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什么样的车采访达喀尔_北京农民_新浪博客
这是为一家杂志写的专栏文章

开什么样的车采访达喀尔?

在人们的印象中,达喀尔总是与危险和艰苦同行。

达喀尔比赛的电视转播给人超强的视觉冲击力。一望无际的沙丘,烟尘滚滚的赛道,改装强悍的赛车,灰头土脸一身疲惫的车手,。

但采访达喀尔的记者开什么样的车采访比赛,不妨把我亲身经历和看到的故事讲出来。

我的采访车是一辆奔驰R-class。这是由一个德国女车手操办的有两台采访车的媒体小队伍,除了我这个中国记者,还有三家德国汽车媒体的记者和一家影视公司的工作人员,车辆和费用由奔驰公司提供。

奔驰R-classs应该属于旅行轿车,虽然内部空间很大,但底盘并不高,我们的这辆采访车没有经过任何改装,{wy}与比赛搭界的装备,就是比赛开始前,组委会为所有注册的工作车安装卫星导航设备,一是指示规定的行驶路段,二就是记录车辆是否超速,因为组委会对行驶路段的车速有严格的控制。

我们基本上是走行驶路段,几乎不进赛道,偶尔会在赛道的起点和终点拍些图片,但每天少则300公里,多则600公里的里程,连续17天的比赛还是非常耗费体力。我们的两台R-class可以算是比较舒服的采访车,尤其是坐在后排的我,出发前把吃喝准备齐全,采访的设备放在脚下和身边,如果不拍摄,就如同旅游般看景和听音乐,路过有特点的小镇或是加油的时候,就可以喝上一杯咖啡吃点甜点。R-class不是一台开起来很奔驰的车,但平稳舒适,尤其是后排的设计很适合长途旅行。









与我同去采访的崔兄就没有这么舒服了。记得开始几天比赛结束的时候,崔兄几乎都是掂着脚尖扶着腰走进新闻中心。他一路乘坐大众车队的媒体车,为了让所请媒体感受{gj}车队的强悍和大众车改装之后的优越性能,大众为媒体提供的采访车全部是赛车版,就是后排也是赛车座椅。不仅如此,行驶路线也如同赛道一般,颠簸和挖沙是每天都要遇到的。但崔兄的适应能力很强,不仅可以熟练的挖沙,屁股也磨练得越来越坚强,以至于后来的几天,,崔兄开始享受每天的颠簸和挖沙,总是回到新闻中心就让我看当天的照片。







今年是中国自主品牌{dy}次组织车队参加达喀尔比赛,尤其是奇瑞的威麟车队,除了维修是聘请意大利一家赛车公司承担,媒体采访用车是从国内空运过去的一台威麟X5和一台商用车。按道理来说,所有比赛用车,即使不改装,也最起码是四驱车,但奇瑞觉得他们的商用车更适合作为媒体和工作车来用,比赛开始{dy}天,已经是半夜,在满地烂泥的大营这辆两驱的商用车足足在车辙里挣扎了半个小时。

比赛结束之前的两天,我随威麟车队的这台商用车从圣拉菲尔到圣罗萨,500公里的行驶路段,其中有40公里是沙地和沙石的混合路面。这样的路况与当天的比赛路况有相似之处。 对改装的赛车而言,跑这样的路很简单,但对没有改装,重量近两吨的奇瑞商务车却是冒险之路。虽然只有40公里,但摄影师老于大哥驾驶的体会不亚于卢宁军跑400公里的赛道。尽管{zh1}是安全跑出这条混合路面,但是车辆的状况已经非常糟糕,水温升高,离合器挂不上档了。这时,赛恩斯的赛车呼啸着从我们的车边驶过。我们笑称:“老于的车比赛恩斯牛多了。”在接下来的200公里的路程中,我们只能用一个档位开回大营。而从车上下来,我们身上的尘土,与那些风尘仆仆的车手没什么两样了。



达喀尔在中国的知名度高,得益于CCTV每年大量来自达喀尔现场的报道。这些报道一部分是由组委会提供,一部分是CCTV记者自己采编。作为赛事组委直接邀请的记者,他们的行程由大会统一安排,每天在傍晚发车,统一乘坐卧铺大巴到下一个营地,几乎都是夜里赶路,白天就到达营地进入新闻中心。有时,组委会也会安排部分记者乘飞机赶到下个营地。我与CCTV负责设备的老兄聊天,他每天除了坐在烈日炎炎的帐篷内看设备,就是睡在行驶的大巴中,几乎没有看到沿途的景色,但是他们传回来的镜头却让很多人为之神往,为之魂牵梦绕!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开什么样的车采访达喀尔_北京农民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