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1 来自:新浪科技 记者桑晋泉 汉代女尸“凌惠平”出土不到一年,6月7日被专家们在连云港市博物馆来了个“开膛破肚”。解剖引起了国内外普遍关注。 担任解剖现场指导的是xx古尸研究专家、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上海遗体防腐研究所研究员徐永庆。前天,他刚从连云港市回沪,便被记者“逮”了个正着…… 【档案】 “凌惠平”其人其事 “凌惠平”,女,西汉时期人氏。2002年7月9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双龙村出土,尸体完整,是继湖南长沙马王堆和湖北荆州之后发现的第三具汉代湿尸。棺木内遗有印章,得以确认其名。目前由连云港市博物馆收藏。同年,中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为她复原出了头像基础图,当年的“凌惠平”十分端庄、俊俏,并透出几分精明干练。 经测量,尸体长1.58米。据推测,生前当在1.65米左右;体重25.5公斤。因为是湿尸,生前体重难以估算。出身贵族人家。生卒年月、死亡原因待考。根据尸体毛发基本黑色,夹有白发,推断为中年偏上。 【悬疑】 肉身为何千年不腐 徐永庆:每发现一具古尸,人们总是这样提问。但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尚未彻底解开的谜。 有的出土古尸,同样葬式,风水(水文、地质条件)相同,女尸保存了下来,男尸却腐烂掉了。可见原因不简单。专家们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下水的洁净度。在平原地带,再高爽的墓葬地仍处在一定的水环境中。棺木内哪怕每天只渗透进去1毫升水,100年就是3万多毫升,上千年是多少?但奇怪的是形成棺液后,开棺不臭。棺液往往呈淡黄色,这是木材中的芳香族物质溶解到了水中,形成了“中药汤”样的棺液。这种“中药汤”浸湿尸体,对保存“凌惠平”尸体具有特殊作用。 事实上,我国出土的湿尸,女尸比男尸多。如汉代古尸,一共三具,两具是女尸。这种现象的原因现在还说不清。 1972年,xxx总理亲自抓了对长沙马王堆女尸的解剖、研究。他说,马王堆女尸保存了两千年,你们能不能再保存两千年?这是个挑战。古尸{yj}保存是难以做到的,但长期保存是可能的。关键是防霉变、防硬化。原上海自然博物馆保存了一具湿尸,时间已达30多年。为了解开古尸不腐之谜,也为了探索生命的奥秘,经江苏省和国家文物部门批准,对“凌惠平”进行解剖和研究。 【探秘】 “这真是个奇迹” 准备工作就绪。6月5日深夜,“凌惠平”经塑封,在{jd1}密封状态下被送进医院,做了X线和CT影像检查。6月7日16时,汉代女尸“凌惠平”终于被抬上了解剖台。 体表观察,从外形看,“凌惠平”保存状况比马王堆一号西汉女尸差。腹部、颈部等部位皮肤局部破损,腹部有创伤,但仍算完整。肌肉牵拉有弹性和韧性……专家们一度认为,内脏器官有可能一塌糊涂。 “当‘凌惠平’胸、腹腔刚打开,我们一下子兴奋起来:真是奇迹!内脏器官竟都在原来位置上,心、胃、肝、肠都能辨清”,徐永庆这样描述解剖台前的感受。 时钟指向20时,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周盛斌在无影灯下举起了锋利的手术刀,从锁骨处轻轻划开,然后向两侧横向切过去,再经过两侧腋窝,从体侧纵向切去,一直到膈肌以下腹部两侧,然后是胸部、腹部“大揭盖”。这时,奇迹出现了:胸腔内保存相当好,双肺比较完整,呈灰黑色,似乎内有碳类物质;心包无粘连,可以摸到心脏;腹腔中的肠子仍在……气管、食道、胃、肠等中空器官,管壁已薄如纸状;实质性器官如心、肝、肺萎缩厉害。专家们小心翼翼,把内脏器官一一提取出来;接着,又从女尸腿部、臀部等部位截取一些皮肤、肌肉、肌腱、坐骨神经等组织,以供实验室研究之用。 脑子也从后面枕部锯开,大脑额叶沟回清晰,小脑呈碎块状,三叉神经保存得也非常好。 {zh1}一项手术,是从口腔内取了两颗臼齿,目的是为了提取DNA,因为牙齿里DNA保存得比软组织好。 DNA也可以从骨骼中取得,但比较难。 解剖古尸{zd0}的特点是解剖前尚属未知,体内器官到底有没有?完整不完整?有的话,是萎缩了呢,还是保存完好?事先一概不清楚,没有把握。往往打开来,里面是“一笔糊涂账”。但这次解剖如此顺利,古尸脏器保存得这么好,事先谁也没料到。专家们尽管大汗淋漓,但没有什么比这更能使他们兴奋的了。 解剖结束,空空的腔体填充了纱布,又用粘胶把刀口粘合起来。屈指一算,实足用了六七个小时。 【意义】 犹如历史画卷解剖“凌惠平”意义何在? 徐永庆答:一般人体解剖,分大体解剖、病理解剖、局部解剖。主要是供医学院学生了解人体结构,或由医生寻找病人死亡的真正原因等。解剖古尸则不同了,是多学科联合作战,重在研究,以获得一批珍贵的有价值的资料。每一具古尸各不相同,保存情况千差万别。所以,每发现一具古尸,无论解剖学家、人类学家、医师及其他科学家,都会兴趣十足。 要研究,就要解剖。许多学科都把古尸看作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病史卡”。尤其是对于流行病、传染病发展演变史研究,没有什么资料来源比古尸更好的了。在对马王堆西汉女尸解剖时,发现消化道内留有甜瓜子138粒半,由此入手,病理学揭示了死者临死前还能从容进食,很可能死于一个急性的骤发的疾病。在对女尸进行的寄生虫学研究中,在肝脏、直肠等组织中均发现成堆虫卵,检出日本血吸虫卵。在现代医学史中,日本血吸虫是在1904年命名的。马王堆西汉女尸的发现,确切地证明,血吸虫病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在我国存在。所以,无论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医史学、寄生虫学等学科,以及动物学、植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都希望从古尸这一难得的实物标本中开展各种学科的研究。 对“凌惠平”尸体的解剖、研究达十多个项目,涉及古尸的形态学、病理分子生物学、法医学、人类学……主持研究的是南京医科大学。两千年前的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谜底的揭晓,有助于我们探索两千年前汉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引者按:掘坟;古代有挫骨扬灰,现代美其名曰解刨,可耻。古人没有人权,现代人胡作非为,又美其名曰,科学研究,——若干年了,研究出啥了,发现啥了道德沦丧,而不自觉。再想想,这回不是他们自己祖宗呢/如果真是那样,这可就惨了,自己掘自己的祖坟,自己解刨自己的祖先,不光自己做了,还会一道出一种不良的社会习气,可耻可悲可恨可叹。 昨天,连云港市博物馆内的“千古之谜——凌惠平”陈列展正式对外开放。记者从该馆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汉代古尸“凌惠平”6年前在连出土后,连云港博物馆曾特邀国内xx专家聚会港城,试图xx这具古尸身上的种种谜团。但凌惠平的具体身份是什么?她棺中的液体又是什么?与她一同发现的三个棺木中的尸体皆已腐烂,凌惠平如何能驻守容颜?……如今6年过去了,这具名为“凌惠平”的女尸身上的种种谜团仍未解开。 修路掘xx年古墓女尸 2002年7月7日下午4时多,连云港西南城郊约7公里的通往海州石棚山风景区的花园路基建工地上,一名挖掘机司机在作业中挖出一连串整齐厚实的竖条木板和一具完整棺木,便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该市文管办和市博物馆人员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从墓葬形制判断确定为一处汉代墓葬。除施工损坏了一小部分外,其余部分保存得相当完整。整个墓的结构为一穴两椁四棺墓,南椁室内棺编为4号棺,北椁室内由南往北依次编为1号棺、2号棺(男主人“东公”棺)、3号棺,四具棺木均保存完好。 7月9日,在连云港市博物馆内,当工作人员项剑云用一根钢钎撬开3号棺棺盖时,一具古尸从棕褐色棺液里仰面漂浮上来,博物馆内顿时沸腾了。尸体皮肤新鲜,经医生和考古人员鉴定,尸体为女性,身长1.58米,年龄在50岁左右。其棺内的文物中,有一枚边长为1.3厘米的青铜印章,印钮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龟钮,印章上清晰地刻着“凌惠平”,女尸的姓名确定无疑。在那次发掘中共出土文物81件。但这具千年古尸却留下了种种谜团。 千年湿尸留下四大谜团 连云港市双龙汉墓古尸属马王堆类型的湿尸,这是继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湖北荆州汉墓男尸之后发现的第三具汉代湿尸,此类型的古尸极罕见,其科研价值、历史和现实的意义极为突出。但是却有四个谜团一直无人能够解开。 身份之谜:自“凌惠平”出土以来,关于其确切身份的猜测一直扑朔迷离。在同一个墓葬里同时出土的男主人棺里也有一枚正方形龟钮青铜印,略大于“凌惠平”的印,但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男棺的椁板内侧刻有“东公”二字。根据辞海中的解释,“东公”即为有名望的人。而从出土木牍的文字记载内容分析,当时“东海太守”、“河南太守”等地方官员都派官吏前来参加葬礼,不难看出,男主人是一个身份不低的地方官吏。在汉代,只有年俸禄在300-2000石的官吏才能使用龟钮青铜印。因此,“凌”家地位至少在太守以上。但“凌惠平”为什么也会用龟钮青铜印?考古专家介绍说,在中国西汉时期有女性封侯的制度,那“凌惠平”是否也被封了侯? 驻颜之谜:“凌惠平”的遗体能如此完好地保存2000多年,可以说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奇迹。与马王堆女尸相比,马王堆女尸墓葬的规模宏大,棺内积液不多,在棺外的六面,还包围着1万多斤木炭,然后是成分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的白膏泥层,再加上厚厚的堆土,保存环境和条件都比连云港墓地好得多。而连云港墓葬非常简陋,椁板上只有一层白膏泥,并无木炭,不可避免地对土质有一定的影响,但棺内女尸为什么能更好地保存至今?再者,同一个墓葬中,同样的环境和密闭条件,为什么其他3口棺内仅存零星遗骨,唯独“凌惠平”能有“驻颜有术”? 棺液之谜:“凌惠平”不腐是否与棺中的棺液有关?但这些液体是入殓时注入的,还是天长日久渗入的地下水?目前尚无定论。据连云港市{dy}医院用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棺液样本的分析,发现其pH值为7.55,呈弱碱性,棺液中还含有血红蛋白,与pH值为5.18的长沙马王堆墓棺里的酸性棺液截然不同。“凌惠平”能在适于xx生存的碱性棺液内保持不腐,又是一个谜。 葬制之谜:从出土的文物档次看,凌惠平和“东公”的地位不低,但墓室却非常简陋,出土的文物件数也相对较少,与辛追的3000余件陪葬品相比,双龙汉墓里的文物简直是寥寥无几。采访中考古专家项剑云告诉记者,种种迹象表明,墓葬应该是在匆忙中进行的,给人的感觉是当时还有许多事没来得及做。那么,究竟发生什么事,让凌惠平夫妇被匆忙下葬? 博物馆刘政馆长表示,希望通过这次陈列展能引起更多的人士关注,去xx这些千古之谜。通讯员 张勇本报记者 张凌飞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