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资料
今天的产品设计,特别是电子产品的设计领域,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电子产品具有了更大的造型设计空间。机械时代的产品外型与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起来;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物质的极大丰富,产品功能已经成为一个大多数企业都可以满足的最基本条件,已经很难形成长久的竞争力,消费者对产品的需要在这一前提下,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上来。
这些自然就给产品设计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单纯的工程师或造型设计师,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产品复杂的属性,产品设计成功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
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在市场、资源、人才等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现代产品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在工业设计本土化呼声不断增强的前提下,设计师到底应该如何做什么?关注什么?解决什么?
我这里主要从人(消费者)、文化、设计师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些问题。人是一切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文化是人创造的,也是对人影响最深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可掌握和了解的,可为设计所用的,并可以xx出优秀概念的东西;设计师了解人,把握文化的,也就是为了可以设计出优秀的产品。
一、人——消费者 dolcn.com
设计为人,这应该是一个永远不变的硬道理,因此对人的研究应该是我们研究设计的核心内容。
我们都知道消费与生产就像一根管子的两端,哪一端不畅通都不行,这根管子就是经济——一端是消费者另一端是生产企业,因此企业必须研究另一端的消费者——人,才可能获得成功,为企业服务的设计师当然也应该明白这一点——设计中充分考虑消费者,充分体现设计为人的宗旨。这才是设计和企业成功的关键。
我们不主张歇斯底里的大谈如何“创造需求”——他们所谓的理由和见解。好像消费者就在他们的思维中一样。在他们的幻想中描绘了我们的生活在他们的消费引导下将变得如何如何,并煞有其事的请资本家大量投资,教消费者如何来消费。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这种脚不沾泥的幻想,稍一思考,消费者就会发现,他们根本没有这种需求;资本家发现,他的钱一旦投进去恐怕再也收不回来了。
这种靠幻想得来的理由和见解,是于我们无意义的,我们要的是基于事实和真实数据的得到的结论和解决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切实的来研究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人群,才可能设计出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产品——并且是有市场的产品。并且我们也应该看到,不管美国还是欧洲甚至于日本,在他们本土的产品上都充满着他们自己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特征,而一旦来到我们的身边,很多方面就会变,变成我们本土的东西——迎合我们的喜好、憎恶、文化、民族心理。来赚取我们的价值——那么我们有何理由自己把自己置于云端,为何非要生硬的搬一些外来货来布道,宣称为真理?技术、理念和方法等可以国际化,讲到审美或者是造型形式,就没必要了吧,再者说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对产品美的认识和理解恐怕不是他国外企业一会儿半会儿就可以理解和满足的。
他们这样做了——资源、市场、人才等国际化,设计却本土化。我们在干什么?
这恐怕就是我们现在一些设计师的症结所在——一个心眼钻在别人的怀里,对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的文化不闻不问。很显然,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是很难满足国人的心理需求的。因此我们要研究我们自己,而且是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来研究——不是闭起门来看天,更不是死搬硬套,而是要运用一切可用的国际化资源,发掘自己本土的文化,做适合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设计——真正的设计本土化。
dolcn.com
因此在产品设计中,在研究人的需求,确定设计要素时,我们是去“发现”的而不是“创造”的,更不是抄袭。索尼随身听就是这样的例子。在随身听出现之前,并不能说人们没有对这种机器需要,因为人们有独自听音乐而不打扰旁人的需要——也就是说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是它的出现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自身需要的不断提高才会被发现的。这就告诉我们,设计时必须要研究人,研究和人相关的方方面面,及时发现某种需求,设计美好的产品,带给人们方便和满足——真正的价值。
也就是说人(人的需求)是我们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这种需要是来自精神和物质、安全、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的,靠的就是我们真正的对我们周围人群的关注。
二、文化
作为企业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营销策略概念中的文化,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人类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总合,{jd1}不是之乎者也式的文化概念。文化这种广义性就构成了文化自身的一系列特点以及其对人各种活动的影响。
因此它也就必然成为设计师设计产品和企业战略制定的最有价值的参照物,成为了解人,了解人需求的基准。
(1)、文化概念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往往是指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当然也包括人们衣食住行及各种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如我们所讲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武侠文化、道家文化、伦理道德等,以及在这些大范畴中形成的并世代流传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处世态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观念、信仰等。
(2)、文化的特点
A:文化的普遍性
指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和群体的纽带,具有极强的共性。正是基于这种特性,才使企业了解和把握消费成为可能 。
B:文化的差异性
不同民族、国家、地区往往是构成文化差异的最直接因素,这种差异表现为人们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价值标准、宗教信仰、消费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构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这种差异性也就成为企业在技术、资本、市场、人才等国际化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产品设计本土化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只有产品设计本土化,企业的产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如可口可乐的包装,世界范围的红白颜色——包装、广告,到了阿拉伯(中东)却要改为绿色,因为那里绿色代表着生命和吉祥。如日本汽车,销往不同国家,就有不同的标准。伊莱克斯的家电,海尔的国际化中销售到美国得家电美国化。这种变通,是典型的因文化差异而做出的产品设计上的改变,并且是有着切实意义的变通,对于企业来讲,有着{jd1}必要的意义。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可为何到了自己国家,面临给自己同胞设计产品时,却又没有几个做得很到位。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是我们对自己文化研究的不够,对我们周围的人关注的不够。反而让对设计本土化理解深刻的国外企业占了先机。
C: 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一种文化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其极大的稳定性。并且对大多数在其环境中的人,都有着普遍的影响力,不因为某些伟人或者外来力量的加入而起明显变化。也正是这种稳定性,使企业把握消费群的消费特点,制定相应的产品战略和营销战略具有实际意义。
D: 文化的可变性
相对文化的稳定性,文化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伴随着社会代表技术——生产力和特征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就是人们新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生活态度、消费观念等,这种变化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因素,但它是有规律可循的。企业或设计师要做的就是预测和把握这种未来变化方向,制定产品战略和长期的规划,设计出有市场的产品,并且是有一定超前性的产品设计,而不是为当前的。
也正是这种可变性,使企业把握潮流,甚至引导潮流成为可能。
(3)、文化与消费者
由上分析,我们知道特定文化环境必然对一定范围内的每一个成员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可了解和有着共同特征的社会性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需求、消费观念等。
具体的讲就是——文化为人们提供了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方法和标准;使人们建立起是非标准——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
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不是立竿见影的。而且,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它对人的影响变得更加不易让人捉摸。使得企业在把握其消费者的喜好方面,难度相应增加;也使设计师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企业和设计师对本土化(特定文化)文化的研究也就变得更加的重要和迫切。
作为一个面向终端产品的设计师或者企业,也许你在设计产品时可以不予理会这些,但我可以说,你在销售时肯定将面临巨xx烦。因为大部分中国文化背景的中国人,都比较重视家庭伦理,好面子,喜炫耀,重视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而且对美好的祝愿和向往也来的非常之重。因此特别重视各个节日,也形成了很多忌讳和偏好,例如对不同颜色在不同场合的运用都有着很特殊的要求。这对于一个要占领中国市场的企业和一个要引导中国消费趋势的设计师来讲,使产品设计本土化——研究本土文化,是{jd1}必要的。
(4)文化的细分 dolcn.com
我们知道,在设计产品时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先确定设计产品的目标群——即对消费群细分,根据消费群设计产品。而文化也存在这一概念。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件事。像中国,在大的一个文化背景下,存在着诸多小的有着很大区别的文化区域,岭南文化、上海文化、京派文化等有着很强代表性的区域性文化,对于国内企业来讲,也是必须要注意的,不要用一个标准一种形式去通吃天下,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把握市场,制敌取胜,赢得主动。也使设计真正的本土化——具有民族性,也就是说让设计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和意义——设计真正为人,为多数的人。
三、设计师
上面我们分析了人(消费者)、文化及人(消费者)和文化的关系,并详细论述了文化对消费者可能造成的影响。那么很显然,我们设计师该干什么也就变得很自然了,就是研究文化——寻求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消费观、审美观、价值观及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从而应用文化,做可以真正满足人需求的设计。自己赚自己人的钱,总比大把的货币让别人拿走要来的舒服和有意义。对于这类东西——隐藏在现象下的本质、精髓,似乎才是我们设计师研究文化的要旨所在,相较从故纸堆中抄几个纹样,弄几个造型,要有意义的多。(设计师对于文化的理解,不要{dy}感觉就是文言文,就是诗词歌赋;对于文化的研究不要只限于了解先辈们在干什么。我们的目标不是过去,也不是今天,是未来!)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归纳,对于设计师展开设计可以找到以下比较有意义几个设计方向。
1、角色设计
受所在文化环境的影响,消费者之间形成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群,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角色——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等。这种不同表现为对产品的不同需求。他们借助产品来满足各自的角色需求,也就是不同的产品观——人为的赋予产品以不同的精神功能。
因此在设计新产品时,一方面要考虑产品的性能、结构等最基本的共性要求——功能性,属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产品的独特个性属性——精神性,使新产品同时具备可满足人不同角色转换时的情感要求,这也是使自己产品具有可区别同类产品最有价值的手段之一。产品的这种属性不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也不是企业创造的,而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的特殊消费观——消费者要求的,进一步说更是一种文化的产物。
在国内文化背景下产品主要充当的角色有:
(1)体现个人高贵身份
充当这种角色的产品,必须能够标明消费者的身份,地位,表现其个人成就,如xx手表、xx服装、高级轿车、xx手机等。
这类产品的设计,要考虑选用贵重的材料、豪华的款式、考究的工艺、{yl}的质量、稳重的色彩、精美的包装;而且产品的产量要严格控制,不可太大量;并且价格要昂贵。
(2)、体现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周期中,要依次经过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们的生理与心理都是不同的,对产品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这类产品设计时就要很认真地研究不同年龄段的特殊要求,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
(3)、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
人类需求规律表明,当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精神上的各种需求会逐渐强烈。人们一方面渴望得到他人及社会的承认及尊重;另一方面还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以求得事业的成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为此,购买装饰品、美容用品、学习用品以及有助于提高某方面技能的专门用品时,人们会刻意寻找和要求有助于增强自尊、社会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有益的商品。产品在满足这一角色要求时,可发展的空间是很大的,就要求我们设计师充分考虑人的这一角色要求,在设计这类产品时,把可以满足这一条件的要素灵活的运用到我们的产品中去,以使产品达到满足人们追求自尊和自我实现等要求。
(4)、充当情感的代言者
现代社会,我们已经不能简单的把我们的产品作为一个工具或者是器物来看待,在强调产品实用性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产品可承载的情感内容。即希望通过产品获得某种情绪感受,满足特定的感情需要,如表达友情、亲情;寄托希望、向往;展示情趣、格调;追求自然、回归等。产品被要求蕴涵丰富的感情色彩,以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感情需要。
这类产品的设计应特别注意文化因素的运用,在人们的习俗、喜好、价值观、民族心理等上面下功夫,寻求可传达感情的载体,并巧妙的转化为设计语言。
2、按照人机工学进行设计
产品为人,因此新产品设计适应人体生理、结构、特征和生命发展的要求,也是产品设计时一个很有意义的设计方向。充分考虑人机工学的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可以给人以安全感、舒适感,可以有效减轻人体疲劳,加速人体机能的恢复。
比如座椅的设计,应根据人们腿部的长度决定高矮,根据人们腰部的特征决定靠背的角度,根据手臂长短安置扶手,才能在体重负荷、血液循环、姿态安稳、筋肉放松等方面能动符合人体的需要。总之,要根据人体结构特征、人体上下肢的长短及其活动范围、人体坐立的角度与尺寸等静态和动态的科学依据,进行新产品的设计,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3、流行设计
产品具有时代性是产品的一大属性。它表现为在某一时期内,社会中某一群体或某一阶层的众多消费者承认、接收或使用同一商品样式,即流行式样。这种产品的流行,一方面反映了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另一方面也放映了不同时期消费者的共同渴求变化;再有就是人的一种从众性。应该看到,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设计方向,相较前两种设计方向的实战性,它是一种更具挑战性的,具有很高前瞻意识的设计活动。做好了它,我们就可能把握和引导潮流,这恐怕是很多设计师和企业都梦想做到的。(而做到这一点,所必须做的还是要很好的研究人、研究支配人、影响人活动的文化)
即使不能引导潮流,企业和设计师若善于发现和运用流行现象,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新产品的成功率。为此,在进行新产品设计时,应善于吸收和发现市场上流行现象,并找到其内在本质的东西;同时,要做到能够迎合消费者的时尚心理,因为这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从而创造出新颖独特、顺应时尚潮流、富有内涵的新产品。 dolcn.com
文化应用到产品设计中,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也是我梦寐以求的目标,这里仅对设计本土化做了一点分析,也收集了一些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在里面。
由于人、文化、设计师这三方面都是复杂系统概念,而且可能是处于不同平台和层次的概念,所以论述起来有很多方面只能是概括再概括,希望不至于影响到文章的完整性。希望以此献给喜爱工业设计的每一位同志——共勉之。
工业设计资料
日本在60年代便提出:“工业设计立国”。且许许多多成功的企业家、学者、政治家,都惊异与工业设计的巨大能量,并对工业设计师的生活充满了无尽的向往。工业设计为何有如此魅力呢?这就涉及到了工业设计与产品、企业、市场的关系。但在阐述工业设计与产品、企业、市场的关系之前,我想先说一下产品、企业、市场之间的关系,这是很有必要的。产品、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很像技能,人与社会三者的关系。人需要在掌握了丰富而且全面的技能后,通过一定的机制利用技能去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价值,并使这种价值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从而在社会中建立起自己的形象存在。哪什么是市场呢?其实市场是一个商品化的社会。也就是说,市场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追求利润的{zd0}化为根本目的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实现了{zd0}的商业利润,才是成功的,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形象,而最终被社会所认可。企业要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企业就需要合理的利用自身掌握的资源,在良好的企业管理机制下,创造出自己的核心产品,并向社会推销自己的产品,使自己的产品既为企业实现{zd0}的利润,又为社会创造{zd0}的社会效益。从而得到社会公众认同,树立企业自身的良好形象。由此可见,产品在企业中特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工业设计的真正目的是创造产品的真xx质(真xx质并非单指外表,主要是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现在,工业设计由设计产品发展到设计企业,引导市场的发展潮流。因此,企业更好的了解工业设计与产品、企业、市场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工业设计与产品
1995年-1997年,开创了个人电脑时代的苹果公司股票一路下滑,惨不忍睹,几被收购。公司不得已请回了苹果原CEO史蒂夫·乔布斯。1998年苹果电脑公司正式发布推出了具有全新理念的苹果iMac电脑,将传统PC彼此分离的主机、显示器与音箱融为一体,并摒弃了千篇一律的米黄色外壳,代之以半透明状、五种颜色的彩色外壳。尽管iMac在技术与技能方面并无太多过人之处,且售价比其他电脑高出数百美元,但产品推出市场后,却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美国,当时差不多每隔15秒钟就有一台iMac被售出,苹果公司的股票随之飞速上扬,掀起了一股空前业界狂飙。1998年9月,美国xx市场调查公司PC Data的统计数据表明:上市只有l7天的iMac在8月底迅速跻身美国电脑市场销售排行榜第2名。1998年12月,PC Data报告:在美国市场1998年11月零售和邮购两项排名中,高居榜首,估计占美国PC总销售数量的7.1%和总零售收入的8.2%。 据测算,工业品外观每投入1美元,可带来1500美元的收益。日本日立公司的数据则更具说服力,该公司每增加1000亿日元的销售收入,工业设计所占的作用占51%,而设备改造的作用只占12%。
我们看到市场的潮起潮落,更看到许多企业在市场风浪中沉浮。有些企业销声匿迹了,有些企业发展壮大了。其中的奥秘是什么?是因为企业根据动态环境以及长远的目标,真正弄懂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产品, 如何才能创造出企业核心的产品,如何使自己的核心产品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这是摆在全世界每一个企业面前最现实的一些问题,也是世界上成功的企业解决{zh0}的方面,当然更是我国所有企业应该正视的一个{zd0}问题。只有解决好了这个问题,才能够使我国的企业真正走出目前的困境,更能使现代企业机制在中国企业中扎根,使我国企业真正做大做强。
市场竞争决定了任何企业只能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取,否则总有{yt}会被其他竞争者所取代,被社会所遗弃。这就要求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现在意义上的产品创新是全方位全层次的,不再局限在技术创新,形象创新上,而是进入了标准创新的时代。谁掌握了设计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缺乏创新者将永远处于世界的底层。从产品的产生到衰落的发展过程来看,在一类产品的诞生的初期主要是技术标准的竞争,技术标准竞争开拓,并占领市场形成消费心理。在成长期,饱和期主要是在使用舒适度、外观、售后服务、产品成本等方面的竞争在强调个性化消费,商品过剩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要越来越细致。简易的包装,粗糙的外型,将无法吸引到消费者的目光。今天,商品价值中除了材料成本、人工费用、设备折旧和运输费用等有形的“硬”价值外,还包括技术的新颖性、实用性、产品整体的优良设计、售后服务及产品文化等无形的“软”价值,随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市场的不断发展,软价值在商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功能、同样的制造成本,由于设计的差异可能使售价相差几倍。因此,搞好产品的设计对企业具有不一般的现实意义。
产品寿命跟产品价值息息相关,跟企业的利益更是密不可分。这决定了产品的寿命在于它能否给企业带来利润,当产品不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的时候,产品也就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该退出历史的舞台了。寿命短暂的产品,可能会导致企业亏损,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因此,其社会价值也可能会越小。现在市场由于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人们消费理念变化的加速,使产品寿命逐渐缩短。因此如何延长产品的寿命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优良的设计可以适当延长产品的寿命,保证适当的利润率。
1)加强高科技以及专利发明的保护与再升级。既然已经说过,技术进步缩短了产品寿命,怎么延长产品寿命了却要从技术入手呢?难道是阻碍社会的进步吗?我想每一个企业都没有这种超强的能力,再者与社会的整体潮流相背,迟早是要被社会淘汰的。我们仔细想一下,就会明白其中各种缘由。现在有很多的高新技术,在创造出来之后,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被解读,从而被变形的编制出许多相似的技术版本,绕过专利的屏障进入市场。像杂草一样,长得满世界都是。这样便促使竞争加剧,迫使市场迅速转入饱和期,利润率将迅速下降。因此,对于自有专利技术的技术保护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欢迎正当的市场竞争,但我们对于市场的弊陋,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好自我保护。但对于正当的竞争,我们就应当不断挖掘技术的潜力,不断的提升它,完善它,使它渐进地不断进步,始终保持高利润率。这是我们通过设计所应努力追求的。
2)外观富有个性,富有文化底蕴。这应当也属于专利技术,但鉴于起在利润贡献过程中的突出作用,我们将它单列。从苹果公司的实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技术发展到相对稳定的时候,好的产品形象将使我们同样获得稳定的,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收益,这也将变通的延长产品的寿命。
3)降低成本。不断的降低成本,这是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寻求改进的工作重点,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只有降低成本,才能实现利润的扩大,才能占据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再者,工艺创新处于创新的中心地位,工艺创新是产品创新的先导与必要条件,工艺创新导致产品创新。由此,我们再次加深了对于工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dolcn.com
工业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们对和谐(技术、文化、形象、人因、成本等各方面的统一)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是自发的,与生俱来的。正是这种对和谐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在于它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人类历史上,工业设计是高新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桥梁,是企业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同时,工业设计还推动市场竞争,联结技术和市场,创造好的商品和媒介,拉开商品的差别,创造高附加值,创造新市场促进市场的细分,降低成本.在全球化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工业设计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源。”工业设计能够成为企业重要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其次,工业设计所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业设计是把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的手段,是人们进行经济建设活动的先期过程。它的本质是人们对将要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作出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总体来看,这种设想和筹划是进步的,发展的,甚至是超前的。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工业设计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但在相当部分的企业眼中,产品的外观设计成为工业设计的全部。一个好的产品仅有富于美感的造型是不够的,工业设计师们不仅需要富于想象力,更重要是使消费者在享受的产品的全过程更舒适、安全、方便、省力、操作界面更富人性化,更友好。一部可以爬楼梯的轮椅可以使用看护病人者更省力,一个小巧的夜光遥控器,将令看电视的人倍感轻松。利用废纸回收的桌椅,更加环保。大到飞机制造,小到剃须刀的设计,工业设计的精髓便是以人为本位。工业设计师要真正迎合社会的潮流,使技术真正符合现在社会人的需求:1)微电子技术的运用和新材料的开发,使人们把新科技的使用作为一种时尚。2)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有多样性和细微含义的形态。人越来越追求生活的独立,追求个性张扬的同时,希望得到情感的交流,精神的享受. 3)环境问题,要求在创造人们多样化价值的设计时重视努力使这些价值在人类、社会、环境的脉络之中总是彼此和谐协调,努力寻找他们的共同范畴。只有这样工业设计师才能树立自己真实的形象,只有这样工业设计师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只有这样工业设计师才能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工业设计与企业
创新的过程其实与创新构思的产生是同步的.市场变化,技术变化,对某种需要的认识以及竞争对手的举动都可能刺激了企业创新。市场因素是引发创新的主要因素(60-80%)其余则是新的科学技术进展和机会所引起的。可是现在的市场变了,和过去不一样了,并且变化也加快了,收集信息都来不及,甚至刚收集完就过时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变的难以捉摸。过去单纯靠设计师个人品位进行设计的方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设计师必须根据自己团体和其他厂商的实际情况、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设计现状,以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尽可能的收集有关信息,经过思考整理后,预测今后两年的设计发展发展方向,并溶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去,做出消费者喜好的好设计,并保持其一贯风格。
现在设计已经进入了团队创新的时代。团队作业是一个观念因素,涉及到企业经营和产业的竞争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产生持续创新流的组织原因。企业各职能部门间实现一体化连接,将企业资源实现在企业中的{zy}化配置。创新内部的沟通障碍,行动障碍,它的资源组织特征和其他内部特征,限制了企业生产,开发和实施那些起因于环境的创新能力。这就设计到了如何解决设计与管理的关系问题?设计与管理,都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使用频率{zg}的两个词。都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将他们组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又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可以是对设计进行管理,也可以是对管理进行设计,可以是对产品的具体设计工作进行管理,也可以是对从企业经营角度的设计进行管理。然而不管怎样,设计管理已经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作为企业提高效率,开发产品的利器。设计管理的出发点是提高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的效率,设计管理既是设计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管理原本就是一种文化,它既源于文化又创造文化。管理研究如何对各个层次进行整合,协调设计所需的资源和活动,并对一系列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进行管理,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已达成企业的目标和创造出有效的产品(或沟通)。这种机制包括生产的管理,产品创新的管理,销售的管理,财物的管理等等一系列的管理机制。
设计与企业管理的结合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获得好的工业设计不仅是一项设计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管理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专业技能当然是重要的,但在企业内部进行设计管理的技能同样重要,通过有效的管理,保证企业设计资源充分发挥效益并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设计管理的关键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部门间设计的协调一致。许多企业每年都在设计的各个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产品开发设计、广告宣传、展览、包装、建筑、企业识别系统以及企业经营的其它项目等。但是,由于对这些不同的设计方面缺乏协调的控制,往往使它们各自传达出的信息相互矛盾。这样便失去了用设计手段建立企业完整的视觉形象,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并扩大企业影响的机会,一项要要的企业资源被浪费掉了。企业所产生的任何一样东西都是企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该企业的各个方面,它们之间应该是协调一致的。许多企业并不了解这一点,从而造成了设计上的混乱局面。在这些企业中,设计实际上xx没有受到管理,甚至没有被看作一种使企业内部协调一致的潜在力量。设计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为产品、包装、展示或宣传品所进行的零散性工作,相互之间以它们与企业的其它任何事情毫无关系。企业内部不同领域的设计人员也缺乏沟通,产品设计是由工程师们进行的,而视觉传达由公共关系和市场开发方面的人员负责,环境则由基建部门负责。如果没管理跨越传统部门界线的设计管理机制,混乱在所难免.企业设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相互交织的内在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因为它几乎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细胞,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新的、有力的系统来管理设计。由于企业的特点千差万别,设计管理的组织结构也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设计管理的组织结构应该是至上而下的,如果决策部门有人全权负责设计管理,统一协调企业各方面的设计活动,混乱的局面就不会发生。这就意味着在决策部门中至少有一位对设计有浓厚兴趣,并有一定水平的人士负责企业的设计工作,他在企业的高层代表设计,决定设计如何将企业战略转换为视觉形象。为了在实践中管理设计,企业还需要在各部门建立起一系列的设计管理工作小组,构成日常的设计管理网络,将设计管理的概念落实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这种网络必须有一种保证设计各方面{zd0}限度的交流和直截了当联系的机制,避免互不通气带来的麻须。工业设计人员协调了各种不同角色的关系,使企业内部达到和谐统一,各类人员各司其职,如技术人员按职能组织会产生有效的技术行为,管理人员按项目组织更可能同时满足成本计划上的要求,销售人员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产品使用反馈。这一实现的结果,将使工业设计人员从多方面实现信息的汇总,概括多种角色在其中提供的构思,设计出既满足消费者,又满足企业双重心理需求的产品。工业设计人员是企业各部门的粘合剂,是联系他们的桥梁。他使企业各部门的效用,大于他们的简单叠加.技术,管理人员是企业的硬人才,工业设计人员是企业软人才,谁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但工业设计人员,由于其历史的特殊性,更应使我们对其特别关注。
企业文化是支撑企业最本质的东西,而竞争的本质和{zg}层次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文化的人是一个愚蠢的人,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一台失控的狂乱飞转的机器。注重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塑造,为的是实现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的忠诚、品牌的认同、感性质量、品牌联想,这样既减少了企业的行销成本,又吸引了零售商、消费者。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的目标和宗旨,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规章制度以及他们的外在表现——企业形象。产品形象,是企业形象的代表,也是企业形象的基础。社会公众主要通过产品了解和认识企业的。企业也是依靠向社会提供性能优良,造型美观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环境形象,是企业的生产环境,销售环境,办公环境和企业的各种附属设施,反映企业的经济实力,管理水平和精神风貌,是企业向公众展示自己的窗口。产品形象贯穿于企业形象,并指导企业形象的其他组成部分。工业设计人员是产品形象的{dzz},是最了解产品的人,同时,也应是最了解企业的人,因为设计的所有产品必须符合企业的基本价值观,信念和原则。并且高层管理必须了解有关本单位的市场、产品、潜力、机会,以及问题的情况,从而进行企业决策与管理。而工业设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相对于企业的信息调研,是极富实际价值的。由此可见,DI 系统设计的理念中让设计主管进入企业高层,使企业由技术定向转向人文定向的观点有着其积极的实际意义。因此,企业设计的各方面是离不开工业设计人员的参与的,企业的管理决策也是离不可设计人员的参与的。. dolcn.com
工业设计与市场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市场是某种商品或某类商品的需求量,市场是买方与卖方的结合是商品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总和,市场是商品流通领域反映商品关系的总和。市场通常是由一群有不同欲望和需求的消费者所组成的 。市场是最冷酷的,谁漠视它的变化,是就会被无情地淘汰;但市场又是最热情的,谁{zx0}嗅到了即将到来的变化的“气息”,并做好了相应的准备,谁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无论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产品,其都是服务于市场,受市场所支配,受市场所制约的。市场决定了企业规模,市场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市场决定企业的管理,行销策略。市场竞争性决定了任何企业都只能不断努力,不断地进取,否则总有{yt}会被其他竞争者所取代。市场的微观环境,由企业、供应者、营销人员、顾客、竞争者和公众所构成。这些因素同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企业内在的动力源,是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宏观环境是指市场的系统风险,由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构成,是影响企业微观环境中所有行为者的大型社会力量。构成大型社会力量的各因素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对于企业既是威胁又是机会。市场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它决定企业进行的是否是适从的企业生产,有价值的企业生产。企业只有进行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充分了解,认识了市场,再对市场进行分析研究,实现并利用好市场的交换功能,价值实现功能、供给功能、反馈功能、调节功能、服务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随着工业设计的发展,企业正有被动市场细分到主动细分市场。市场细分的目的是从分割开的市场内,辨认企业营销的目标市场,为自己的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定位”,并以此实施适当的营销策略,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在生产力不太发达的时期,人们的需求只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人们只重视商品的实用性,而对商品的结构合理性,外观的新颖都不太追求。再加上企业的生产能力有限,只要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就能赚取高额的利润。因此,企业对于产品的设计也仅停留在比较原始的层面上。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需求产品的层次不断提高,且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必须改进产品的设计,工业设计也由此开始在企业内蓬勃发展起来。由于设计给企业带来的巨额商业利润,企业开始主动的进行设计,去引导消费的趋向。产品设计的个性化,使产品更具有针对性的面向具体的受众,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细分市场。也正是由于工业设计的介入,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的丰富多彩,使我们有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工业设计在市场细分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设计使企业适应市场,更使企业去引导市场。
结论
我们的企业要树立以工业设计为根本的企业新机制,对待产品、企业、市场要三位一体,不能对那一个方面漠不关心,要每一个方面都重视,要在重视技术,管理硬人才的基础上,大力的发挥工业设计师的软性作用。工业设计要有良好的粘合性,将产品、企业、市场,更协调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为社会创造技术性能的优良,内部结构合理,外观新颖,生产成本低,文化底蕴深厚的产品,为企业带去最丰厚的商业利润,并使市场更加繁荣,更加规范。因此,要做一个好的设计师一定要具备综合的能力,具体来说:
一、提升产品附加价值的能力
二、创意激发(优良的环境与思考空间)
三、智慧致胜(即使传统产品亦能颠覆产品逻辑)
四、产品思考回归原点(以“人”为诉求重点)
五、融入企业的文化与精神
六、展望未来,发展新产品
七、研发团队挑战极限,自我成长(企业必须重视专业力量、地位)
八、企业有系统订定目标及策略(研发团队能够明确了解)
九、增进国际观与语言能力
十、创造自有品牌的能力
只有培养大量这样的优秀的设计师,工业设计才会更加的繁荣,也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工业设计资料
工业设计是一门集艺术、技术、人文、社会等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这已是同行的共识。目前也一致公认,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是工业设计专业四年本科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单就产品造型设计本身来说,美观并不是其优劣的{wy}评判准则。因为造型本身效果的实现,受到材料、结构、工艺、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等等因素的制约。更何况产品总体上还有诸多经济性以及功能选择方面的宏观考虑。也就是说,产品造型是离不开诸多技术和经济因素的。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今天,片面强调培养造型能力而忽视相关技术课程的教学,可能会误导学生而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在今天大幅度减少四年教学总学时的总趋势下,如何用较少的学时有效地完成相关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确实是个值得斟酌的问题。
一、 国内工业设计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现在的大前提是,要求将四年总学时降低到2800学时左右。扣除政治思想课程、外语、体育等公共基础课超过四分之一的学时后,要综合考虑人文、技术和专业三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专业方向上的设计实践、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因此,真正能够得以保留下来的与技术相关的基础课程也就是高等数学、应用物理、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制图、人体工学、机电基础、材料工艺等几门课程。这里,与专业关系最密切、也最值得推敲的是计算机课程以及材料工艺、机电基础等技术课程。
国内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大体有两种背景:在综合性大学或以工科为主的高校中设置在机械工程院系中,以及在艺术类院校中设置在设计学院中。两类学校目前在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上的共同点是:由于认识到未来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重要性,对计算机教学普遍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对于材料工艺类技术课程,也普遍给予了重视。但就是这些共同点,两类学校在实施途径上的差异也很大。
二、摆正计算机课程的目标和位置
每个学校可以(也需要)根据自身的背景、条件和要求对课程的设置作出选择,并不要求千遍一律。但是基本的要求应该是共同的。目前的普遍倾向是计算机课程教学上安排的学时过多。其指导思想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国家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学生在四年学制年限内总的上机时数要求,另一方面也因为有些院校片面地认为,自己在艺术类师资队伍和教学能力上的欠缺,可以用计算机来弥补。他们认为,学生计算机的“高能”可以替代或弥补造型方面的“低能”。
笔者认为,应该正确理解教育部对上机总时数的要求。教育部对上机总时数的要求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以适应当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态势以及计算机技术对所有学科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适应这种要求的最终衡量标准,是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的高低。根据我们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经验,大量增加计算机教学课程及课内教学时数,并不一定是提高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好办法。适当减少课内学时,同时加强课堂教学的引导或许反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课堂教学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入门。真正精通某些应用软件决不是课堂教学所能直接达到的目标。在计算机二、三维设计应用软件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要希望通过在校的计算机能力培养使学生一辈子一劳永逸。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一种计算机应用软件本身远没有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和总结更多学习新的计算机软件的规律和方法来得重要。这是工业设计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应该看到,这也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与其他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在计算机使用能力培养上的差异所在。这是这类学生本身思维和情趣的特异性所决定的。
同时也要看到,学生计算机使用的“高能”{jd1}替代不了、弥补不了造型的“低能”。计算机的“高能”充其量只能做一个“熟练工”,一个为别人表达思想的“机器”。这就像编剧和导演构思好一切后,让一群“熟练工”去绘制一帧帧的动画一样;尽管社会也需要,但不应该是工业设计专业希望培养的。
所以,至少在主导思想上不能对计算机课程寄托不切实际的期望,不应该把计算机能力的作用过分夸大。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能力确实很重要,但它永远只是一个工具。根据我们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工业设计专业的计算机课程除了公共基础课内的“计算机基础”外,在教学计划中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只安排了两门技术基础课程和一门专业课程:它们分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Ⅰ”(二维),“计算机辅助设计Ⅱ”(三维)以及“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每门课程为3学分,均不超过60学时。实践表明,只要引导得当,可以保证毕业生基本掌握本专业需要的应用软件,包括Photoshop、CoreDraw、3D Max、Rhino以及ProE、Alias,并在需要时很快学习和掌握任何新的应用软件。 dolcn.com
三、材料和工艺课要有工业设计专业特色
材料和工艺课程要有工业设计专业自己的特色,这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不开设材料和工艺课程的院校可能已经没有了。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在这个问题上两类不同背景的院校差别非常大。问题是:艺术类院校背景的,不是开设了材料和工艺课程就万事大吉了;而机械院系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也不能生搬硬套普通机械类的相关课程。
目前,有几个艺术院校也出版了几种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材料和工艺课教材。但此类教材多数是根据机械类的相关课程“抄”过来的,虽然已经删掉了许多公式,但一方面内容仍过于庞杂,另一方面又缺乏一些有关材料性质的必要基础内容,在教学计划上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实际上不甚适合工业设计专业的要求。而机械院系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跟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因此,从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以及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甚至热工学等等一连串课程,学时多、内容多,主次不分,公式繁杂,学生负担过重,也不尽适合工业设计专业的情况。一句话,目前工业设计专业还缺少适合自己专业需要的材料和工艺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材。
工业设计专业的材料和工艺课的教学内容很值得商榷。什么是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这要从工业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出发。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材料和工艺课程应该将重点放在金属薄板和塑料以及它们的成型工艺上;同时,因为我们不开设材料力学课,需要在材料部分增加有关材料的力学性质的基础知识。这样,学生在毕业设计和以后的设计实践中,就具备了初步的材料和成型工艺知识;当他们感到知识不足时,他们也能够通过进一步查找资料、进一步学习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dolcn.com
目前国内工业设计专业材料和工艺课程遇到的一个大问题是没有合适的教材。国外是有些现成的好教材的。例如Jim Lesko著的《Industrial Design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John Wiley & Sons出版社,1998),内容选取恰当,繁简分明,图文并茂,显示出作者十分了解工业设计专业,富有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材料和工艺课程教学的经验。希望有关的跨院校教学协作和指导组织注意这一问题,直接组织选择和翻译国外同类教材(这是一种简捷的做法),或者组织国内同行们一起花点力气来讨论大纲并编写教材。当然,任何教材也不可能跟得上科学技术的{zx1}发展。即使有好教材,各校还是可以、也需要通过补充教材或者讲座等形式,给学生补上科技{zx1}发展动态这一课的。
在有条件的院校,金工实习已经普遍列入了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这对于学生了解最基本的金属加工知识(主要是机械加工知识,实际上以车工为主)、培养动手能力无疑是需要的。但是,金工实习课涉及的知识面毕竟有限。其实,材料和工艺课是最容易实现多媒体教学的;而且可以相信,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也一定是{zh0}的。目前,我们在这些课程中穿插了一些参观有关工厂的内容,应该说效果是不错的。通过参观,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牢固度有很大提高(例如塑料的注塑成型工艺),而且深度大为提高(例如注塑模具的抽芯)。这决不是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但是,参观工厂毕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附近不一定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工厂可以参观;合适的工厂有时又不大欢迎学生参观;时间和经济上也有限制;合适的工厂中在线加工的产品常常变化,不是永远适合教学参观等等。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不失为一种比较xx的教学方法。所以,也希望有跨院校的教学协作和指导组织在讨论大纲、编制教材的同时,担当起编制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的重任。目前先可以“调剂余缺”,调查和优选各院校现有的多媒体资源,通过一定的经济补偿手段广泛传播。我想,这方面可利用的现有资源应该是很多的,因为这些对于一般的机械工程专业已经不是新内容。通过合适的手段“征集”起来(包括从机械制造学科
“借用” 部分素材),就可以做到“八九不离十”;再针对缺口补充做一些摄录工作,就可以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多媒体教材。
目前,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的材料和工艺课,不仅是本专业的12门学位课程之一,更是本专业6门主干课程之一。在条件许可时都要安排学生到有关工厂参观的实践环节。材料和工艺课中,一般参观一个以金属薄板加工见长的机械类工厂和一个以注塑为主的塑料厂。
四、机电基础课的必要性以及对整个技术课程设置的认识
在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机械设计基础课的开设虽然已有相当年限了,但由工业设计教师自己任课的时间不长。而且,我们没有足够的学时来另外安排电工学或者电气基础之类的课程。之所以做出这种改变、由本专业教师来任课,是因为外系的机械设计基础和电工学任课教师对工业设计专业缺乏了解,对机电基础知识与设计的关系缺乏了解,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需要掌握什么缺乏理解;要让他们改变这三个“缺乏”,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问题的另一面是,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没有必要像机械工程专业那样,开设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电工学、甚至热工学等一系列课程。如果开设这么多课程,势必要砍掉许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学时。再说,我们的学生也承受不起这么繁重的技术课程学习任务。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去学习那么多的技术课程。我们认为,有了材料和工艺课,加上机电基础,就可以“以一当十”了。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后来在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的实践中需要其他有关的材料和机电知识时,学生们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做到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学习理解新的知识。依笔者之愚见,不少院校(多是机械背景的)开设了大量的技术课程,是否应该考虑压缩、兼并、删减某些课程,以便腾出更多些宝贵的学时在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主业”上呢?
对于机电基础课,我们也有参观制造企业的安排。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节省时间和金钱,我们也希望逐渐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工厂参观的实践部分。与材料工艺课一样,这里也存在缺乏合适教材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问题。
这里还涉及一个问题:许多艺术类院校至今并未开设机电基础课程。依笔者之见,对于工业设计专业而言,这是必须的基础知识;不仅如此,{zh0}增加一些有关能量(主要是热能,即热工和传热学)的基础知识、把这门课改成“机电能基础”。我们正在做这种转变的尝试。
这里还要引出另一个大话题:不管背景如何,工业设计毕竟是同一个专业。是否到了两类背景不同的院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形成基本同一的培养格局的时候?笔者认为,不管院校的背景如何,各院校的培养计划中也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在基本层面上应该有“同一性”。这里之所以不曾用“统一”、而是用“同一”这个词,意思是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各院校之间应该有多一半(50%以上或者更多一点)的共同之处。当然,这个“同一”是建立在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培养哪些能力的共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这里,笔者不想否认各校自己的发展历史,更不想否认各校已经存在的“流派”。但是,现在是不是到了应该强调一点同一性的时候了?目前相互之间“各自为政”、“南辕北辙”的情况难道是正常的吗?这不仅是个涉及工业设计专业技术课程设置的问题,整个专业的教学大纲也是这样。作为一个专业,工业设计应该有明确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应该比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上的文字更多一些,内容更具体一些。如果这样,这里提出的许多问题也许会比较好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