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放弃,不一样的选择_风雨同舟_新浪博客

据6月29日《华商报》报道,陕西洋县高三学生小非在今年高考时,没有做任何一道题,而且在所有考卷上都写下了“破釜沉舟,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不生则死”16个大字,然后签上自己的考号和姓名,他要用这种方式引起别人xx,以求有人能为自己投资做生意。

客观地说,小非的行为是一种个人情绪的宣泄,也是一种放弃的选择,只是这种选择附带了一些功利色彩,甚至还会使人联想到对高考制度的质疑。小非故意考零分的直接原因是自感升学无望,用他自己的话说:“学习成绩本身并不好,反正也考不上”。但小非的做法终究是不足取的,如此引人眼球的方法不免令人取笑。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考还在神圣光环的笼罩之下,尽管这种选拔机制遭人唾弃,但如今还没有找到一种更科学的选拔制度取代高考。小非可以选择放弃,但实在没有制造闹剧的必要,想学比尔.盖茨也并非如此简单。

自去年开始,高考弃考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究竟是什么导致考生弃考?根据调查,因高考无望,主动弃考者不足8%,而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达21.1%,因就业难而弃考者高达64.6%。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十分值得深思。

在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城市,一些考生开始崇拜洋高考,热衷于出国就读。这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尤其明显,不仅是上大学,送孩子出国读中学的也比比皆是。

大学生就业难是严峻的社会现实。无法否认,如今的就业已演变为父母、家族能调动的社会资源的竞争。在权势得不到应有约束的背景下,其他社会变革再跟不上,高考制度也越来越孤立。对平民家庭而言,求职难和大学学费的居高不下,投入和产出的经济账是必须计算的。

换一个角度看,若弃考不是被动而是主动的,也未必不是好事。诚然,人的智能结构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奢望每一个人都去上大学,高考也不应该是成才的“独木桥”。条条大路通罗马,看到学生放弃高考就忧心实在没必要,硬逼着学生去高考也是不理性的。我们也欣喜地发现,这一辈年轻人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思想也更加多元,他们说:“放弃了高考,但我并没有放弃人生。”

从根本上说,当下应从高考人数减少中看到教育不公和问题所在,而不是遮蔽和推卸应有的社会责任。如果教育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足够的人才,甚至导致大量优秀学生流失,说明教育的肌体已经存在问题,{wy}的选择就是改革自身。同时,还要xx被迫放弃高考者的命运,通过健全的社会机制和其它形式的教育培训,为他们的创业、成才提供空间和支持。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同样的放弃,不一样的选择_风雨同舟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