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不只是传说 之二
三绝三通
引子 之一
西出阳关就是西域。那里有广博的大漠、有积雪经年不化的天山、有灿若星辰的点点绿洲,也有空气中那个弥漫着的、挥之不去的汉朝气息。这是一百多年的沉淀。绿洲上随处可见汉朝式样的民舍,旷野里也是一片片的汉式农田,集市上更充满了各种各样汉朝的稀罕玩艺,就是官道上疾驰而来的这一支队伍也熏染着浓厚的汉朝气息。
领头的是两个年轻人,年长的是莎车王康,年轻一些的是他的弟弟贤。满脸的征尘也掩盖不住深深的哀容。如果不是军情紧急,兄弟二人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匆忙出征。居丧期间,正应该在灵前为老父亲多进几天孝。
提起康和贤的父亲,老莎车王延那可不是一般的人。那是见过世面的、到过大码头的学者。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长安做质子,可以说是生在莎车,长在长安。未央宫的巍峨、街头闹市的繁华、奇形异状的各国商人、规模宏大的上林苑,这些对于年轻时候的延一点都不陌生,也是康和贤小时候百听不厌的故事。当然长安不光有这些,还有灯红酒绿、舞厅歌女、绿树红墙、还有数不尽的游乐场所,各种好玩的、奢靡的东西,但是这并不是延眼里的长安。
在延眼睛里的长安是书声朗朗的太学,是高效的政府运作,是井然有序的暮鼓晨钟,而延更关心的是什么使得这么多人各司其职,造就了汉朝的强大和开放。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同是质子,
有的入蚕室、受宫刑,有的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而延在长安这些年不仅学会了汉语,而且登堂入室,虽然没有xx,那也是自学成才。知识就是力量,学得越多延越觉得汉家经典的博大,越觉得自己的渺小。
回国登基之后,在长安学到的知识自然就派上了用场,延对莎车进行了彻底的革命。莎车有一个优势,
就是距离汉朝的屯田据点比胥建非常近。那就是一个现成的学校,现成的示范田。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莎车有了xxxx的变化。可是随着时间的推逝,延也越来越无法理解玉门关内所发生的一切:祥瑞频生、王莽代汉、巡游展览。也难怪,王莽代汉这样高深的理论,{jd0}的实践,对于延这种自学成才的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
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延不得不绷紧了神经,匈奴塞下示威、戊己校尉府叛乱、乌孙大小昆弥的使者遭受冷遇,尤其是焉耆攻杀都护使但钦使莎车王延感到震惊,更震惊的是新朝并没有什么应对的措施。延可以理解焉耆的行为,却不能原谅焉耆对秩序的破坏。因此,天风三年王俊发动焉耆战役的时候,莎车王延毅然派出了大队人马随行。可是这一仗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使得西域的形势急剧恶化。
当年王俊兵分数路出击焉耆,自己先中了焉耆人的反间计,导致全军覆没。都护府与焉耆两地相距四百多里,说近不近,说远不远,也不是{yt}能够到达的距离。搞个长途奔袭不行吗?那样的话累个半死,强弩之末,正好被收拾。王俊的作战方案是分兵数路,分进合击。这就给焉耆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得胜后的焉耆联军没有停息,而是直接挥兵杀向李崇、龟兹联军。傍晚的时候来到了李崇、龟兹联军的临时营地。咋这么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焉耆的游骑早就盯着新军各路人马的行军路线。这一仗对焉耆也是生死之战,胜则存,不胜则亡,怎么能不慎重?
这是一场真正的偷营劫寨。李崇、龟兹联军也就五千人上下,而焉耆联军却有万人以上。关键是李崇xx没有想到会在半路遇到焉耆人的主动攻击。营寨被劫,李崇是且战且走,等到天明的时候才摆脱焉耆的纠缠。再回头一看,身边已经没有多少人了。退到都护府收拾残部,以现在的力量再坚守都护府已经不可能了,李崇不得以放弃都护府,跟随龟兹余部退向龟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