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人居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具象表达_感悟人生_新浪博客

 

 

——访世界xx城市设计建筑专家、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

 

    日前,在澳门举办的亚澳论坛“变局中的突破:城市发展新思维”研讨会上,人民论坛记者采访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新一代“岭南建筑学派”领军人物、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院士。

 

        中国馆:力争将可持续发展与人居文明给予形象化的表现

    人民论坛记者:环境与能源问题是摆在所有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课题。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社会有着碳减排的庄严承诺。您作为世博会中国馆的总设计师,在中国馆的设计理念方面,在以多种中国元素诠释中华悠久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如何体现出节能环保的现代设计理念?

    何镜堂:作为世博会主办国建设的最重要展馆之一,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核心展示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梦想。为此,在环境与能源问题方面,中国馆在设计上采取一套完整的环保与节能策略体系,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dy},在规划和群体整合层面,中国馆力争实现靠近世博轴,使中国馆与世博主题馆部分设备资源能够形成共享与协调。第二,在建筑形体的设计层面,力争实现单体建筑自身的减排降耗。国家馆造型层层出挑,在夏季,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地区馆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为地区馆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通风;地区馆屋顶“中国馆园”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这些措施将使中国馆比国家要求进一步节能近10%。第三,在建筑表皮技术层面,充分考虑环境能源新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比如,所有的窗户都是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国家馆屋顶上还使用大量的太阳能板,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第四,在景观设计层面,加入循环自洁要素。在国家馆屋顶上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在地区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引入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的自洁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为城市局部环境提供生态化的景观。

这座中国馆,是建筑设计师对中国化的可持续发展与人居文明给予形象化的表现。

 

             澳大横琴校区:将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力作

    人民论坛记者: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将成为您的另一部重头力作,在其规划设计上,您是如何实践节能环保的理念的?

    何镜堂: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规划设计已在横琴岛上付诸实践,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它的设计将成为以最简约技术手段维持生态的工程范例,打造一个现代生态城市风格的国际化校园,从而为澳门带来无限绿色产业商机。横琴校区充分体现了“建筑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创作理念,是我们对现代建筑创作如何与环境、与自然、与人文融合和协调发展进行艰辛探索的结晶。

    创新,是建筑的灵魂。现代建筑的创造者要有超越前人的勇气和激情,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新技术,反映时代精神,增强原创能力,发展建筑文化。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功能上如何以人为本满足使用需求;文化上如何承前启后表达建筑的内涵和文化品位;技术上如何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创造出节能、环保的人居空间,都是建筑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规划设计作为“建筑三性”理念的成功实践之作,在各方面都体现着时代的精神与特征,尤其在建筑的节能环保与智能化设计方面,校区的总体布局有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有利于绿色环境的建造,各项技术都达到很高水平。

如新校区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采用了新型墙体材料和高保温材料。建筑门窗,采用了中空玻璃、低辐射玻璃。在给水系统上,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项发明技术,使供水系统更加安全、可靠、节能、卫生。此外,太阳能、污水、雨水、排风系统的余热、空调冷凝水的余热、空调废热、过渡季节新风等各类资源都被充分利用与回收。

 

城市转型期间的城市建筑设计理念

    人民论坛记者:请您以澳门为例,谈谈城市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期间,在城市建筑的风格和设计上应采取什么样的理念?

    何镜堂:城市的现代文明,就城市建筑面言,既要体现城市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底蕴和内涵,又要体现节能、环保、绿色、宜居和可持续发展。

    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哪个地方抄袭来的。澳门有一百多年葡国殖民地历史,葡国文化与中国岭南文化相互交融给予澳门诸多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赋予了澳门独特的个性。澳门的建筑风格应该是南欧风情与岭南情调的有机结合。我认为,要保留原来的风情。一个城市割断历史就没根基,应尽可能地把传统保留下来。反过来一个城市只抱着固有的东西不放、不去创新,就不会有生命力、不会有发展。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和发展。

    澳门老区里面,有很多一、二类历史文物保护级别的建筑,在城市发展中,其外型应该保留,而内部功能则可以xx改变。澳门整个城市片区的构架也是不能动,政府规划建筑部门应详细研究调查分类,对老区拿出特别的对策。

    在城市建设中,要将城市先前的传统与现在的新材料、新技术以及现代人的审美观点结合起,在传承和延伸原有的城市风情和特色基础上,实现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

 

以低碳建筑助力碳减排承诺

    人民论坛记者:对于国内建筑的节能环保的问题,有数据统计建筑业带来的能耗和碳排放占30%左右,据预估到2020年将达到50%。对于中国对国际社会碳减排的承诺,您认为建筑业面临怎样的挑战,该怎样应对?

    何镜堂:一个城市要给人一种高质量的精神享受,这不是以GDP,也不是以具体拥有多少绿地来衡量的,而是要给人以健康而有文化内涵的精神愉悦。如巴黎,它的GDP并不{lx1},但却成为人们向往的文化发源城市之一。

    绿色环保建筑建筑应该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从大的方面应体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我国地少人多,水源缺乏,不可再生资源呈现过度开发。因此,城市建筑必须以最小的物质消耗解决{zd0}的资源问题,尽可能做到小排放甚至零排放,大力发展物质再生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大家比较集中谈的是节能。建筑业在节能省电方面:要采用低能耗的设施、设备、介质和低能耗的墙体建筑材料,提倡废旧材料再利用,用各种途径使产品可以循环利用;采用低能耗或可再生能源产品。我们应该致力于开发可再生能源产品,并大面积推广利用,尽可能不用以石油和煤碳为原料的产品,进而实现低排放。可再生能源产品可能{dy}次投资很多,但省去了电能的持续性消耗。我们核算成本要提倡以“使用全周期”为衡量标准。

    人民论坛记者:作为建筑设计大师,您怎样面对建筑的节能原材料的高成本问题?

    何镜堂: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方面,我们与国外有一定差距,面临很大挑战。但我们的理念和水平并不比国外差,我们可以设计出来,但事实上很难做到。国外的建筑新材料成本奇高,使我们难以采用;而国内生产加工的水平和国外又有很大差距。

    因此,我更提倡用“适宜”的技术。如高科技材料解决节能问题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依我们现有的国情,所有的建筑材料都采用高科技是不现实的。

    作为建筑设计师,我更强调,用更有智慧的设计来解决环保成本问题。

    ——利用建筑自身的通风、采光、遮阳等被动式节能技术,实现无成本,比如中国馆的架空式造型设计。

    ——采用材料循环利用实现低成本。

    ——灵活运用建筑的朝向,因地制宜地解决不同地区的建筑节能问题。

    ——采用适宜的技术、方便低成本的当地材料和再生材料,同样可以达到节能环保。

    我们还应该强调,要大力发展环保建筑材料的自主创新、技术研发、人才教育培养等,依我们国家的整体发展势头,xx可以打入世界前列,正如家电业的发展历史一样。我们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掌握核心技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过去,我们国家的重要建筑都是外国人设计的,如鸟巢、国家大剧院、水立方等。经过最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我们把外国好的设计理念、材料引进来,慢慢差距缩小了。如上海世博园的中国馆,民族的风骨、志气、自强、自立全都蕴含在里面。

    人民论坛记者:我国最近几年对绿色环保建筑非常重视,曾出台了《节能法》、《绿色施工导则》和《民用建筑系列条例》等,从法律和法规的层面将建筑节能环保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有些建筑师反映其环保设计依法依规,但在付诸实践中往往被建筑商“打折”。

    何镜堂:从法理上,必须依法管理建筑市场,光靠人的自觉是不行的。在实践中,那些限定性的、强制性的法规,执行的就很好;相反,那些有弹性的、在操作层面界定不清的法律法规,往往就会遭遇打折“执行”——被建筑商以弹性的下限来执行。我们的法律法规在实践中也在不断完善,尽可能地杜绝一些人钻空子。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于环保建筑方面采用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值得我们借鉴。

 

    {zh1},何镜堂院士颇有激情地谈道,建筑承载着人类的文化记忆,也推动着人类对更高精神的追求。作为生活在当代中国的建筑师,肩负着继承与创新的重任,这既是一份压力,更是一份荣耀,唯有尊重自然、尊重传统、领悟时代、开拓创新,才能提升自信与核心竞争力,不辱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师的使命。

    我们对大师的下一部力作翘首以待!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人居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具象表达_感悟人生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