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木探古- 爱情公寓的日志- 网易博客

析木探古

2010-06-30 19:19:03 阅读6 评论0 字号:

        ●析木石棚出现于3000多年前,是目前鞍山地区已知的最早人类建筑。
  ●析木的“析”字,发音为“斯”,而非分析的“析”,其中的原因,还有几个传说……
  ●析木的历史遗迹有很多,不仅有石棚、金塔、铁塔,还有皇瓦窑——清代为皇家烧制建筑构件的琉璃窑等。
  目前,析木正作为旅游资源将被开发利用,其历史再度引人xx……

  铁塔。   钟楼大钟犹在,挂在羊角村大树上。   现在的析木街景。   石棚文物保护标志碑文。   析木石棚。   金塔。

  海城东部山区的析木,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地方。

  即便今天,析木的历史遗迹仍有很多,石棚、金塔、铁塔、皇瓦窑,等等。

  即便今天,析木依然是一处很重要的地方。去岫岩、丹东、凤城、本溪,都要经过这里,不难想象,在古代军事中,析木应该是兵家必争之地。

  有意思的是,析木还因独特的地类创造了一个“{dy}”。析木地处三河(接文河、岔沟河、孤山河)的下梢,因而有不少沼泽地,难以耕种。上个世纪上半叶,日本人侵占鞍山后,村民樊之好、宁中复从日本引种红毛稻子,在析木试种成功,虽然亩产不足200公斤,却开创了海城地区种植水稻的先河。

  这样一个有着鲜明历史遗迹的地方,在今天,即将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这促使我们再度xx它的过去,因为,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

  3000多年前——

  析木石棚出现,它是鞍山地区最早的人类建筑,与达道峪石窝群均有待考之谜。

  3000多年前——这时候的中国已是青铜时代的晚期(青铜时代以出现青铜饰品为主要特征,经历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结束。)。

  这时候的析木,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但是,这时候的析木,出现了石棚。

  所谓“石棚”,《辞海》里解释说:“又叫石桌坟,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的一种墓葬。”换句话说,就是用石板支盖而成,好似一个小屋,因而称棚,又因用石头所建,所以,叫石棚。在西欧,这种古墓分布很多。

  析木石棚位于析木镇达道峪村西北山上,这是目前鞍山地区已知的最早人类建筑,也是析木迄今为止最早的历史遗迹,石棚的建造时间被确定为“距今3500——4000年”,现在是“{gjj}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鞍山地区还有一处石棚,在海城牌楼,但是,由于牌楼的石棚破损严重,析木石棚便“一枝独秀”了。

  据资料介绍,析木石棚原有两座,一座建于山上,俗称“姑石”,一座建于山下,俗称“嫂石”,析木石棚因而又叫“姑嫂石”。嫂石在1951年修路时被炸毁,姑石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姑石由六块巨石板搭砌而成,一块铺地,三块为立壁,一块为顶石(又称盖石),另一块一半埋于地下,一半露于地表,如同一扇门。六块巨石均有数吨之重,最重的一块约达四十五吨。

  为什么称为姑嫂石?这里面还有一个传说。传说中,这里住着兄妹二人,哥哥娶了媳妇,他们还在一起生活。 某年,村里发生瘟疫,姑嫂二人上山采药,遇仙人指点采到“灵芝草”。嫂子想吃灵芝草成仙,就把小姑推下山涧,自已也失足摔死。于是,村人在山上立石棚放入小姑尸体,在山下立石棚放入嫂子尸体,并把灵芝草熬成汤药,让全村病人喝下,把剩下的一碗,分别给小姑和嫂子灌下去。过了三天,全村病人痊愈,小姑也复活飞上天,嫂子却变成一只“骚咕鸟”,望着升天的小姑不停地叫着:“姑姑——等等!”,姑嫂石因此得名。

  6月21日,我们驱车前往石棚。山路蜿蜒崎岖,满目的自然风光。忽然,巨大的石棚映入眼帘,煞是突兀。

  走近石棚,才发现,早有一位接文镇的农民到此。他抚摸着姑石,不解地对记者说:“这几块石头不是一种材质,你看,顶石是花岗岩,这边墙壁是石灰岩,那边墙壁是青石,这些巨石都不是附近山上的,它们是怎么被运来的呢?”

  在《鞍山城市史》中,也有一段相类似的描述:“析木石棚的建筑方法令人莫测,如同埃及金字塔之谜。不过,有关专家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用力学原理,古人将巨大的石料从产地用圆木当滚杠,运到施工现场,往上坡上运时则可能用橇棍逐渐搬运。二是将运来的石板,先将底石铺好,再立侧石,内处填上土,一直将土埋到立石上端形成土丘,再用滚木将顶石架到立石上,石棚即可完成。然后再将土撤掉,就成为现存的石棚了。”

  但是,谜团不止这些。

  石棚的内壁上凿有不少圆形石窝,而且,从石棚向东走出400米,还有一个巨型石龟,龟身上密布着方形、圆形、长方形的石窝,数一数,约有200多个。石龟附近还有一块条形石,上面凿有70多个石窝,呈直线排列。这些石窝有着怎样的含义,至今无人知晓。不过,石龟和那块条形石,在考古学上,倒是有了一个崭新名称——“达道峪石窝群”,并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海城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达道峪石窝群是我市古代岩刻中比较重要的一处,为考古领域中一项新课题。”

  2000多年前——

  西汉时的析木,叫“安市县”,从城西走到城东,步行不到五分钟,xx不似今天县城的概念。“安市县”成为析木,应该是唐代的事情。

  2000多年前的中国,是西汉。此时的析木,已经是一座城,叫做“安市县”。

  这么说,是有考古依据的。

  据相关资料记载:“1980年,析木镇的一位农民挖沼气池时,发现了多枚古钱币,经文物专家考证,这是一处汉半刃钱窖藏。随后,市文物普查队在此地打探沟,出土了骨锥、石磨盘、冶铁渣、陶骨残片,并在附近几户农民家的菜窖底下,发现很多汉代陶器残片。最终,考古人员确定这是汉代安市县遗址。”

  但是,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汉代安市县是在今天营口市英首堡。于是,争执双方结队去营口英首堡考察,却发现当地只有汉墓,并无人类居住的遗迹。析木呢,就不同了,遗址附近的鸡山上有大量的汉墓群,不仅如此,史料上也有证明。比如,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大辽水,出塞外,卫皋(按:“臬”原文误作白平,据《山海经、内经》改)山,东南入塞,过辽东襄平县……又过安市县西,南入海。”从大辽水经安市县西南流入海来看,可知安市县位于辽河下游,东岸。析木古城遗址距辽河较近,东南不过百里,应该就是古时的安市县。最终,争执双方统一了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安市县还是汉代鞍山四县城之一。汉代在东北设置辽东郡,下辖18个县,其中有四个县在鞍山,分别是新昌县(千山区东鞍山镇旧堡村)、险渎(台安县新开河镇孙城子村)、辽队县(海城感王镇上夹河村)和安市县,可见析木在当时的重要性。

  那么,安市县城的遗址,今天在哪里?

  其实,就在析木镇的主街上。

  6月21日,我们到达析木镇主街的西路口,从西走到东,步行不到五分钟的时间,xx不似今天县城的概念。有关专家曾经解释说:“古代人口少,一个县城多则一二百户居民,少则只有几十户,所以,城的面积并不大。”资料也记载说:“(安市县古城)城墙为方形,东西、南北各长约1公里,城外有护城河。”这么算算,安市县,的确不大。

  安市县成为析木,应该是唐代的事情。因为,所有的传说,都与唐代有关。这些传说是这样的——

  “一,唐太宗李世民曾大败敌军于此,想起自己的母亲,遂于此遥拜,以寄思念之情,于是,人们将此城改名为‘思母城’。日久天长,误成‘析木城’。二,唐太宗李世民率军至安市城,因道路泥泞,大军不得前进,遂命军士砍树拆桥铺路,故以此得名‘拆木城’,后因‘拆’字误传,变成‘析木城’。三,唐时此地叫独木关,城西有独木桥,是进入独木关的必经之路。唐军攻打独木关时,长孙无忌撤独木桥,断放归路,以此得名“析木城”,意思是断开木头的地方。”

  三个传说,多多少少可以解释清楚,为什么“析木”的“析”字,发音为“斯”,而非分析的“析”。

  800多年前——

  塔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但是,析木的金塔和铁塔在传说中,却是风水塔。金塔还是东北地区比较典型的辽代古塔。

  800多年前的中国北方,正值辽金时期。辽金皇帝笃信佛教,大兴造塔之风。现在析木辖地中的金塔和铁塔,就出现于那个时期。

  金塔位于析木镇羊角村,高31.5米,为八角十三级砖塔。之所以称为金塔,倒不是它用金子做的,而是该塔塔刹鎏金而成。“鎏金塔刹”一直保留到上个世纪日本侵略东北时。有{yt},三个日本人爬上塔顶,卸走塔刹,金塔这才“名不副实”。许多历史资料都把金塔定义为:“东北地区比较典型的辽代古塔,对研究考证辽代地名和文化艺术有重要价值”,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铁塔,位于析木镇析木村,也就是析木镇的主街旁。塔高约10米,为六角七级砖塔,因塔身为铁青色,所以叫铁塔。

  尽管塔原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但是,金塔和铁塔的修建,却另有“说法”。析木镇文化顾问朱昌复告诉记者:“传说中,金塔和铁塔都是风水塔。古代民间认为,先人墓冢的风水可以影响后人的运势,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派人四处寻找所谓的风水宝地,建宝塔破坏原有风水,以便去除潜在威胁,这种塔就是风水塔。古人认为,海城风水好,将出现一位皇帝、两位娘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皇帝派人建了三座风水塔,就是金塔、银塔(现在海城接文镇境内)、铁塔。”

  这种说法,得到了析木镇一些村民的认可。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我小时候上学,每当快要走进析木镇时,总觉得前面的地势像xxxxx头呲牙咧嘴的,特别吓人。每次,我都是闭上眼睛跑进镇内的。”在她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龙头”所在地——析木镇东北方向、距离析木镇1公里的地方。正午的阳光下,这里是一马平川的大地,看着眼前几根高大的水泥柱,这位村民颇为婉惜地说道:“正在修高速公路,有点看不出来了”。随即,又兴奋地补充:“龙身还能看出来”,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只见一条土路起伏蜿蜒地伸向远方,倒是颇有些意境的。

  岁月流逝中,金塔和铁塔有着各自的境遇。

  6月21日下午,当记者到达金塔前,看见金塔三面环山,周遭风景秀美。塔身雕刻的佛像姿容端庄,飞天轻盈活泼。塔前,有一个二层土台,每层土台约有一个小学校操场的大小。陪同我们的析木镇工作人员说:“这里就是金塔寺的原址。金塔寺位于金塔前,上世纪‘xx’期间被毁。”羊角村70岁的杨文方老人曾见过金塔寺,他回忆说:“小时候,我经常去金塔寺的大殿玩,大殿是两层的,可大了。大殿两侧还有钟鼓楼,平时不敲,只有庙会时才钟鼓齐鸣。以前,我一直以为金塔里面是空的,‘xx’时,塔身炸开一个洞,我就钻了进去,发现里面用砖砌得严严实实的,原来金塔是实心的。”

  金塔寺被毁后,钟楼的那口大铁钟被一直完整地保留下来,如今,就挂在羊角村村委会门前的大树上。金塔寺的三名尼姑,被安置到铁塔寺内,所用口粮仍由羊角村供养。十年后,两位尼姑先后故去,只留下一个叫“修悟”的尼姑。“修悟”性情刚烈,年轻时因不满包办婚姻,结婚当日拿菜刀斩断手指,随后出家为尼。“xx”时,“修悟”50多岁,有人希望她还俗,就上门提亲,被“修悟”严辞回绝。再后来,“修悟”被送至千山,之后,她的情况,羊角村村民再没听说过。后来,铁塔寺也被毁掉,现在已不复存在。好在,几年前铁塔经过修缮,恢复了原貌,依然向过往的人们展示着风姿。

  300多年前——

  “皇瓦窑”是东北地区{wy}一处烧制宫廷琉璃的窑址,它参与了沈阳故宫等建筑的兴建和维修。据史料记载,清代为皇家烧制建筑构件的琉璃窑全国只有两家,一处是为北京故宫、寝陵烧窑的赵窑,另一处就是海城析木的皇瓦窑,皇瓦窑在清代琉璃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距今394年前——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后改国号为“清”。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东70余城,并在辽阳城的太子河东河畔建都东京城。

  此前,析木镇缸窑岭村因盛产“白泥”(俗称高岭土,是制陶瓷器的特有原材料),已发展成为缸窑——因产缸而远近驰名。后来,一位叫侯振举的人从山西移民至此,侯氏人家几经研制,烧出琉璃瓦,此瓦色彩鲜艳,历经百年风雨不风化。

  1622年,努尔哈赤封大举贡奉窑品的侯振举为“五品官”,专为皇家的宫殿、寝陵烧制璃琉建筑构件,缸窑岭遂称为“皇瓦窑”。这是东北地区{wy}一处烧制宫廷琉璃的窑址,它参与了沈阳故宫等建筑的兴建和维修。据史料记载,清代为宫殿、寝陵烧制建筑构件的琉璃窑全国只有两家,一处是为北京故宫、寝陵烧窑的赵窑,另一处就是海城析木的皇瓦窑,皇瓦窑在清代琉璃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当年的皇瓦窑规模宏大,占地1.5万平方米,设有琉璃厂、木炭厂、铅厂、锡厂、颜料厂、席厂等7个厂。缸窑岭的村民赵维申,小时候曾亲眼见过皇瓦窑内的五座素窑(烧制未上釉的陶器),又常听老人们讲述当年的一切,赵维申曾向记者回忆说——

  我小时候见过的那五座窑已经停产了,所以我老跑到窑里面去玩。那窑能有四五十平方米,挺高,下面是方形的,到了上面就变成了拱形的。走进窑内,先是一个很大很深的土坑,土坑的对面是窑炕,窑炕下面是一条连成一条的火道,火道的尽头连着五个伸到窑外能有两米多高的xx囱。听我父亲讲,每次开窑时,先把坯装在窑炕上,从炕面一直摞到窑顶。然后把木材放进窑炕对面的大坑里,点完火之后马上封紧窑门。再添火时,就打开窑门上的小门往里边扔木材。

  烧窑时,人们站在窑外就能看出坯烧得怎么样了。一开始,烟囱冒的是黑烟,再后来,火大时,从烟囱里往外蹿红火,等到变成了酒火,就是像酒点着时那种绿莹莹的小火苗,窑要烧好了。烧一次窑一般得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

  烧窑用的红土、白土都是小夫——十几岁的童工一筐一筐从山上背过来的。那时,在窑地上干活的人能有三四百人,他们的分工特别细,谁干什么都整整齐齐地刻在石碑上。这样的石碑有五个,都摆在伯灵庙门前。后来,“xx”时,碑砸了,庙也给毁了。窑上负责配釉的釉工就两个,配方他们谁也不告诉,大家都不理解。他们说,不是他们不想往外说,是“皇上”下旨不让说。听我父亲讲,从皇瓦窑往外运货时,用的是一种三套大马车,就是拉车的马匹分前后三排,{dy}排有3匹马、第二排有2匹马,第三排有1匹马。车一转动,能有脸盆那么粗的车轴也一起跟着转,挺笨重的。

  离窑址不远有个官厅,官厅旁边是泥浆池和一口井。官厅前还有一个琉璃影壁,是清道光二十一年皇帝为了嘉奖老侯家建的。

  掌管皇瓦窑的侯老爷一家特别有钱,皇瓦窑附近的三四百亩地都是他家的。有一年,侯夫人死了,办丧事时规模特别大,连xx都在他家门口给站岗。皇瓦窑停窑以后,谁家盖房子就到窑上拆砖,解放前彻底把那五座窑给拆没了。

  皇瓦窑衰败于清朝末年,到了xx时期,红卫兵认为是“四旧”,要侯家交出烧制琉璃瓦的秘方,侯家怕受株连,就焚烧了此方,此方至今无人能xx。如今,曾经立于“皇瓦窑”官厅前的琉璃影壁已被移至海城厝石山公园内,供人们观赏。

  ……

  明天,析木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据悉,相关举措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析木,将有新的故事。




引文来源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析木探古- 爱情公寓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