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的{dy}境界,该是随遇而听。此出处源于《寻隐者不遇》。松树下的小童子说师傅去采药了。只知道要寻访的朋友就在这座山里, 然而山高云深,不知何处。虽然这次来没有遇到朋友,但这一带风景迷人,郊游一番,也不虚此行了。听音乐最初该是如此。打开一首旋律,画一幅插图,写一篇散文,或者读一读颜真卿,同时兼而有之随意倾听。
第二境界是陶醉。音乐听的多了必然就有了感受,感受的越多,情愫就越丰富的流淌出来。我们可以为连绵的天山陶醉,为雄壮的嘉峪关陶醉,为山花烂漫陶醉,为老去的徽州古民居陶醉,为鸣沙山的落日西沉陶醉,为宋徽宗的瘦金体陶醉,为汉佣侍女流泻柔婉的衣袖陶醉,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陶醉,为印象派炫目的光与色陶醉……那么,音乐为什么不是如此呢?
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传为千古。知音并不难寻。有人说,当你孤独的时候,可以结识贝多芬,他让你乐观地分享美并坚定地获得友谊、信念、惊喜、理想、想象与感动。这即是欣赏音乐的第三境界。
旅程就从现在开始。
而{zx0}要提及的就是俄罗斯的Vitas。Vitas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个惊喜。他的《拉美莫尔的露西亚》xx无缺。它可以唤起一个人对梦的享有与生的陶醉。倘若想了解一个人,那就去读他的作品:音乐、绘画、美食、服饰,还有思考。对一个人一件事情理解程度的深浅,取决于人生的阅历。若从中读到了激动,那么,他应该就是你的知音。知音可以咫尺,抑或天涯。你记得在这个世上有这样一些让自己感受不同的人:古老的,远去的,曾经的,逝去的…...这都没有关系。Vitas的《秋天的叶子》,描绘了叶子纷纷坠下的凄美,红色的、橙色的、金黄的、黄绿的,旋转着飘扬在五彩的世界中,走一段森林的故事,行一次秘密的旅程,记一次难忘的回忆。
15岁那年,《舒伯特小夜曲》给了我一生深刻的印象。那些还很稚嫩的画作里常常伴随这首音乐。后来,音乐丢了,心疼了很久。十年后,在一次音乐小沙龙里,突然又重新听到。乐声宛如倒流的时光,10年前的记忆滚滚而来。那刻,空气寂静,{wy}颗心狂跳不止,随旋律升降,不由自己。乐已止,声犹在,久徘徊。三分钟的短乐,恐怕是古典音乐中最精湛的佳作了,而听来,却恍如一生美丽的时光。
另有其他的经典,如肖邦的《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31号)》,浪漫而能放度,柔性中不失刚的味道,就连《葬礼进行曲》都令人玩味不尽,更不要提《幻想即兴曲》、《雨滴前奏曲》了。巴赫的,以马友友与史塔克合作大提琴无伴奏为上品,调子空灵而悠长。大提琴是乐器中的哲学家,弦上的思考者。旅途里我带着它一路奔走,穿蒙山走函谷访乾陵,车轮卷起的尘土积攒在上面,添了许多弦外的人生。
我可以趴在夏日的房子里,观窗外湛蓝的天空与清晰地山峦,看浮云游走,闻草木芬芳,用一整天的时光欣赏古典,然后,把这饱满的{yt}与此后的364日分享。这其中就有《蓝色多瑙河》。曲子是熟知的,但听过维也纳少年合唱团的倾唱就未必了。他们如天使,是上帝拱手相赠的礼物。假如此刻状态不错,心境尚佳,又难得的好时光,那么,安静下来,冲一杯柠檬水:透明的水杯,一块甜点。身边不需要陪伴,这首歌足以令人享受到幸福是来自心灵的真诚。而真诚就是夏日的调色板,漾着透明、纯净的味道。
一次在一个运动超市听到法文曲子,觉得亲切。因为自己也有收藏。法国歌曲译为“香氛”。法国人大概随意惯了,他们大多不去在意你的事,绝口不提政治等话题。因此,法国音乐易受习俗影响,节奏感强,速度较慢,独特风格,更适合情人独处或者烛光夜餐。在“难得浮生半日闲”的时光里,女人有时也需要身处这种节奏读一读《世界时装》或是《好管家》之类的时尚杂志。另有爵士乐之首推阿姆斯壮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声音浑厚如一条结实的羊毛毯,像婴儿被裹起来一样自怡。日本女xx小野丽莎的音乐也不错,低调,蓝色,午后,小憩。
上述均与外国有关,及至中国音乐,古筝《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亦极有魅力。{zy}的听赏该是读过明小说之后充盈的状态。夜晚,听手指离弦一瞬获得惬意。在戏曲方面,{za}京韵大鼓,骆玉笙的《丑末寅初》,豪迈,联想!有阳光的日子,约上风筝去北京老胡同,骑一辆自行车,走一走停一停,寻寻觅觅一番,收录下心情和照片,许还会有惊鸿一瞥莞尔一璨,可我更愿驻足在那些悠闲自怡的老人其间,听一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方言。
不同的文化情境面貌各异。
欧洲古典音乐之于中国古典,等同于油画与水墨,绅士与文人。听前者要有一颗激动的心,品后者要从容淡定。前者是咖啡,后者是清茶。咖啡里可以相遇贝多芬,但勃拉姆斯要去交响乐厅才能读懂宏大的气魄。走在夏日的小街,怀揣绿树成荫的心情,就这样听到了勃拉姆斯。我曾相信书本并怀揣世俗地认为这样一位伟大作曲家生性孤僻而被指正,的确,只要仔细研究他的作品,就会跳出框定的圈子,有一个主观的判断。小街飘来的音乐不知来自哪个窗口,回荡在两楼夹间的林荫中,像一阵快乐的旋风。人生之中总会遇到这样的知音,无论你们是否相识。就好像翻一本旧书,红笔划过的批注,每每读到都心有所触。
我是在逛拙政园时心有所触的。
景色多入眼,审美亦疲劳。扬名在外的拙政园碰巧赶上旅游时节,浮华喧嚣,不及宁静的沧浪亭精致。但在这里却遇到了苏州评弹。评弹中的女生铿锵有力,温婉典雅。乍听,即如啜一品茗,香且醉,心舒展。独步绕园,一圈又一圈,慢慢地品读,轻轻地踱步,唯恐时光流逝。园子很静,偶有疏客,轻瞥一眼便迈出园门,留下一个空灵的所在。
这之后,评弹就是生活中的一出戏。
饭后茶语,午后阳光,尤适合听戏。戏外一世界,戏里一人生。听苏州老城区的人们讲,外来人口的迁移正在覆盖着苏州本地纯正的方言。现今,真正的苏州话要到评弹里面去找。而真正的苏州园林,古典的、精致的,适宜读书处,要到沧浪亭和网师园来寻。
一桥一水,一花一木,一亭一榭,曲径通幽,于狭僻处静坐观景,恍如身在物外。逛沧浪亭正值清凉的初秋,天气未待拂去夏的温湿,仍有暖色。暖光沿树荫缝隙挤身而入,不多,金子似的斑斑点点。
我乐于在饭后的棋盘里悠闲地听一段朱慧珍的《宫怨》。不仅因为拙政园的邂逅,更是由于她的吐字音准,不悲不切,听后畅快。初听,不懂唱词,亦不细究,像五柳先生所讲“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如听赏音乐的{dy}境界。而有时,抛开内容,似乎更容易从中找到思想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寄托,寻找到另一种生活式的艺术。
窗外,雨仍在下,不如忘掉音乐,去窗前享一番天籁之音。
已投稿到: |
|
---|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