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IT管理中层的案例分享之二_漫漫人生路_百度空间

【初涉管理】

管理,就此开始迈出你的{dy}步吧。

当时很流行讲中国人都有民族劣根性,我们也坐下来分析一下部门员工的心态:混日子、不求出众;难以共事,同而不和,打击别人来抬高自己;天天寻找规则漏洞,项目失败不必担责便利用项目做实验、责任推给已走的同事,随时伺机整领导。

总结一句话:认认真真混日子。

领导面对混乱局面,束手无策是事实。当然也要有“大刀阔斧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表面现象。当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这些措施有:末位淘汰制、上班签到制、树形责任制、薪酬级别制。

在我看来,这些制度全是垃圾。

这些制度不过是照搬小学生的班级管理方法,放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根本少有可取之处。下面按照实际贯彻结果逐一击破:

一、末位淘汰制,怎么评判末位?在某一方面的才能尚难以量化考核,如何评判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才?当时的做法相当可笑----考试,题目是UNIX知识,也就是说,UNIX知识决定了你的去留。我当时虽然考了{zg}分,但仍然提出质疑,部门的发展是业务发展还是技术发展?难道永远局限与UNIX平台而不考虑业务范畴?同时,项目经理、市场人员、文职人员,他们的工作侧重点又如何考试?

处于发展初期的部门显然应该鼓励多元发展,怎么能用一元化消灭多元化呢。

二、上班签到制,貌似合理的制度。但是贯彻起来比较幼稚,一次迟到扣30块钱。大家都是起早来签个到,然后出去溜达到九点半十点进来上班。或者现在去外边拉个皮条性私活,算一下,私活费35,还能赚5块。由于晚上加班早晨迟到5分钟被扣了钱,多半高手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三、树形责任制,说白了就是万恶的金字塔责任制(旧名词叫三座大山)。金字塔身不过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传话网,真正干活的是塔底的那一些人。

四、薪酬级别制本身不错,但是它是建立在金字塔责任制之上的。所以,现状是,干活越少,钱越多,干活越多,钱……

综上所述,部门希望何在?

于是,贤人走,佞人留;周一来,盼周五。

但是认真说来,基于激励机制的管理并非一无是处。这种管理模式针对全员进行不同角度的激励(有技术上的、有考勤上的、有政治上的)。激励体制至少改变了拖沓萎靡的部门心态,部门的懒散风气从此一扫而空,每个人对待工作都开始有了一种紧张心态。员工虽然不明确该怎么做是好,但是有一种感觉,做总比不做好,至少激励项应该先做。

当时,勤劳致富的局面初见端倪,认认真真混日子已经开始向认认真真应付付激励,转变。

【有效的变革】

混乱仍然存在,因为没有渠道。

说得通俗一点,部门的混乱就像黄河水泛滥,激励措施是在不断的堵漏,而目前还没有找到疏通的途径。我当时的理解是,部门缺少文化。太注重规则了,民众就争相在规则边缘游走,道德就沦丧了。

可贵的是,部门已经开始在混乱-变革的不断尝试中找了过河能摸的石头。

2006年底,ITIL引入,随之而来的是双刃的概念:“流程”,部门领导兴致冲冲地定义了各种各样工作方式下的流程,{dy}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碰到什么情况该怎么办,等等,每一种流程都十分详细。

领导看着流程图,十分满足,天天盼望着部门工作紧张有序局面的出现。

结果当然如大家所料,局面没有达到有序,反而更加混乱。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又多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事。

原因是这样的:流程太复杂,大多数员工很难记住流程,也就很难遵循流程;有经验的员工对流程条条框框都有自己的理解,不断对领导提出增删改的“合理化”建议;流程经常变,一般员工也无从遵循。

我反复说过,西方是以狩猎文化为传统的,因此,西方人工作就像野兽捕猎一样:严格分工,有序出击,成果共享。工作流程在西方实施得相当顺利,因为这就像他们的生存法则一样流畅顺利。而中国是以农耕文化为传统的,一面靠天吃饭,一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田地,很少相互间合作共赢。因此,建国初期的社会化大生产才会出现吃大锅饭的局面,而没有出现根据分工有效运作的局面。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引入的流程也很难运转。

流程的闹剧最终草草收场了,但是,它毕竟给基层员工带来了一种新感受。

经验:流程让领导明白了企业劳动力的利用情况;教训:流程在国内难以实施。

2007年,项目管理思维PMI引入。我同期学习了几种项目管理模式,并提出了知识矩阵管理的思路。在国内,项目管理还是比较好进行的,因为项目管理基于成果驱动和任务分派,条理明晰。

知识矩阵管理从项目管理中总结出来,用于知识库管理和人力管理。说起来太复杂,这里简单画一下矩阵:

矩阵的横向是项目或者业务,纵向是责任分工。矩阵里面的内容可以是人力投入、财力投入或者是政策投入。理论上,一个健康的部门,矩阵中的数值应该相对平均并有所侧重。目前,我主要用矩阵进行宏观财力投入管理和人力投入管理。

矩阵可以用于宏观的战略管理,也可以用于短时期的资源监控。可以说,这个工具简单直观,在部门或企业中都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它的IT化也相对容易。同时,通过矩阵分工可以有效降低部门的阶级性,把管理层扁平化,此举极大融洽了干群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部门在这样宏观表格的带动下,建立了需求数据库和客户数据库。需求数据库主要把每次的需求收集分类细化并整理保存,客户数据库保存的主要是提出需求的客户、他们的喜好、所处的角色等等。这些数据为今后项目有章可循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8年,企业申请CMMI5,文档规范逐渐建立。我认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贡献是,从管理层到技术层都理解了文档的重要作用,并愿意依照文档干活。同时,部门领导带头干活,建立了大量的文档模板。这样就带动了全体员工填写领导要求的文档。这些文档,主要是招投标需要的项目文档。也有部门日常管理需要的工作周报文档等等。

2008年,大部分项目经理都认为,通过管文档来管进度是一种好办法。

现在是20091031星期六晚2219分,截稿将至,恕我不能详述了。

总结:

1. 流程并非不可取,但不能全员流程,可以通过流程制约基层员工,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归宿感,同时也可以按时收获基本成果。

2. 通过“传销”(任务驱动)方式管理项目经理是相当有效的,传销的实体就是项目和收益,简单的说,给项目负责人这么多成本,到时候给我完成这些项目,至于外包和招人,项目经理有相当的自主权。

3. 通过矩阵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传统国企中的阶级性,使部门经常性的保持活力。

   4. 通过文档(如周报制度)能够有效把握工作进度,但是文档的缺陷在于重文档易引导致员工轻干活。

5. 灵活运用报酬方式可以有效推动执行力贯彻,整天灌输纪律概念是不得人心的。

6. 企业形成简单有效的文化可以使企业不断成长。文化重在沉淀,我们的文化是“勤恳、平等、守信”,目前从上到下都是这样贯彻,几年未变,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培养新人的传统,在竞争中生存的传统。

【后记】

实现成功的管理,国内鲜有成功的案例,国内多半的成功例子是个体企业家找对了投资方向和营销政策、在某一领域投对了钱、利用新专利新产品获得了较多利润等。我们常常见到文章杂志上“当初……毅然决定……终于成功……现在,正进一步……”这样的字眼。一句话,国内的成功多半是“赌”出来的。我们缺乏在原有产业和规模的情况下通过优化人员配置、加强质量把关,细化财务结构而出现企业转机的成功经验。

我看了很多网络上的博文,都是偏战略的,主要讲现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方向,而我们此次谈论的核心“管理”,应该是偏战术的。即,抛开各种愤世嫉俗的论调与观点,在现有的国情、商情、人情环境中,通过资源调度、人力安排、财务重分配、绩效激励等等各种手段达到成功的方法论。

很惭愧,本文也无法给出一种资源、人力、财务等管理之上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只是在这些基础上说明了本部门基于管理三角的成功经验。当然这种成功经验如果是引玉的好砖,鄙人也深感善莫大焉。

全文如此。在截稿前连夜发出。



郑重声明:资讯 【[转]IT管理中层的案例分享之二_漫漫人生路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