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炒作“状元”时_安徽铜陵四中肖华_新浪博客

 {dy}份“状元”公告今天新鲜出炉。据新浪教育讯:在2010年高考中,银川一中学生双双摘取宁夏2010年高考文理科状元,学生范海霆以667分摘得理科状元桂冠,张佳颖以620分摘得文科状元桂冠。读到这一则教育快讯,身为教师的我当然为银川一中和它的两名优秀学生感到高兴,任谁都知道一所学校能在高考中取得这样的佳绩实属难能可贵,但也正为是喜欢就教育作点滴思考的教师,随着各地“高考状元”的相继出炉,我对接下来的日子里可能会有怎样的“状元”炒作之风,难免有些姑且称作是“杞人忧天”式的担心,高考成绩辉煌耀眼固然可喜可贺,但还是希望不要因此对愈演愈烈的应试竞争推波助澜,毕竟沉疴在身的教育未必总能经受得住这样的纷扰。

 恕我眼拙,总觉得“高考状元”是一个极无知的名词。回望延续一千多年科举制度,在考试中取得{dy}者才有资格称为“元”,乡试{dy}称解元,会试{dy}称会元,殿试{dy}称状元。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zh1}一次科考,累计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合计只有839人,即使扣除因战乱等无法继续科举应试的年份,平均也至多是每年状元一名。没有想到的是,在科举制度早已作古的新时代,竟然“状元”像撒帽子一样满天飞,无论哪一年高考之后各省市皆有“状元”出炉,花落谁家免不了“敲锣打鼓”一番而惟恐天下不知,媒体上当然也少不得请“高考状元”现身传经送宝,精明的生意人自然不会忘记从中嗅到商机大打“高考状元”牌。更让人想不通的是,所谓正经的xx大学也不惜“三顾茅庐”而竞相追逐着“高考状元”,招生结束时无不喜滋滋地盘点今年又有多少个“高考状元”被收入囊中。

 稍有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但凡有考试则必定会有独占鳌头者,所谓“高考状元”只不过是在考试中比其他学生多考了三五分,有时还可能是考试时运气好误打误撞而中,至于弄虚作假而如2009年重庆高考文科“状元”者,实在不值得广大考生去艳羡或顶礼膜拜。当然,能在惨烈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学生,总有其在学习和成长中的独到之处,请他们或家长介绍学习经验和育子心得,让后来者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依我看应该算作功德无量之举。但由不得人不说的是,如今对“高考状元”已经不限于简单的宣传报道,而是在每年这个特定的时节都会陷入近乎疯狂的炒作,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一句话“无利不起早”。

 一些学校不惜撕破脸皮去争抢“高考状元”的归属(因为有学生高考前已获推荐,成绩不再计入高考排名),或是投入重金炒作产自本校的“高考状元”(有时还可能是挂名),其实就是借“高考状元”拉抬学校名气的指数,人为地制造“名校”之轰动效应,进而网罗更多的优质生源,从中攫取更优厚的利益;一向嗅觉灵敏的媒体自然不会错过“高考状元”这个时令新闻卖点,或是请来“高考状元”本人、老师以及家长,不惜连篇累牍地报道“高考状元”的成长经历、个人爱好、学习方法、高考心得、家教举措,或是深入学校xxx报道,对当事学校的“先进经验”大加吹捧,引得家有考生的社会各界人士竞相阅读,以为从此找到了培养和教育子女的“灵丹妙药”,殊不知,常常是在人家那里一用就灵的高招放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却未必真有效果;至于商家请来“高考状元”为其产品作代言,正是瞅准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心切,“高考状元”之所以独占鳌头全归功于用了咱家的产品,从“独门xx”的复习资料到增强记忆力的保健用品,从帮助提高睡眠质量的枕头甚至到令人啼笑皆非的短裤,可谓五花八门,希望借此引得家长不惜大手笔购入,结果是“高考状元”挣了代言费,商家赚足了银子,却赔了家长花钱不见效。

 以培养“高考状元”为目标的教育,最终势必导致越来越多的学校陷入高考升学率的惨烈竞争;以炒作“高考状元”找到发财的捷径,抓住的是人们“不怕吃苦为孩子”心理,用了这样的产品果然有效还算正当经营,而只为着乘机捞一把则涉嫌违法;尤其想要提醒的是,媒体作为公共资源,应该服务社会的基层民众,如果不假思索地参与对“高考状元”的疯狂炒作,自以为xx社会热点,其实是对更多孩子和家长的误导。欣闻从去年开始就有地方明令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但不知今年这股炒作之风还会不会很兴盛?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又到炒作“状元”时_安徽铜陵四中肖华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