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的风力发电机为什么是“四不象”? | 风能中国网

欧美的风力发电机为什么是“四不象”?

现有大型风力发电机都是欧美的风电技术发展起来的,风电机给人的感觉有点“四不象”,为什么风电机上用着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到底是利用风能?还是产生风能?“一根杆子三个针”能高效获得风能吗?

现有风机的外形与古老风车相比,已面目全非,风车宽大的叶片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叶片如同直升飞机的浆叶,叶片象4812点三根针,让人产生很大疑问,能高效获得风能吗?这是风电机外形给人产生的{zd0}疑问,所有利用风力的装置都有尽可能大的受风面积,比如帆船、帆板、xxx等都有很大的受风面积,只有受风面积大才能获得较多的风力,才能获得较大的风能。风电机是利用风能,而飞机的螺旋桨是产生风能,两个运行特性是xx相反的,为什么风电机会采用直升飞机的浆叶呢?这都是为了满足风电机同步并网而采取的设计,正是这个不合理的设计使风电技术后患无穷。

最初是采用恒速恒频的并网技术,为了能够实现风电机转速的稳定,首先参照直升飞机的浆叶设计叶片,利用叶片的失速特性来保持转速的稳定,当风速达到一定值时,利用叶片独特的翼形结构使叶片处于失速状态,叶片的升力减小,阻力增大,自动限制了功率的增加。叶片失速后,风速的变化对功率的输出影响不大,因为失速后叶片升力变化不大,这样就保证了风电机功率的稳定和转速的稳定。这种方式称为为定浆距失速调节技术,定浆距是指风轮的叶片与轮毂采用刚性连接,叶片的浆距角不变。随着风电机向兆瓦级发展,失速叶片不能满足要求,又出现了变桨距角控制技术。变桨距角控制技术就是控制桨叶沿纵轴旋转叶片,叶片和控制系统是按直升飞机的浆叶和翼角控制装置进行设计,主要就是利用浆叶的可调控性,控制叶片的迎风攻角,控制叶轮的转速,保持功率输出的稳定保证发电机的恒速恒频。变桨距角控制技术可谓集高科技技术于一身原理非常先进,既有远程电子控制,又有设备自控调节装置;既有二三维数据集程控制,又有模糊智能控制;既有高效机械配置,又有超强材料制作。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种控制方式仍不能保证并网的可靠性,由于气候条件非常复杂,有狂风、暴雨、沙尘暴等恶劣天气,风的速度和方向也是随机在不断变化,控制系统始终存在滞后性,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叶轮转速的恒定非常困难。不能保证转速的恒定,就会导致风电机自动脱网,也就不能保证并网的稳定性,最终证明利用控制叶轮转速来实现并网的目的是失败的。随后出现了变转速联网技术,风电技术走了一段弯路,又回到了起点。

变转速恒频联网电控技术是近几年飞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变转速技术可以让风轮随风速的变化相应改变转速的快慢,保持基本恒定的{zj0}转速比,这样可以高效的获取阵风的能量。由于叶轮的转速可以随着风速变化,就避免了叶轮转速不可控性对并网稳定性的影响,与恒速恒频技术相比并网的稳定性可以大幅提高。由于叶片的高风载和控制系统滞后性仍然存在,在大风状态下,风速和风向的突变容易使风电机产生冲击电流,仍会影响并网的稳定性。所以叶片性能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并网稳定性的罪魁祸首,而且还造成风电机成本高昂,微风发电性能低,维护费用高,故障率高,严重影响了风电产业的发展。所以为了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叶片性能应该改、也必须改。

下面我们对叶片性能进行分析,现有叶片是按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的,如同飞机的机翼,在微风状态下,空气动力性能肯定是很弱的,就像飞机速度低没有升力一样。我们对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当风速小于6m/s时,风能利用系数小,空气动力性能弱,当风速在8m/s左右时,风能利用系数变大,说明叶片的空气动力性能已发挥作用,当风速大于10m/s以上时,风能利用系数不断减小,也就是叶片的变桨距装置开始动作,随着风速的增高,变桨距在不断减小叶片的空气动力性能。根据以上分析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低风速时,叶片的空气动力性能作用不大,在高风速时,我们又限制空气动力性能的作用,从运行数据可以看出,当风速大于10m/s变桨距装置就开始减小叶片的空气动力性能,一般风电机的设计风速是13m/s,也就是说叶片是通过变桨距装置限制过载,但是我们知道控制系统始终是滞后的,并不能及时限制过载,这样就造成在高风速状态下过载随时都可能发生,造成风电机不稳定,造成并网稳定性差。并网稳定性差对风电产业影响非常大,使风电沦落为“垃圾电源”,大规模风电机并网至今仍是世界难题,我国“陆地三峡”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就已出现并网难题,所以用欧美风电技术是建不成“陆地三峡”的。而且从运行数据还可以看岀,在陆地风速较低(3~8m/s)的情况下,风能利用系数小,风电机的发电效率很低,而这个风速是时间最长,最有开发价值的风速,也就是说我们花高额成本设计制的风电机叶片,在大部份时间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而且造成微风发电性能差。

在高风速状态下,叶片的空气动力性能不断增强,叶片性能不但不能起到稳速稳频的作用,反而成了风电机不稳定和强破坏性的发源地,我们通过简单的量化计算就可知道它的危害程度。我们以1.5MW风电机为例进行说明,设计风速为13m/s,产生的能量为1.5MW,可转换为152958kgf·m/s核算在叶片上的风载可达百吨。若12级台风的平均风速为34m/s,而风的能量与风速的关系是三次方的关系,那么在台风状态下叶片产生的风载将达千吨以上,这个数值是相当惊人的。我们知道风电机的控制系统有卸载功能,但任何控制系统都存在滞后性,不可能对叶片及时xx卸载,这样大的风载形成的冲击力是任何机械装置都无法承受的,我们设计制造的变速装置很大,强度也非常高,但仍不能避免这种冲击力对变速装置的损坏。为了避免变速装置的损坏,风电机又向直驱方向发展,直驱方式省掉了变速装置,但造成发电机转子转速降低,我们知道发电机的发电量是由线圈切割磁力线的速度决定的,发电机转子转速的降低也就意味着发电效率的降低,人们又一次以牺牲发电效率为代价来解决叶片设计不合理所造成的后果。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肯定是达不到效果的,这样做只是改变了故障发生的部位,并不能避免强风载带来的破坏。强风载也是造成沿海风电机不稳定、安全性无法保障的最根本原因。也是造成沿海风电机被台风损毁的主要原因。叶片强风载还会造成风电机强烈振动,这对风电机的破坏也是很强的,往往造成疲劳损坏和高故障率。

控制系统的滞后性也是造成不稳定和破坏性的主要因素,现有风电机的控制装置主要有偏航装置和变浆矩装置,我们知道自然界的风向和风速都是随时随机变化的,我们的调节装置虽然可以根据风向和风速调整,但在速度上始终是滞后的,并不能xx满足风电机平稳发电的需要。比如在自然界中风向呈90°变化是经常发生的,偏航装置变浆矩装置的响应速度1°/秒,90°就需要90秒的调整时间,在这么长的调整过程中,风轮叶片所受的风力角是xx不同的,也就是叶片所受的风力是变化的,必然造成风轮转速的不稳定,从而影响到风电机输出功率的稳定,严重时就会造成风电机解网,造成电网的不稳定。这种调节的滞后性在强风暴的气候条件下,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高风速情况下叶片处于顺浆位置,若风向发生90°变化,就会使叶片xx处于大面积受风的状态,使叶片受力突然增大,叶片受到的强大风载就会通过传动轴对变速装置造成巨大的冲击,巨大的风载也会对偏航装置造成冲击,造成变速装置和偏航装置的损坏,叶片也有可能被折损坏所以控制系统的滞后性将影响控制效果,风电机庞大,控制过程就成了问题发生过程。

从理论上讲进口风电机组的运行风速达50~60m/s12级飓风的风速平均是34m/s,也就是说风电机组可以在任何狂风暴雨中运行,强度还有富余。但事实却是残酷的,200313号台风“杜鹃”,20061号台风“珍珠”和8号台风“桑美”分别造成了广东汕尾红海湾风电场,南澳风电场和浙江苍南鹤顶山风电场的风机严重损毁。国外有几十年生产经验,很有实力的公司,都在风电机产品上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世界{zd0}的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商NEG Micon就是因为齿轮箱问题,他为所生产的风力发电机组都换了一次齿轮箱,这家世界{zd0}的风力发电机制造商破产了,这在其它产业是不可能发生的。目前我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已近80家,质量问题频发,国产风电机故障率更高也就不足为奇。这充分说明现有叶片的高风载特性和控制系统滞后性给风电产业带来的危害性。

现有叶片的风载特性还不符合风电机的要求在低风速情况下微风发电性能。在中高风速情况下,轻则造成电网的不稳定,重则造成风电机的机械损坏或电控装置损坏。还有叶片的高昂成本和运输困难对风电产业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叶片的这些不合理性能使风电产业成了高投入,低产出,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也是风电产业几十年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只有改变叶片这种不合理设计,才能使风电产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副总裁迈克尔·艾德奇在中国公开表示,现有风能技术在3年后就会被淘汰,下一代的风能技术,GE会显示出更强大的优势。美国人又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表示着他们的强大,面对挑战我们该怎样做,中国有句名言“来而不往非礼也!”。一个中国人在这里谦虚的表示,快则一年,多则两年,欧美风电技术将被我们淘汰!中国人自己开发的“三大风电技术”将xx世界风电技术新潮流!

呵呵, 让我们先继承式地发展吧!

 Zheuifengzhuri同学, 对西方的"东西"了解仔细,吃透了,我们才好"扬弃",对吗? 你的一些想法,包括急切心理,可以理解...看一下美国人的做法,也许多少对你有些启发?! 美国在风能研究方面略落后于欧洲, 不过由于根底厚, "大名鼎鼎"的NREL还是讲求开发自己的软件, 并且将其开发的FAST/Adams拿到欧洲xx机构去求证...此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你给自己起的网名叫"追风逐日"的话,那么里面有个e是可以省略的...

 

 

现在我们反思xxx这个人犯的错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摧毁了中国人的信仰,使中国人变得难以团结。

将来也会有{yt},我们反思xxx犯的错误,其中一定会有一条:他摧毁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基石,使中国成为了只会“买船”的技术附庸。

美国人不傻,明知道花点钱买欧洲的东西,即好用又便宜,但仍然坚持自己做。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民族工业的基石,只有一点点的自己积累才能将来有所突破。怎么那些处于产业链{zd2}端的代工产品,美国人就很乐意举债进口买别人的呢?很简单,因为那些东西没有技术含量,不是民族工业的基石。

中国的工业,大而不强,就是因为走了太多的“捷径”,买了太多的“船”。

说句心里话老外把风电机搞的跟航天技术一样复杂,真的很佩服,如果当初是为了满足恒速恒频的并网技术还可以理解,但变转速并网技术出现后,仍采用这种叶片,就有点让人无法理解。我们应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确实应该先理解,再发扬。最重要的是符合中国国情,并且不要让国外的错误继续重演。

理论运行风速也就是安全风速。

站长的话很有哲理,使我想起我国的汽车产业,

我国的汽车工业投入很大,采用的是市场换技术的模式,发展了二十多年,但是得到技术了吗?没有!得到市场了吗?也没有!我国xx汽车的技术和市场仍然被外国品牌占领着,我们的汽车工业为什么离不开外国技术?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培养出{yl}的技术研发队伍,而是采用抱鸡下蛋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抱一只鸡,下一二个蛋,这只鸡不下蛋了怎么办?再抱一只鸡,这只鸡下一二个蛋,又不下蛋了,怎么办?……怎么办?”我们养的鸡不少,但属于我们的蛋却不多,我们办成了养鸡场,养着别人的鸡,下着别人的蛋。

做中国人的xx没什么不好,不知道这几位同胞为什么会不舒服,有什么理由可以明说吗?几位如果真的很专业的话,有什么高见,我会洗耳恭听,我倒是很希望中国人能搞出很专业,与欧美不同的技术,欧洲风电技术发展了几十年,发电效率低,并网稳定性差,故障率高,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难道我们就能解决吗?这说明欧洲风电技术发展方向存在错误,我们在刚引进的时候可以说我们不了解风电技术,现在既然认识到了错误,认识到了问题,我们难道还不想改正吗?

郑重声明:资讯 【欧美的风力发电机为什么是“四不象”? | 风能中国网】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