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和香道
  千年香文化
   人类对香的喜爱,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华夏大地上,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它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孕育与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与促进。香,在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正是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竞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不过人们开始用香的确切时间已难于考证。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香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渐渐被局限在庙宇神坛之中。以至当今有很多人都将香视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实为时代之遗憾。
  1.春秋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
   从现有的史料可知,中国对香料植物的利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了。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以春秋时期所使用的香木香草种类还不多,但当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不仅已有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诗经》、《尚书》、《左传》、《周记》、《山海经》等都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述。
   那时的人们不仅对这些香木香草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到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东莞,地处珠江口东岸,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木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传入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到了两汉时期,香文化开始略具雏形。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广泛流行起来,而且有了专门用于熏香的熏炉,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有陶制的熏炉和香茅出土。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汉代官员上朝要随身佩香,向皇帝奏事还要口含鸡舌香。各地官吏、邻邦诸国则竞相进贡异香。 除了香炉,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熏炉、薰笼等香具也是汉代王墓中常见的随葬品。
   魏晋南北朝时,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同时,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这一时期虽战乱不断,但香却仍然获得了较大发展,合香配方的种类大为增长,并且出现了一批专门用于治病的药香。
  用香风气从王宫贵族扩展到文人中间,并出现了许多写香的诗文,如曹丕的《迷迭香赋》。
  2.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香文化在隋唐时期虽然还没有xx普及到民间,但这一时期却是香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香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成熟、完备的香文化体系。
   隋唐之前,虽然中国的上层社会对香已推崇备至,但由于大多数香料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而唐代之后,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都空前繁荣起来。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中国。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办公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经是专香专用了。
   像前朝的帝王一样,唐代的许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对香料十分钟爱,而且依仗国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的帝王。香檀木虽贵以斤两相论,唐皇宫内仍取之为香床、香几等大件物品;皇帝经行之处,甚至“以龙脑、郁金铺地”,还常用沉香、檀香、龙脑、麝香等配入涂料涂刷皇宫内的楼阁殿柱。
   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也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参加佛事活动甚为频繁,其用香量之大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制式,外观也更加华美。
   唐代的文人继承了魏晋尚香的风习,也写出了很多涉及香的诗词,王维、白居易、李白、杜甫等大家都有此类作品。如王维在《谒璇上人》中写到:
  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养。
  誓从断臂血,不复婴世网。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
  夙承大导师,焚香此瞻仰。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
  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
  方将见身云,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
   在大唐的盛世环境中,中国香文化所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为其在宋元明清的兴盛奠定了一个极为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正是由于唐代的发展,使得后来香文化的普及成为一件自然的,也是十分必然的事。
  3,元明清,香文化繁盛与普及。
   及至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扩展到普通百姓,并且出现了香的专著,步入了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航海技术高度发达,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比唐代更为繁荣。巨大的商船把南亚和欧洲的乳香、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抵东南沿海港口,再转往内地,同时将麝香等中国盛产的香料运往南亚和欧洲。(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中国的物品中,香料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常被称为“香料之路”。东莞就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所以很早就开始了对外交往。)
   宋朝政府还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类似于现在的海关),专门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当时市舶司对香料贸易征收的税收甚至成为国家的一大笔财政收入,足见当时香料的用量之大与香料贸易的繁盛。宋朝政府甚至还规定乳香等香料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在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在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时,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不仅用香品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一同鉴赏品评……
   从宋代的史书到明清小说的描述里都可以看到,宋代之后的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香文化和香道】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