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选择:坚定地走电动汽车道路(上)
丰田,站在混合动力技术的顶点,把一款又一款的混合动力车型推上市,那么它对电动汽车是真的漠视吗? 本田,日本公司中除了丰田外,惟一拥有自己的混合动力技术的公司。此外还拥有一款在美国和日本投入实际使用的燃料电池车:FCX-Clarity。但是本田对电动汽车真的没有想法吗? 日产,同为日本三大汽车公司之一,却xx无视现在混合动力的火爆市场,而把公司的发展方向押在了电动汽车上,有前途吗? 把宝押在电动汽车上的还有三菱公司。此外,现在在日本上市的电动汽车,还有富士重工(斯巴鲁)。铃木,在去年的东京车展上还展出过燃料电池汽车,还有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看起来,日本的汽车公司在新能源道路上的选择是百花齐放。是真的吗? 可以很明确地说,这一切只是看起来这样。实际上日本的选择是{wy}的:电动汽车。
本文偏长,为了清晰起见,先把小标题列出来,可以掌握下脉络。 1,燃料电池的狂热; 2,狂热之后的反思; 3,政府态度的倾斜; 4,电动汽车的兴起; 5,混合动力的期限; 6,丰田本田的电动。
1,日本曾经在燃料电池上狂热过 日本的汽车公司,在70年代的中东石油危机之后,以及90年代美国加州的尾气排放新规定之后,这两个时期,都曾产生过电动汽车开发的热潮。但是当时主要使用的是铅蓄电池,性能始终无法让人满意,虽然有小规模的上市,市场效果极为不好。 而另一方面,同在90年代,戴姆勒公司突然提出04年时推出10万辆燃料电池车上市,这么一个非常冲击性的计划以后,日本的汽车公司大为震动。恰好当时是电动汽车没有搞出效果、极其郁闷彷徨的时期,于是以丰田和本田这两家公司为代表,日本将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定位在了燃料电池车上。丰田甚至提出,03年时把1000万日元价位的燃料电池推上市。 如果说戴姆勒是导火索,当时的日本政府就算是火上浇油。政府提出:如果哪家公司的燃料电池车的实用化搞成功了,首相官邸将采购用作公车。于是围绕着“首相官邸用车”这个目标,丰田和本田在燃料电池车上开始了竞争。 竞争虽然是由戴姆勒引起的,但是发展到后来,变得与戴姆勒无关了。戴姆勒提出了04年10万辆燃料电池的上市计划,但是还没到04年的时候,燃料电池开发的负责人被解任,这个量产和市场化的计划就此结束。而在日本,对于燃料电池车的开发不仅丰田和本田两家公司,而且日本政府也投入了巨资。当时日本从上至下,从政府到企业,在05年以前对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的定位就是燃料电池车。在这种氛围下,戴姆勒的退出,并没有影响日本公司开发燃料电池的决心。 02年12月,丰田和本田的燃料电池车的实用化,几乎是同时成功。政府也如约履行承诺,首相官邸和经产省,用租赁的形式从两家公司分别采购了实车。但是,当时一辆燃料电池车的造价高达数亿日元。即使不考虑使用时需要的加氢站这样的配套设施,仅就这个价格就无法普及。而丰田当初提出的1000万日元的量产计划,更是无法实现。 日本经济产业省主导的“氢-燃料电池实证项目”的项目主管,就说了这么一句话:“随着技术的进步,再加上量产效果的话,燃料电池车价格降到1000万日元,xx有可能;但是如果想降到三、五百万日元,几乎是不可能”。(注:1000万日元=70万人民币左右) 燃料电池技术,要想通过技术上的突破来降低成本、提高电池耐用性,这个技术难度是怎么样呢?日本电动汽车俱乐部的代表(同时也是汽车评论家),有一个很经典的比喻:“这是诺贝尔级的技术”。就是说这个技术突破需要的物理、化学上的成就,是可以拿诺贝尔奖的,难度可想而知。 05年4月,经济产业省发表了一项报告《燃料电池相关技术开发状况以及对策方向》,在这份报告中,坦白承认了燃料电池开面临的技术困难。而在此基础上,政府和企业达成了共识:燃料电池的开发,是属于物理和化学这样的基础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是汽车公司能轻易涉足、轻易成功的。因此,同是05年4月,经产省又拔出10亿日元,成立了一个“固体高分子形燃料电池{jd0}基础中心”,从各大学召集物理和化学的研究者,希望从基础理论开始,在燃料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就是说从物理化学这样的理学研究开始,而不是以前那种在实用角度上的工学研究) 历经数年的燃料电池狂热,就此告一段落。
2,反省,以及其教训 丰田和本田在燃料电池开发的狂热,以及{zh1}的结果,看在日本其它公司眼里,产生了两个结论: (1),燃料电池车,不是人人搞得来的。丰田搞燃料电池开发的同时代,97年普锐斯上市,实际上,混合动力技术并不是长时间开发的成果,而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普锐斯上市不久,日本出了一本叫《普锐斯开发物语》的书,讲的就是这个过程。而这本书的副标题则是,“在有限时间内,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男人们”。普锐斯的开发让丰田的自信心极度扩张:有钱、有人、有决心,就没有不可能的技术。再加上丰田确实有钱,所以把燃料电池车的开发想得过于简单。而{zh1}的结果,对于其它的汽车公司来说就是:没有人强迫你不能搞燃料电池车,但是丰田的前例摆在面前,如果一定想涉足这个领域的话,{zh0}先掂量一下自己的份量。 (2),燃料电池车,不是人人搞得起的。丰田与本田在燃料电池上竞争的短短数年,丰田一共投入了数千亿日元(这个数据来自日本媒体,但是这个“数千亿”是三千亿还是五千亿,不详。简单的货币换算:一千亿日元=10亿美元=70亿人民币);本田的投入不详,但是按研发进度和{zh1}的成果来看,投入不会比丰田低。几千亿砸进去光听了个响,对丰田和本田来说,只是心疼一下的问题;但是对于日本其它汽车公司来说,就会伤筋动骨了。所以还是那句话,没有人强迫你不能搞燃料电池车,但是还是要先掂一掂自己的钱包的份量。 此后,日本汽车公司中,还有铃木和马自达,也涉足过燃料电池车,也只是浅尝而己,没有朝着“实用化和市场化”这个方向深入。以铃木为例,燃料电池和高压储氢罐是由通用提供,而铃木做的工作只是应用和整合。也就是说,以“车”为主;毕竟,燃料电池的开发,不是汽车公司的本职工作。 而对于丰田与本田两家公司来说,则是喜剧加悲剧。毕竟把这个技术开发出来了,并且得到了可以实用的车型,这也能算是成果了。但是问题是,现在的技术水平,无法使价位降下来,几乎可以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xx没有普及的可能性。燃料电池车,就此成为一块鸡肋。虽然两家公司的一些高层技术人员,仍然坚信燃料电池车的美好未来,但是现实是,这个未来也太遥远了一点。所以两家公司研发投入的重心,己经不在燃料电池车上面了。
3,政府态度逐渐向电动汽车倾斜 前面说过,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05年为止,日本政府一直都是看好燃料电池车,并且对其投入巨大。但是,由于燃料电池的技术难度过高、现实性过于不强烈,从06年开始,政策开始逐渐向电动汽车倾斜。(政府的投入,补助,一切资金来源都是税钱,所以必须要要对纳税人负责。只有在认定有支持的价值以后,然后才做出决定。从这个角度说,为了不浪费日本纳税人的钱,日本政府英明果断地把投入重点从燃料电池车上拔了出来) 在90年代,电池的xxx极低是当时日本的企业和政府不看好电动汽车的重要原因之一。到了200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2000年代初期,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以巨快的速度和巨大的规模开始普及,与之伴随的是,锂电池的性能不断提高,并且价格不断下降。这种条件,使得电动汽车的实用化,和普及,开始变得有可能。甚至还可以说,在90年代没有人能预料到手机和笔记本的技术提高和普及,会有如此惊人的速度;这给了电动汽车一种鼓舞。 05年12月,当时日本首相小泉试驾了庆应大学开发的电动汽车,对其性能赞不绝口;06年初,从社会舆论,政府和企业,把对新能源汽车的定位,开始从燃料电池车转向了电动汽车。而转变{zd0}的,是经济产业省(日本内阁中主管经济、工业产业的部)。经产省在此以前,一直都是以一边倒的态度狂热地支持燃料电池车。 “燃料电池的开发比当初预想的远为困难,因此在现在的阶段,我们认为技术开发的多样化是很有必要的……最终电动汽车成为主流的可能性十分的大,因此我们决定,对于锂电池以及后继电池的技术开发,这些民间企业因为技术或者资金问题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的领域,研究工作由国家来进行”(经产省制造产业局自动车课)。 到了09年以后,在电池开发上,日本越来越感到来自中国、韩国、美国的威胁的时候,由日本的“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牵头,开始了All-Japan(举日本全国之力)的电动汽车用电池开发项目,参与公司包括丰田、本田、日产、三菱、松下、日立、三洋等15家公司(日本国内电池和汽车相关行业的精华企业)。 目标是两个:1,把锂电池的性能,提高到现在的3倍以上;满充电的电动汽车一次行程,达到500km左右;2,脱锂化,开发不需要使用锂的高性能电池。原因也很简单,日本没有资源。如果过于依赖锂,或者说依赖从中国进口的锂,中日友好的口号是不能让日本的产业界放心的。 至此,日本政府完成了转身的过程。从燃料电池一边倒,转而成为电动汽车一边倒。那么剩下来的工作,就要看企业了。 注:文章过长,于是分为上、下两部分,这篇是“上”。“下”的部分明天发。 “下”部分主要是讨论,丰田和本田以外的日本汽车公司,为什么不发展混合动力车;它们在电动汽车上的努力和成就;以及,丰田和本田,有混合动力的优势,他们是真的就漠视了电动汽车吗?(No!)
本文是{dj2}供给搜狐汽车刊载的原创文章,版权归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准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