会带来经济的负担。因此在这次会议之后,各方努力促成了限制规定的出台。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并支持这个政策的人,正是那些“本国医护人员”。据说早期,医生移民加拿大,要签一个保证不从事原职业的保证书。

xx和各省政府正在改变政策,例如投资协助移民医生学习语言和备考,把省每年实习名额从六十提到二百,允许外来医生进入救护人员、化验、护理和偏远地区医院等“宏观医疗行业”,部分移民医生已经从这些计划中获益。可惜本质未改,过五关斩六将的时间不变。一个新移民,拿出三年时间全力以赴地考牌,考下来注定不能马上执业,如果出现各种主客观变化吃亏的都是自己,开玩笑了。移民部也开始停止排斥医生移民,三年前,临床医生移民的成功率几乎没有,现在已经没这条规律了。

中国来的人,看着那些享受行业保护、从国库而不是从市场拿钱的医生,很容易想起二十年前公费医疗背景下的中国医院。除了硬件设备是真好以外,看病难、服务差,实在太像当年的中国了。执业医生在行业保护下{jd1}不愁失业和收入没保障,这边看病难,那边安大略省的医疗开支已经由十几年前占政府支出的三分之一上升到了一半。老百姓缴了税,享受名义上的医疗福利却看不好病。加拿大的医疗市场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大锅饭”——症结是不是在此?

最积极的是,加拿大式的公费医疗,非常彻底的体现了医疗服务的平等与人性。在这个国家,无论你是乞丐还是罪犯,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享受的医疗资源是平等的。因病可能失去工作,但因病绝不会失去希望。

加拿大的医疗环境,也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符。看病要排队,一旦排上了,{zxj}仪器设备、最礼貌的医务人员、{zx1}的xx技术都属于任何一个患者。长期的反歧视教育和爱心教育,充分的体现在医务人员的工作中。极可能,在内心深处那个医生确实瞧不起一个有色人种,但他在工作中{jd1}不会表现出来。

{zh1}补充一点,加拿大的投诉机制也是相当发挥作用的。一旦有两个以上患者投诉同一个类问题,医生的饭碗就危险了。非常发达的传媒,也让任何遮盖丑闻的努力归零。

李牧署名文章版权归原作者,保留全部权利。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加拿大的全民医保_李牧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