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大战_自动化英才网_百度空间

借经济自由化大潮,日本等外国正在通过控制我国经济命脉的手法来实现当年他们用武力都无法实现的征服我国的目标!

如果抗战初期,日寇控制了中国粮食供应市场会怎样?

肯定不会有八年抗战了!因为你的食物控制在敌手中你是无法抵抗的。

试想,如果我们从种子,到大豆等原粮,到猪肉,甚至我们用的水,喝的饮料都控制在外国人手中会是多么可怕的情景啊!

可这一切目前都已成可怕的现实。中华民族又到了{zh1}的关头!

如今“外资”正像魔法师,挥舞资本魔杖,诱发国人物欲及求富心理,将魔法施向中国龙的血脉。一旦中国经济流淌着足够的“外资”血液,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兵不血刃,就能擒住中国龙。
  据商务部《2007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己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
  
  据《中国产业地图》(中国并购研究中心)一书指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啤酒行业:60多家大中型企业只剩下青岛和燕京两个民族品牌,其余全部合资;
  
  玻璃行业:{zd0}的5家已全部合资;
  
  电梯行业:{zd0}的5家均为外商控股,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
  
  家电行业:18家国家定点企业中11家合资;
  
  化妆品: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
  
  医药行业:20%为外商控制;
  
  汽车工业:外国品牌占销售额90%!

继大豆加工业被美资控制后现在连食品饮料业和养猪业也已被台湾和美国控制。(07年度台资已控制我国饮料市场近九成的份额。美国高盛在控股雨润和双汇后又介入我国的养猪业。)而法资则开始控制我国城市的水务,已有上海,兰州和海口等地的水务被其控制。

 在感光材料行业,美国柯达于1998年仅出资3.75亿美元就实行在华全行业并购,2003年又收购了乐凯20%国有股,已占有中国感光材料市场至少50%的份额,富士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5%.
  
  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美国微软占有中国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95%,瑞典利乐公司占有中国软包装产品市场的95%,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在手机行业、电脑行业、IA服务器、网络设备行业、计算机处理器等行业,跨国公司均在中国市场占有{jd1}垄断地位。
  
  在高科技领域:如手机行业,由于本土企业上游技术、关键零部件乃至生产线大部分从跨国公司购买,跨国公司早已从中赚够了。近期跨国公司开始采用低价策略,挤压国内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意在赶尽杀绝。国内手机行业除了自有品牌外没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术,2005年以来全部亏损,市场占有率严重萎缩,纷纷退出市场。
  
  在流通领域,占有主导份额的大型超市领域,外资控制的比例已高达80%以上,中国零售企业只能在中低端市场经营。随着外资的延伸,低端市场也将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零售业是最能吸纳劳动就业人口的领域,竟然也任由外国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前来掌控,真是走火入魔。业内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业命脉,如果放任外资企业占领我国的流通渠道,中国的企业终将沦为国外流通企业贴牌产品的加工车间。
  
  所剩无几的国有大中型橡胶轮胎企业,还在谈合资!
  
  橡胶工业与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密不可分,除了为国防、航天、舰船、机器、电子、家电及建筑提供必不可少的密封件及橡胶制品之外,作为橡胶工业代表产品的轮胎企业肩负着为汽车、工程车、飞机、火炮、装甲车提供必不可少的轮胎。国家没有这个东西,要紧时刻,汽车不能跑,飞机不能飞,大炮火箭不能移动,装甲车不能前进。
  
  美、英、日、法、德等发达国家在积极发展自己的汽车、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同时,不遗余力地发展本国自己的轮胎工业,并控有相当实力的与其紧密配套的各种战略物资的生产与储备。
  
  解放初,橡胶是列为禁运的战略物资。新中国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在老一辈领导人的关怀下,新中国橡胶工业从无到有,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较苦创业、发奋图强方针指引下,通过科研、开发、生产与引进技术、引进装备和消化吸收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到2000年,我国的生胶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轮胎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年生产规模达8000余万套,曾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积累。
  
  橡胶工业既是劳动力密集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税高利大。我国橡胶行业,因国有企业一度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利润率较低,但安排劳动力就业机会多、资金积累比较大。因轮胎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众多大型跨国公司争相涌入中国橡胶行业,争夺我国市场。
  
  自 1993年后,国家定点的年产100万套以上的重点轮胎企业,陆续被国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控股。到90年代末,被外商控股的企业已达2/3,这些被外商控股的企业都是我国轮胎企业的骨干,其中包括为我国国防工业、飞机、装甲车提供配套轮胎的生产企业。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轮胎工业,多半失去了自主性,被控制在外国人手里。
  
  剩下的几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条件较好的也被外商盯上。2000.9.4《上海证券报》报导,我国{zd0}的轮胎生产企业 ——上海轮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世界{zd0}的轮胎跨国公司法国米其林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共同组建轮胎合资公司,由法方控股70%;山东省青岛橡胶二厂、威海三角轮胎厂、荣成成山轮胎厂、河南轮胎厂等企业,也在与外商接触谋求合资。
  
  截至2000年,外商独资与已被外商控股的轮胎企业,其能力与产量已占我国轮胎70%以上,剩下的几家企业如再被外商控股,则我们奋斗了五十年所形成的橡胶轮胎工业,就会xx脱离民族工业的怀抱,其后果不堪设想。
  
  2000.9.9《参考消息》载:“德国大众计划买断与我合资企业”,德国大众奥迪公司某董事称,中国加入WTO后,要买断合资企业中的中国国有股份,我国民族工业的所有权正受到严峻的挑战。
  
  如果让外资任其所为,我国民族工业中的支柱产业,象涉及到整个重工业集中代表的汽车工业,以及与其配套的轮胎工业将都被控制在外国人手里,那么,还有什么比这些更为重要的国有企业将会继续存在而不被外资兼并控制呢?
  
  某些人认为:合资能从外国人那里得到新技术,但从我国已经被外资控股企业的生产经营来看,外商对关键技术是十分保密的,中方雇员想从那里得到技术是很难的。据说某次戴高乐掌权期间,想参观法国米其林公司轮胎厂,竟遭婉拒,理由是防止技术泄密。可以说,以合资或得高新{jd0}技术是痴人说梦,即使得到的也不过是一点皮毛,或是过时的东西。
  
  不少地方官流行这样的说法:“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获、但求发展。”如果我们所有的(或绝大部分)轮胎企业被外资控股,生产、科研队伍就失去了自主权,中国人就失去了对橡胶行业的领导地位。试想占世界20%人口的中华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能靠跨国集团的资本家们来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吗?我们的国防能靠外国资本来保卫吗?  
  
  我们呼吁,剩下的几家大中型国有橡胶轮胎生产企业不能再卖了,即使是中方控股也不能再卖了。建议国家对轮胎这一战略性工业予以支持,加大科研、技改投入、简化项目审批手续,加快行业的发展步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我国轮胎企业引进了几乎世界上所有各种轮胎制造先进设备,如上海轮胎厂,山东青岛橡胶二厂、三角轮胎、成山轮胎、河南轮胎等厂,这些厂已经都是较大规模的大型企业,都拥有当今轮胎工业的先进设备,几乎成了“万国牌”。这些企业,在生产能力和技术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潜力。只要国家继续加以扶持,配备好干部,加强管理,发扬与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其轮胎产品的品种、质量和产量即经济效益均会年年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建议依照现行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方针,对几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大型专业研究院所进行重组,组建国有大型橡胶工业企业集团,把重点企业及重点产品生产建设有效地组织起来,发挥集团优势,提高我国民族橡胶工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克服当前困难,使其快速、健康发展。(2000)
  
  (这是2000年的一份报告,现在情况如何?2004国家工商总局调查: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
  
- 辛丑很多没实现的 现在都成了现实
  
  “外资”如今正像魔法师,挥舞资本魔杖,诱发国人物欲及求富心理,将魔法施向中国龙的血脉。一旦中国经济流淌着足够的“外资”血液,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兵不血刃,就能擒住中国龙。
  
  读过《哈利。波特》的人,都会对“魔法师”三字留下极深印象。笔者深感“外资”如今正像魔法师,一步步挥舞资本魔杖,诱发国人物欲及求富心理,将魔法施向中国龙的血脉。一旦中国经济流淌着足够的“外资”血液,那么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兵不血刃,就能擒住中国龙,实现当年杜勒斯“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身上”的咒语。笔者并非耸人听闻,这正是西方资本及我们一些精英迷恋“西方化”、“洋转型”合乎逻辑的结果。
  
  洋魔法“擒龙六部”
  
  西方资本及其代言人,整天替“外资魔法师”传教,云山雾罩,似是而非,用“西洋经”(主要是美国经)糊弄百姓,国人要有足够警觉。笔者总结,洋魔法大体是“擒龙六部”:
  
  擒龙一部:利用优惠大量吸血
  
  据香港《大公报》消息,我国近两年外商直接投资都超过500亿美元,成为全球{zd0}的外资流入国。从而,大量资金与资源也流向国外,种种事实提醒国人要警惕日益明显的“洋垄断”。这与我国长期“对外优惠政策”不无关系。按照现行税制规定,名义上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都是33%,但实际上,各地纷纷对外资提供减免税优惠或费用扣除政策,诸如前三年免税,第四年减半,第五年减1/4等等方式,导致外资企业在中国平均纳税率大约只有15%,而内资企业则无任何优惠。导致资源、资金大量吸到国外。
  
  擒龙二部:偷税漏税伤我元气
  
  李经纬《警惕外资操控中国经济》一文指出“国家大量税收流失” 的事实:国家税务总局估计,外资企业利用各种手法偷漏的税至少有1000亿。外企偷税避税十分普遍,魔法五花八门:如连年报称亏损的同时,却不断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并利用“假亏损”、“零利润”魔法,编织着高效率、高绩效、高工资的“三高神话”。我国加入WTO之后,内外资企业竞争空前激烈,税率不平等暴露种种恶果:一是以国家利益补贴外资,损害内资的公平竞争能力;二是鼓励内资效法外资逃税方法;三是越来越多的内资想法变成假外资,导致资金外流,大伤我国元气。
  
  “洋超市”抢占生意
  
  擒龙三部:大肆挤占中国市场
  
  跨国公司挥舞“知识产权”大棒,通过各种手段使竞争对手和中国本土产品无法有效进入市场。中国加入WTO承诺,到2004年底之前开放商业流通业。事实上,外商从上世纪90年xx始,已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和管理经验,大面积抢占了中国市场。在广州、上海、南京、深圳甚至北京的繁荣商业地段,“洋超市”拉走了大批客流。资料显示,几乎全球知名的跨国零售巨头,都已大踏步挤进中国市场,目前已抢占我国80%以上的超市生意。
  
  擒龙四部:入股控制中国金融
  
  金融是衡量一个现代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谁掌握强势的金融命脉和金融产业,谁就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强者。有专家指出,在金融犹如国防的情况下,我们还在大量廉价贱卖金融企业(卖股份或合资),有些监管高层还明文规定商业银行改革必须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必须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合资,正可谓引狼入室。过不了多久,我国金融企业的股份将有一半以上被外国资本廉价获得,从而使我国的金融业,进而我国的经济命脉将掌握在外资的掌心。
  
  擒龙五部:用垄断控制核心技术
  
  据报载,中国已成为吸引外资研发机构最多的国家之一。至2003年10月底,外国在华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超过260家。但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这些机构与为主权国家服务无关,纯属为自身商业利益拓展市场。以汽车产业为例,从1986年开始,中国大量引进外来合作者,虽然中国处于控股地位,但外商一直不肯转让核心技术。本想以市场换技术,借助外资实现强国梦,但外资用垄断控制核心技术的对华手段,同日本、韩国的发展产生很大差异。技术“洋垄断”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中国未来的发展。
  
  玩“经济全球化”把戏
  
  擒龙六部:强化中国依存度
  
  改革开放初期,“外向型经济”起到拉动中国龙腾飞的作用。但时至今日,“外向型”已造成中国经济过分依靠外企、过分依赖出口、过分依附外资的“三依掣肘”:
  
  一是外企掣肘——据商务部《2004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统计,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已占1/3以上的中国市场份额:如,微软占据大约95%,英特尔占据CPU市场大约85%,思科的集线器、转换器和路由器占据60%等等。
  
  二是出口掣肘——在出口迅速增长同时,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外国种种惩罚性措施不断,征收高至百倍的惩罚性关税,严重损害中国外贸利益。1999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激增,央行外汇存款飙升,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2004年我国外贸总值逾万亿美元,60%以上来自加工制造业,而这些工业多数由外资控制,形成我国对外国的过度依赖,导致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三是外资掣肘——外商投资方式,已由过去的“合作、合资为主”,过渡到现在的“独资、控股为主”,正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003年新批外商独资企业项目26043个,比上年增长21.51%.外商独资或控股企业日益增多,不断强化我国对外依存度,对我国经济社会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当然,外资魔法不止此6条,但足以看出西方资本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WTO”等把戏,欲擒中国龙的。美国用“新自由主义转制方案”搞垮了拉美国家,用“颜色革命”搞垮了苏东国家,现在正用上两手外加“转型外交”,三手并举对付中国。
  
  项庄舞剑,意在擒龙!国人切切不可大意。
  
  
  ——————————————————————————————-
  
  这是一场强强对决—跨国巨头正在对中国的xxxx企业开始一轮强权、廉价、掠夺式并购:{jd1}控股,拥有并限制使用原中国品牌,拒绝接受不良资产,中国企业只作为其全球化战略下的中国生产基地,全面整合中国民族产业使其成为跨国巨头自己的包括生产、采购,以及物流、营销、金融等的一体化大公司……
  
  如果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外资并购看作是一场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运营演习”,那么今天的外资并购更似一场“廉价掠夺”。因为此时形式上的相近几乎被实质的差异取代,而此前的固步自封可能已演变成了今天的“投怀送抱”。
  
  如今,中国的xxxx企业正在接受一场外资并购风暴的冲击,民族工业的大旗亦面临在“廉价掠夺”的并购浪潮中摇摇欲坠,中国民族工业和民族企业所追求的百年老店目标,正经受着外资“入侵”的考验……
  
  2006年新年伊始,中央就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精神”。但是,作为创建“创新型国家”主力军的xxxx企业,却正面临着被某些跨国巨头以“资本运作”的合法途径而清洗出局的危险命运。
  
  特彼勒的中国野心
  
  全球{zd0}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正在中国展开一场并购扩张风暴,中国机械制造业的xxxx几乎都被列入其并购计划中;对于卡特彼勒发起的这一并购风暴,业界人士认为其 “扩张野心”在于:整合并吃掉中国整个机械制造行业。
  
  “合作意向书”中的强势与霸气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卡特彼勒计划并购的谈判对象几乎囊括了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几大xxxx: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
  
  “收购xxxx还只是卡特彼勒在中国扩张野心的一小部分,”某分析人士说,“目前,美国卡特彼勒进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其目的已不仅仅是占领中国市场,同时也意图把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从而形成更强有力的的资本吞食。”
  
  该人士的观点似乎并非空穴来风。在《中国经济周刊》得到的一份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在2003年提交给国内某企业的“投资合作意向书”中,卡特彼勒有如下要求:合资要在卡特彼勒全球战略下进行,并服从卡特彼勒的全球战略;卡特彼勒要求拥有品牌,强调全球一体化,限制使用原中国企业品牌;将把该企业建成具有能生产卡特彼勒产品技术的企业,成为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卡特彼勒还同时宣布,要在中国投资100亿美元,建立“既包括生产、采购,也包括物流、营销、金融” 的大公司。
  
  对此,国内同行认为,卡特彼勒不仅仅是要占领中国市场,而是要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角度在中国整合市场和资源,从根本上消灭其潜在的竞争对手——中国机械制造业的xxxx。
  
  作为中国机械制造业龙头之一的厦门厦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工集团),是卡特彼勒的重点目标之一。
  
  并购“厦工”悬案:外界压力下放缓并购步伐
  
  刚刚进入2006年,中国机械行业内就盛传,厦工集团总经理王昆东正在就并购事宜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进行谈判。一方是全球{zd0}的机械设备制造商,另一方是中国的xxxx企业之一,所以,此消息备受各方关注。
  
  据了解,厦工集团是中国500强和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企业,是具有40多年生产工程机械产品丰富经验的国有独资集团公司。公司资产总额近19亿元人民币,员工6千多人。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关键工艺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有数字显示,近几年来,厦工集团发展很快,生产能力和规模在国内机械制造业中xxxx。如生产基地从5万平方米的生产场地发展到近200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具备年产装载机2万台,挖掘机2000台,叉车3000台,小型工程机械2000台,桥箱2万台套的生产能力,特别是日产装载机70台的能力让厦工轻松地站在了年产2万台装载机的门槛上。
  
  但业内人士分析说,在此大好发展势头的同时,目前厦工集团也开始面临着某些现实困扰,如受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性影响,工程机械市场也表现出了特有的典型周期性,而这种周期性又与xxxx建设项目的增减息息相关。近几年,由于民间资本进入建设领域,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领域,市场的内生需求逐渐增大,自2001年以来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出现了连续几年的高需求高增长;而2004年4月开始的宏观调控,使工程机械的市场急剧降温,“这种低迷状况可能会延续到2006年年底。”该分析人士说。
  
  也就是说,当厦工集团刚刚把产能提高到{zg}状态时,国内需求市场却由热变冷了。
  
  就在此时,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找上了厦工集团。
  
  据知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卡特彼勒与厦门市ZF以及厦工集团的接触从2005年年初就已经开始,双方曾多次进行谈判。
  
  “到目前为止,不良资产问题仍是双方谈判的焦点。厦门市ZF希望卡特彼勒能接手厦工集团的不良资产,而卡特彼勒却不愿意。同时,在控股权和品牌问题上,卡特彼勒提出控股、控品牌。”该知情人士介绍说。
  
  在竞争对手面临困境时重拳出击,这是乘虚而入还是乘人之危?是商海战术还是商家大忌?这显然是商业与道德两个截然不同领域的命题。
  
  无论外人如何议论和评价,现实却是:尽管卡特彼勒提出的并购条件苛刻,在此次厦工集团改制的谈判过程中,至今尚未出现能与卡特彼勒匹敌的竞争对手,“如果不出意外,卡特彼勒胜出的可能性很大。”上述分析人士判断说。
  
  厦工表示要与跨国公司抗衡
  
  卡特彼勒对厦工集团的这次收购,被人们称为是一场强者与强者之间的对决。
  
  厦工集团是中国500强和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企业,也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zj1}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其“厦工”牌装载机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同行xx;卡特彼勒更是来势凶猛,作为全球{zd0}的机械设备制造商,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77位,公司2004年的销售额就达302.5亿美元。
  
  “但卡特彼勒在中国的经营业绩并不好,如2003年在华业务仅为40亿元人民币,不足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总产量的1/20,更是其全球市场营销中的微末之数。”业内人士分析说。
  
  所以,随着中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和工程机械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对于卡特彼勒而言,中国市场无疑充满巨大诱惑,卡特彼勒也开始加快实施其在中国的扩张战略。
  
  该人士还分析说,卡特彼勒熟悉中国国情和国有企业,并且善于打ZF牌,同时又具备行业霸主的实力与野心,作风强悍。
  
  “卡特彼勒在中国诸多的并购中,收购厦工集团甚为关键,一旦卡特彼勒竞购厦工集团成功,就基本上确立了它在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垄断地位,促成它在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垄断地位必将提前形成,并将使我国装载机行业几十年积累的竞争能力和自主品牌随之消失。对行业的影响将十分巨大。”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研究颇深的经济学家白津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不无担忧地表示。
  
  尽管外界对卡特彼勒并购厦工集团予以极大关注,但当事人似乎并不愿发表看法,甚至采取回避行为。如记者在致电厦工集团了解双方谈判进展时,其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应说:“卡特彼勒并购厦工集团是没有的事,我们作为企业的员工都没有听说这样的消息。”
  
  厦工集团的态度与业内传言及媒体报道之间为何会有如此大反差?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厦工之所以否认并购一事,可能是公司感觉到了某种压力,不排除地方ZF施加的压力。作为沿海城市的厦门在搞了20多年的开放以后,当地经济的发展基本是靠外资拉动的,正因如此,当地ZF对于外资拉动经济增长给予了高度认可。照此推论,地方ZF利用行政力量推动厦工并购案也在常理之中。但问题是,并购事宜一经披露,不料想却质疑声四起,给地方ZF也带来了很大压力。
  
  卡特彼勒能否成功并购厦工集团,目前看还是一桩悬案。不过,在2005年11月24—25日厦门举行的“2005年第四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上,厦工集团董事长王昆东做了主题为“打造工程机械民族品牌、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演讲,王昆东董事长在演讲中说,面对跨国公司的强势介入,厦工的应对措施是:立足自主创新,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之成为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施xx战略,努力打造一批民族自主品牌,使之成为与跨国公司品牌抗衡的利器;自立自强,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使之成为支撑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
  
  外界评论说,王昆东董事长的发言透露了厦工的“心事”,即厦工集团对跨国巨头对国内企业并购的企图已经高度警觉,厦工集团作为国内工程机械业的排头兵,有决心和勇气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
  
  对卡特彼勒来说,厦工集团的确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要想像收购山东工程机械公司(下称山工机械)那样合算的买卖,并非易事。
  
  卡特彼勒的一单好买卖:低价并购“山工”
  
  卡特彼勒在中国大陆的投资,最初始于1995年,当时它与徐州机械工程集团共同设立了一家合资企业,但直到2003年,它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也不理想。因此,要想实现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角度在中国整合资源和市场的目标,选择并购之路才是捷径。
  
  于是,在2004年5月,卡特彼勒开始对国内老牌企业——山东工程机械公司进行兼并重组。
  
  据了解,有40多年历史的山工机械,年生产能力5000台,销售额1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装载机行业中排名第七,总资产约6亿人民币,资产负债率较高,净资产仅436万元。
  
  “此次并购谈判的细节至今没有公开,据说原因是交易额低得可怜。”某知情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透露说。
  
  2005 年4月,山东省外经贸厅公布:“3月10日,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卡特彼勒(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出资130.8万元人民币和43.6万元人民币,以股权并购方式获得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30%和10%的股权,成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项目投资总额62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436万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卡特彼勒用不到200万元人民币收购山工机械这家销售收入10亿元、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排名第七的国有企业40%的股份,顺利地将其纳入自己的中国体系内。而收购山工40%的股份也只是卡特彼勒的一期并购,卡特彼勒提出有权在未来3年内随时收购山工机械的剩余股份。也就是说,其余60%的股份将在适当时机收归美商的氅下。
  
  这是卡特彼勒首次整体收购中国企业,此并购案也是卡特彼勒在华并购战略的{dy}个实质性战果。对卡特彼勒来说,这应该是“做了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美国的卡特彼勒公司从1995年与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建立的{dy}个合资企业起,就着眼于对中国工程机械的整体并购战略。在完成对徐工的部分控股之后,又兼并了山东工程机械厂。最近,又在试图通过控股投资方式,收购厦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同时,还在谋求并购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州工程机械集团、河北宣化工程机械集团。如果这一布局得以实现,等于‘通吃’了中国机械工程行业。”经济学家白津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其担忧和警告。
  
  事实上,白津夫的担忧并非危言耸听,业内人士也认为,卡特彼勒在中国的目的很明确:不仅是要控制中国工程机械的xxxx,它要吃掉的是整个行业。而卡特彼勒在中国庞大的行业整合计划,对中国工程机械业的生存已经构成了巨大威胁,因为中国目前只有厦工、柳工、三一重工等为数不多的工程机械强势企业,如果没有了他们,中国自己的民族机械产业可能就是名存实亡。
  
  据悉,目前卡特彼勒公司已在中国建立了11个生产基地、2个研发中心和1个培训中心,包括 (卡特彼勒)徐州公司、上海发动机公司、山西铸造公司、天津亚实履带公司等。对于垄断利润的追逐决定了卡特彼勒这个大型跨国巨头不会停下自己攻城掠地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卡特彼勒在中国的并购计划才刚刚开始。
  
  
  (资料)
  
  我国装备制造业xxxx被并购案例
  
  像卡特彼勒这样力图以资本运作方式“吃掉”中国工程机械xxxx的外资并购案例有不少。
  
  2005年10月25日,我国{zd0}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被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以3.75亿美元(约合3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85%的股权。此前的1995年,美国卡特彼勒已经与徐工设立了合资公司;
  
  在油嘴油泵行业,德国博世公司收购我国油嘴油泵行业的排头企业——江苏无锡威孚有限公司后,我国的油嘴油泵行业几乎全部被跨国公司并购、控股,经过多年建立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
  
  在轴承行业,四年前全国轴承行业xx上市公司——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就已经与世界第三大轴承公司德国FAG公司合资,两年后合资公司变成了德方独资企业。由于合资,西北轴承让出了经营了多年的铁路货车轴承的品牌,失去了占中国铁路货车轴承25%的市场;
  
  在化工机械制造行业,占举足轻重地位的“锦西化机”,已与跨国巨头西门子合资,业内人士对这种合作的未来判断是:锦西化机的透平机械核心技术被西门子拿走,国内大型化肥设备的维修要看西门子的“脸色”。
  
  此外,我国重点行业的一批xxxx——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潍坊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也都被跨国公司紧紧“咬住”不放。其中,德国的“ZF”公司正在谋求控股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杭齿是我国船舶配套的中高速柴油机、齿轮箱及工程齿轮箱的行业排头兵生产企业,并承担一定的军工任务,如果被外商整体控股,其对军品生产的影响比较大。
  
  另有消息称,中联重科、山东临工等企业的相关谈判也正在进行中。可以说,在地方ZF的推动下,国内的xxxx正在逐渐地被纳入外资企业的旗下。

如果政府和公众再不正视问题的严重性,马上制定遏制外资对我国产业并购的政策则国家民族危矣!



郑重声明:资讯 【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大战_自动化英才网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