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营养措施提高猪群xxx

通过营养措施提高猪群xxx

2010-06-14 15:37:05 阅读20 评论0 字号:

摘要:

   过去的两年的养猪业可以说是大起大落,2005年7月四川发生了人畜共患的链球菌病;2006年夏江西和湖南爆发了“无名高热病”/“高致病性蓝耳病”并席卷全国,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2006年下半年至今,生猪和猪肉价格上涨,甚至带动国内物价指数上涨,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农业部和各科研、生产单位的研究显示,过去两年里发生的“高热病”疫情并非新病,基本上是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猪流感、细小病毒猪链球菌、巴氏杆菌和猪副嗜血杆菌等多种病原引起的并发症。在生猪和猪肉价格双双达到历史{zg}的今天,广大养殖生产者仍然心存疑虑,很多人在问,我们的猪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过去不是问题或已经控制的疾病又卷土重来?当前形势下猪还能不能养?怎么养?时值冬季来临,又是呼吸道疫病的高发期,本文结合霉菌毒素对动物免疫系统的损害、以及核苷酸营养对动物免疫和健康的影响,讨论了当前大好形势下把握机遇,通过营养手段控制疾病,改善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提高养殖效益的一些措施。

   内容:

   1、近年疫病高发的原因探讨;2、营养与免疫、疾病的关系;3、影响动物免疫和健康的免疫调节剂;4、霉菌毒索对动物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5、核苷酸营养促进动物的免疫和健康。

    回顾过去两年的养猪业,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2005年,广大养殖企业期盼经过长期的低迷,猪价在2006年春节前能够回升,结果2005年夏天四川的资阳、内江发生了人畜共患链球菌病,造成2005年下半年猪价一蹶不振;2006年5月以来,江西多个猪场发生了“无名高热综合症”,并迅速扩散到湖南、安徽和河南等养猪大省,后来农业部的专家和科研、生产单位的研究发现,猪“无名高热综合症”并非什么新病,基本上是以高致病性蓝耳病为主,同时包括猪瘟、伪狂犬、猪流感、细小病毒猪链球菌、巴氏杆菌和猪副嗜血杆菌等免疫抑制病的两种,三种甚至四种病原的混合感染,另外发现几乎所有的猪场都伴有饲料霉变中毒现象。

    俗话说畜牧生产无非是抓好“种、舍、料、病、管”五个方面,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养殖远期效益看好。许多{gjj}大型原种猪场和xxx企业大量引进种猪,现在我们的猪种可以说是和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不相上下;但很多洋品种的猪到了中国以后,其后代生产性能很快就衰退,或很容易应激和患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前两年农产品,特别是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同时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和豆粕价格持续走高,养殖经济效益普遍不好,养殖和饲料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对xx防疫、饲养管理的投入,使用劣质霉变的饲料原料,造成动物健康和免疫水平的降低。可以说病原、毒索和营养不良造成的猪只xxx低下.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猪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旦感染病原就大规模发病是近年来疫病频发的主要因素。

    回顾我国近三十年的集约化养猪历史。不难发现。我们不论是在遗传育种,还是在营养研究方面,都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了表面的生产/经济指标上,如母猪的窝产仔数和年上市肥猪数,饲料的目增重和转化效率。然而研究发现,现代培育的动物的生产性能的提高,往往是以牺牲免疫性状为代价的;高产动物,把养分转化成产品(肉、蛋、奶)的能力越强,养分用于免疫系统发育的比例就越小;而现代集约化生产模式,对动物的免疫系统形成压力,造成动物的应激;幼龄动物、繁殖动物和高产动物的免疫系统对营养的要求更高,要保证其遗传潜力能够充分发挥,对xxx和抗病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在生产中人们发现,长得快的猪并不一定是健康的猪,猪只进行免疫接种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疫苗的质量,更取决于接种时猪只的健康状况。研究发现,肠道不仅是养分消化和吸收的器官,还是体内{zd0}的免疫器官,80%的免疫细胞在肠道和肠道周围。这也说明我们可以通过营养调控手段调控动物的免疫机能。

    近年来,营养免疫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不仅成为人类健康保健的热点,也越来越引起广大动物医学和动物营养工作者的xx。顾名思义,营养免疫学就是通过营养调控,改善人类或动物的xxx、抗病力和健康状况。研究表明,可以调控动物免疫性状的营养元素除了我们熟悉的能量、蛋白质、矿物元素和维生索的平衡,还包括某些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和亚麻油酸)、微量元素(特别是有机硒)、免疫蛋制品、寡聚糖(如甘露寡糖)和核苛酸等(Pettigrew,2006)。

 

   霉菌毒素对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霉菌毒素中毒已经成为动物xxx和抗病力低下的罪魁祸首之一。霉菌毒素中毒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易感动物摄入污染霉菌毒素的饲料,而饲料中养分,特别是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核苷酸等不足,会加剧中毒症状(计成,2007)。

    xx在大田作物上产生霉菌毒素,稚为“田间毒素,如镰刀菌毒素类的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在谷物贮存过程中产生的毒素称为“仓储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有些毒素既是田间毒素,又是仓储毒索(Dewegowda,2006)。

    霉菌毒素主要由曲霉菌,镰刀菌,青霉菌和麦角菌产生。当条件适宜时,这些xx生长在大田的作物上,收获时,贮存期问或在饲料加工期间就会产生霉菌毒素。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躲过这些无声的杀手。霉菌毒素对动物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Devegowda等,1998a)。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料,世界上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

    霉菌毒素对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破坏猪只的免疫系统,霉菌毒索直接作用于骨髓、脾脏、淋巴组织、胸腺和肠粘膜影响胸腺,使免疫活性细胞的分裂受阻和外周T细胞的数量减少,影响抗体的产生,降低机体的主动和被动免疫能力,降低猪只对疾病的抵抗力(特别是黄益霉毒素和单端孢霉烯毒素);

    (2)损伤猪只的重要器官,特别是对肝脏(黄曲霉毒素)、肾脏(赭曲霉毒素)、肺脏(烟曲霉毒素)、生殖器官(玉米赤霉烯酮)和消化道(T一2毒素)的损害;

    (3)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霉菌毒素可以引起猪只食欲减退或废绝(呕吐毒素),生殖机能(玉米赤霉烯酮)紊乱,造成猪只生长受阻,饲料转化效率下降,繁殖性能下降,猪群易发喘气病等呼吸道疾病。

    霉菌毒紊对动物表面和生理的影响主要是降低采食量,抑制生长,降低饲料转换效率。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因霉菌毒索的种类而有区别。黄曲霉毒素.这一最普遍存在的霉菌毒素导致肝脏受损,抑制动物生长。T一2毒素导致家禽口腔溃疡。赭曲霉毒索导致动物肾脏受损。家禽和猪对赭曲霉毒素较敏感,而奶牛则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这是因为瘤胃微生物的生物转化作用。呕吐毒素,通常又称“拒食因子”,主要影响猪和其他动物。

 

   霉菌毒素的控制

   营养保健方案

   通常所采用的保护动物免遭霉菌毒素侵袭的营养调节方案有:在霉变日粮中使用高水平的蛋氨酸,硒和复合维生素,以及使用含有叶绿素衍生物,天门冬氨酰氨酸甲酯的某些植物和xxx复方,也有很好的效果。

   xxx霉菌抑制剂

   业已发现,某些xxx和xxx的提取物具有抑制霉菌生长和毒素产生的作用。大蒜,洋葱,姜黄等水溶性提取物具有抗xx的活性,可抑制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尽管这些活性物质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抑制霉菌的作用,但要常规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还有一定的难度。

   霉菌毒素去毒的化学方法

   可有效地使霉菌毒素去毒或失活的化学物质有:氨气,亚硫酸钠,过氧酸,碱和气体。然而,大多数的化学去毒方法都不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尤其是在考虑安全和饲料适口性的情况下。

   中和霉变饲料中霉菌毒素的xxx方法就是在这些霉菌毒素在胃肠道量被吸收之前将它们吸附并形成无活性的物质.进而随粪便排出体外。饲料生产商和畜禽养殖者常问的问题是:“用哪种霉菌毒素吸附剂xxx?”。世界知名霉菌毒素专家Dewegowda(2006)认为—个“理想”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应具备以下特点:

   1、广谱,具有吸附不同种类霉菌毒素的能力;

   2、添加量低,在饲料中的使用量低.不会浪费宝贵的配方空间;

   3、在动物肠道内广泛的pH条件下具有稳定的吸附效果;

   4、特异性,不会吸附饲料中的其它微量营养成分,如维生素,微量元素或xxx等;

   5、进入动物胃肠道30分钟内能吸附大部分的毒素;

   6、有客观、翔实的动物体内试验报告证实其使用效果。

   当然,由于霉菌毒素吸附剂要添加到饲料中饲喂给动物,并最终排出体外,一种“理想”的霉菌毒素吸附剂还需要具备能够在饲料中混合均匀、耐高温、随动物粪便排出后可经生物降解等特性。

   自从1960年在英国发现了{dy}例黄曲霉毒素中毒症“火鸡x病”,研究者们对具有吸附霉菌毒素能力的多种化学物质进行了检验和比较,但其中的大部分都不具备商业上的使用价值。首先引起人们兴趣的是粘土类物质,包括膨润土.沸石和硅铝酸盐。因为当粘土类物质遇水饱和时带负电荷,这些吸附剂分子的表面可吸引带正电荷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并与其表面结合,使霉菌毒素从消化道中分离出来,从而阻止了黄曲霉毒素进入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饲料中使用1.O%(10kg/吨饲料)的水合硅铝酸钙钠(HScAs)可明显地排除黄曲霉毒素对鸡、猪和牛所造成的不利影响(Dewegowda)。

   但是,粘土类霉菌毒素吸附剂存在许多缺点,它们使用量高,吸附霉菌毒素的种类很有限。这些粘土类的吸附剂随粪便排出动物体外后,由于不能降解,给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它们主要对吸附黄曲霉毒素有效,而对下列霉菌毒素无效,或效果很有限: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Orr等,1988);T一2毒素(Kubena等,1998,Dvorska和Surai,2001);赭曲霉毒素(Huff等,1992);蛇形菌毒素DAS(Kubena等,1993);羊茅草毒素(Chestnut等,1992)。

   添加较高水平的粘土还会降低饲料中常量和微量元素,如锰,锌和镁(Chestnut等,1992);氯(Scheideler,1993);铜和钠(Kramer,1993)的利用率。

 

   xx和有机的霉菌毒素吸附剂

    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的动物体外和体内试验,研制开发了一个使用量低且有效,xx的霉菌毒素吸附剂-酯化葡配甘露聚糖(EGM),它是由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1026)细胞壁提取而来的。经过在世界不同国家动物体内和体外的试验,包括家禽,猪和奶牛的试验,结果证明酯化葡配甘露聚糖可有效地吸附不同种类的霉菌毒素。由于EGM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对霉菌毒素特异性的吸附,可以快速高效的吸附霉菌毒素,因此添加量低(Yiannikouris等,2004)。

 

   强化核苷酸营养,提高猪群xxx,防止呼吸道疾病

    核苷酸是构成核酸(DNA和RNA)的基石,而且在机体内还有其它生理作用,比如提供能量(即ATP和鸟苷5’-三磷酸[GTP]),充当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辅助因子(即FAD,NAD和NADP+),参与生理调节(即cAMP和cGMP),运载中间活性物质(即UDP-葡萄糖、CMP-唾液酸和CDP-胆碱)和酰基基团(即COA)。

    核苷酸营养是近年来才提出的一种动物营养理论,因为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认为动物能利用各种内源氨基酸从头合成核苷酸.可满足机体的需要,并且当其缺乏时也不会引发典型的缺乏症,所以核苷酸不被认为是饲料中必须要添加的营养成分。

    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动物机体迅速生长或动物的免疫系统受到疾病挑战时,一些器官、组织如肠、淋巴、骨髓细胞合成的核苷酸就不能满足人与动物组织和细胞代谢的需要,需补充外源核苷酸以保证其组织生长和正常功能。因此.核苷酸的营养作用引起医学界和营养学界的xx。研究发现,外源核昔酸的添加对动物胃肠道的生长发育、血浆甲脂蛋白浓度、免疫系统、肝功能、神经细胞的营养等皆可产生重大影啊,在特定的条件下需要补充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且研究还发现在添加外源核苷酸后.不仅对动物体的生物学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外,同时还能明显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

    研究还发现,核苷酸对免疫系统的发育、肠道微生物区系和小肠完整性都有影响。人类营养学的研究表明经肠胃外补充核苷酸和在婴儿奶粉配方中添加核苷酸会提高婴儿的肠道健康水平,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

    核苷酸,尤其是次黄昔5’——磷酸(1MP),在富含蛋白质的饲料中含量丰富(Carver和WalKer,1995)。一般来说,含有细胞成分的饲料原料都是核苷酸的潜在来源,这里核苷酸会以核蛋白的形式存在。动物脏器、禽类和海产品中都含有大量的核蛋白(Kojima,1974;Clifford和Story,1976;Barness,1994)。面包酵母和啤酒酵母以及酵母提取物的核苷酸含量相当高(Maloney,1998;Ingledew,1999;Tibbets,2000)。

    在美国进行的研究发现,在两个感染蓝耳病的母猪群使用Nupro(新普乐,含5%核苷酸)强化核苷酸营养作为辅助xx手段,成功降低了发病率和繁殖性能(Boyett,2005)。

    专家指出,2006年冬季“高热病”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温度低,猪场为了对猪舍保暖.封闭门窗.造成空气中氨气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升高,损害猪只的呼吸道和免疫系统,猪只抗病力下降,导致呼吸道综合症的发生和蔓延。现在进入冬季,控制呼吸道疾病又成了猪场的工作重点。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原料控制,避免使用霉变严重的玉米,结合使用安全、高效的毒素吸附剂,同时在母猪和仔猪中强化核苷酸营养,改善动物的xxx和抗病力,在猪价高企的形势下,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参考文献略)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通过营养措施提高猪群xxx】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