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波普”艺术与流行文化景观- 薛桜的日志- 网易博客

引用 “波普”艺术与流行文化景观

2010-06-30 23:55:48 阅读10 评论0 字号:

 

引用


作者:宋蒙 宋颂

“Pop art”是 “Popular art” 的简写,“波普”一词的原意为流行的后来又被称拓展为流行的或者大众的。“Popular”既是“通俗”的也是“流行”的。在现代西方艺术史上,还有一个艺术流派与“Popular”一词有着不解之缘无论从它的流派的名称还是从它的手法上都可以相当清楚地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那就是“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对于20世纪60 年代西方艺术来说具有典型意义。波普风格被认为是充分发展了的并且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发展并形成连贯的艺术,它终结了5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把自己的风格说成是绘画史的完结的狂妄自信。波普艺术以及其所包含的意义为西方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波普艺术的出现与西方20世纪先锋派运动的兴起有关,先锋派运动不是一个能在时间上清楚界定的运动,它延续了很长一段时期。在{dy}次世界大战前后衰落和停滞的艺术运动到50年代又开始了复兴。早期的先锋派艺术家们如康定斯基受到传统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精神净化论的影响颇深,他们的艺术大多流露出一种哲学式的思考。60年代的新先锋派以他们的艺术作品为武器对传统的艺术概念发起了战役。抽象表现主义和无定型艺术那极为简约化和抽象化的风格对波普艺术是一个挑战,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的直接反对者波普艺术必须要找到一条新路来解决艺术向抽象化发展所可能造成的发展上的绝境,所以波普的具象化特征从一开始就非常明显。“波普艺术在三个方面向抽象派提出了,或者看上去似乎提出了挑战:一,波普艺术是具象的,而抽象表现派绝大部分是抽象的;二,波普艺术比抽象表现派更新颖;三,波普艺术比抽象表现派更“美国式”。1)对于艺术史家而言,波普艺术就是对地理上和纯时间上分界的注解。达达主义对现成品的熟练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波普主义的艺术家们。

一、

波普艺术(Pop Art)这个名称最早的使用者是英国评论家劳伦斯·艾洛维(Lawrence Alloway),他在1958年2月的《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上发表的名为《艺术与大众媒体》的文章,首次使用了“Pop Art”一词。波普艺术的主要发展阶段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但是在1950年代一些艺术家们就在进行着类似的艺术实验,他们主要在思考欧洲达达主义对艺术提出的疑问,如达达主义和达达精神的{lx}杜尚即主张消解艺术与生活的边界。

1)1950年代美国的波普先驱

新达达主义是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之间的桥梁,这个名称的出现是在1958年1月的《艺术新闻》(Art News)杂志上,主要用在评价劳森伯格和约翰斯的作品。劳森伯格是一位美国的先锋艺术家,有时他也被认为是新达达主义的艺术家。劳森伯格和约翰斯作画的风格与抽象表现主义一样偏爱巨大的尺寸,但是却对抽象表现主义的超越日常生活的做法不太赞同。劳森伯格在代表作《花体字母》中将一只山羊标本穿在一个废旧的轮胎中这是他向拼接组合绘画发展的标志;各种废弃的物品粘贴固定在画布上组合成艺术家的作品,这就是他所说的要在艺术和生活的间隙当中进行创作的成果。在他称为“合成绘画”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废弃物的原料,热衷于选取城市的废弃物为原材料修饰或者不加修饰地直接入画这一作法来源于达达主义杜尚的现成品艺术概念。

从柏拉图开始的模仿理念世界的非真实的艺术观念也在波普的冲击下逐渐瓦解,这一挑战始源于劳森伯格的《床》。劳森伯格把一张真实世界的床带进了美术馆,这件极富争议的作品更能够表达艺术家对艺术传统的反抗与叛逆。约翰斯不同于劳森伯格,他要求自己的化作保持精心修饰的模样,主张严肃对待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在他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那种先锋派艺术家常有狂热。他采用一些极为平常的事物和形象作为作品的主题。如他的《星条旗》系列。他将人们最为熟悉的视觉形象处理得让人们无法再忽视它的存在。正如劳森伯格所说的,绘画是艺术也是生活,两者都不是做出来的东西,而他所要做的正处在两者之间。拼贴、现成的废弃物与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视觉图像不加修饰地叠加在一起,波普精神就这样诞生了。

2)1960年代的英国波普艺术

如果将波普艺术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方面的话,那么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劳森伯格和约翰斯就是波普运动的先驱,而狭义的波普则当以1952年于英国伦敦组织成立的“当代艺术研究会”为界限而定了。狭义的波普由{dy}件波普艺术的作品——1956年汉密尔顿所作的《是什么是今天的家庭如此非凡,如此有魅力?》的问世为标志。同年,当代艺术研究会在伦敦的怀特查佩尔艺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这就是明天”的艺术展,汉密尔顿那件带有预言性质的作品正式展出。展览举办者的目的是预示一种潮流即将到来,受美国通俗文化影响下的能改造先锋派艺术过于边缘化特性的通俗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轰轰烈烈地把最平常的现代都市生活带进了博物馆、展览馆和画廊。画面中在堆满了耐用消费品的房间的中央站立着一个xx的大力士,他手上拿着一只其大xx的棒棒糖,上面有标记着商标图案的字母:“POP”。该词既是英文单词lollipop(棒棒糖)的词尾,又可以看作是表示“流行的、时髦的”单词(popular)的缩写。整个画面中充斥着日用消费品以及影响着人们的广告、商标、传媒,人物在表情里显露出炫耀、自负和虚无的精神生活。汉密尔顿竭力将他所生活的视觉世界里一切具有代表性的图像搬上画面,于色彩和具象中营造出一种专属于波普的通俗风格。1957年,他为波普艺术的风格作了xx的注解,认为“波普”应当具有以下这些方面的特征:通俗的(为广大观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可消费的(容易忘记的)、低廉的、大批量生产的、年轻的(面向青年人的)、妙趣诙谐的Witty 、性感的Sexy 、诡秘狡诈的、有魅力的、大生意的。这11个方面的内容全面宣告波普时代的来临,为这种新艺术的发展建立起了一个共同的基础。汉密尔顿的口号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才形成的,在他那看似肤浅的口号是一种后现代主义风格的隐喻,它宣告着通俗文化的繁盛,预示着流行文化时代即将到来。而他的作品就如同麦克卢汉的预言一样,在展示着一种时代发展的趋势。波普艺术在商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符合波普提出的口号的确是“大生意”。当达达主义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什么都是艺术”的口号时,他们的目的旨在艺术中xx雅俗之分,而将现成品当作艺术品呈现在世人面前时,他们的目的是想要重新创造出一种平等、自由和民主的理想和状态。在这层意义上波普继承了达达的愿望,并用自己的方式巧妙地改造了一下。与美国波普艺术相比较而言,英国的波普艺术所独具有的特性至少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政治意识、xx倾向以及淡淡的伤感。这三方面的特点导致英国波普在艺术的严肃性上要更旗帜鲜明些,艺术家们对政治、xx以及伤感的色彩的强调决定了他们无法迎合新兴消费群体的追求新奇和流行的大众口味,于是英国的波普艺术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就无法与大洋彼岸的美国同行们相提并论。

3)大获商业成功的美国波普艺术

美国的社会形态无疑是波普艺术创造力的来源,相比较于英国的波普艺术家而言,美国的艺术家们强调更为实用化、更具商业性的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波普艺术家很多人都成为了社会活动家,得以将他们的艺术理念付诸实践,他们还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差距努力减至最小。比如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最典型的风格就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寻常物件放大很多倍后加以修饰转化为艺术品。食品是奥登伯格绘画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因为他认为没有比美国的快餐文化更平凡、更乏味更符合波普所要表达的意味。而他的另一个成就在雕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也是最重要的波普立体艺术家,所创作的内容包括:木制衣夹、剪刀、消防水龙头、棒球棍等。诸如此类的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物件被放大几百倍竖立在城市广场和中心。物体尺寸的大小变化决定着人与物体间的内在关系的变化,巨大的“小事物”改变了人们对它的审视方式,物品的意义与内涵相继发生了转变。对象体积上的扩大,使得原本俯视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象的变化造成审美主体对对象产生了康德曾论述过的崇高感。器物成为了只能远观和敬畏的对象,实用性消失了,雕塑品成功地将消费品融入了公众立体艺术,物品转瞬间占据着公众雕塑的中心位置,成为了新一代的受人膜拜的“神”,于是实用与艺术间界限的消失。这一特点是波普艺术对人们以往观念的一次大冲击,特别是对艺术的认识方面。雕塑使奥登伯格他的个人创作成为公众艺术,使得波普艺术能够在公开的场合里展示自己,在公众的生活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甚至成为了美国文化的标志。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是美国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这位xx的艺术家在成名之前从事的并非是传统艺术,而是商业插图。1962年他以作品《金贝尔汤料罐》和《布利洛肥皂盒》一举成名。随后沃霍尔的创造天赋得到了极大地发挥,接连创作了《二百一十个可口可乐瓶》、《彩色的玛丽莲·梦露》、《杰奎龄·肯尼迪》等。沃霍尔从商业艺术到“高级艺术”的转变十分合乎情理。观察沃霍尔的作品会发现它常常是一种乏味的、单调的图像的重复。他所选取的图像都是典型的地道美国文化产物,表现出美国生活对艺术的影响;同时重复的图像突出了事物的单调行和平凡性,符合“短暂的”波普式趣味,观众无需对每一个图像花费太多的时间,因为每一个都是对前者的重复。沃霍尔所做的是要消解艺术作为高雅象征的传统,他要做的就是将现代艺术的商业化彻底展示给人们。他公开宣称自己是一部工业机器,靠印刷、复制和再生产出新颖但是廉价的物品,他是在生产出各种工业制品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绘画。他试图通过这样的做法来xx商业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大众与精英之间的界限。沃霍尔本人对大众传媒的态度是积极的,他认为他所作的是为了作品利用并重复传媒,在他眼里传媒甚至就是一种艺术。“沃霍尔的创作题材已经清楚显示了其艺术的主要内容,即消费社会、大众文化和传播媒介的产物,它们正相对应的是战后美国社会的三个主要特征: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和个人崇拜”。2)

对于波普艺术的评价通常是从艺术史的层面来分析,但是波普所包含的意义远远超越了传统艺术的社会功用。它借助艺术的表现形式将一种观念性的图式延展到整个社会层面,从而使一种原本属于小众的艺术转化成为被大众所接受的流行艺术。在这层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波普{dy}次将精英式的艺术转化成为了通俗的流行文化,艺术{dy}次成为流行文化的内在动力。

1),赢得了市场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波普艺术因其商业商业化和大众化的特征及通俗化的内容而迅速赢得了消费市场。在战后兴起的所有艺术风格中波普艺术尤其是美国波普艺术与产生它的社会环境最相适应。在波普现象出现之前,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由于长期受到古典主义、精英意识的影响,强调艺术的高雅性。市场一直被看作是干扰艺术自律性的他律因素,因而市场是不能被艺术和艺术家们所接受的,即使一直存在的“赞助人制度”也被严格地划分了不同的类型:为普通人服务的艺术品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艺术家所接受的赞助形式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少数人包括贵族和上流社会才可能是艺术品的拥有者。由于波普艺术的出现,艺术收藏史上{dy}次正式对艺术的受众或收藏者放开了限制,依靠技术上的创新和具象化的表达成功地将普通大众拉入接受者的行列,迅速将自己融入到市场和消费社会的环境中,艺术与市场{dy}次大规模地结合在一起。波普不拒斥商业与市场xx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艺术品变为商品和消费品。但是这样的结合和改变并未造成艺术本质的蜕变,证明了艺术如果走商业化的道路无损于其本质上的完善,市场呼唤艺术,艺术也接受了市场。

2),更为贴近日常生活。

波普艺术通常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的寻常之物为题材,在创作中体现出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特征。二战后欧美的城市流行文化促成了波普艺术的发展。波普艺术的浓重都市文化气息从题材与创作方法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寻常物件:衣夹、快餐食品、流行款式的时髦家用电器比如吸尘器、录音机,大众偶像明星,流行乐xx,当时的政治核心人物、话题,诸如此类明显带有美国风格的事物都成为波普艺术的主要标志,虽然波普艺术的题材五花八门但是归结到一点它们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被波普选用为题材的事物都是当时最为热门的、大家竞相追逐的新鲜事物,就是都市流行事物。波普将寻常的易逝事物永恒化,永远地定格在艺术之中,反映出都市流行文化对波普的影响。

3),利用传媒、依靠复制技术进行创作。

波普艺术家在创作方法上也实现了一个突破,拼贴、网眼印刷、装置设计、批量复制都与传统的绘画创作方法截然不同,工业“制作”与艺术“创作”在波普艺术的推动下融为一体,因此波普艺术又被称为工业艺术。除了创作方法上的突变之外波普艺术还表现出对于传媒的兴趣。传媒与波普的商业性方式有关,甚至可以认为某些波普艺术家将商业营销的观念引入了艺术领域,最突出的例子是沃霍尔,他不拒绝一切传媒通过传媒将波普式的生活充分暴露在公众的目光之中。复制意在解构掉艺术的独特性和原作意识,这种观念的产生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呼应。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西方哲学研究发生语言学转向,后现代主义思想逐渐形成。福柯、鲍德里亚、哈贝马斯、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大师相继提出旨在颠覆和取代现代主义的理论见解。现代艺术的发展体现出后工业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1960年代兴起的波普艺术揭示了时代的这一发展趋势。德国的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Josef Beugs)认为达达主义和现成品艺术所反对的仅仅是针对美术馆为代表的艺术体制和美学标准,虽然颠覆了西方的美学传统,但是还没有深入到对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批判上。波普艺术正处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关键之上,它以艺术为工具向人们展现出后工业社会里的生存状况,工业制造与商业传播这两大特征通过波普艺术彰显出来。

4),挑战传统的艺术定义。

波普艺术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推动了艺术流行化的发展,通过商业途径波普激发出大众的参与热情,为达到其目的,波普艺术将主体、媒介与商业结合起来,形成了一股从艺术领域吹向生活领域的流行之风。从杜尚开始,艺术家就不再以脱离群众的形象出现,他们甚至提出“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口号,而波普将落实大众的文化权利放在首要的位置。一方面批评艺术只为少数人服务的传统,另一方面讽刺后工业时代早期商业化带来的肤浅和庸俗。波普艺术转变了普通大众对艺术所持的态度,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艺术的定义,后工业社会里艺术类型得到新的发展,继续沿用艺术的传统定义不再能解释一切艺术现象。罗森奎斯特的广告拼贴风格表现出后现代主义艺术对商业的欢迎态度,他认为商业广告是社会的基础之一,人们生活于由广告组成的世界中,应当适应商业广告中的视觉膨胀。广告的意象手法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引起人们的激动。绘画可以以同样的方式产生比广告更激动人心的效果。重复性、商业性和机械性在波普艺术家的阵营里得到了统一,他们用这些与过去划清界限。这就是波普艺术的历史意义——对艺术的传统定义提出挑战。波普艺术就是一个信号,它是后现代主义颠覆运动的先锋力量。

始于本雅明的对艺术前途与命运的忧虑在波普艺术那里突然实现了一个意外的转折,波普大力推动艺术与商业、工业的结合,艺术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展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对艺术命运的反思是对艺术终结论的回应,作为现代美学的一个主要命题,艺术终结的问题由来已久。黑格尔那当年就曾直言由于艺术自身的不完善,艺术终将会被宗教和哲学所取代。西方现代艺术的概念形成于18世纪中期,可以说是现代性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化。由于传媒的介入,参与者或者受众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边缘艺术与主流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不停地相互作用甚至换位,主流与边缘的区别体现在公众的接受程度上,传媒促使公众注意力不断地发生转移,于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最为大多数人所熟悉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就成为流行的标志,潮流化在信息不断地传递的过程中才能生成。不同的艺术类型中体现出流行的趋势,形成一股阶段性的潮流的现象与文化的特性有关。随着人自身发展需求的多元化,艺术会相应地朝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即使是{zx0}锋的艺术观念也能借助于大众传媒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广泛传播。最边缘的可以变成最中心的,或者未来的中心。当前卫艺术成为一种时髦的消费品时,它就由边缘状态进入到中心话语圈。占少数的、弱势的群体能够通过特定的途径和手段申张自己的文化权利,任何边缘的、崭新的艺术形式在整个体制的支持下都将拥有能够使自己得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的一种体制就是后工业社会里的文化产业制度,它将传统的社会形式定义为纯粹的商业社会和消费社会,紧紧抓住商业和消费两个方面来理解。商业和消费靠满足新奇性的要求为立足点,而新奇性的要求则需要利用艺术的创造性来满足。

注释:
1、《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史密斯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页。
2、《超越现代主义——安迪沃霍尔的意义[一]》,耿幼壮,《美术观察》,2000年第3期。

(宋蒙 宋颂 学者 北京)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引用“波普”艺术与流行文化景观- 薛桜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