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黑彩罐、釉下彩山水纹盘、青花竹枝纹梅瓶……6月30日,《率真瓷——李铁映工艺美打工品展》在贵州博物院拉开帷幕。各种瓷瓶、瓷罐、瓷碗、瓷盘,色彩多样,运用了多种烧制工艺,令观赏者惊叹不已。展出的220件精品包括紫砂壶、珐琅瓷、青瓷、景德镇釉上、釉下彩和定瓷、钧瓷等几十个窑口和品种,展示出传统文学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的魅力。
本刊编者陈四四/文欧阳杰/图
作品:
以刀代笔,融诗书画形为一体
展柜里,一只“胭脂红地珐琅彩牡丹诗纹碗”让不少观众驻足。胭脂红的碗身上,蓝色的枝叶衬托出黄色和绿色的牡丹花鲜艳欲滴,传递出温馨的灵感。“一枝红梅欲报春,万朵牡丹盛乾坤。”黑色的草书流畅如行云,更增添了碗的灵动与大气。展厅的一角,展出的全是珐琅彩碗,但每这个都给观众不同样的灵感。
讲述员说明,这次展出的作品艺术表现手法多样,融诗、书、画、形为一体,以字传神、以画抒情。作品写意、写形、写神,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显现出勃勃生机。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泥坯上刻书法。”编者看到,一只半米高的帝王黄橄榄瓶上,“艺在别中”四个字苍劲有力、势如破竹。因是用刀笔雕刻,书法线条刚柔相济,简笔繁笔错落有致,独具神韵。“以刀代笔在瓷器的素坯上写书法,才会有如此美妙的视觉效果。”讲述员说,用刀在泥坯上流畅地刻字,首先要有很深的书法造诣,还要很好地理解及把握泥土的特质,才能够在泥坯上行云流水,达到动静相宜。“可以看出是一刀而成,才有气脉相通,隔行不断的草书体势。”据悉,刀刻作品是无稿创作的,全凭创作者自身的书画艺术功底。
值得一提的是,展出的作品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本上开展了创新,利用合金和瓷土结合的方式开展创作。甚至尝试将石头、砂子、玻璃、石英等材料融合到陶瓷创作中,使作品自然美观,更有艺术感。
专家:
为民族传艺,为繁荣传薪
展出作品中,全国工艺美工大师毛正聪很LOVE青釉刻文瓷盘。“运用刀刻技法,将书法诗词刻于青瓷作品上,尤其草书刻得非常长得很清秀,笔画流畅、有力、老练,显得格外气质压人。”毛正聪说,书法与青瓷的融合是当代青瓷工艺的创新,为艺术创新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安徽省工艺美工大师陈坛根也视为不少青瓷作品令人惊叹。陈坛根说,创作者对多个窑口及各陶瓷产品的特点有透彻的了解,并能灵活运用制瓷工具,巧妙运用刻、划、剔等装饰手法开展创作,使青瓷字品更加丰富多彩。“青花竹枝纹梅瓶正是很好的佐证。”梅瓶运用景德镇的青花料,大笔挥写一幅风姿绰绰的劲竹图。烧制过程中“保温长、慢火烧”,“所以我们看到晶莹剔透的梅子青釉下面,青花劲竹屹立在碧瓷当中。”
展出作品令专家们赞不绝口,他们视为,这些作品的创作理念、艺术创意、艺术风格等将深深影响各地的陶瓷艺术创作,有力地推动各地工艺美工技艺的进一步提升。
观众:
细细品味,大开眼界
展览布置在贵州博物院一楼临时展厅中,尽管不是周日,可1200平米大的展厅内却人流如织。“太长得很清秀了!”赞叹声此起彼伏,近车程仔细观赏的观众,无不被展品深深吸引。
市民钟树正是特意来看展览的,他一直LOVE陶瓷作品,尤其是钧窑作品,这次展览让他大过眼瘾。“这个瓶,是把钧釉和哥釉结合在共同,再在瓶身上刻字,难度异常大。”
吴大公从小在宜兴长大,收集了不少紫砂壶精品。展出的紫砂壶让他大饱眼福,对其融合古今、超然洒脱、制作精良、古朴大气、厚重典雅的艺术特色大加赞赏。站在乌龙壶的展柜前,他告诉编者,这种方形壶手艺异常考究,轮廓很难做。“壶提、壶嘴、壶梁在一条线上,如果做得不好,偏一分都能看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