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辉煌――640反导工程部分(提纲)

逝去的辉煌――640反导工程部分(提纲)

2010-06-19 09:34:25 阅读15 评论0 字号:

 

逝去的辉煌――640反导工程部分(提纲) 

作者:一个xxx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更新时间:2010-6-19 

 写在前面:兽在去年写过一篇《逝去的辉煌----640工程部分》,刚开了个头就煞了尾,主要是资料不足,需要补充不少资料才行,后来被人叫去上班,整日如行尸般走肉在这个世界上,更没有时间来写了。

其实去年写的那个东西还是很不成熟的,过于戏谑,很不好的。640工程是三线建设期间,我国的中心科研工程,和三线建设相始相终,相对于两弹工程,640工程难度要更大,涉及的行业要更多和更全面,到1980年,640工程已经取得巨大的技术成果:预警系统已经建成,为我国反导预警提供了保障;反击1号导弹实际上已经研制成功;激光领域取得{lx1}于美国的重大技术成果等等。现在官方的一些人可能查阅了一些档案和资料,也承认“1971年到1979年8月“反击一号和反击二号”先后进行了多次试验,虽然不很圆满,但初步建起一个能够防止弹道导弹打击的区域”( 2010年3月11日 《中国航空报》 新华社记者 陈辉所写的《打造共和国反导天网》)。

兽本来要重新写一系列文章放在乌有上的,但短期内难以完成,搜易先把这篇提纲放在这里。这个东西是兽最近手头很紧,想混点钱花,写了这个东西,给官媒们寄去,想混点钱,所以为了照顾官方,加了一些“八股文 ”,可能是“八股文 ”加的太少,所以人家没有要。为了给去年未了的工作一点交代,先把这个提纲放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资料。

逝去的辉煌――640反导工程部分(提纲)

2010年1月11日 ,我国对外宣布成功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消息传出,引起世界的极大xx,国内媒体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推测和报道,顺带着,640工程也浮现到了人们眼前,笔者多年来有意无意收集了一些640工程的资料,将其整理了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段往昔的岁月。

{dy}章 640工程的决策  

640反导工程是xxx主席首先提出的,早在1963年,他就安排相关部门研究这个问题, 1963年12月15日 ,听取了战略武器问题汇报之后,xxx主席指示:“原子弹、导弹,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同时,我们又是防御战略方针。因此,除搞进攻性武器外,还要搞些防御武器。”,同时在听取聂荣臻汇报时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1963年12月16日 )谈到利用激光技术搞反导弹武器时,xxx主席说:“‘死光’(指激光),搞一批人专门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饭不做别的事,专门研究这个。没有成绩不要紧。军事上除了进攻武器外,要注意防御问题的研究,也许我们将来在作战中主要是防御。攻击武器,比如原子弹的数量我们比不赢人家。战争历来都是攻防两手,筑城、挖山洞都是防嘛。秦始皇的万里长城,没有多大用处。我们准备做一些蠢事,要搞地下工厂、地下铁道,逐年地搞。”      

一般而言是把 1964年2月6日 xxx主席和钱学森的谈话视为640工程的开始,这次谈话实际上是请了竺可桢,李四光和钱学森三位科学家,在同钱学森谈话时,专们谈到了反导问题:  

xxx(简称毛):我们搞原子弹也有成绩呀。  

钱学森(简称钱):我有所闻。  

毛:怕不止于有所闻吧!  

钱:原子弹确实只是有所闻,我是搞运载工具的。  

毛:是的,你们搞了一千多公里,将来再搞两千多公里的,也就差不多了。  

钱:美帝在东南亚新月形包围圈上的有些基地有二千八百公里的距离。  

毛:可以到夏威夷?  

钱:夏威夷就更远了,不止4千公里。  

毛:总是要搞防御的。搞山洞,钻进去,地下就不怕它了。  

钱:我们正在遵照主席的指示,先组织一个小型的科学技术人员的小组,准备研究一下防弹道式导弹的方法、即使途径。看来第三个五年计划中由于技术条件不够,还不能开展设计工作。  

毛:有矛必有盾,搞少数人,有饭吃,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总要搞出来的。 (1)

xxx主席和钱学森  

春节谈话以后,640工程实际上已经开展起来,从1964年到1967年是前期论证阶段,同时一些预研工作也已经展开,1967年以后开始加速,一直到1980年整个项目下马。目前关于前期论证阶段的资料比较混乱,也不全面,笔者根据手头的一点东西做了一个整理:  

1.  1964年3月23日 ,国防科委召开弹道式导弹防御科学讨论会,四机部部长王诤、五院副院长钱学森和十院、科学院、炮兵等单位30多名专家、领导干部参加。会上初步确定了以导弹反导弹、超级大炮反导弹和激光反导弹三种技术途径,并把导弹反导弹途径放在{dy}位。由国防部五院负责;超炮反导弹由炮兵科学研究院负责;激光反导弹由科学院上海光电所负责。会后国防科委向xxx主席和中央专委呈报了《关于防御敌人导弹的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的报告。

2. 1964年4月17日,五院二分院向院呈报开展反导弹工作的意见,建议立即成立一个规划小组,由8人组成。其任务是负责制订反弹道导弹和红旗三号总体规划,年内拟订出技术途径和战术技术指标。二分院党委常委提出由蔡金涛副院长负责指导该项工作。

3. 1964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xxx批准七机部二院为“反导、反卫星总体研究院”。二院已于1964年初开始着手组织前期准备工作,并于1970年开始进行反卫星计划论证。 1969年8月14日 xxx总理批示:“同意调整后的七机部二院可担任反导弹研制任务。”6 ^  

4.1964年5月,宋健写信给五院副院长钱学森,提出应先研制低空拦截反导弹系统,主要性能指标为:识别高度80公里;拦截高度15公里左右;导弹飞行时间约20秒,导弹平均速度 1500米 /秒。钱学森对此表示同意。这样,基本形成了“反击一号”的指标设想。二院开始技术设计工作。 1965年1月4日 ,以国防部五院为基础成立了第七机械工业部。国防部五院所属二分院改称七机部第二研究院。二院调整为地空拦截式导弹研究院。  

1965年2月-6月七机部在二院二部“反导规划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502室,4月改为七一一所,由部直接领导。 6月30日 经国防工办批准,在七一一所的基础上成立反导弹武器系统总体研究所,代号为七机部二院二十六所。承担反导弹技术抓总和和反导弹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任务。钱学森推荐宋健担任该所所长。  

5. 1965年2月28日 ,国防科委召开了反导弹防御系统会议。郭永怀提交了“关于开展导弹再入物理现象研究”的报告。中国科学院于 1965年10月5日 正式向力学所、物理所、电子所和地球物理所下达640-5任务,并确定由力学所抓总。  

6. 1965年5月4日 -5日,xxx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第12次会议,七机部刘有光、钱学森、刘秉彦列席了会议。会议认为要加速地空、岸舰导弹的研制,以更快地加强我空防、海防力量,更有力地打击敌宣扬的“海空优势”。会议同意国防科委提出的关于防御敌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安排意见。 5月10日 ,中央专委办公室根据专委第12次会议精神,发出《关于防御敌导弹研究工作问题的通知》。要求四、五、六、七机部、中国科学院、炮兵、二十基地等有关部门,必须把防御敌导弹的研究列入本单位的季度计划和长远规划,由国防科委组织上述单位开展研究工作。

7.  1965年5月10日 ,中央专委办公室发出《关于防御敌导弹的研究工作问题的通知》,要求四机部、五机部、六机部、七机部、中国科学院、炮兵、XX基地(略),必须把防御敌导弹的研究,纳入本单位年度和长远规划。  

8.  1965年6月26日 ,七机部向国防科委上报《反导弹导弹武器系统初步方案设想和研制意见》,内容有敌情分析、拦截方法、战术技术指标、预警、跟踪、识别、制导和研制进度等。 7月8日 国防科委向中央专委和军委呈报《关于导弹防御体系各系统的研制规划报告》。规划设想在1973年-1975年研制出试验系统,进行拦截试验。 8月27日 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批复同意了这个规划。

9.  1966年2月28日 ,国防科委召开640工程汇报会议,确定以中、远程弹道导弹为主要目标,搞“点”防御。 3月30日 ,七机部下发关于反导弹体系代号的通知,反导弹体系的代号编为640工程。  

10.1967年10月,国防科委召开全国“ 640” 工程会议,国家计委、国防工办、总参、空军、炮司、一二四五七机部、中国科学院等16个单位127名代表参加。会议提出了建立“ 640” 工程综合总体和指控系统的研究单位问题,正式确定了5个系统的工程代号,及加速反导弹试验靶场的建设和开展反导弹用核弹头研制工作的建议。会上提出计划在73年到75年左右开始实弹试验。会议确定{dy}个奋斗目标是在建国25周年时,研制成功{dy}个反导弹武器系统、建好包括预警系统在内的{dy}个反导弹防区,并对具体工作进度作了安排。

上面只是一些主要的会议,其它的一些较小规模的会议没有记录进来了。实际上,640工程确立以后,就成为了一个国家中心工程,与同期的三线建设相始相终。相对于“两弹一星”工程,640工程的技术难度要更大。  

640工程有一个防区建设方案和5个子系统,防区方案是640防区,5个子系统分别是:  

1.640-1,反导弹导弹系统,也称反击系统.  

2.640-2,超级大炮反导弹项目。  

3.640-3,激光武器。  

4.640-4,预警雷达系统。  

5.640-5,导弹再入物理现象研究。  

由于下面来逐个介绍一下.  

第2章640防区的设想  

1970年2月,二院军管会向部及国防科委提出在1974年前建立640防区的设想。提出该防区应具有反弹道导弹,反低轨道卫星兼有反飞机能力。方案对防区地点、武器配备、兵力部署、预警范围、指挥系统、作战过程、建设进度等都提出了具体意见。5月,二院型号总体方案学习班对原方案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提出了一个新的640防区的设想。同年7月15日,国防科委向中央军委办事组呈报《关于反导弹反卫星武器{dy}个防区的设想和几个问题的请示》,具体提出了建设北京防区的方案设想,防区建成后由空军使用。  

1970年8月15日 - 9月19日 ,国防科委在北京召开计划会议,制订1971年计划和“四五”计划设想。会议确定七机部在“四五”期间总的设想是:到1974年在主要战略导弹武器(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反导弹、反卫星导弹)方面,赶上当时美、苏的水平。二院的任务是:“一年一个型号,四年建成防区”,1974年建成我国{dy}个反导弹、反卫星防区,做到一次可拦截15至30个来袭弹头。事实证明,这是脱离实际、根本无条件实现的高指标。根据“四五”任务规划,12月,二院二部正式提出我国{dy}个反弹道导弹防区(640防区)方案设想。力争1974年对来袭的弹头实现高低空两次拦截,同时能拦截低轨道侦察卫星和低轨道武器,并能作中程进攻性导弹使用。防区由预警系统(相控阵预警雷达,超视距雷达等)、识别系统(高空识别雷达,高空电视辐射计,红外尾流探测仪等)、武器系统、制导雷达系统(“715”雷达、控制系统等组成。1971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示同意{dy}个640防区建在京、津地区,争取于1974年建成。并决定将反导弹、反卫星武器系统的研制任务列为xxxx项目。1971年6月国防科委和空军联合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防区建设和武器研制问题,决定首先研制高拦武器。  

为了突破640工程的技术难点,七机部与天津市组织力量展开了“天津会战”,会战的主要项目有:反导系统精密跟踪相控阵雷达,导弹发射架,导弹自动驾驶仪,无线电控制仪,固体发动机壳体,控制指挥用数字计算机等。会战取得一定的成果。  

640防区建设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当时提出这个设想还是很超前的,1970年的方案还是很冒进的。640防区并没有彻底建成。不过由于要进行反击一号导弹的试验,在云南建设了一个小型的试验 “防区”,之所以放在云南,是因为110雷达安装在云南(由于1969-70年代,我国航天的再入区域选在云南和四川边界的人烟稀少地区,所以110雷达建在云南),这套小系统包括:导弹、目标精密跟踪雷达、制导雷达、导弹发射设备以及把这些设备联结成拦截系统并与远程预警雷达(“110”雷达)协同工作的指挥所。  

第3章 640-1反导弹导弹系统  

一般而言,反导系统中反导弹导弹是最重要的一部分,640-1反导弹导弹系统也叫反击系统,是陆基反导弹导弹系统,由北京的航天二院负责研制的.二院在19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反卫武器的研制,进行了一些试验。  

640-1反击系统包括低空拦截和高空拦截反导系统。低拦系统,主要开展了“红旗八十一号”(后改称“反击一号”)试验器系统的研制和“反击二号”导弹武器系统总体方案的论证并进行了单项预研;高拦系统,主要开展了“反击三号”导弹武器系统总体方案的论证和各分系统的攻关试验。

待发的反击一号导弹,成50°的仰角  

反击一号   “反击一号”试验器系统方案以拦截我国中程地地导弹“东风三号”在再入弹头为目标,该系统包括:导弹、目标精密跟踪雷达、制导雷达、导弹发射设备以及把这些设备联结成拦截系统并与远程预警雷达(“110”雷达)协同工作的指挥所。  

1965年12月22日 ,七机部下发1966年研制生产计划考核项目。要求二院开展红旗八十一号(反导弹导弹)的预先研究工作。1966年2月19-20日,二院研制的红旗八十一号3发小比例模型弹飞行实验成功。 1968年1月10日 ,国防科委批复,二院本年要进行反击一号模型弹研制和飞行实验,1969年进行低空方案拦击试验。1968年上半年,由于(xx),一些单位处于瘫痪状态,反击一号安排的19项科研计划,全部未完成。严重影响到反击一号的研制进度。1970年8月,反击一号{dy}发模型弹在二十基地进行飞行试验,达到了预定目标。1972年4月,“反击一号”○一批两发独立回路遥测弹完成总装、出厂交付。 5月15日 ,遥测弹在昆明基地进行飞行试验,发射后不久,导弹在空中爆炸,试验失败。周总理得知消息后指示:“不要急于打第二发,要认真把问题搞清楚,然后采取措施,再考虑打第二发。”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也批示,要求把好质量关。二院迅速召开工作会议,认真分析和讨论,找出了试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决定加强地面试验,并采取了两项技术措施,即加强全弹特别是过渡舱的防热和改进发动机的点火装置。经过反复试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正在挂装的反击一号,据参加过发射的老兵回忆,挂装过程为20分钟。  

1978年10月,二院向七机部上报《关于结束反击一号研制工作的报告》,提出,准备在完成3发模型弹后结束研制工作。1979年8月和9月,反击一号导弹在云南进行了两次模型遥测弹飞行试验(所谓模型弹除了不带战斗部以外,其它与实弹是一样的,放战斗部的部位安装了一些测试仪器,用于测试),均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导弹(无战斗部)成功在有效杀伤半径内与目标相遇.关于这两次试验的详细资料还很缺乏,被拦截弹的型号,拦截地点等均不是很明了,不过军方对这两次测试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但由于在此之前, 二院已决定不再研制反击导弹,国家也决定不再搞640工程,反击一号没有完成{zh1}的带战斗部的测试,也没有投入使用.  

反击一号导弹采用了两级液体火箭发动机(一位参加过反击一号发射的老兵在回忆文字中称, 反击一号采用的是固、液体两级发动机), 全长约 14米 ,起飞重量近10吨,发射的时候呈50度的仰角。制导模式是半自动雷达波束制导,可以在中低空层空间依靠破片式战斗部摧毁来袭导弹。  

目前反击一号导弹的性能还不是很清楚,不过其性能可以参考前苏联的“橡皮套鞋”反导弹导弹。反击一号导弹虽然没有投入使用,但“为我国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制取得了宝贵经验”。  

反击二号   为了装备反导防区,在反击一号研制的同时,二院于1970年开展了低空拦截武器系统反击二号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确定其战术指标是:射程 50公里 ,拦截高度20 -40公里 。反击2号的研制比反击一号要晚,但它的进度比反击一号要快。1971年10月至1972年4月,共进行了6次小比例(1∶5)模型弹弹射试验,其中5次获得了成功。由于反击二号的作战范围和反击一号相重叠,同时也和红3,红4导弹有技术重合,1973年停止了研制。  

反击三号    1971年6月国防科委和空军联合召开会议,决定首先研制高拦武器,后定名为反击三号。反击三号是一种在几百公里的高度上,在外层空间拦截敌方来袭弹头的反导武器系统(类似于现在的陆基中段反导导弹),而且还采用了相当超前的双层拦截概念,即保证在{dy}枚拦截弹没有击中目标的情况下,还有时间再发射第二枚拦截弹,以保证拦截效果,目前美国提出这个概念也还没有几年。由导弹、“715”精密制导雷达、“7010”预警(目标)雷达、指挥所和地面设备组成。反击三号导弹为三级固体导弹,{zd0}直径 1.4米 ,从地下井发射。  

1974年5~6月,七机部和二院共同组织召开了反击三号高拦反导武器系统方案讨论会和技术协调会,并开展了配套设备研制和关键技术攻关。由于工程任务的调整,1977年反击三号也停止了研制,其中已研制成功的S-7大型车载计算机作为东风五号(后期批次)和其他型号配套使用。  

反卫一号   二院在研制反击导弹的同时,还完成了实践二号乙卫星设计、反卫一号(以卫星反卫星)武器系统总体设计和部分设备研制试验,这些试验均获得了成功。反卫一号应该没有上天,不过可能在实践二号乙卫星进行过部分试验,实践二号乙卫星为无源雷达定标试验卫星。它用直径为 4m 的气球作为引导用的光学信标,用直径为 0.45m 的金属球作为地面雷达标校用的金属球。两球之间用 600m 的丝绳连接。直径 4m 的球内装有升华物和少量残余气体,入轨释放后气球膨胀,聚酯镀铝表面的 4m 直径球很亮,由此引导雷达,以便于搜寻发现直径 0.45m 的金属球。这个雷达标校估计是为反卫一号地面遥测准备的,以卫星反卫星基本上需要地面进行控制。

实践2号乙卫星  

在进行反击导弹研制的同时,我国还进行了反战术导弹的试验,主要是用红旗导弹进行,1970年年代,我国用红2导弹拦截过近程弹道导弹(估计是东风2),红旗3则于1974年进行拦截高空,高速飞机和空地导弹的试验(使用的靶弹是图强1号靶弹),取得成功。同时不为人知的红旗4号导弹估计也有这方面的战术指标。  

红旗3号导弹,红3导弹是红1导弹的改型,它主要是用来对付SR-71之类的高空高速飞行器。1965年开始研制,1973年定型,红3导弹没有大规模入役,但进行过多次的反战术导弹的测试。 由上海航天系统在1970年代研制的红旗4高空高速远程防空导弹。红4导弹1981年进行了两发遥测弹的试射,取得了预期的目的,之后停止发展,几年以后,航天二院的红9导弹开始研制。红4导弹的性能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不过它有两个技术特点值得注意:一是采用了相控阵的制导站,二是采用了固体发动机。  

第4章640-2 反导反导大炮  

640-2是反导大炮项目是由201所(原常规兵器研究院(即总后勤部二十院)所属超级炮研究所)负责研制的。  

1971年1月七机部军管会根据国防科委通知,由二院接管了常规兵器研究院(即总后勤部二十院)所属超级炮研究所,代号为二一○所。  

二一○所承担的超级大炮反导系统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dy}阶段:试图用炮射次口径弹作为拦截手段。早在1965-1966年间,就在 85毫米 口径滑膛炮上进行了试验。 4公斤 的弹丸,初速达到了 1200米 /秒,这个速度比改装前提高50%。1966-1968年,在140炮毫米口径的滑膛炮上进行了11次48发试验,发射 18公斤 重的弹头初速达到了 1600米 /秒,射高达到了 74公里 ,射程 130公里 , 1000米 立靶射击精度0.0168%,。在滑膛炮发射次口径弹试验的同时,二一○所还进行了 320毫米 次口径火箭加力弹、固体冲压加力弹的研究试验,确定了 320毫米 超级大炮----“先锋号”超级大炮的设计方案:炮长 26米 ,炮重155吨,弹重 160公斤 ,初速 900米 /秒。力争在1969年参加拦截“东风三号”弹头的试验。“先锋号”超级大炮的资料目前还很少,具体情况还不是很清楚,不过应该做了一门样炮,其实战价值不是很高。  

先锋号反导大炮,该跑采用了加长身管,长 26米 ,重155吨,安装在  

专用的发射滑轨上,十分笨重,实战价值不大。  

第二阶段:由于{dy}阶段的测试发现无制导的炮弹很难达到实战的要求,201所决定转移研究方向,从炮射火箭弹,改为炮射导弹,同时,上面又提出研究能够用于实战的低空拦截系统,目的大约是为了对付常规弹头。而炮射导弹既有炮弹的高速度,又有导弹的高精度,无论高低拦截都能使用。于是反导大炮的第二阶段研制从1970年开始。  

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优先解决,一个是火炮口径的选择,一个是过载问题。前者经过选择,决定采用无后坐力炮,并研制了一款口径在 400mm 无后坐力炮,这也是我国口径{zd0}的一款火炮。后者则需要研制能承受高过载的陀螺敏感元件,为此二一○所和电子工业部一四一○所合作,专门研制出了能成功挺过3000个到5000个股的振梁速率陀螺。这种陀螺现已装备到了其它导弹工程上,并荣获国家发明奖。此外二一○所还对回收弹丸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 140毫米 口径炮射高过载开伞回收弹试验,成功;从3000到15000个g的高过载环境里开伞回收,成功率{bfb};弹丸速度达到3-4倍音速时开伞,成功。以上几项研究,直接推动了我国空间飞行器再入开伞回收技术的进展。  

由于炮弹的精度始终是个问题,反导大炮的研制于1978年停止。  

第5章  640-3 激光武器  

640-3是激光反导系统,是由成立于1964年的上海光机所负责研制的。关于640-3激光武器项目,张劲夫和王大珩在1993年接受军旅作家陈晓东采访的时候,从各自的角度谈了一些640-3工程鲜为人知的事情。  

张劲夫----xx前我国科技界的主要领导,参与过我国多项科技工程。  

张劲夫回忆了激光反导的一点决策方面的事情(采访时间是 1993年3月23日 ):  

罗荣桓逝世那一年(1963年)的有{yt}下午,xxx把我和罗瑞卿找去了,罗瑞卿当时是总参谋长。我们到了中南海颐年堂。xxx那些日子神情非常忧郁。我们那天见到他时,他仍然沉浸在悲痛之中,说:“罗荣桓是一个好同志,他去世了,让我们为他默哀吧。”说完,他带头站起来,望向远方,然后低下头。我和罗瑞卿也和xxx一样,脱帽低头给罗荣桓默哀。几分钟后,xxx从肃穆的气氛中回过神来,说:“今天叫你们来,要想跟你们讨论一下中国的防御问题。我们实行的是积极的防御方针,绝不会去进攻人家的,但人家要进攻我们,人家有导弹、原子弹,我们怎么办?我们就要防御,就要有对策。”xxx讲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他点燃了一支烟,又说:“张劲夫同志,我叫中办通知你们研究防御政策,你们研究出来了吗?”我立即给xxx汇报:“我找人研究了一下,初步想到的有三条:其中一条是要布阵,就是说我们应该研究死光(激光),这种东西可以粉碎对方导弹弹头对我们的袭击,但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争论,一部分人说行,另外一部分人说不行。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要请主席定夺.”xxx眉头一皱,若有所思地沉吟了一下,然后把目光投在罗瑞卿身上,说:“你是总长,你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罗瑞卿倒是干脆,说:“我认为要干,哪怕把钱扔到水里去也要干!”xxx又说:“那好啊,那就干吧。”就这样,中国要搞死光的事就这样定下来了。(2)  

王大珩----我国xx科学家,主要从事光学方面的研究,863计划的倡议者,640-3工程的实际技术负责人。  

王大珩则简短地对640-3做了一个总结(采访时间是 1993年5月8日 ):  

科学院接受激光任务后,主要在上海激光研究所实施。那时这个任务的代号叫640-3,  

是反导防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我们试图用激光束,拦截入侵导弹和飞机的武器装备。科学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经过长期探索后,我们认为激光不宜用于武器出现,而是把它用到{jd0}科学技术上去了。我们光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说今天已经走到了美国的前面。(3)  

目前关于640-3的资料还很少,不过上海光机所的范滇元院士在《中国激光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对640-3系统有段总结性的文字:

1. “ 6403” 高能钕玻璃激光系统  

1964年启动,{zh1}从技术上判定热效应是根本性技术障碍,于1976年下马。这一项目对发展高能激光技术的历史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它使我国激光技术的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其成果主要表现在:(1)建成了具有工程规模的大口径(120毫米)振荡-放大型激光系统,{zd0}输出能量达32万焦耳;改善光束质量后达3万焦耳。(2)实现了系统技术集成,成功地进行了打靶实验,室内 10米 处击穿80毫米铝靶,室外2公里距离击穿0.2毫米铝靶,并系统地研究了强激光辐射的生物效应和材料破坏机理。(3){dy}次提示了强光对激光系统本身的光损现象和机制。(4){dy}次深入认识和理解激光光束质量的重要性和物理内涵,采用了一系列提高光束质量的创新性技术,如万焦耳级非稳腔激光器、片状激光器、振荡-扫瞄放大式激光系统、尖劈法光束质量诊断等。(5)激光元器件和支撑技术有了突破性提高,如低吸收高均匀性钕玻璃熔炼工艺、高能脉冲氙灯、高强度介质膜、大口径( 1.2米 )光学精密加工等。(6)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技术骨干队伍。  

范滇元院士本身就是这个项目主要参与者,先后参加研制1010W、1011W和1012W高功率钕玻璃激光系统,笔者推测当时应该制造了一些实验室的激光炮样跑,其中可能有口径为 120mm 的激光炮,当然离工程应用还有很远的一段路要走。1976年以后,上海光机所的工作转向了“神光”系列激光器的开发和ICF试验,为我国激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640-3工程可能还有机载激光武器计划,刘颁豪院士的简历中就有“70年代中640-3工程的激光远距离打靶和激光反响尾蛇导弹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获国防科委重大科研成果奖,是我国激光武器基础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的介绍,美苏好像没有哪款战略导弹叫响尾蛇,战术导弹叫响尾蛇的倒有不少,其中对我国威胁{zd0}的就是美国的响尾蛇空空导弹,如果激光反响尾蛇导弹确实是指这款导弹的话,那么是机载激光武器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这个计划确实是机载激光武器的话,那就相当的超前了,美苏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进行了一些机载激光武器的试验,但实际情况不是很令人乐观,近几年美国机载激光器进行了多次测试,情况还不是很让人满意,离大规模的应用显然还有不短的一段路要走。关于640-3的“激光反响尾蛇导弹研究”究竟是指什么,还需要更多的资料公开。

神光I的主放大系统  

此外,中科院的原子所也提出了反导课题。据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杜文甫撰文回忆:  

1968年10月—1969年2月,我有机会作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中关村分部科技人员与科学家朱洪元、谢家麟等一起参加核工业部基础学科规划调研工作,{zh1}向二机部提出几项必须重视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其中有由我主笔起草的《关于建立空间核爆炸辐射效应模拟及反导机制研究》。在 1969年8月15日 国防科委的规划会议上,同意将此项目列入规划中。但在当时的混乱年代,虽然这项目列入规划,大多仍然只能保存在保密柜里,很难开展正常的科研工作。  

1969年10月13日 这天,我得到所通知科委首长要接见我。我很高兴,立即与科学家朱洪元、所计划处长高启荣一起去友谊宾馆。当在一位秘书陪同下走进会议室的时候,我环视一下房间,是很普通的办公室,没沙发,办公桌位置上也没有首长,我看见只有一位身着草绿军装的长者正站在一个木椅子上,用毛巾擦玻璃窗。这时秘书说:钱主任,原子能所同志来啦。当这位擦玻璃窗的军人转过头来时,我心里一震,啊,是钱学森,这是要接见我的科委首长,我要见的是这样一位我所敬重的xx航天科学家——钱学森。他当时是国防科委副主任。  

随后二机部九院科研处也来了两位同志。当所计划处高启荣简单介绍我们后,钱学森很谦虚地说,我今天找你们是因为中央要我也管下核科学事务,你们知道我最熟悉的是导弹、航天。核子武器我是外行,要管,就首先要学习。钱老说,当前世界形势在变化,空间核子试验要逐渐停止,地下核子试验也会{zh1}被禁止。你们提出利用强流大功率电子束进行空间核爆炸辐射效应模拟及反导机制研究课题很及时,很重要。这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的重大工程和科技项目。必须要中国科学院、核工业部研制和效应测试部门再次大力协同工作。为此请你们谈谈设想,我也请九院同志来参加讨论,也要听听设计单位意见。  

核子科学家朱洪元介绍方案中可以模拟5MT级核爆炸离开中心 10公里 范围对导弹弹体材料的X光破坏实验。我介绍如何实现在20平方厘米实验面积上,在不大于20ns时间内释放不小于1000焦耳/cm2的电子束辐照设想。  

……  

由于这次钱学森副主任的亲自过问,核爆炸效应模拟工作立即快速启动。 1970年7月30日 ,国防科委组织召开有各方面20多位专家参加的方案论证会,通过了建造4Mev,100kA,50ns强流电子加速器并先期在中关村建立1Mev模型加速器总体方案(后代号730工程)。由于得到钱学森的支持,使这项重大国防科技工程能在文化革命的年代被启动,虽然进展不如预期,我也因为去干校和转入高能加速器建造任务而离开这项工作。但通过建立1Mev模型加速器的研制、改进工作培养了人才,并将这项工作转移到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继续下去,先后开发形成1MA的低阻抗脉冲电子束加速器“闪光二号”,多功能辐射装置“强光一号”。这些设备在国防科研试验和高新技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了极强脉冲电子束的产生、传输、诊断及应用的研究工作,并在1999年这项工作开发中培养出了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士邱爱慈。(4)  

这里提到的730工程{zh1}在西安研制了高阻抗脉冲电子束加速器----晨光号,并形成了以邱爱慈院士为核心的团队,这个团队在1980年代研制了低阻抗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 “闪光二号”,新世纪之交研制了多功能辐射装置“强光一号”,至于在反导方面进行了一些什么试验,相关的资料就很稀少了。  

第6章 640-4预警系统  

640工程的预警系统实际上是一套陆基系统,不过在这部分笔者还是将范围扩大些,也谈谈海基和天基部分。  

(一)陆基部分  

640工程中的预警系统实际上是陆基系统,不仅服务于反导工程,也服务于其他的航天项目。  

640工程中的预警系统实际上隐藏在卫星测控系统当中,我国卫星测控系统{dy}期工程是1965年开始建设,1968年8月,除渭南外,已基本建成。640工程是在1967年才正式确定方案,所以其陆基早期预警雷达网就利用了这些卫星测控系统。卫星测控系统{dy}期工程是由渭南卫星测控中心和酒泉、湘西、南宁、昆明、海南、胶东、喀什7个观测站组成,除酒泉外,其他都属于640工程,其中: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大厅  

渭南站是640工程预警系统的指挥控制中心,也就是预警系统的大脑,又叫“28基地”, 28 基地既是整个地面观测系统的指挥中枢,也是配备最完整的观测站,原为导弹试验基地,其设施包括前置遥测站、回收站、活动观测站。28 基地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1967年开始建设,1970年正式建成。  

湘西、南宁、昆明、海南4个站主要是进行卫星入轨测量,同时也承担运行段测量任务。胶东、喀什为运行段测量站,前者为入境圈测量站,后者为出境圈测量站。  

以后又增设代号“长江”的回收测量站、代号“前哨”的{dy}活动站(弹道导弹搜索和跟踪系统)、代号“黄河”的第二活动站(移动式导弹跟踪系统)和代号“长城”的长春站(备份的导弹预警系统)。这些新增设的子站实际上就是2期卫星监控网络系统,一些资料认为远望号也属于2期卫星监控网络系统,这个说话不一定准确,远望实际上属于718工程的,它由海军负责,海军当时把要发展的军舰和军铺船都加到这个工程里面,所以严格来说,远望并不属于2期卫星监控网络系统,尽管它承担的任务是航天监控。(5)

喀什站的监控设备  

640工程的预警系统安装了数量众多的雷达和光电仪器----其中主力就是7010雷达和110雷达,这两个东西将放到后面单独介绍----包括用于地球轨道测量的154-2乙型单脉冲雷达、701-5型无源引导雷达、多谱勒频移测速仪(在南方4站均安装)、比相干涉仪(安装在南宁、喀什站)、光角望远镜、160型电影经纬仪、150型光学经纬仪等;用于微波遥测的930时统、717计算机数字处理机;用于指管通情(C3I)的控制中心,108乙型计算机等。  

另外从70年代初14所所长申仲义积极建议并研制了超视距体制试验雷达——112—1。这一雷达采用了脉冲多普勒技术,相控阵电扫接收天线,主振放大发射、高中频大动态接收,线性调频脉冲压缩等技术。1982年12月首次观察到距站900—1450公里(超视距)范围内的国内民航班机。这种试验雷达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研制战略、战术超视距体制雷达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些站的通信是以有线通信为主,无线通信为铺,传输干线是以国家电信线路,无线部分则是无线短波单边带专向电路。为此配备了4种有线载波线路设备,2种短波通信设备,并采用了SCA-3型数据传输机(清华大学研制)。它们的通信网络是一个二级通信网络:先由28基地沟通与喀什,湘西的有线通信,以后在湘西建立汇接分中心,再沟通与其它几个站的联系,形成二级通信网络。另外各站之间还建立了计算机间远距离数字通信系统,并设计了简易的数据通信规程,这估计是我国最早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下面单独介绍一下110雷达和7010雷达。  

110雷达   110雷达最早是在1958年开始研制的,当时在“大跃进”的狂潮下,提出了过高的指标,而且提供的参考雷达性能很差,当时没有取得太多进展,110的研制于1960年底暂停,不过在1959年14所还是研制成功了一部110模拟试验雷达,首次收到了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的较强回波,取得了观测外空目标的初步成果。1961年6月,聂荣臻提出110雷达不能停下来,同年14所的副总师张直中(我国资深雷达专家)向14所所长申仲义提出发展单脉冲雷达,得到申仲义的同意。随后两年,张直中和他的团队突破一系列技术问题,随后决定研制一款单脉冲试验雷达。1963年,申仲义拨款30万元从 西安786厂购买了一台苏式COH 9A 雷达对其进行改装。14所动用了近百名技术人员将它改装为单脉冲体制,改装工作在1964年完成,经测试其测角精度比圆锥扫描体制可提高5倍,这是我国{dy}台单脉冲体制雷达。1965年,110雷达再次上马,将脉冲压缩和单脉冲体制用在110雷达上,由张直中任技术负责人,至此,110雷达的研制正式开始。1971年开始安装调试,到1977年正式投入使用。安装在云南。(6)  

庞大的110雷达  

110雷达的全称是110大型单脉冲精密跟踪测量雷达,是作为导弹和卫星的再入段精密跟踪雷达,它采用了卡塞格伦式天线,双波段五喇叭馈源,天线抛物面口径为 25米 ,天线系统重400吨,天线罩球面直径 44米 ,高 36.5米 ,由1500余块六角形蜂窝式玻璃钢模块镶嵌而成。发射机选用了12所的巨型多腔速调管,它高 1.5米 ,重100公斤,峰值功率为2.5兆瓦。采用了多极化、脉冲压缩、数字压缩、数字测距、脉冲多普勒测速和多目标高速磁记录和重放等新技术。除了这些东西以外,张直中张老在他回忆文字中还谈到采用了“多路接收技术,除跟踪主目标外还可以跟踪同在天线波速内但偏离主目标的其他目标,如可跟踪导弹下落进入大气层后,末级火箭可能碎成几片伴随在导弹四周的情形”(7)。  

110雷达,到1977年正式投入使用的时候,已可以连续跟踪1000多公里以外的卫星,实际使用中,110雷达能跟踪2000公里以外的非合作外空目标,显示其不俗的性能。  

110雷达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美苏之后,第3个能研制这种大型雷达的国家,也是640中的核心雷达,是我国反导预警系统的顶梁柱。这台雷达只部署了一台,目前好像还在使用。  

7010雷达  7010雷达是根据640工程的需要而研制的。1970年,中央批准研制7010雷达,14所组织了以薛国伟,张光义为主要技术负责人的300余名科技人员进行研究。不过据张直中张老回忆,早在1964年14所就已开展7010雷达的研究,最初的工程代号叫111,1969年改为7010。据张老回忆:1964年,640工程需要一款远程预警雷达,并把任务下到14所。张老了解到国外正在发展一种新体制雷达――相控阵雷达,这种雷达比当时的机扫雷达拥有更好的性能,并向申仲义建议研制这种雷达,得到申仲义的大力赞同和支持。随后张老从精密跟踪雷达总体室抽调了几个技术骨干对相控阵体制进行研究,当研究深入以后,即开列了需要解决的若干专题。由于申仲义不断将新的技术力量补充到相控阵的研制上来,使得14所在其后数年解决了以上若干专题。所以在1964年7010雷达就已开始研制。(8)  

2008年4月的{yt},鼎盛王朝军事论坛的北京地区网友到北京以北的黄羊山考察了7010。以上3图是xxbit网友根据当时探险的照片和测量,绘制的7010雷达三位结构图,可见雷达依山而建,面向西北,成固定角度的巨大阵面。十分专业。  

7010雷达1972年开始小面阵天线的安装和调试,安装在北京 以北几百公里的海拔 1600米 的黄羊山上,1974年9月7010雷达经初步试验,{dy}次观察到了外空目标。1976年进行全面阵天线的安装,调试,并投入运转,1977年正式投入使用。1977年以后7010雷达多次完成中 国导弹,卫星观测任务。特别是可以为110雷达提供目标指示,共同组成测量网。  

 7010雷达的遗址,巨大的天线阵面  

7010雷达的发射机采用4只大功率多腔速调管,总峰值功率为10 兆瓦,平均功率为200千瓦,电扫描天线阵面为 20米 X 40米 ,馈电单元(也就是T/R组件)8976个,在方位 120度和仰角2-80度空域内进行边搜索边跟踪,可连续跟踪多批目标,配备了大中小型计算机对全站实时控制,处理和计算。采用了脉冲压缩,反副瓣,变极化等反干扰措施,对一`些关键器件,分机采用双工冗余技术,配有全机工作状态监测系统和故障显示系统。  

7010雷达可以连续跟踪3000公里以外的多个卫星目标(有种说话是10个)  

2004年军博-国防知识展 展出的7010 雷达  

《当代中国电子工业》中的7010雷达  

70年代初,空军组建导弹预警雷达团——雷达53团,全团一部雷达——7010雷达,就在黄羊山上。80年代早期该团及装备移交国防科工委为雷达站,现在该部的编制仍在,隶属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7010雷达的控制室  

7010雷达和110雷达投入使用后,显示了不俗的性能,下面是笔者收集到的使用记录,但这些记录多是1984年以前的,这之后的很难找到。   

1.1979年美国太空实验室坠落,在坠落前,两部雷达对其跟踪了8天,并根据测得的数据,对其坠落做了内部预报,后来根据美国公布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时间仅差了4分钟,地点仅差经度2.9°和纬度1.3°。  

2. 在反击一号反弹道导弹试验中,弹体离架仅 10 秒钟就被110雷达紧紧抓住,并稳定跟踪,迅速预报落点,为火箭、反导试验作出了重要贡献  

3. 1980年 5 月,110雷达在两发东风五型洲际导弹全程试验中,分别获得了 316 秒和 396秒的跟踪测量数据,最远跟踪距离达 3000 公里。  

东风五型弹道导弹全程飞行轨迹图  

4.  1981 年 7 月  18 日,7010 雷达站接到当时国防科工委主任张敏参谋长的电话,要求对 19 日苏联向太平洋发射的运载火箭进行跟踪。7010 连续开机 11 天,于 19 日和 28 日两次观测到该运载火箭,及时预报了发射点和落点经纬度、预警时间和射程。从测量数据分析,这两枚导弹是苏联未公布的多弹头试验项目,采用低弹道形式发射,目的显然是为了测试分导弹头的导引精度。从事后其它管道获得的信息证明,7010 的观测是正确的。  

5.  1983 年 1 月  12 日,110雷达基地接获上级指示,要求观测并拦截正危险地向地球坠落的苏联 1402 号核动力卫星。然而,由于苏方不公布卫星的轨道参数,雷达转动的巨大天线, 连续工作 4 个半小时,仍如大海捞针,一无所获。直到第 3 天,昆明站才跟踪上了目标,并向沾益站进行了及时通报。根据通报中的轨道参数,18 日和 19 日沾益两次开机连续捕捉到了目标,并判明是三个目标,列为  1402A ,1402B, 1402C 。                 

1 月 2 2 日,张敏参谋长致电该站询问该枚苏联侦察卫星的陨落时间和地点。中央当时  

已电令全国 X 个拦截阵地,万一这枚卫星落入我人口稠密地区,务必在其陨落前将其拦截、  

击毁,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天正午,沾益站通过 BX-10 微机的解算,得出了  

1402A  的陨落时间为  1 月24  日4 时至8时之间,并将这一预测上报了科工委。  1 月 24日 5时,沾益站又报出该星体再入大气层的准确时间为 24 日 6 时 30 分,地点为东经 67.9 度,北纬 1.1 度,不会落入中国境内!这下军委领导才放了心。1402 号卫星实际陨落的时间比沾益站的预报提前了仅 9 分钟,位移误差为 3400公里。             

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预报时间较准,比实际时间仅差 1分,但位移误差上万公里,比中国的预报范围大了 3倍!    

(二)海基部分  

海基部分主要是指718工程,718工程和640工程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工程,它主要是海军方面负责,起因是洲际导弹的试验需要观察船。718工程的核心是3艘远望(向阳红10号后来改装成远望4号),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为监控洲际导弹而研制的,所以是640工程预警系统的有效补充和延伸,640的陆基系统还是有不少死角的。实际上,远望号以后一直承担着各种航天监控任务包括载人航天工程。  

2004年军博的国防知识展上,在介绍远望号的时候,就提到:远望1号对洲际导弹的有效跟踪时间是1个小时,其中最有价值的跟踪时间只有60秒,不具备实战价值。这说明远望号测量船是有反导预警任务的。尽管它不属于640工程。  

718工程的远望1号和2号,是1976年9月,在上海江南船厂开始投料开工,1977年2~3月份先后上船台,1978年下水,1979年12月交付。全长 190米 、高 38.5米 、宽 22.6米 ,9层舱室,满载排水量为2.1万吨,主机功率为11936千瓦(1.6万马力)编队平均航速18节。甲板上装有54副天线,{zd0}的雷达天线直径9米,重约90吨,这些天线的布置采用了平行的方案,就是船与轨道面是准平行的状态,这个设计是我国特有,国外的远洋测量船没有这种设计。采用这种设计方案主要是因为远望的基地在长江岸边,要过南京长江大桥,采用国外的天线布置方案,就过不了大桥,所以采用平行的方案。事后的使用,证明这种设计是成功,是我们的原创,事实上,远望船就是我国的原创船。船的主要功能有:  

(1)跟踪测量。船上装备有180单脉冲xx测量雷达、331激光电影经纬仪、120微波遥测、双频测速设备、综合遥测设备等测量设备,计算机系统(含运算速度每秒百万次的计算机),以及由测量设备和计算机系统组成的测量控制系统,从而以较高的概率解决海上跟踪测量的捕获引导问题。笔者目前没有这些电子设备的详细数据,不过据我国{dy}代舰载机飞行员郭文才回忆,1980年,东5导弹测试的时候,导弹在距预定海区 8000千米 的时候,远望号的雷达就发现了目标。(9)  

(2)导航定位。船上采用三种定位手段:{dy}种惯性导航系统,第二种卫星导航设备,第三种天文经纬仪。这3种设备组成综合导航定位系统,使测量船的定位精度达到米级。  

(3)全天候通信。船上设置有数传、移频和移相、电报、电传、保密电话以及原子频率标准钟的时间统一分系统等。通信手段有短波通信、超长波通信、超短波通信、中继通信和卫星通信等。保证了数据和信息快速传输准确无误。  

(4)气象预测。船上装有气象雷达、探空仪、氦气球高空施放装置、卫星云图接收设备。能及时提供本船船位海上高空气象参数、水文调查以及灾害性气象预报。  

(5)打捞救生。船上设有打捞救生快艇、液压折臂式起重机、直升飞机及其起降平台、指挥塔及相应的导航通信设备,具有打捞数据舱和营救宇航员的能力。  

(6)集中控制主机、锅炉。采用气动单元组合仪表,自动调节系统,主机采用远距离操纵机构,使主机和锅炉均实现集中控制。这在中国汽轮机船上还是首次采用。  

在海上航行的远望2号  

T6  

(三)天基部分  

640工程中是否有天基预警系统的计划,笔者目前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到今天我国的天基预警系统也刚刚形成一个雏形。不过在40多年以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是进行了一些早期的尝试。这里做点简单的介绍。  

长空一号卫星    1970年代,上海航天系统发展了一款名为长空一号的技术试验卫星,一些资料称这是中国{dy}款电子侦察卫星,国内的一些xx资料也谈到长空一号的主要任务是对地遥感,获取电子信号。长空卫星一共发射了6颗,其中3颗因为风暴火箭的发射失败而失败,其它三颗均入轨,它6次发射的情况如下(10):  

在组装调试的长空一号卫星  

(1) 1973.9.18  1138千克(卫星重量)    失败(火箭二子级游机故障)  

(2) 1974.7.12  1108千克(卫星重量)     失败(火箭二子级游机故障)     

(3)1975.7.26  1107千克(卫星重量)     运行轨道参数:近地高度 187km,远地高度 474km,倾角 69.027度, 周期91.02分钟。     

测试情况:卫星服务系统个单机性能满足要求,星载计算机,数传和跟踪综合体制,三轴稳定控制技术等新技术得到了考核。问题有卫星有效载荷系统能接收信号不能定位,红外地平仪输出有饱和现象,遥控电池提前耗尽等。  

(4)1975.12.16  1108千克(卫星重量)   运行轨道参数:近地高度 184km,远地高度387km,倾角68.991度, 周期90.22分钟。    

测试情况:卫星寿命比设计有提高,星上仪器设备可靠,工作正常;红外地平仪克服了饱和输出现象,遥控电池提前耗尽问题解决,但卫星有效载荷系统问题未解决。  

(5)1976.8.30  1108千克(卫星重量)     运行轨道参数:近地高度191km,远地高度2145km,倾角69.166度, 周期108.44分钟。   

测试情况:星上服务系统工作正常,但卫星有效载荷系统在相当长轨道上收不到信号,故未能得到考核。  

(6) 1976.11.10 1208千克(卫星重量)    失败(火箭二子级游机故障)  

灯塔一号导航卫星    1967年,海军提出发展导航卫星的建议。 1968年7月9日 ,国防科工委提出尽快完成方案论证。1970年11月论证结束,并命名为灯塔一号导航卫星。1972年—1979年,完成了一批样星的模装和试验, 1980年12月31日 ,停止研制。目前灯塔一号的资料非常少,笔者估计其方案可能和现在的北斗导航卫星的方案类似。(11)  

尖兵军事侦察卫星  尖兵军事侦察卫星今天已经是个庞大的家族,不过在1970年年代,尖兵卫星就是返回式卫星,{dy}代尖兵卫星是{dy}代返回式照相普查卫星,重约 1800kg 在轨时间3-5天,胶片地面分辨率 10米 ,用于地面固定目标的发现与识别。1974年进行首次发射,因火箭坠毁而失败, 1975年11月26日 再次发射成功并回收成功。  

我国{dy}颗返回式卫星的回收现场  

第7章640-5导弹再入物理现象研究  

郭永怀----我国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主要从事力学,空气流体研究。 1968年12月5日 ,在一次飞机事故中不幸牺牲。搜救人员 在找到郭永怀遗体的时候,发现他和警卫员一起用身体紧紧护住宝贵的技术资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640-5导弹再入物理现象研究是由郭永怀于 1965年2月28日 国防科委的反导防御会议上,提出来的。同年10月5日正式向力学所、物理所、电子所和地球物理所下达640-5任务,并确定由力学所抓总。  

为此力学所为640-5工程调整了科研布局,抽调了激波风洞组、电弧加热器组、高速气流传热组、高温气体组等为640-5工程服务。1967年10月,xxx批示决定对国防科研体制进行大调整,力学所从事640-5工程的人员划归七机部建制。  

目前关于640-5的资料还很少,很难了解它的详细情况。  

第8章 不是结尾的结尾  

1972年尼克松的北京破冰之旅,打开了中美建交的大门,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迅速升温,虽然来自北方的威胁依然巨大,但实际上国际关系已大大缓和:美苏于1972年签订了限制反弹道导弹导弹条约;1976年,美国宣布关闭“卫兵”导弹防御系统。640工程是个浩大的工程,技术难度大,要想在短期取得收益是不现实的。因此1970年代中期开始,高层开始考虑640工程的方向问题。xx结束后,随着国家建设重心的转移,具有浓郁军事色彩的640工程开始步入暮年岁月。  

1977年后,有关部门开始酝酿640工程研制任务的调整。1977年11月,七机部在《关于二院方向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武器研制改为系统试验”。彻底扭转了640系列工程的方向,也预定了它们的结局。1978年2月,二院向七机部呈交《关于二一○所任务方向问题的报告》,提出终止反导超级大炮的预研工作。两个月后,在 1978年4月26日 ,七机部部长宋任穷向二院传达了国防科委的意见:组成一支精干队伍,继续进行反导多途径探索;所需经费专款专用;其它力量承担进攻性武器的研制任务。  

1978年6月29日 ,中央专委召开会议,听取国防科委汇报,研究调整七机部二院任务方向和制订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等问题。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聂荣臻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要点是:要拼命把东风五号搞出来,要集中力量加快进攻性核武器的研制,进攻是{zh0}的防御。二院应把研制力量放到进攻性武器的研制上。反导武器还是要积极研究,留少数人继续搞。1978年8-9月,二院在昆明基地成功地进行了反击一号两发模型遥测弹的飞行试验。随后不久,考虑到反击一号技术落后,研制周期长,资金消耗大,技术力量不足,生产条件差,“继续搞下去对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合理调整二院任务和研制力量不利,”二院遂主动向部里提出:在完成3发模型弹后结束研制工作。同年12月,国防科委和七机部召开联席会议,明确二院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潜地导弹研制任务。二院只留少数人继续进行反导弹预研,搞多种途径探索。  

1980年3月19日 ,国防科委党委常委在听取七机部汇报时,对反导弹、反卫星研究工作确定了调整原则:停止反击一号、反击三号和炮射导弹的研制与试验,1985年前由型号研制调整为多途径探索的预研,反导技术途径以导弹反导弹与强激光为主。停止炮射导弹的预研;结束在天津市的反导跟踪雷达会战;继续研制301单脉冲雷达;将反卫星技术的总体方案设计任务调整为单项预研。科委党委常委指出,发展反导弹技术应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长期搞下去。  

1982年,航天部计划会议正式决定640工程下马。除保留激光破坏原理和核电磁脉冲技术两项课题外,其余有关640工程的研究全部停止进行。  

640工程下马6年后,863计划浮出水面,一个新的未来开始了。  

2007年我国首次反卫取得成功。  

2010年首次陆基中段反导取得成功。  

我国反导的步伐越走越快,在今天我们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先辈的努力,不论经历怎样的苦难和艰辛。  

注释:  

(1)(2)(3)《中国升起蘑菇云(下)》   陈晓东  1995年 中国社会出版社  

(4)《一次鲜为人知的难忘会见——记钱老对核爆炸效应模拟工作的前瞻性支持》  杜文甫 《科技日报》( 2009 年 11  月 5 日)  

(5)《现代舰船(2009.02A)》 发表的对陈右铭的采访  

(6)(7)(8)《我的雷达情节》   张直中   《资深院士回忆录(I)》2003年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9)《中国舰载航空兵的两次“首飞”——访我国{dy}代舰载特级飞行员郭文才》   《兵工科技( 2009.09A )》  

(10)(11)《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史稿(下)》  李成智  2006年  山东教育出版社  

关键字: 640反导工程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逝去的辉煌――640反导工程部分(提纲)】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