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中国“六疑罪”

   



江 涌 

    

    高盛这个“华尔街最诡秘的投行”,自1994年进驻中国以来,于中国市场积极布局,不仅赚取巨额垄断利润、控制主导中国的相关产业,而且暗中影响中国政府与企业经济决策。
    高盛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市场。
    高盛进入中国市场后,迅速创造令国内外同行羡慕不已的众多“{dy}”甚至“惟一”:惟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全程参与中国政府每次主权美元债务海外发售项目的国际投行;{dy}个投资中国金融企业股份的外资机构(平安保险,1994年);{dy}家获准交易B股的外国证券公司;{dy}批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dy}次成功地使中国通电信、航空、金融以及石化行业踏上民营化和公开上市之路的外国证券公司;{dy}家中标处理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外资机构;{dy}个组建合资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中国不良资产的外资金融机构……
    2007年,高盛税前收入{dy}次名超过一半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其中中国是增长最快的市场。像在美国本土市场一样,高盛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满了神秘色彩。
    质疑一:钻法律漏洞进入中国证券市场。
    2004年12月,中国证监会批准高盛与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成立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恰逢其时地在一轮牛市开始之前介入了中国证券市场。根据《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2002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规定:境外股东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中拥有的权益比例,累计(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持有)不得超过1/3。高盛名义拥有台资公司33%股权,高华拥有67%股权。但是,高华是由高盛借款1亿美元组建的,另一出资人高盛的重要客户联想集团则只是扮演“掩护”角色。
    高盛高华证券近乎 100%是高盛控股,这是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而且有报道显示,监管机构对高华证券与高盛高华证券组建的内幕心知肚明。在高盛高华成立之初,双方协议规定,高盛集团具有“选择权”,即拥有收购相关中方持有的股权的权利,一旦监管环境允许,马上就能控制高华证券。而且高华证券成立的注册资金均为待缴。
    英国《金融时报》就此评论,高盛此举已迫使其他投资银行改变策略,大多数外资银行将时间花在收购中国本地券商少数股权的谈判上,现在却希望达成与高盛类似的交易,但他们能否如愿却是个未知数。
    质疑二:以隐形渠道浸入中国房地产市场。
    2001年初,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不良资产的国际拍卖,12月高盛中标。2003年,高盛与华融成立合资公司——融盛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了价值19亿元人民币的不良xx及地产资产组合。同年,高盛与华融资产和长城资产签署的近百亿元不良资产处置协议中,约50%属于地产不良资产。通过处置不良资产,高盛悄悄地进入了中国尚对外资限制的房地产市场。
    2003年以来,国际炒作人民币币值低估,施压人民币升值一浪高过一浪,大量热钱由此纷纷涌向中国,房地产是热钱栖身的重要领域。
    擅长投机的高盛当然不会坐失良机,2005年底,高盛向21世纪中国不动产公司注资2200万美元,成为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2005年在上海以1.076亿美元的价格买下凯德置地有限公司的百腾大厦(商业写字楼)用于出租,成为上海成交价格{zg}的地产买卖,直接拉抬上海房地产价格。2006年10月,高盛以7000万美元买下了上海虹侨花苑酒店式公寓等。
    质疑三:通过并购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中国农产品由场。
    2006年 11月,中国商务部批准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对(高盛控股)以3.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中国{zd0}的国有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100%股份。此后,罗特克斯直接或间接控制双汇发展约61%的股份。
    高盛本来已持有中国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13%的股权。高盛在拥有双汇和雨润两家巨型肉类加工企业以及成熟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后,便开始向上游养殖业进军。自2007年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后,高盛在中国斥资数亿美元,在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
    以高盛为代表的国际资本渗透的不仅是中国养殖业的整条产业链,更涉及中国农业上下游各个领域。另外,德意志集团已经注资天津宝迪集团,这样中国三大肉类加工企业均被外资染指。业内人士担心,继中国大豆与豆油沦陷后,生猪养殖与猪肉正在成为外资的盘中餐,由此引发的食品与粮食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质疑四:通过对国有企业证券承销等渠道,掌握中国重要行业的商业及战略信息。
    美国大型投资银行的研究能力惊人,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的能力超乎想象。一家银行对于经济资讯的处理能力远远超过一个普通国家的水平。
    在高盛等境外机构的游说下,中国大型骨干企业纷纷于海外上市、引进战略投资或海外并购,而企业海外融资必须请外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投资咨询、审计、评级等)进行全面、彻底的家底盘查。凡是经过外资中介机构“周密服务”的,几乎都无秘密可言。
    高盛因为在全球金融市场的突出地位,在中国大型骨干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一直扮演关键角色。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与中化等中国石油巨头,在股份配售承销、账簿管理、海外并购等各方面都得到高盛等相关美国金融机构的“周密服务”。如此不难发觉为什么美国对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布局了如指掌,为什么国际金融炒家总能轻易利用“中国因素”进行成功炒作。当然,高盛介入中国战略行业远不止石油。
    电信业直接涉及中国信息安全,在日益走向一体化的欧洲,英法德之间的电信业都是明显的禁区。但高盛在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等电信公司的项目合作中纵横捭阖。其他如金融、汽车、大众传媒、医药等行业高盛早就染指,而且无一例外都是龙头骨干企业。
    更值得xx的是,高盛还担任一些省级政府的财务顾问,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
    更让人不解的是,近年来,高盛对中国经济的预测与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事后发表的报告数据,经常出现惊人的一致,有时连小数点后的数字都分毫不差。
    质疑五:从事内幕交易。
    中国市场的透明度不太高,本来设想应是跨国资本的{zd0}障碍。但是,高盛通过本土化战略,“不透明”反而给了高盛更好的保护、更多的拓展空间。
    中国不良资产处置黑幕重重,因内讧,摩根士丹利暴露出在中国不良资产处理中的利润达到900%。在中国不良资产处理上,高盛比摩根士丹利更加活跃,因此,国内外舆论也不断怀疑高盛存在内幕甚至欺诈交易。
    2006年7月20日,高盛全资子公司Delaware投资9615万元持有西部矿业10%的股份,每股约为3元。到2008年7月上市交易时,高盛以不到1亿元的投资成功套现70亿元。业内人土质疑,高盛先签约后注册的做法涉嫌编xxx合同。就在与高盛签约注资前,西部矿业其他投资者(如维维集团等)的股权转让价格每股为7-10.5元。高盛获得的股权价格低得离奇。
    高盛收购双汇也存在明显违规。首先,高盛本来就不符合双汇提出的禁止同业竞争的招标条件,因为高盛拥有双汇在肉制品领域的{zd0}竞争者(雨润食品集团)的股权;其次,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不符合双汇原先要求的拥有500亿元资本的条件。
    质疑六:配合美国对华政策的需要,诱导中国经济决策。
    在相关媒体追捧以及相关重要人士的偏爱下,高盛在中国金融界拥有极大声望,高盛也不断利用这种声望积极谋取利益。中国大型骨干企业纷纷于海外上市,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中{dy}批就有高盛。有专家分析统计,“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中国十家银行所获得的资产收益就高达1.06万亿人民币,若加上在广发行、深发展、华夏和北京银行的控股所得约7000亿元,合计达到1.7万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2006年一年取得的。
    高盛一直善于以中国最习惯、最受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2001年11月,高盛发表了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的报告,即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的英文起首字母组合起来为BRICs(译称“金砖四国”)。2002年8月,高盛发布题为《关于中国与世界的五大神话》的报告称:中国要主导全世界。2003年10月,高盛在《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经济报告中预言,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可能会在2015年赶超日本,在2039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dy}经济大国。前任总裁保尔森直接吹捧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lx}”。
    高盛对中国的大肆吹捧,一方面是炒作公关的需要,另一方面还有配合美国对华政策的需要。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黄靖博士认为,吹捧中国是要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dy},经济和物质上的责任,在国际问题上更多地出钱出力。第二,开放金融市场方面的责任,中国政府必须放弃对金融市场的控制,让外国企业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第三,道义上的责任。西方想让中国逐步按照他们的价值理念和博弈规则来出牌。
    近年来,高盛针对中国宏微观经济不断发表报告与评论,影响相关部门决策,影响金融市场走势。当国际油价攀升至120美元每桶时,高盛发表报告预计未来6—24个月,油价有可能每桶升到150~200美元,诱导中国加快购进价格不断上涨的石油,填充刚刚建成的四个战略储备基地。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进口原油1.79亿吨(同比增加9.6%)累计用汇1292亿美元(同比增加62.2%),平均单价722.4美元/吨(同比上涨47.9%)。
    而实际上,身为中国相关机构投资顾问的高盛本身就是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四大玩家”之一。业内人士披露,高盛非常肯定且一再强调2008年人民币要升值10%,直接诱导热钱涌向中国;利用A股与港股连动,不失时机发表评论,引发内地A股与港股暴涨暴跌,从中获利。
    (《环球视野》2010年6月12日第296期,摘自2010年第11期《世界博览》)

 

郑重声明:资讯 【高盛中国“六疑罪”】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