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果喜:不倒富翁的独特品质

 

                         张果喜:不倒富翁的独特品质

   




    1984年,30岁的张果喜拥有了个人资产3000万美元,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dy}个亿万富翁。30多年来,与他同时代的风云人物已有许多沉寂。而今天的张果喜仍是江西首富,他的事业仍在发展壮大。他有钱、有名、有事业,家庭好、儿女好、友情好、亲情好、口碑好。他为什么会拥有这一切?


拼搏实干: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有学者研究张果喜的发家史时,把他归为“无心插柳”型。确实,张果喜创业时为的只是生存,根本没有成为富翁的想法,那时也不敢有这样的想法。
  张果喜是江西余江县人。1970年左右,年仅十几岁、初中还没读完的张果喜,进入余江县邓家埠农具修造社木工车间当学徒,具体工作是用大锯锯木材。两三年后,聪明勤奋的张果喜成了一个“好木工”,并被任命为木工车间的“车间主任”。
    1973年,农具修造社负债累累,已经无法维持,要将张果喜的木工车间强行割离出去,让他们自谋生路。危难时刻,张果喜初显他的过人胆识,他向修造社的职工喊出了“要吃饭的,跟我走!”的豪言壮语。21名职工跟上了张果喜,张果喜任厂长的木器厂成立了,这家企业当时虽然还“戴着红帽子”,但已有了私营的性质。
    没有厂房,没有一分钱资金,木器厂的发展资本只有从修造社得到的3平板车木头和几间破工棚,而修造社分给他们的同时有2.4万元的“巨债”。张果喜面对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21名没米下锅的职工和他们的近百名家属。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给了张果喜拼搏精神和过人的胆识。他说服父亲卖掉了家中多年的祖屋,得到1400元钱,一部分用于发职工工资,一部分用作发展本钱。
    随即,张果喜带上三名伙伴和200元钱,4人每人分50元,缝在内衣里,去闯大上海,目的是为木器厂找业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敢从偏僻的江西余江跑到上海联系业务,再次说明了张果喜的非同凡响。
   这次上海之行运气不错,张果喜在当时的上海艺术雕刻品一厂的陈列样品室里,看到一种樟木雕花套箱,用于出口,每套竟值200元。张果喜随即决定要把这种工艺带回余江,让自己的木器厂生产这种樟木箱。张果喜等4人分工,每人分学几道工序,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学会了这种产品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技巧。
    回到余江,张果喜又马不停蹄到有千年历史的“木雕之乡”浙江省东阳,用诚心说服了老师傅到余江来传授技艺。张果喜这一系列动作,说明当时年仅20岁的他确有过人的见识和魄力。但落后的余江能生产精美的樟木雕刻产品吗?绝大多数人是怀疑的,甚至有人称张果喜是“卖掉祖屋的败家仔”,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没有退路,只有前行。
    产品需要上等的樟木,要到外地采购。一次,大雨如注,运送樟木的拖拉机陷入淤泥,张果喜身先士卒,带着员工冒雨干了一夜,将两吨多重的樟木搬上了拖拉机;为了省运费,外地来的樟木有时可以沿江漂流到余江,寒冬腊月,张果喜也会首先脱掉衣服,跳到刺骨的冰水中捞木头。回忆起创业艰难,张果喜动情地说:“女同志来月经,你听过男同志来‘月经’吗?我就来过,那时把肾累坏了,拉血尿,很长时间。”
    半年艰辛后,张果喜终于生产出了{dy}只樟木箱。通过上海艺术雕刻品一厂,把这只樟木箱送到了广交会上,被外商订货20个,为厂里带来了1万多元的利润。初步成功了,张果喜有了威信,曾经的木器厂也变成了余江工艺雕刻品厂,随后又更名为果喜木雕厂。
    但这也为张果喜带来了麻烦,在那个“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特殊时期,县里派工作组到厂里,一蹲就是半年。张果喜苦恼过、困惑过,但他坚信办企业没错,为员工谋生路没错。到改革开改前,木雕厂就已经盖起了1.2万平方米的新厂房,工人的工资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比改革开放更先行。”
  1979年秋,张果喜二赴上海,这次奠定了他成为富豪的基础。他发现了一种新产品,雕花佛龛,主要出口日本。佛龛是xx工艺品,是日本家庭必备的“三大件”之一,结构复杂,工艺要求极高,也因此利润极高,是“把木头变成黄金的生意”!张果喜回余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终于把佛龛做了出来。从此果喜木雕厂走上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1984年,张果喜对外公布的个人资产就已达到3000万美元,成了改革开放后大陆的{dy}个亿万富翁。
    在此之前,张果喜和他的厂曾遇到过溺水、触电、车祸、火灾……他都坚强的挺了过来。他说,事业的{dy}个阶段是靠苦力赚钱。是的,正是靠着拼搏实干卖苦力的精神,他获得了最早的成功。
    “干事业,不干则已,干则必成。”张果喜用这句话诠释着自己的成功。


专一念旧:智慧由定而升,心能专念不散方有大智慧
    张果喜对佛龛工艺的改造使得产品便于大规模生产,而其较高的工艺、技术门槛让后来者难以模仿,由此不但遏止了国内的仿冒者,也阻击了韩国、港台的对手,垄断了日本佛龛市场,并进而打入东南亚、北美、西欧等市场。到90年代,张果喜的果喜实业集团已成为世界{zd0}的木雕联合企业,被称为“天下雕刻{dy}家”,他在余江这个农业县建立起了“稻田上的帝国”。
    张果喜获得的荣誉多了起来,担任的社会职务也多了起来。但他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本份,专一而又念旧。
    张果喜的专一,首先体现在对于事业、主业的专一。如今的果喜集团虽已是涉及多个领域的多元化集团,但他始终将生产佛龛作为集团的主业。在事业上,1985年,他曾有去鹰潭市当副市长的机会,但他拒绝了。他说:“我一直是搞企业的,我爱这个企业,所以我坚定不移地留下来。如果我去当市长,可能市长没当好,企业也完蛋了!”
    企业做得再大,张果喜也坚持将果喜集团的总部基地设在江西偏僻的农业县余江,而且其后新上的许多项目也放在余江,这是他专一的另一个实例。
    造佛龛的张果喜认为,佛不是神,佛是一种智慧。而智慧是由定而升的,只有热爱事业,用心去做一件事,才会得到好的结果。
  在果喜集团一个绿树掩映、精致优美的厂区中,矗立着一座汉白玉雕牌楼,上面镌刻着当初跟随张果喜创业的21名员工的名字。这21人有的已经死去,有的早已离开张果喜另外发展,有的由于能力低仍在车间当保管员,但张果喜仍然深深地记得这些人,亲自设计了这座牌楼。他的念旧让果喜集团的历史充满了温情。
    张果喜也始终与发妻相依相伴。他说:“我的事业成功,有妻子的一半功劳。我太太在我创业的时候给了我很大帮助。那时资金困难,我拿不出一分钱用于养家,她凭微薄的工资养大了两个女儿,她还从工资里每月省出10元钱给我买烟。那时我辛苦,经常凌晨三、四点才回家,但不管是冬是夏,我一回到家,我太太就会起来给我烧水喝,搞宵夜吃……所以什么都不要讲,条件好了换太太是很没良心的事,我的财富再多一百倍我也不可能换太太!”他讲的时候动容,更让听的人动容。


审时度势:随时而变,谋定后动
  张果喜专一念旧,但如果由此认为他有“农民式的保守”,就会忽视他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智慧与创新精神。
    90年代初,张果喜投资5个多亿,开始了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发展规模,提高整体素质,再塑企业形象”为内容的“二次创业”。在上百个项目中,经过反复论证、筛选,按照短期、长中期项目发展规划,张果喜亲自选定了化工发泡材料、轿车零配件、服装机械、酒店旅游、微型电机、酒类等几大类项目。
    由于专一和念旧,由于不忘余江的养育之恩,张果喜把化工发泡厂这个好项目也放在了余江。但这次他错了,发泡材料主要用于电器包装,而余江离众多电器企业路途太远。发泡材料是体积大、重量轻的产品,运输成本极大,原本可赚的钱都浪费在了路上,结果一年下来,发泡厂亏了数百万元。错了就改,张果喜迅速将6条生产线全部撤出余江,分别到深圳、东莞、上海、厦门独立设厂,就近推销,就近运输。发泡厂迅速扭亏为盈。定和变,在张果喜身上有着xx的结合。
    “海南开发热”时,张果喜决定投资2亿元在三亚兴建一座大酒店。但酒店建到一半时,却碰上了1996的“宏观调控”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海南热突然降温。当时别的工程,有的是xx撤资,有的是硬着头皮继续。张果喜却意识到,海南的旅游市场要经过几年的调整期,然后还会大热。如果xx撤资,那就会失掉以后的发展机会;如果按计划继续投资,也会给企业带来高额亏损。因此,{zh0}的办法是“以退为进”,不撤资不继续,静等市场复苏。果然,几年后市场复苏,张果喜重新坐镇海南,抓住机遇,建成了{yl}的四星级酒店,并在持续不断的旅游热潮中大赚特赚。
    1997年金融危机时,日本经济严重衰退,佛龛市场异常萧条,许多同类生产厂、经销商倒闭。张果喜却异常冷静,经过分析后他认为“只要有日本人存在,就需要佛龛产品,其他企业的退出是我们的机会!”在低迷的市场下,他不但没有缩生产规模,反而投入4000万元新建了两个佛龛厂。结果,两年后,走出金融危机的日本给了张果喜回报,他从日本人身上大赚了一笔。
    “二次创业”的几大类项目都获得了成功,张果喜被称为商业天才。通过“二次创业”,果喜集团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转化。特别是“无刷无槽永磁直流电机”项目,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被纳入了国家高新科技重大建设专项和国家稀土电机生产基地。
    张果喜在拥有专一念旧的品质时,更可贵的是他有创新、随时而变的魄力和谋定后动的冷静。


心态平和:富贵难得平常心,荣誉越多越本分
    张果喜的平常心是远近闻名的。他以平常心来做生意,不折腾自己,不折腾企业,不折腾亲朋好友、不折腾职员和客户。这可能是他成为{dy}个亿万富翁并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理由。
    “钱就像一池塘的水,满满的不外流就会发臭,路人经过这个池塘就会绕道走。池塘的水要常进常去,才能保持干净、清澈,人们才会到水塘边来走走。有钱人太臭了,人们惹不起但躲得起,这样你的人缘就差了。”这是张果喜对财富的经典比喻。
    做大了的张果喜,仍把自己看的和原来的小木匠一样。他穿着随意,吃饭随便,身上不不佩带任何能显示富贵的饰品,除了抽烟外没有别的嗜好。
    他过的简单,创业史干净透明,因此他活得踏实,别人活得也踏实。
    自1984年以来,张果喜先后获得200多项{gjj}、省级荣誉,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改革风云人物、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等。他最看重的荣誉是“张果喜星”的命名。1993年6月,国际编号“3028”号小行星命名为“张果喜星”,此前国际上获得此项荣誉的企业家只有美国xx实业家哈默博士,1996年是李嘉诚,再过了多年后是钱学森。
  对荣誉的珍惜和爱护,更让张果喜严格要求自己,刻意避免一些“毛病”。他从来没有害过人,却帮了无数的人。荣誉越多,越低调本分。正因为这样,30多年来,他获得了公众的尊敬,各级各届政府的推崇。


回报社会:感恩方得大义,回报赢来发展
    30多年来,张果喜将一个仅有21名工人的小木器厂发展成为了涉及木雕产品、化工产品、高科技电机、xx保健酒、酒店旅游、房地产开发、矿产开发、金融保险等领域的综合型企业集团,是江西省出口创汇重点骨干企业。而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张果喜本人、果喜集团的质疑声音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众口一辞地肯定,让张果喜和他的企业显得鹤立鸡群。他如何做到这一点?
    当张果喜赚到他的{dy}个100万的时候,就拿出22万元为学校修建了科学楼,其后他又陆续出资为县里建了“果喜大桥”、“果喜大道”,并积极赞助抗洪救灾、烛光工程,修电视塔、福利院,建立“果喜教育奖励基金”。多年来,他向各类社会公益事业的捐助已难以统计。
    直接捐助是一方面,“造血生财”是另一方面。张果喜出资创办了全国{dy}家木雕技工学校和残疾人雕刻技术培训班,培养了2万多名技术人才。现在,这些木雕技工大多已能独当一面,分布于全国各地,他们每年从外地寄回余江县的汇款就有近亿元。张果喜还支援全县14个乡镇办起了木雕厂。张果喜不仅自己富,而且带动了全县的富县、富民产业。
    张果喜对社会的回报,也为果喜集团赢来了更好的发展机会。目前他担任着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副会长等职务。
    2010年的张果喜,仍然平和而低调,他的果喜集团也在继续着稳步发展的一贯品质。(齐树峰)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张果喜:不倒富翁的独特品质】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