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和风学堂-搜狐博客

 

第十二讲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施百忍

      这一节谈“八音”,其实是八类乐器。匏类乐器如笙、竽(yú);土类乐器如埙、缶;革类乐器如鼓;木类乐器如柷(zhù)、敔(yú)。柷,打击乐器,形如方桶,在雅乐开始时,先用小槌敲击左右桶壁。敔,木制伏虎,背上刻二十七个锯齿,在雅乐煞尾时,用长尺速掠木齿而众音止。石类乐器如磬;金类乐器如钟、铃;丝类乐器如琴、瑟;竹类乐器如箫、笛。

      以上所举八音,柷,敔,埙,鼓等被视为能发出德音的乐器,大概是这类乐器的形制简约古朴,只有天籁之音,而没有其它的修饰或者杂音。其余各音,如钟、磬、竽、瑟等,则作为乐曲的和奏。《礼记·乐记》指出,钟的音质铿锵洪亮,可用作号令。号令使人热血沸腾,豪迈壮志,就可建立武功。仁人君子听到钟鸣,会想起勇武之臣。石磬的音质硁硁坚固,令人树立正义,为了正义就可死而无悔。仁人君子听到磬响,会想起死守边疆的将士。丝弦的音质悲哀,令人心地廉明正直,确定志向。仁人君子听到琴瑟之音,会想起立志行义的忠臣。竹管的音质悠扬,使人听了身心愉悦,团结一致。仁人君子听到竽笙箫管之音,会想起获得人和的大臣。鼓鼙的音质喧腾,鼓动人心,奋勇前进。仁人君子听到鼓鼙的声音,会想起统率xx的将帅。也就是说,“八音”的意义在于通过声音唤醒人心的某种共鸣。当然,这种共鸣必须符合正道,从而使人获得真正的快乐。这样,奏乐的工具因运用得好而控制了人的血气,体现了诚敬祥和的乐。反之,若乐音轻佻放纵、缠绵纤柔、急促不安、傲慢邪僻,就会鼓动人的血气,使人心xx、沉溺、烦躁、骄横,这样,人性中潜藏的欲望就如死灰复燃,使人迷乱而难以自拔。

      总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每日都面临着自身的情感安顿。情感得到安顿,心就能安,心不安,情感也就无着落。在孔子的教化中,诗教被放在首要位置。诗教,其实是诗、歌、舞三者合一。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在当时相当于歌词,如不歌唱,《诗经》的文字本身也表达了人的志向。但《诗经》可以歌,歌诗的时候,更能传达人们的心声,《论语·述而》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歌诗之余,还可以配上舞,使积蓄心中的情志在舞蹈的节奏中进一步得到抒发。于是,诗教与乐教同时并行,最终达到了“思无邪”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是“礼”的学习,礼主要在建立公共空间的秩序。这就是礼乐双修,使之回归人的本性。于是,整个身体从内到外充满了正气,进而形成恭敬又温和的品格,同时也成就了一切事业的基础。

      其外,中国书法也有“永”字八法,所谓“侧、勒、x、趯、策、掠、啄、磔”,之所以不同于现代的“点、横、竖、挑钩、仰横、长撇、短撇、捺”等名称,最为主要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字义的表达中看出“八法”着重于每个笔画的意态与气势,而现代的叫法只是道出每个笔画的名称而已,并无深一层的审美意象。“八法”的意态气势各有所属,进一步可以根据书者的生命体认加以变化组合,使之从心底流出,随即形成奇妙的汉字结构,这就成了“书法”。其实,书法的笔墨意象富有节奏韵律,且又千变万化,可谓无声之乐,无体之礼,这样的艺术,常使人直面一个氲氤化育的生命感动,默默然切入一段至诚中和的哲思。

      就我个人而言,无论居家读书或上书法课,习惯于播放琴箫之类的背景音乐。有一次,我在学堂里播放流行歌曲,孩子们个个都听不下去,纷纷表示反抗。还有一次,我与孩子们看《笑傲江湖》的影碟,大家都很喜欢《沧海一声笑》这首歌,要求放在和风学堂的博客上,但是,过了些日子我自己倒听不下去了。后来,我放进了《二泉映月》、《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从心里流露出温情与阳光的曲子。如今,有许多人一听古典音乐就想打瞌睡,我自己则发现,每当我的心情被某种情绪困扰时,就想听点现代音乐,但听了之后非但不能释怀,反而被乐曲中的某种情愫渲染得不知如何是好。譬如《滚滚红尘》这首歌,旋律缠绵悱恻,充满了情爱不舍。但是,像《阳关三叠》这样的琴歌,其亲情、爱情、友情的深执固然一咏三叹,但其中的旋律却不仅仅是情的流动,更为主要的还在心性的纯真。这就体现了适性任情的沉静,而非情怠志阑的彷徨。

      这一节讲血缘关系的九族。其递进关系如下:

 

高祖父母

曾祖父母

祖父母

父母

自身

曾孙

玄孙

      传统社会讲究长幼有序,敬老爱幼,九族的结构体现了人的归属感,就是说属于哪个族群。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这种家族身份的认同,自古以来莫不如此。儒家之所以把“孝”作为人生修为的起点,首先体现了人伦秩序中的血缘关系,其次,是仁爱之心的敞开。“孝”是会意字,上下结构,金文的写法,上半部分像是一个老人,下半部分像是一个孩子,它表示了两代人或过去与未来的关系。就临近的两代人而言,它体现了彼此间的照顾呼应,就过去与未来而言,它体现了一种爱的传递。因此,当我们从家再推到国,从国再推到天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时,不能仅xx于血缘关系的爱,而应达到更为广泛的人类性的爱,这就是仁爱之心。史书上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不是说他不顾及家庭的亲情,而是说他达到了一种更为广泛的爱。在我们看来,由于各人的生活环境,工作平台不尽相同,所以也体现了范围不同的爱。但是,当爱被过分集中的时候,就未必是件好事,能否泛爱众,则关涉到更为重要的中和平正。可以说,个人一生的成就如何,除了其事功的有形之象,更与其爱心的推衍直接相关。譬如季羡林先生晚年提出了“爱国、孝亲、尊师、重友”,可以说是中国伦理的精华,也是季老一生情感的安顿所在。有一次,我在学习《论语》的时候,忽然觉得夫子是爱我们的。为什么呢?因为夫子之爱是一种深远的人类性关怀,这是去蔽存真的心性之光,是仁、义、礼、智、信的文化认同。正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彼此认同,才肯相交。俗谓强扭的瓜不甜,更何况是精神思想的交汇呢?

      这一节以父子、夫妇、兄弟表家庭结构,继以长幼、朋友、君臣表社会结构。上面说的“九族”,是大家庭的结构,父子、夫妇、兄弟属于大家庭结构中的小单元,主要以血缘关系来划分。社会结构的组成,则以主次、年龄、志向来划分。这样,偌大的家、国就被简约明晰为伦理的遵循。

      前面谈到“三纲”,所谓“父子亲”,在这里成为“父子恩”。从“亲”到“恩”,正如从“亲”到“孝”一样,需要觉知的爱。这在父子双方,则体现为父亲慈爱,子女孝顺。三纲中的“夫妇顺”,在这里成为“夫妇从”,“顺”与“从”的意思差不多,含有和顺随从,求同存异的意思,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家庭兴盛发达。这在夫妻双方,则体现为丈夫温良,妻子顺从。再则,兄弟之间应该体现礼让互助的精神,这要求兄长友爱,弟弟恭敬。这是说家庭伦理。

      社会伦理,从年龄的关系来看,长幼应有其序,这主要体现为敬老爱幼。再来,若从志向的划分来看,有的人虽非亲非故,但也可以结成友好的群体,这就叫做“友”。而有的人在同一位老师那里学习,这就叫做“朋”。古代以贝为货币,一般认为两贝为一朋,故有同门之义。所谓“有朋自远方来”,并不是说有好朋友从很远的地方过来,而是说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志同道合的人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也一样的在学习。合而言之,朋友的伦理认同是“信义”。三纲中的的“君臣义,”在这里转化为国君对大臣的敬重,大臣对国君的忠诚。

      综合上面分析的家庭与社会的伦理,可以看出儒家描述的社会形态充满了慈爱、孝顺、温良、顺从、友爱、恭敬、有序、信义、敬重,忠诚。这被称作“十义”,可以说与天地同序,与日月齐辉,这是人人应当自觉遵循的人伦大道。可以说,任何时候社会的动荡不安,都是人伦出了问题。

      可以看出,这一部分虽然谈的是生活常识,但介绍的都是精华,诸如奇妙的数字,宇宙的产生,人文的纲纪,四季的特征,方位空间的确定,五行物类的组成,人性五常的遵循,六谷六畜的补给,七情八音的抒发,九族十义的共则等,这其实是十个绕不过去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都来自生活日常,这在童蒙时期均已涉及,并且应该树立正见,扎下根基。进一步,就可以看到人性的价值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所以,在接下来的第三部分,着重探讨经典的熏陶。  

 

 

 

 

郑重声明:资讯 【第十二讲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和风学堂-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