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中国历史(第三、四章)_gaosanyi_新浪博客
                给孩子讲中国历史(第三、四章)


                      第三章 人类的起源

                                  

    1500万年前,非洲广袤的大地上覆满了郁郁葱葱的森林。这里是灵长类动物的天堂,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古猿。在随后的几百年里,巨大的变化发生了。地壳运动使非洲好像被撕裂开来。一条长长的裂谷从红海开始,沿着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把非洲劈成东西两半。

  裂谷的西边仍然覆盖着茂密的森林,那里的古猿们继续它们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东边的情况就有些不妙,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陆地隆起,阻断了自西向东的气流,降雨量减少很多。喜欢潮湿多雨气候的森林逐渐被喜欢干燥少雨的草原取代,只留下远近可见的稀疏树丛。

有一种古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因为最早在南非发现了他们,人们称他们为“南方古猿”。毫无疑问,南方古猿最初习惯生活在树上,手脚灵活,善于攀援。树越来越少,树上没有足够的食物,南方古猿有更多的机会在地上逡巡觅食。

  南方古猿经常组成一个群体,一起生活。群体大部分是成年女性和她们的子女,只有少数几个成年男性。这些男性是群体中所有女性的丈夫,也是群体的保护者。他们的个头很大,差不多是女性的2倍。白天,群体在领地内到处觅食,他们会找植物的叶子或块茎充饥;也会从愤怒的鸟儿巢里掏走鸟蛋,用来喂给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们有时也会捕获一些小动物来吃。晚上,他们聚集在悬崖下的大石头后面,或者树丛密集的避风的地方。他们深棕色的皮肤上覆盖着长长的、粗糙的毛发。这是他们御寒的{wy}凭借。

  夕阳照耀着埃塞俄比亚阿法地区,照在南方古猿姑娘露西身上。夏天充足的雨水让这里草木茂盛,生机勃勃。成群的角马和羚羊悠闲的走动,低头啃吃嫩草。沼泽地又储满了水,那里有乌龟和鳄鱼,还有横行的螃蟹。露西在沼泽边小心翼翼的走着,希望能够找到一窝乌龟蛋。远处的火山发出轰隆的声音,这让露西觉得有些不安。她匆忙转身,准备返回岩壁下的洞穴中。突然,她一个趔趄,失足落入水中。水面冒出一串气泡,复归平静,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只有一只水鸟被惊起,不安的盘旋在沼泽地的上空。

  1974年唐纳德·约翰森发现了露西的遗骸。兴奋的发现者们在营地召开了庆祝会。庆祝会上用录音机放送着甲壳虫乐队的《钻石天空下的露西》。人们亲切把这位300万年前的祖先叫做“露西”,她的另外一个名字是“南方古猿阿尔法种”。

  1975年唐纳德·约翰森有了更大的发现。他在一个化石坑中找到13个人的遗骸。这13个人有男有女,有9个成年人,还有4个小孩。他们生活在一起,组成人类最早的“家庭”。他们愉快的生活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直到灾难来临。也许是火山,也许是洪水,夺取了他们的生命,也锁住了300多万年前的这一刻。

  1976年,在坦桑尼亚的莱托里,利基家族的玛丽·利基发现了人类最早的足迹。两个来自同一家族南方古猿在一次火山喷发后他们在泥泞的火山灰中行走。火山灰变硬石化,将他们行走了23米多远的脚印保存到今天。

              二

  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是一片迷人的土地。夏天,这里覆盖满了绿色的野草,到处可见低矮多刺的灌木丛。冬天,这里却几乎成了一片荒漠。到处都是野生动物,有羚羊、犀牛、狮子,以及数不清黑猩猩。还有一种跟兔子差不多大小,优雅小巧的犬羚。200万年前,这里是能人的伊甸园。1960年利基家族的乔纳森·利基在这里发现了他们。

  南方古猿满足于使用xx的石块和木棒,能人却更喜欢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在能人生活过的地方,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及各种多边器。如果把这些石器放在显微镜下细细观察,可以看到石片上有大量的刮痕。这说明这些石器不是能人们的玩具,而是他们的锤子、刀子、斧头。这些刮痕可能是他们割肉、砍树、割草时留下的。

       
  能人们不是到处游走的流浪汉。他们有相对固定的家,也有相对稳定的群体。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他们互相合作,互相照顾,集体狩猎,分享猎物。天亮了,男人们成群结队的去狩猎。狩猎是个看运气的活,幸运的话他们能够追到野兔或犬羚,或者抓住受伤跑不动的羚羊。如果来一次成功的围捕的话,他们或许能够捕获几头羚羊呢。碰到狮子,他们就聚集在一起,挥舞木棒,大声吼叫,把手里的石块投向狮子,吓跑狮子。有时候说不定还能捡到狮子正在享用的猎物。把战利品抬回来以后,他们会用尖锐的石块剥下兽皮,用带刃的砍砸器切下兽肉。在分享完兽肉以后,他们有时会用石锤敲开骨头,吸食骨髓。

  这些好用的石块从哪里来呢?刚开始石块都是捡来的。他们会挑选好用的石块来用。比如说,这个石块有一面尖尖的,可以拿来割东西;这个石块一头大一头小,适合握在手里当石锤。后来,能人们会拿一个石块在另外一个石块上敲敲打打,造出不同功能的石器。

  制造工具是只有“人”才有的技能。很多动物都会使用工具,黑猩猩会用枝条去钓蚂蚁,用树叶作为匙子,用石头砸开硬壳果。但哪怕是最聪明的黑猩猩也不会制造石器。但远在200万年前,人类却掌握了这个技能。当然,能人制造的石器都比较简单,他们用石头互相敲击,敲成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他们的脑海中可没有要制造的石器的蓝图。

  能人虽然会狩猎,但可能得到的猎物不多,所以他们把猎物连肉带皮都吃掉了。没有足够的兽皮来做衣服,他们一直赤身裸体。所以他们生活在炎热的赤道附近,没有办法到达其他的地方。或者因为他们生活在炎热的赤道附近,所以不需要穿衣服御寒?我们不知道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遥远的过去常常有这样让人疑惑不解问题。

                 三

  1887年秋,年轻的荷兰军医杜布瓦带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扬帆前往荷兰的殖民地苏门达腊。茫茫的大海看不到陆地的踪迹,天空布满低垂的雨云,只有东方的天边微微发亮。杜布瓦极目远眺,心潮起伏。他此行的目的是寻找“缺环”。

         
           
  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xx的进化论,暗示人是由某种低等动物进化来的。拥护进化论的学者猜测人很可能是由跟自己最接近的猿类进化来的。进化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猿进化到人之前必然经历某个或某些阶段。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形象的把这个阶段叫做“缺环”。去哪里寻找“缺环”呢,达尔文指向了非洲,海克尔则指向亚洲。这两种不同的指向形成了后来关于人类起源的两种不同说法:非洲起源说和亚洲起源说(当然还有折中的多起源说)。杜布瓦是亚洲起源说的拥护者。为了到亚洲寻找“缺环”,他跟军方签了长达八年的合同,到印尼的荷兰驻军中当一名少尉军医。

到达印尼以后,杜布瓦四处活动。1890年他成功组建一支五十人的考古队伍,在爪哇岛发掘了大量的化石。1891年8月他来到了梭罗河畔的特里尼尔。特里尼尔风景如画,美丽的梭罗河两岸,椰树、竹林、稻田、蕉丛、农舍,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弥漫着浓郁的热带气息。

杜布瓦在河左岸的冲积层中发现了一枚牙齿和一个头骨。他简单的把它们鉴定为归属黑猩猩。雨季来临了,考古工作只能暂时停止,直到第二年五月。8月份杜布瓦在发现牙齿和颅骨的地点的附近发现了一根跟人非常相似的大腿骨。

    杜布瓦感到疑惑不解。该个体的脑容量比人小,比黑猩猩大得多。从腿骨判断,该个体能够直立行走,和人接近。但颅骨比人厚的多,牙齿粗大,又是猿的特征。换句话说,这是介于人和猿之间的生物。杜布瓦意识到,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缺环”就在眼前。他找到的就是海克尔说的猿人。杜布瓦把他的发现命名为“直立猿人”,俗称“爪哇人”。

    1895年杜布瓦服役期满,回到了荷兰,开始向世界宣传他的发现。然而杜布瓦太超前了,世界还没有做好准备来接受他的发现,加上印度尼西亚的地质特点几乎xx不被人们所知。杜布瓦陷入恶意的怀疑和攻击的漩涡。有人怀疑化石根本不是人的遗骸,而是属于一种大型长臂猿或其他动物的;有人怀疑大腿骨和头骨不是属于同一个个体;有人嘲笑特里尼尔的发现只不过是一个“白痴”的骨头。旷日持久的争论让杜布瓦心力交瘁,他把化石带回家乡封存起来,宣布收回自己的观点,不再提及此事。“爪哇人”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30年后,当周口店数以万计的石器和大量用火遗迹等文化遗存被发现,“北京人”被证明为是人而不是猿或其他动物,“爪哇人”的命运才得以改变。“爪哇人”和“北京人”非常相似,处于相同的进化阶段。有人生动地说:“爪哇人”把人类从上帝手里夺过来,而“北京人”让“爪哇人”摆脱了厄运。不管怎么说,“爪哇人”确实是最早被发现的“直立人”。

              爪哇猿人

                四

来源:() - 给孩子讲中国历史(第三、四章)_高文秀_新浪博客

  寻找“缺环”的另一项重要突破来自中国。1921年,当时担任农商部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助手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在龙骨山的堆积物发现一些白色带刃的脉石英碎片。安特生认为,这些石器锋利的刃口用来切割兽肉是不成问题的。这很可能就是古人类用过的石器。他轻轻叩击岩墙,对师丹斯基说:“我有一种预感,我们祖先的遗骸就躺在这里。现在{wy}的问题就是找到它。”

  1926年安特生在整理标本时,从周口店的化石中认出一颗明确的人类牙齿。第二年又有一颗牙齿被找到。这两颗牙齿的主人后来被命名为“北京中国猿人”,通俗的叫法是“北京人”。
  随后在周口店进行的常规性勘测与发掘取得了更多的进展。1929年秋天,25岁的裴文中的发现了猿人洞。为了一探深浅,裴文中腰上拴着绳子,缒(念作“坠”)了下去。洞内发现大量的化石,裴文中十分高兴。时间已经到了11月底,按惯例考古野外作业应该停工了,但裴文中决定再延长几天。12月2日下午4点多,裴文中在洞里发现了猿人头骨。当时傍边的人听裴文中大喊一声:“这是什么?是人头!”

猿人头骨化石一半埋在松土中,一半埋在硬土中。裴文中把周围的土掏空,然后用撬棍轻轻地把它撬下来。头骨的一部分被震动而破碎了,裴文中懊悔不已,不过他也借这个机会观察到,猿人头骨比现代人头骨厚得多。

头盖骨挖出来很潮湿,一碰就碎,无法搬运。裴文中和工作人员生上火盆,先把头骨烘干,然后用水糊上厚厚的几层棉纸,接着糊上石膏加麻袋片,再放在火盆旁边烤,直到石膏坚固。就是这样,裴文中还不放心,他还用自己两床旧棉被把头盖骨严严实实的包好捆好,亲自护送到北京城。

1935年裴文中赴法留学,贾兰坡接替了他的工作,继续在周口店发掘。


                        北京猿人      

   如果光凭想象的话,我们可能很容易误认为北京人头骨就埋在那里,挖起来就好了。其实没这么简单,要知道,北京猿人的遗骨、遗物和洞顶塌落的石块和洞外流入的泥沙等在洞内充填了一层又一层,总共有14层之多。这里光是石器就有十余万件,其他动物的骨头化石不计其数。要在这些东西中发现北京人头骨或牙齿化石,无异于大海捞针。况且,北京人头骨往往已经严重破损,不容易辨认了。但贾兰坡就有这样的本领。

  1936年11月15日上午,技工挖到了一块碎骨片,顺手正要扔到了筐里。5米开外的贾兰坡一眼就看出来:“这不是人头骨吗?”接着挖下去,耳骨、眉骨也露了出来,到中午,这个头骨的所有碎片都被挖了出来,贾兰坡将其拿回办公室后清理、烘干、修复,一片片对粘起来。当天下午4时15分,在上午头盖骨发现处的下方,略北约半米处又发现了另一个头盖骨。11月26日上午9时,又一个头盖骨被发现。就这样,28岁的贾兰坡在11天内在周口店一口气发现了3个“北京人”头盖骨。

  从1927年到1937年初的11年间,在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中,先后发现了5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9块破碎的头骨,以及大量的面骨、下颌骨、牙齿等骨骼化石,估计来自40个不同的男、女、老、幼,代表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古人类群体。世界许多古人类化石遗址中,在一个不大的方圆之内,发现如此丰富的化石数量,堪称世界同类遗址中的奇迹。

                五

  周口店,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在北京城西南约50公里处。周口店位于平原和山地交界处,东南是华北平原,西北是太行山余脉。一条小河在小镇西侧由北向南缓缓而流,这是周口河,也叫做坎儿河、坝儿河。河流西岸就是xx的龙骨山。龙骨山高出河床大约70米,山势平缓,植被不错,颇有点郁郁葱葱。

  龙骨山北端有一个东西走向的岩洞,洞长140米,最宽处约42米,最窄处仅2米余。这就是xx的“猿人洞”。1929年裴文中首先发现了“北京人”的头盖骨就在这个地方。东坡北面还有一个叫“鸽子堂”的洞室,实际上是和“猿人洞”连在一起的,后来洞穴坍塌隔成了两半。“鸽子堂”的名字很有意思,当年考古人员在发掘遗址时,把这里掏成一个山洞,引来很多野鸽子安营扎寨,工作人员就把这个地方叫做“鸽子堂”。

  自然界是个xx的,一丝不苟的傍观者,她把山洞和北京人的历史记载在一本14页的书中。这本书有50米厚,需要用梯子才能阅读。堆积层是书页,化石是文字,叙述了山洞和北京人漫长的历史,也留下很多已经消失的史前动物和植物的踪迹。

  更早的时候,经年累月的流水在龙骨山内部冲刷出了一个山洞。洞口淹没在水中,没有人或者动物知道这个山洞,也没有人或者动物能够居住在这里。然后,古河道逐渐向东移动。洞口露出了水面。河水在河道中静静流淌。夏天洪水来临的时候,河水挟着砾石和沙子灌到洞里。

  70万年前,龙骨山气候温暖而湿润。剑齿虎、西藏熊、斑鹿出没在茂密的森林。宽广的草原上到处是三门马、肿骨鹿、披毛犀。中国鬣(念作“列”)狗占据了山洞。这种鬣狗体型很大,跟一头小狮子差不多,身体上有条纹皮毛,颈背上长着像马一样的鬃毛,这是它们得名的由来(鬃与鬣同义)。鬣狗相貌猥琐(念作“韦锁”),个性贪婪。它们的叫声像人的笑声一样,显得格外诡异。他们成群结队活动。鬣狗非常凶猛,连猎豹都不是他们的对手。成群的鬣狗甚至敢于挑战狮子。他们的咬力比狮子还强,能够轻易咬穿牛骨。


              中国鬣狗

  60万年前,龙骨山更加温暖湿润,森林逐渐扩大,草原渐渐缩小,河流开始逼近过来。狼出现在森林里。北京人出现在龙骨山,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挥舞着木棒,和激烈的鬣狗争夺山洞。有时候北京人把鬣狗赶跑了,但一段时间以后,鬣(liè)狗又趁着夜色回来袭击北京人,重新占据了山洞。这种较量持续了十几万年。

  50万年前。北京人和鬣狗的战争结束了,河水又一次淹没了山洞。河水退去的时候,天气变得凉爽干燥,但不久温暖湿润起来。北京人又占据了山洞,这次他们带来了新式武器:火。鬣狗被火把吓坏了,四散奔逃。它们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对手能够使用这么可怕的武器。当它们想故技重演,趁着夜色回来偷袭。它们发现洞中也有可怕的火光,彻夜不灭。没有办法了,它们发出长短几声不满的嚎叫,怏怏的离开了。

  40万年前,这是北京人生活的黄金时间。他们采集朴树籽、豆科植物种子、薯类植物的块茎、鸵鸟蛋等,他们猎取野生的鹿、马、牛、羊、猪等,有时候他们也猎取野鼠、水龟之类的小动物。厚达6米的灰烬层,记载了北京人长期用火的奇迹。温暖的山洞,熊熊的火焰,香气四溢的烤肉,团团而坐的北京人家族,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北京人之家”。

  30万年前,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些古老的动物比如剑齿虎、肿骨鹿、披毛犀等已经销声匿迹,曾经和北京人争夺山洞的鬣狗也消失了。气候越来越干旱,洞穴逐渐坍塌。这是北京人生活的尾声。他们将收拾行囊,远走他乡。

                六

  清晨的阳光透入山洞,宣告了新的{yt}到来。火堆已经看不到火焰了,只有一缕轻烟袅袅婷婷的。老人在火堆上加了一些湿一点木材和树叶,然后又撒上一层灰土。这种方法可以保留火种,这是从记忆更遥远的时候留传下来的古老的技艺。老人又看了一下火堆,转身走出山洞。

  盛夏已经快过去了,茂密的朴树、紫荆树长满了山丘,那里有虎、豹、狼、熊出没,有梅花鹿和野猪四处走动。一场大雨让河水又涨起来,淹没了河边那片沼泽地。巨大的德氏水牛在河边饮水。水獭、河狸正忙着在河边筑窝。沼泽的东南面是广阔的平原,平原覆满绿草,夹杂着不知名的小花。草原上是成群的野马、野牛、野羊。秋末冬初,肿骨鹿也从远方来到这里。

  北京人忙碌起来,女人采集,男人狩猎,这是他们每天的工作,也是他们一直的传统。这个北京人群体有1个老人,5个成年女人和几个青年人、小孩子和婴儿。女人知道哪个婴儿是她的孩子,不过她们不知道谁是婴儿的父亲。也许是那些男人中的一个,也许是在上次狩猎中受伤后死去的那个吧。女人在肩上搭着一张兽皮。她们把婴儿和食物袋背在肩上,手上拿着木棒。木棒的一头削尖,可以用来挖掘深埋地里的薯类块茎。女人排成一行,沿着小路走向远处的丘陵。这条路将把她们带到有许多薯类的地方。

  男人们狩猎去了,他们也拿着木棒和石块。他们狩猎的对象是肿骨鹿、梅花鹿、羚羊。水牛和野猪不好惹,他们轻易不去招惹它们。剑齿虎是危险的杀手,要特别小心避开它们。他们虽然身手不错,但没有鹿和羚羊敏捷,狩猎需要技巧。有时候他们翼翼的接近猎物,突然发动袭击。有时候他们利用地形,悄悄把猎物包围起来,然后逐渐缩小包围圈,把猎物逼到悬崖上。失足掉落山崖的猎物就是他们的收获。这次他们发现一群羚羊,一个男人做了一个手势,全部男人伏潜伏了下来。他们蹑手蹑脚的接近羚羊群。他们的目标是一只跛腿的羚羊。跛腿羚羊艰难的跟着羊群,它已经被甩在后面。男人们包抄过来,一个男人准确地用力投出一块石头。石头击中了羚羊,它一个趔趄,跪了下去。就在它挣扎着试图站起来时,两个男人如同离弦的箭冲了出去,一个男人用手中的木棒准确的刺进羚羊的脖子。一股鲜血喷出来,羚羊挣扎了一会儿,死了。

  老人不能象男人那样去狩猎了,他太老了,岁月流逝,他的身手不再矫健,他的头脑充满了智慧。他悉心照顾火堆。他捡来木材和树叶,又捡了一些石英。石英破裂后形成的刃口非常锋利,可以轻易切割兽肉。打制石英需要技巧,一不小心就会把石英打成无用的碎片。老人掌握这样的技能,并且已经教会了其他人。


  黄昏,男人背着猎物,往山洞的方向走回去。女人们已经回来了,她们采到一些块茎。在路上,她们还意外掏了一窝鸟蛋。真是丰收的{yt},每个人都喜气洋洋的。火堆已经燃起来了。男人用石片把羚羊剥了皮,切成块。老人把羊肉放在火上烤,很快空气中就飘起诱人的香味。每个人都分到一些块茎,鸟蛋照例给了婴儿。羊肉烤好了,分给了每个人。男人们相互交换着羊肉吃,好像是说,感谢你的努力,我们捕获了猎物。大一点的孩子学的男人的样子交换羊肉。他们以后也会成长为优秀的猎手。这是心满意足的{yt},要是男人们两手空空回来的话,他们就只能吃女人采集来的野果或块茎充饥了。

  夜色降临,老人为火堆添上几个木块,火烧得更旺了。火带来温暖,也带来安全。他们留下一个人放哨,其他人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来源:() - 给孩子讲中国历史(第三、四章)_高文秀_新浪博客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给孩子讲中国历史(第三、四章)_gaosanyi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