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xx非增值作业和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xx浪费,降低非增值,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
增值是企业高效率执行增值作业时发生的成本,是企业{wy}“应该”发生的成本。高效率执行的增值作业,是企业持续改善的目标,它不包含非增值作业,而且扣除了增值作业执行中的低效率因素,是一种理想的或{zy}的标准。这一标准称为增值作业标准数量,它代表着理想或{zy}执行作业时的作业产出量。在增值作业标准数量下,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单位作业产出的成本{zd1}。增值成本是按实际增值作业产出量和单位标准成本计算的成本。
非增值是由于非增值作业和增值作业的低效率而发生的作业成本,是需要通过持续改善,xx或逐步降低的成本。对于一项非增值作业来讲,它所发生的成本全部是非增值成本;而对于一项增值作业来讲,由于低效率而产生的非增值成本,则需要经过计算才能得出。
作业被定义为作业在执行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在相关范围内,作业耗费的各项资源中,有些是不随作业的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如设备折旧、职工薪酬等,被称为作业的固定成本;有些是随作业的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如耗费的能源、材料等,被称为作业的变动成本。当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作业产出达到标准作业量时,单位作业产出中固定成本{zd1}。在这里,我们把增值作业产出达到标准作业量时的单位作业的固定成本,成为标准单位固定成本。变动总成本随作业需求的变动而变动,而单位产出中的变动成本是相对稳定的,不随作业产出的高低变动。在计算增值与非增值成本时,单位成本中的变动成本也是以标准成本形式出现的,并长期使用同一个标准,不考虑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这是因为,计算和反映不同时期的增值与非增值成本的目的之一,是使作业及作业链优化情况得到量化,便于观察其不断改善的情况,使用标准单位固定成本和标准单位变动成本,可以剔除不同时期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自身的变动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据此,增值作业的增值和非增值成本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增值=AQ×(Sv+Suf) (1)
增值作业的非增值=(AQ×Sv+SQ×Suf)- AQ×(Sv+Suf)
=(SQ-AQ)×Suf (2)
式中:AQ——当前的实际作业产出数量;
SQ——增值作业标准产出数量;
Sv——标准单位变动;
Suf——标准单位固定;
对于一项增值作业来说,SQ与AQ之间的差额,表示作业的实际产出与理想或{zy}标准之间的差距,是作业执行低效率的结果。利用公式(2)计算的结果表示作业执行低效率所产生的非增值。
下面,举例说明增值与非增值的计算。
【例16—5】假定某产品的生产过程由4项作业组成,即机器加工零件、人工组装产品、产品质量检验和不合格品返工。经分析,机器加工零件、人工组装产品为增值作业,产品质量检验和不合格品返工为非增值作业。机器加工零件作业每月的增值作业标准数量(扣除正常的机器维修和保养时间、操作人员的交接班时间和必要的休息时间,但不扣除停工待料、技术故障、电力供应中断等非正常停工时间)为1 056小时,标准单位固定为48元/小时,标准单位变动成本为32元/小时,20×6年,实际作业产出为886小时。人工组装产品作业每月的增值作业标准数量为800小时,标准单位固定成本为68元/小时,标准单位变动成本为27元/小时,20×6年实际作业产出为640小时。产品质量检验作业和不合格品返工作业为非增值作业,实际作业产出分别为100小时和80小时,预算固定成本总额分别为4 000元和4 400元,单位作业产出预算变动成本分别为20元/小时和35元/小时。
增值与非增值计算如下:
(1)机器加工零件作业(增值作业):
增值=886×(48+32)=70 880(元)
非增值=(1 056-886)×48=8 160(元)
(2)人工组装产品作业(增值作业):
增值=640×(68+27)=60 800(元)
非增值=(800-640)×68=10 880(元)
(3)产品质量检验作业(非增值作业):
非增值=4 000+100×20=6 000(元)
增值=0(元)
(4)不合格品返工作业(非增值作业):
非增值=4 400+80×35=7 200(元)
增值=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