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观点碰撞剧烈新能源应该信谁-凌然-搜狐博客

 

各方观点碰撞剧烈新能源应该信谁

  针对中国汽车发展新能源的问题,可以说早在“.五”、“十一.五”期间,已经是中国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但围绕着该发展什么,该走、该跑、还是该飞的问题,各方观点还是不可避免的在强烈碰撞。而这样的xx,如果要对决策有利、对市场完整有益自然是件好事。令人担心的就是,许多观点各持一词,甚至出现了各说各的好的现象。这样,本该是系统建言的责任,就会由于某种意识的长官观念融入而变成了捷径,还有的俨然是一种代言的形式出现。而对于新能源这样的世界难题,如果不能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与科学的对待的话,今后再翻过头来改变,不但要重复走落后路线、还容易因核心的决策失误而错过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对于发展新能源的观点上,任何观点都是有利有弊的。这就需要,在建言新技术的发展问题上,既要有令人信服的观点、又要有能够对观点负责的精神,这才能不至于影响核心决策的前提条件。其中,最为关键的,就在于观点的提出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与立场上,是否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是否看得更高更远。也只有这样的观点,才能符合特殊制造时期中国需要发展的状况

 

通盘考虑中国新技术的发展才令人信服

 

可以说,现在就新能源是否走哪一个方向的问题,已经到了该确立以及执行的阶段。因为,国家的“十二.”发展,必然要确立新能源的宏观政策。在这样一个较为特殊的汽车发展时期,探讨新能源的技术问题,既有着需承前启后的循序渐进发展需要、又有着符合国情基础上的发展需求,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在确定发展方向中必然要考虑到的。而考虑到目前情况下,国内制造业对新能源制造的动态,几乎各个企业都已经行动起来。由于,新能源技术可选择的种类很多,多数企业都以xx式的方式,先期已经切入到新能源发展之中。这就需要,中国汽车在走什么样路的时候更需要谨慎。

所谓要通盘考虑建言的问题,一方面是要从产业整体的通盘考虑,来发挥建言者们的智慧与观点。应考虑到现有制造业的状况以及国家长时期以来的发展决策特点,才能够使建言具有科学性以及系统性;另一方面还要从建言者自身的要求,通盘来提出相关的建设性意见,不但要具体涉及到技术的优势、弱点以及相关的解决问题办法,同时还要提出与国际的比较程度、国内的执行力与具体操作等等,都是通盘来考虑建言的基础。如果,仅以专业的所长来向决策者阐述其观点的一方面的话,很难免不会出现一叶障目或者以偏概全的问题。这样一来,针对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自然也就上升到一言值千金的分量!所以,也只有通盘考虑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才应该是最令人信服的。

 

为何说对发展上的建言应承担发展责任

 

早在中国航天的“嫦娥”计划诞生之初,有关方面就曾以直接递送给中央主要领导人的方式,将这项今天看来如此重要的航天计划,进行了具有长远战略的决策。而现在,几名工程院院士联名复制当初的做法,从形式上来讲它的关键性不言而喻。但需要看到的是,现在这样一个时期,再用这样的做法陈述有关中国行业发展方向问题,早已经有这诸多的不合时宜之处。一方面作为相关的意见{lx}们,早就有陈述的渠道和环境,如果能够从自身的主导环境中建立相应的建言主题,那么就会对相关新技术的发展有完整的发展建议。

同样也需要指出的,就是现在的电动汽车也好、氢能源汽车也好、还是混合动力汽车也好,在世界范围内尚都没有完整落实与普及的经验,现在这个时候,与其要相应的说出观点优势、就不如做出服众的行为,对新能源的发展更加有益!如几位联名给温家宝总理建言的院士,出发点固然无可厚非,但他们与其要走观点上的捷径、就不如身先士卒的先做出使电动车影响世界的举动更加有效。例如,现在的电动车综合成本较高,如果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定的范围与时间内,率先研发出电动车普及成本的可行方式,也就是率先使车辆达到成本控制线以下,这不就自然的说服了整个行业了吗……!

同样,建言的责任也是同发展的责任大小紧密相连的。许多情况下,之所以爱拍胸脯的干部容易引发争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xx优势要远大于xx薄弱!这样,表面上虽然容易用优势打动人、但如果不顾及薄弱在发展中的抑制与被抑制作用,所造成的问题往往是多少年也难以挽回的。就像建筑领域,许多设计人员的责任是终身制的,如果这样的建筑未按自然规律出现问题,将会终生追究相关设计者的法律责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言发展的责任之大也就可见一斑了。恐怕也只有这样,才是能够令行业信服、社会信任的关键。

 

其实,在汽车业已到了技术发展十字路口的今天,无论是从哪方面讲,都已经到了需广泛征求智慧的程度,其目的就是要让中国的新汽车技术不至于落后于其它国家!然而,国际性的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局限性,也就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如何使中国的新能源技术走入正轨。像美国上个世纪曾在一个阶段大力发展电能源,之后又被停止……;欧洲率先掀起了氢能汽车技术,其后有被搁置……。这些新技术的进与退,都是需要中国在发展中作为自身需要警觉的地方。否则,如果轻而易举的茫然选择路径发展,使制造业进行反复是小、而错过了最主要的发展机遇期,那事情可就大了。由此就可以说明,要想为中国新能源发展方向建言,只有站在中国百姓与改变行业落后立场上来考虑新技术的发展道路,才是最为负责任的表现……!

 

                                                      

(本文为{dj2}供给搜狐汽车的原创文章,版权归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能转载!)

 

 

    

郑重声明:资讯 【各方观点碰撞剧烈新能源应该信谁-凌然-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