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原始股害惨深圳投资客 十几万买一堆废纸_北京华泰证券_新浪博客

  深圳商报记者 黄青山 实习生 何可人

  “这些原始股交给你了,我恐怕等不到xx的日子了。”76岁的罗二招老太太疾病缠身,每天躺在床上叹息。这是她最近常常要对儿子黄先生重复的话。昨天深圳福田市民黄先生拿着母亲名下的一叠所谓原始股,向记者讲述了二十年前起源于珠海的一个“借水还油”的神话和受害者漫长的煎熬。

  黄先生向记者呈上了母亲罗二招1992年6月购买的所谓“原始股”。票面上写着:珠海经济特区西部华侨住宅建设公司1992年度第二期住宅建设集资券托管单,共有5张,总金额共10万元,托管期十年。在最初三年还得到了利息,此后就没有任何回报。近几年黄先生多次到原公司交涉无果,而公司周边的内幕人士则游说,可以按10兑1元的比例收购他母亲的债券。

  1“借你一杯水,还你一桶油”

  记者向深圳多位投资人了解到这批“原始股”的来龙去脉,并查阅当年珠海特区报和深圳商报等媒体报道得到了证实。珠海西部华侨住宅建设公司在1991年、1992年两年向社会公开发行了两期集资券,共集资4.8亿元人民币。集资公告写着,由珠海经济特区三灶管理区(现成为金湾区)担保,并加盖了三灶管理区政府印章。集资券背面“注意事项”中标明:“期限五年,实行保本保息,赢利分红,年息8%,分红利7%,每年计提一次”等等。而且当时还盛传该公司正准备上市,上市后这些债券将自动转化为原始股。

  黄先生说,当时是原始股火热的年份,深圳许多居民都提着大包小包的现款到珠海买西部华侨住宅的“原始股”。黄先生的母亲是家庭主妇,拿出家中多年积蓄,还有亲友借款,奔赴珠海买了面值15万元的集资券。

  黄先生回忆起当时陪母亲到珠海申购的情景。珠海三灶区的街面到处悬挂着“今天借你一杯水,明天还你一桶油”的横幅标语。公告号召各阶层人士购集资券,支援珠海建设。投资者涉及深圳、广州和珠三角地区,人数以近十万计,当时珠海的公务员人人都得买。据当年参与发行债券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在政府担保的效应带动下,珠海其他企业纷纷效仿,发行了多个集资券或原始股,保守估计集资额达20亿。

  据知情人介绍,如今集资券已超过xx期十余年,仍有40%没有归还,成为涉及人数多金额大的一场诚信危机。原始股危机使数以千计的家庭跌入投资巨亏和精神痛苦。经历了二十年的等待和煎熬,相当多的投资者从黑发人熬成了白发人,更有不少高龄投资者则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2“原始股”受害者深圳最多

  像黄先生母亲这样的受害者为数众多。昨天又有三位受害者和黄先生结伴来到记者办公室,讲述他们的辛酸经历。62岁的顾先生18年前是深圳一家集团办公室主任,他回忆说自己代表公司同事前后三次前往珠海,购买了上百万集资券。第三次还因为现金数量巨大,派出所派出民警陪同前往。顾先生的朋友赖律师个人购买了15万集资券,昨天也委托他向记者申诉。当年在广东信托投资公司工作的罗大姐如今已经退休,她本人购买了西部华侨4万元集资券,而她经手帮同事购买的债券总数在200万元以上。

  罗大姐说她的一个朋友陈女士当年向同事、亲戚借款,倾其所有购买了十几万的债券,可是这些年来发财梦落空,当年借款的同事、亲戚纷纷找陈女士退券要钱。如今陈女士已经年近八十,行动不便,晚景非常凄惨。还有一位西乡共乐村的姚书记,当时他组织十几名村民集体购买了二十多万集资券,也全部打了水漂,70多岁的老人实在无力xxxx,也无颜面对村民乡亲。黄先生说类似的事例数不胜数。

  深圳人当年购进了多少珠海的“原始股”?这一直是一个谜。根据深圳商报2002年1月17日见报的报道,当时深圳商报记者亲赴珠海,采访了珠海市清理集资办负责人。据该负责人介绍,深圳投资客成为当年珠海“原始股”主要持有者。1992年1至4月,珠海市批准设立的股份公司20家,总股本金为40多亿元。加上在此之前批准成立的股份公司,当时珠海已成立48家股份公司。由此推断,珠海个人自然股应在20亿元左右。再考虑发行债券炒作因素,珠海民间流通的“原始股”及债券本金总量不会低于30亿元。据一位当年参与债券发行的工作人员估算,深圳人吃进珠海“原始股”的数量大致占珠海发行“原始股”5成以上。以此计算深圳人购买的珠海“原始股”及集资券大致在15亿元左右。

  3 十几万买回一堆废纸

  说到10年前的珠海集资潮,已从深圳市某证券公司退休的宋女士颇多感慨,1992年花十多万买回来的原始股和集资债,如今都变成了一堆废纸。而据宋女士说,出于隐私考虑,深圳有很多大金额的投资客并不愿透露名字,他们有太多的无奈。据她了解,她有一位朋友投资了五十多万西部华侨债券,但并不愿参与申诉活动。

  在深圳上梅林一套简陋的公司宿舍里,记者惊讶地发现,宋女士还持有珠海经济特区西部华侨住宅建设公司的3万元集资券和珠海其他多种“原始股”。包括{zd0}的一笔8万元全部投在了珠海东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股上。“如果这些年十多万用来购房,都翻了几番,我也不用住这个地方了。”宋女士如是说。

  “只有粤电力一家电力公司上市,我错买成东部电力了,就是东大集团。”宋女士夫妇告诉记者,“退休后每月收入只有1000块,所以希望能讨回损失,拿回一点是一点。”

  宋女士无奈地对记者说,多次打听东大集团都没有消息。西部华侨公司五年前还能联系上,但对方始终说没有偿还能力。至于东大集团的内部股,她回忆说:“当时珠海政府准备把发行过股票的公司‘公开托管’,很多在深圳尝到原始股甜头的投资者都跑去买,因为‘公开托管’就是上市就是赚钱嘛。谁知道珠海所说的‘公开托管’不过就是登个记管一管。”

  4 深圳投资客苦苦追讨

  原在深圳建筑机械动力总公司上班的梁先生向记者回忆,当年购买集资券的场面太疯狂了,令人后怕。珠海的小旅馆走廊里都住满了怀揣巨额现金前来购买原始股和集资券的外乡人。18%的利息对当时生活清贫的职工们诱惑巨大。他所在的动力总公司约三十几个人,每人投资几千或几万元不等,总共集资款约35万元左右。按照协议,他们在1993、1994、1995年先后委托代表到西部华侨房地产建设公司领取了利息,但是之后再也没有下文。

  1999年10月,梁先生和几名投资人再次来到珠海要求华侨地产按协议分红,但是公司人员以各种借口翻脸不认账,还找来公安和治安队员与代表对峙,大家情绪激动,情况非常紧张。随后代表们决定到珠海市信访办投诉协助处理,{zh1}区政府出面派有关领导表示歉意,给每人先付2000元解燃眉之急,并在办公室现场当全体人员的面立字为据。公司许诺积极落实资金,几个月内解决问题。2000年春节过后,满怀希望的职工们再次通过电话与华侨地产的工作人员联系,得到的回复却是一拖再拖。梁先生说,几万块对于有些人来说也许就是一趟旅游的钱,可是他们这些老职工单位效益不好,不少人已下岗,很多人当年更是拿出养老金、小孩读书钱买集资券。这些血汗钱被“套”了十多年,无奈和痛楚却无处诉说。

  罗大姐是1992年购买的集资券,1993年时她前往珠海与西部华侨交涉,要求退钱。公司接待人员向她展示了在建的商品住宅,说钱不能退,只能补差价购买一套17万元的70平方米住宅。罗大姐到现场看了全是没有完工的在建楼,不敢答应。去年罗大姐再次前往珠海,看到这些商品住宅已经成了乱糟糟的烂尾楼。

  5 发债公司留下烂摊子

  西部华侨债券成为珠海西部梦的残留记忆。西部华侨住宅建设公司位于离珠海市区四十公里的三灶海华新村。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它曾拥有一个热得发烫的名字——“西区”,当年的创业者也曾将它命名为“金海岸”。当年珠海的主流媒体称,“三年后金海岸的工业产值将达到20亿元,10至20年后珠海西区将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国际大港口。”

  珠海西部华侨当时发债向外公布的用途是开发房地产,并且在西部海滨拥有大量的建设用地。公司初期拿出大约4个亿在三灶买了60万平方米的土地。深圳投资者当年还到现场看到填海开发的壮观场面,现场插着红旗,挖掘机吊机日夜施工。但这样的态势并没有维持多久,在集资款到位后,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反而每况愈下。后来是在建的楼盘烂尾了,待建的地块转卖了,公司成了一个烂摊子。

  据西部华侨债券投资人王政在金湾区政府网站申诉时透露,由政府担保的西部华侨集资券,其所在公司总经理在1998年就因贪污被拘留;1999年该公司“有9人留守,连发工资都靠xx,总经理被抓后,投资账册就被封存了,会计也另谋生路。封账后没人来查过,有没有投资者的花名册说不清楚”。随后公司负责人又更换为叶某,带领几个人留守公司。政府换了几届,各地投资者来访不断、来电询问更多,甚至每届的珠海市人代会就“xx”问题提出议案,至今没有结果。

  深圳鹏晖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清平表示,珠海西部华侨建设集资券的性质属债券,其债权关系应当受到保护,持有人的财产权和收益权应受到保护。根据相关规定,发债公司必须按承诺保证xx投资者本金和利息。至于分红则可视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协商。如发行债券的企业运营困难无法偿还本金时,名义担保方或实际担保方则应承担相应兑付责任。考虑到深圳的投资者分布零散,在维权上属弱势群体,建议投资者可共同协商,共同委托律师通过法律途径xxx款。

  珠三角创新研究院院长邓耀庆研究员表示,在二十年前的特区大开发时期,在法规不健全、评估及认证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道德风险会无限放大,两者都可能损害到投资者的利益。邓耀庆表示,早期的中国企业债券有着明显的政府干预色彩,并不是真正的公司债券。有些发行债券的企业并不具备良好的经营能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

  6 西部华侨债券成为申诉热点

  记者多方与珠海市主管部门联系,但均没有得到直接和明确的回复。金湾区人民政府网站成了记者了解西部华侨债券的{zx1}动态的{wy}官方信息渠道。在该网站上今年半年间有7条华侨债券及其他原始股的投诉,投诉人普遍认为这些原始股的发行招募当时是政府主导或政府批准的企业行为,因而政府有责任帮助解决这些遗留问题。而政府方面对这些网上投诉的答复是,企业债券是企业行为,投诉人应与企业直接联系协商解决。而在发债企业破产或接近破产的情况下,投诉人只有奔走在政府部门和企业留守点之间,陷于绝望和无助。

  投诉人范先生表示:“我诉求的是政府应履行红头文件《集资条例》,归还已欠十几年的西部华侨集资款。我已去走访十多次,除了推诿扯皮,一无所获。”

  面对各地投资人的诉求,金湾区政府网站的具体回复大多是程序化的措词,往往转给所隶属的三灶管理和企业方。而诉求人表示,目前这种回复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政府部门对董先生的受理回复是:“董先生:你反映的华侨债券问题请与珠海经济特区西部华侨住宅建设公司联系。此复 三灶管理区2010年6月24日。”

  对另一投诉人沈先生的回复是:“你好! 你反映的华侨债券问题请直接与华侨公司联系电话0756-7612498。此复 2010年6月1日 ”

  投诉人陈先生1990加入集资入股,20万元集资款至今收不回。陈先生的投诉由区信访办转至三灶管理区,而管理区的受理意见是:“陈先生你反映购买集资地股问题的报告收悉。现回复如下:你所反映的问题建议你与三灶管理区信访科联系(0756-7767683)约定时间,持本人的身份证及相关资料原件前来核实情况后根据核实情况再行研究处理。此复。珠海市三灶管理区 2010年6月24日 ”。

  珠海西部华侨债定性有争议——

  是政府行为,还是企业行为

  陈先生等多位投诉人在金湾区政府网站上提出,“西部华侨债是否贵区担保的?”而该区的答复:“陈先生:华侨债券是公司行为。若有担保也不符合法律规定,也是无效的。请向公司反映。谢谢。”

  深圳投诉人董先生购买了数万元华侨债券,对政府的网上回复表示失望。董先生在投诉内容中表示,“华侨债券问题绝非是企业行为!1、当时的政府借华侨公司的名义发的债券。2、审批发信额的时候,审批权都在当时区领导手里。3、发了几个亿的债券,用在了哪里?难道全是公司用了吗?应该由审计部门介入调查,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华侨债券发行量大,影响很大,政府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该推卸责任。”

  深圳投资人邱中新表示,三灶管理区的答复与政府当年的表态明显矛盾,或者说是一种倒退。珠海市政府1997年6月成立了清理企业集资办公室,专门处理包括西部华侨公司在内的企业集资券。邱中新拿出当年深圳商报等媒体的专门报道给记者看。其中深圳商报2002年1月17日对珠海“原始股”的报道提到,珠海市清理集资办公室负责人称,争取两年内解决集资欠款。

  该报道介绍,1997年6月,珠海市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负责的珠海清理集资领导小组,并由市政府一位秘书长出任清理办公室主任。该办公室由市工委、经协办、国经局、监察局、司法局、人民银行等多部门抽调的得力干部组成。同时各区也相应成立了集资清理办公室。市属的五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也成立了清理集资机构,由专人负责清理欠款问题。

  该报道提及,当时珠海市清理集资办公室的负责人介绍,珠海市委市政府交给他们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督促集资企业尽快向投资者还本付息。他们对每一个企业都要做深入调查,要调查每一个集资企业的现状、多年来的还本付息情况、生产经营管理现状等问题,同时还要为这些企业制定出还本付息计划。并要求这些企业每月要向清理办公室汇报经济状况,并向市领导汇报其进展情况。

  据报道,珠海市清理企业集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截至2001年12月31日,有108家企业xx还清了当初的集资款,还款金额11亿元;仍有81家经营困难的企业无法按时返还集资款,欠款金额13.65亿元。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珠海原始股害惨深圳投资客 十几万买一堆废纸_北京华泰证券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