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帝国的梦想 中粮“从田间到餐桌”_投资独行客_新浪博客
作者: 秦 晨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的{dy}天,中粮集团(以下简称中粮)董事长宁高宁和总裁于旭波同时出现在位于世博园D片区的中粮食博汇餐厅。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这家特别的世博餐厅(兼展厅)开业揭幕做宣传。这是一幢由世博园区的保护建筑——中国{dy}家水上飞机诞生地的老飞机库改造而成的餐厅,内部装修时尚而亲近自然。餐厅分为上下两层,参观者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由大厨用中粮的米、面、油等原料精心烹制好的美食,也可以通过展示区的影像了解中粮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


  去年7月,作为中国{zd0}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签约上海世博会,成为其高级赞助商。根据合约,中粮旗下的“福临门”系列产品和“长城”葡萄酒分别成为上海世博会{wy}指定粮油产品及{wy}指定葡萄酒。此外,通过与麦德龙启动战略合作,中粮还将旗下的肉食产品、茶叶、巧克力等食品配送到园区各处。诚如于旭波所说,世博园内但凡有餐饮的地方,就能找到中粮的产品。


  毋庸置疑,中粮已将此次参与世博会作为宣传自己“打造全产业链的粮油食品企业”战略的{jj1}机遇,而由此提出的“从田间到餐桌”的口号,则形象地诠释了这一战略的含义。“为世博会供应食品,对中粮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于旭波说,“我们必须建立最为严格的食品可追溯体系,确保我们所提供的食品不但{jd1}安全,而且符合世博会营养、健康的国际化要求。”


  与世博签约后,中粮成立了由于旭波领导的世博项目小组,针对世博会的食品供应编制了专门的食品安全控制手册。他们为供应世博会的每一样产品都建立了可追溯的标码。通过标码,消费者可以准确查询到产品的详细出产地、生产加工工厂、仓储点、物流配送等食品从诞生到流通的各个环节的信息。此外,中粮还与麦德龙签订了“全产业链食品供应质量互动管理可追溯系统合作备忘”,以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督管理。“中粮希望通过世博把自己的产品展示给广大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服务,给消费者带来愉悦。”于旭波说。


  已有超过60年发展历史的中粮是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在香港和内地拥有7家上市公司。在2009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它以264亿美元的年营业收入位居第335位,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粮就已经跻身“世界500强”之列。然而,几年前提及这家中国粮油食品企业巨无霸的名字,还很少有人能准确说出他们是做什么的。成立发展几十年间,农产品贸易和加工成了这家大型国有企业的主营业务,而这家企业成立之初的使命,就是通过外贸来调节国家粮油供应的余缺。


  2004年末,时任华润集团董事长的宁高宁被“空降”到中粮任董事长,此时,中粮的各类业务有50多项。“这好比走进一间摆满了桌、椅、橱柜的屋子,但家具的陈设却显得缺乏条理,甚至有些杂乱无章。”于旭波形象地比喻。宁高宁的加入,为中粮带来了新的发展战略——“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2005年下半年,宁高宁将中粮50多项业务归类、收缩为7大业务群、34个业务单元,并将各业务单元的管理权交由集团直接负责。2007年,他又进一步将业务调整为9大板块,主要涉及食品、地产和金融领域。


  44岁的于旭波自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便加入中粮,至今已经为中粮工作了22载。他和以并购高手著称、被称为“红色摩根”的风云人物宁高宁的搭档,为中粮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这位年轻而又不乏沉稳的中粮高管对话,人们会轻易转变对陈旧的“大国企干部”的偏见:在国外有着多年工作经历的他会说地道的英文,言语中透着自信和幽默。“现在的中粮已经是一家xx市场化运作的‘新国企’。”于旭波说。“过去中粮的使命主要是服务国家,如今它更多的是服务消费者、股东和员工的利益。食品行业需要中粮来为它的健康发展做出表率。”


  由于大型国企历史发展的原因,在食品产业链的中上游,中粮在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方面拥有无法撼动的优势。2006年3月,中谷粮油集团公司并入中粮,成为中粮全资子公司,这为中粮确立在粮油内贸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在番茄果蔬领域,中粮在新疆屯河拥有50万亩的番茄种植基地和亚洲{zd0}的番茄加工企业。事实上,无论是联合利华、百胜餐饮,还是亨氏、康师傅这些令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全球知名食品企业巨头,都是中粮产业链下游的大客户。


  2009年4月,中粮公开提出了“打造全产业链的食品企业”战略。此战略的提出,给了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粮将开始大规模向产业链下游和销售终端进发。“中国食品行业的年均增速在20%以上,远远超过GDP的增速。在中国食品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中粮如果不能利用自己在产业链方面的优势,打造出自己的食品品牌,那将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于旭波说。


  中粮往产业链下游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粮食加工环节的利润已经变得越来越薄。以国内食用油市场为例,由于竞争过于激烈,现今油籽压榨的平均利润率已经低至1.5%左右,处于亏损边缘。据中粮控股对外公布的年报信息显示,其油籽加工业务毛利率已由2008年的11.5%大幅降至2009年的4.3%。相比之下,销售环节的利润仍然较为丰厚。


  一系列围绕打造全产业链的并购在2009年展开。2月,中粮入驻濒临破产的五谷道场,踏进方便面市场,并以此作为发展方便食品业务链条的入口,形成一条重要的产业链条。3月,中粮投资177亿元建设生猪产业链;4月,投资40亿元在天津建立北方{zd0}粮油基地;5月,借款5亿元整合丰原生化,踏进生物工程领域;6月,推出自有品牌“悦活”果汁;同月,出手20亿元助推新疆林果业,计划打造休闲糖果业务;7月,联合厚朴基金投资61亿港元收购蒙牛20%股权;12月,出资1.94亿元收购外资在华合资肉食企业万威客食品有限公司{bfb}的股权。


  一系列并购之后,中粮增加了“肉”和“奶”两大新业务。无论是万威客还是蒙牛,在食品消费品市场上都是行业中的xxx。万威客在低温肉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仅次于雨润和双汇,在广东、上海和北京拥有很高的份额。蒙牛早已成为国人皆知的乳业品牌,2009年连续5年销售蝉联液态奶市场{gj}。“在全产业链的发展策略上,我们坚持有基础的自己去做,有合作空间(并购机会)的,我们不等,积极争取。”于旭波说。“中粮之所以进入‘肉’和‘奶’两大新领域,一是因为这两大市场发展至今仍然高度分散,市场空间巨大;二是因为我们在这两大业务的上游和周边——饲料、糖等方面已经有了深厚的业务基础。”


  在一系列兼并收购后,如何管理中粮大家庭中不同背景(民营、外资和国有)的成员是极大的挑战。“关键是融合——文化、团队及专业三方面的融合。”于旭波坦率地说。“我们建立了开放、阳光、透明的管理文化,让不同背景的公司都能在这里‘找到感觉’。”以蒙牛为例,现任蒙牛董事长的于旭波坦言,中粮目前并不具备在具体事务上“指挥蒙牛人做事情的能力”,“蒙牛拥有{yl}的专业团队,而中粮需要秉承开放的学习心态,通过中粮的资源优势来帮助蒙牛在未来发展得更好”,而蒙牛似乎也在中粮的庇护下找到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感觉。

  在阶段性完成一系列并购之后,中粮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部资源的整合上。“对于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最重要的是让产业链上各个环节能够互相协同发展。这对中粮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于旭波坦率地承认。为此,中粮一方面通过构筑交流平台来增进旗下子公司的交流与互动发展,另一方面也在进一步理顺企业产业链之间的关系,让资源配置更为高效地发挥作用。


  不仅仅是品牌食品,在渠道终端方面,中粮也已经悄然布局。就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上海xx中粮品牌专卖店在距离世博园2公里的地方开业。在成都,中粮已经开始大规模发展品牌直销店。与此同时,它也丝毫没有放过互联网带来的机遇。通过与开心网合作,中粮的“悦活”果汁几乎在一夜之间让数千万网民认知了这个品牌。去年8月,中粮旗下专业食品购物网站“我买网”(www.womai.com)正式上线运营,由此踏入了B2C电子商务业务。


  在幕后蛰伏数十年后的中粮,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走到了消费者的眼前,在中粮旗下众多品牌的广告中,“中粮集团”的名字已经如影随形。“从一个原料供应商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变为一个拥有众多xxxx的食品企业,是一个需要巨大投资和精心培育的漫长过程。我们准备用5年、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于旭波说。毋庸置疑,一个纵横跨越广阔领域的食品帝国已经开始崛起。


  中粮旗下的部分品牌:


  葡萄酒:长城


  粮油面粉:福临门、香雪


  巧克力:金帝


  方便面:五谷道场


  茶与饮料:中茶、悦活


  乳制品:蒙牛


  罐头食品:梅林


  肉食产品:万威客、家佳康


  电子商务:我买网


  地产:大悦城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食品帝国的梦想 中粮“从田间到餐桌”_投资独行客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