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探源----大庾岭- 侯凯东的日志- 网易博客

岭南文化探源----大庾岭

2010-06-22 10:45:04 阅读5 评论0 字号:

岭南文化探源----大庾岭

1、大庾岭道的历史由来及变迁

狭义而言,大庾岭道是指古代由江西大余越梅岭(古称大庾岭)而至广东南雄之道路。但广义而言,还包括由九江经南昌、樟树、吉安、赣州而至大余之道路。此外,与之平行的还有一条由长江入鄱阳湖再逆赣江、章水而至大余之水路。大庾岭道水陆并行,纵贯江西南北。

大庚岭形似察庚(粮仓)故称庚岭,另一说:汉武帝时庚胜将军讨伐叛臣吕嘉,留守岭上,因此称大庚岭。梅岭,又称大庚岭。距大余县城二十里,为赣粤两省的xx屏障。主峰巍然耸立,山势蜿蜒,形胜天堑,南控百粤,北扼三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大庚岭原名塞上,台岭,因岭上多梅,又称梅岭。另有一说:越王勾践子孙因楚灭越,为避楚迫害,改为梅姓,秦吞并六国时,梅涓率族人迁徙至赣粤.交界的台岭筑城居住,公元前209 年,随着番阳县令吴丙起兵,征战南北,立下赫战功,汉高祖元年(前206 年)封十万户候,食台岭以南诸邑,故又称台岭为梅关,梅两个儿子驻守的两个关隘则分别称为“大、小梅关”。
大庾岭道始于秦代,当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出于政治军事需要曾广修驰道。江西境内的驰道就有大庾岭驰道,这是当时中原通往南方数省的{wy}通道。

由于大庾岭道的重要性,以后历代王朝都不断对其进行了扩建。唐开元四年(716年),梅岭咽喉小道被拓宽后,大庾岭道变得更为畅通,被称为大庾岭道驿道,主要传输朝廷令文和官方物资。据大余县志称,在此驿道上“每10里设一铺,60~80里设驿站,并配有驿使、驿卒”,可见当时朝廷的重视。到了宋嘉裕八年(1063年)梅岭岭路再次拓宽,成“车马之途”。

明清时期,商业贸易开始活跃,商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大庾岭道的开拓。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大余县城到梅关25公里山路被修整得更为宽阔平坦。明清时期,大庾岭道已成为当时{zd0}最重要的商道之一,是大庾岭道发展的顶峰时期。

xx战争后,由于上海开埠,海运取代河运,特别是1936年粤汉铁路通车,大庾岭道作为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功能急剧衰退。抗战时期,武汉失守,大庾岭道又曾一度活跃。1945年2月,大余沦陷,大庾岭道再此陷入沉寂。

2、大庾岭道与江西经济

伴随着大庾岭道的兴衰,江西经济也出现相应起落。

秦始皇修筑大庾岭驰道后,江西由于交通优势及自然条件优势,生产发展迅速,物产十分丰富,尤以稻米著称。比如南昌地区,就“嘉蔬精稻,擅味八方”。除粮食外,其他物产也多居xx,如唐代浮梁县是全国{zd0}茶叶基地,“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发展很快。景德镇瓷品在唐代已负盛名,万载夏布为唐代贡品。隋朝大运河开凿后,将大庚岭道水路纳入全国漕运系统,江西因盛产林木,造船业非常发达。在宋朝,江西虞、吉两州(今赣州、吉安)曾是全国造船中心。

明清时期,江西由于水陆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商人在江西多经营粮食瓷器茶叶木材(运出)和食盐(运入)。大庾岭道上常年是“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踏,冬无寒土”,一派繁忙景象。以大余县为例,清末年间,县城章水码头往来船只常常泊百余艘,搬运夫多时达万人。商品的发展促进了驿道上许多市镇的发展,如虞州、吉州、樟树镇、洪州(今南昌)、吴城镇等都是当时名镇。

但是xx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及粤汉铁路通车,昔日通途变为险道。江西经济尤其商品经济急剧衰落。最明显的例子是驿道上一些繁华商业古镇(如吴城镇)从此一蹶不振,赣江沿岸城镇的水运码头日渐萧条。

但在抗战期间,武汉失守,粤汉铁路被日军占领,大庾岭道又一度活跃起来,以大余县为例,“本县又成为东南连接两广和西南抗战后方的要道,商业逐渐复苏”。而1945年2月,大余县沦陷,大庾岭道被截断,大余又“商业凋零,市场冷落”,一直到解放前夕。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岭南文化探源----大庾岭- 侯凯东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