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佛的关于写作中医博客的缘起+我的文章的读法——如何掌握真正的中医 ...

医者佛的关于写作中医博客的缘起+我的文章的读法——如何掌握真正的中医知识+如何理解中医

2010-06-21 02:35:57 阅读8 评论0 字号:

关于写作中医博客的缘起
2008年8月12号回到威海老家。本来是想回家休息一下的,在奥地利的工作非常繁忙,而且压力很大,近两年来记录了大量针灸技术与临床经验,想在休息时好好地思考、消化一下,并有所总结。
但回家后事与愿违,不少人听说我回到威海,都来看病。结果本想静静地休息一个月,反倒是忙忙碌碌地过了一个月,病人极多。病人既有同学以及亲戚,也有家人,家人的朋友,爸爸的同事以及亲戚朋友等等。虽然忙累了一些,但收获是显然的。
由于临床的需要,也基于自己的思考,这个夏天里,我开始写一些通俗而实用的医学文章。经过表妹的推荐,放在我的QQ空间上。这样天天思考,天天积累,天天写作,慢慢地聚了数十篇之多。加上以前曾经写过的一些东西,静下心来整理了一下,把语句改得更通俗,也去掉一些重复的东西。让这些思想更实际,更适合于临床,也更代表着我的学术观点。这项工作是看得见的,也是我比较满意的一部分。特别是临床方面的体会,加深了不少。借着从威海度假回来所想到的一些东西,作为写作如何保健以及认识生病的一个缘由,并也算是总结。
数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在白天临床、晚上读书。这几年来的进步是显然的,特别是临床上的诊脉与xx,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中医临证经验,又与读书想结合,更深一步地理解了不少中医的理论,特别是对于扶阳的理解。关于扶阳,数年前由于在网上结识了三七生等大批中医前辈的因缘,下过不少的功夫,但从去年开始,又有所反思。反思的结果是,更深刻地理解了扶阳。因此,该扶阳的时候仍旧是扶阳,而且用扶阳思想更加清晰明了。
临床的磨砺,让我有一种顿悟的感觉。这种感觉越来越清晰,但我抓不到它。数年前,在读刘力红博士的《思考中医》时曾经得到了一个大的顿悟。那次顿悟,对于我来说,是xxxx般的改变。当时我已经博士毕业,中医理论也学了不少,但并没有从心里xx悟懂的感觉。对于中医,临床为何有效,为何无效,总有种总是知识层面的感觉。而这种知识没有xx变成我的血液与灵魂。那时的感觉,我自己体会,就如同行走在大雾之中,四周迷茫一片,我找不到方向,也找不到自己。但我在努力摸索着,摸索了数年而未得其要。读了《思考中医》后,我感觉到突然摸到了一个门,推开门,里面是晴朗一片,没有任何的迷茫与失落。于是我开始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我清楚地看到,我只要这样努力,我就能找到真正的医学的道的境界。这几年来,我一直在向前走着,走着。白天的大量临床,配合晚上的刻苦读书,每天都让我有所小悟。这种小悟是无时无刻没有的。从中医理论到临床,从中药到针灸,都有着这种悟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正在积累着,我相信,不久我将得到另一次的大的顿悟。
经过临床磨练,我对于脉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也更觉得有实际意义。比如,左尺细紧的子宫肌瘤脉,其脉必在沉中取,且能体会到细细的有种涩滞的感觉。在左尺之下,隐然可见。这种脉如果在男子,必然是前列腺的问题。这是由于左尺管肾阴。在下腹部,这个部位的经络阻滞,必然会出现经气的运行异常,于是反应到了脉上。如果是右尺的细紧,必然是肾中虚寒,寒邪内客督脉,太阳经,引起腰痛。而左寸部位的细紧,必是心气的虚寒。寒客于心经,木火上升必然受阻,出现的临床症状或是心区不适,或者xx,头晕。但左寸的沉软无力一定是心气不足,出现思考过度则头晕,经常心区不适等。左关是肝血左升的道路,这个位置如果阻滞,多产生弦脉。一般是由于肝气郁结引起的。往往在诊断妇科病时,不管其他脉有何异常,如果左关沉中有细紧,或者弦细,则必然是病根在肝郁。肿瘤、痛经、月经不调、xx、其他病等都可能是由于这个病根引起的。而{zh0}的xx方子就是四逆散。这个方子配合柴胡疏肝散可以理脉气,服后一般会有放屁,那是肝中的郁气排出来了。如果左关涩,必然要一边疏气,一边养血。加当归、枸杞子可以养肝血。否则,气通则血更涩。右关是脾胃的位置。一般如果沉软无力,必然是脾中清阳不升。或是腹泻,或者是xxxx。如果能配合观察一下鼻头的颜色,见苍白或者略暗,都表示脾阳不足。小儿则多见山根青暗,或者近十岁仍有青筋,这些都是阳气不旺的表现。需要扶脾阳,附子理中配合平胃散,或者保和丸等一定有效。如果舌上的有舌厚苔,一定是湿气太重。而且,必然是脾阳不足。不管治什么病,都要先祛湿。在夏季,我喜欢用薏仁、白豆蔻、杏仁这三味药,这是三仁汤的一部分,但祛湿效果明显。
大量的临床是极有好处的,特别是带着思考的临床,往往让人的思想凝聚起来,产生积极的穿透力。这种穿透力是可以促进进步的。我一直在这样一种状态中,感觉十分舒服。希望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努力,让我的医术有一个质的飞跃。
写下这篇总结,也算是写作我的QQ空间到现在的一个小小的总结,兼以自我勉励,促使我的医术再上一个台阶
我的文章的读法——如何掌握真正的中医知识
各位读者在读我的文章之前,先要接受一点我的学术观点,然后再读,则可以更明确地了解我的思路。

我主张扶阳,我认为“阳主阴从”。凡病是阴的,而我们的正气是阳的。只要阳气足,生命之花才能灿烂,而阳气不足,阴邪因而侵入身体,百病丛生。因此,不管是保健,还是xx,都需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扶阳是我从医的极为重要的观点之一。

空间中提到元气、阳气以及正气。一般来说,元气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说的,是指我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既来源于父母之精,又与后天水谷之养有关。父母遗传给我们的精气是无法在后天补充的,但通过后天的调理,元气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充的。元气不仅仅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作用,还是抵抗外来邪气的作用。

对阴邪相对应的,我们一般称元气为正气。邪气要想侵入体内,必然会受到人体正气的抵抗,这个抵抗会产生不少症状,比如象感冒、发烧、疼痛、疹子、腹泻等等。聪明的医生就会根据病人出现的不同症状来分析正气与邪气在哪个层次上斗争,然后针对这个层次去xx,往往效果明显。而病人也要了解,有时出现这些症状不是坏事,它不是病,相反,它可能是xx疾病的转机。

大家知道,人活着机体就一直是暖和的,如果死了,就会变成冰冷的尸体。为什么呢?因为人活着是有元气的,而元气是温暖的,它具有温煦机体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元气的温煦作用不足,人体就会在某一部分出现冷的表现。特别是在四肢末端,或者是某个突出的部位,如鼻尖、耳朵、头部,或者某一个脏腑等等,这表示元气不能充足地温煦机体了。在元气不足,或者达不到的地方,阴寒的东西占据了机体。这时我们称元气为阳气。也就是说,阳气是让机体温暖无病的。一处阳气不足,一处就会有阴寒邪气。我主张扶阳,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不少人在临床上受中医之惠之后,就想学点中医。但一般的中医书籍或偏于太专业,或偏于太容易。{zh0}是从头学起,看大学课本那样的专门书籍,但一般人往往不易理解那些坚深枯燥的中医专业名词。市面上也有不少通俗的不能再通俗的保健书籍,但其中的中医理论解释的不清晰,有的只是片言只语,仍如一叶障目一样。读我的这本书也一样,也许会理解不了其中的精华。我建议可以先读一下《如何理解中医》这篇东西,了解了六经的道理后,再读其他篇章,则会容易许多。其他篇章可以随意读读,了解一些中医扶阳的理论,对于自己保健颇有好处。到{zh1},还是要把我的《六经体质与疾病》好好地研究一下,对于中医以及疾病的发生与变化会有一个彻底的了解。

建议几本参考书,可以配合我的文章一起读。要按顺序读,否则不易读懂。

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

刘力红的《思考中医》,

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如何理解中医
要接受中医,首先就要了解中医的基本术语以及中医治病的道理。
先说说中医的生理。人体有五脏六腑,根据其在躯干部分的位置可分为三个层次,上面的是心与肺,还包括心包,都在膈膜以上,这是上焦;中间的部分,在膈与肚脐之间的是中焦,包括脾胃胰胆等;肚脐以下的部分属下焦,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子宫、卵巢等,肝虽然位居中焦,但仍归属于下焦。
人体能活着,因为有正气,正气就是元气,它包括肾中的精气,脾胃的中气,还有肺中的宗气。精气是父母给我们的,决定着我们的寿命长短,也就是说精气越足,命活得越长,它就象是树根一样。肾中有真火,是肾中的真阳,是先天父母所给,这个火慢慢地蒸腾气化,维持着脏腑的正常功能。所以,这个精气可不能随便地耗伤。如果肾精不足了,就是树根伤了,还会引起各种大病、重病、危病。因此治病千万要重视肾,要顾护肾中的精气。因为这个缘故,中医把肾叫做先天之本。往往肾气足了,重病才可能恢复。否则,是xx没有可能的。
中气是由中焦脾胃消化吸收饮食水谷而化生的,经络脉管中的气血即来源于中气。中气是后天我们生存的根本,因此也叫后天之本。人能活着,气血津液要完成正常的生理,则离不开中焦的气化功能。中气需要阳气来鼓动,阳气充足是中气充足的先决条件。今人喜欢饮冷,先耗伤了中阳,以致于导致百病丛生。因此,xx大病,勿忘扶助中阳。
宗气是由肺所呼吸的天气与脾胃所运化的中气合而化生的。宗气位置居高,司呼吸以及全身的气血运行。宗气把人体与天联系了起来,而中气把人体与地联系了起来。人居天地间,得天地之气而生存。天气变动产生节气,易导致疾病发生,宗气顺应自然可保人体顺利地渡过节气变化。
再者,中医把人体由内向外分为三阴三阳共六个层次,称为六经。外面的是阳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阳三个层次,里面的是阴经,包括太阴、少阴、厥阴三个层次。按照六经去辨证论治是非常高明的学问,它不仅可xx外感病,还能xx温疫病,更能xx各种杂病。六经就象生病的六个层次,理解了六经,也就理解了病所在的层次。医生要明白病在何经,病人也要明白这个道理。
一、太阳病证:太阳代表手足太阳经,包括肺、膀胱、小肠等脏腑,为一身之藩篱,它是人体表的{dy}个层次,也是邪气进入身体的{dy}道大门。这个门是由阳气所控制的,阳气足了,门才能正常地开关。比如感冒,其实就是外来的邪气进入了太阳这道大门。任何邪气(最常见的邪气是风寒)在侵入机体之前,必需经过太阳这个层次。邪气想继续深入,但被太阳这个大门卡住了,正邪要斗争,就出现了感冒的症状,如xx、流鼻涕、发烧等等。此时正是驱邪外出的{zj0}时机,因为病在表层,邪气尚不盛。xx太阳病,发汗是最重要的方法。毛孔一开,汗泻了出去,邪气也跟着出去了。但发汗需要机体的阳气鼓动。因此,治太阳病,不外乎扶阳与解表发汗。明白了这个道理,xx外感病非常的容易,也不会导致邪气内入而酿成大病。一般象感冒、咳嗽、发烧、急性肾炎、颈腰椎病、腰痛等都可能是太阳病。
二、阳明病证:阳明代表手足阳明经,包括胃与大肠。太阳病没有治好,邪气继续向内,则会传入阳明经,这个层次属于阳经的里层。此时外感之风寒邪气会化成热邪,邪热内盛则导致高烧、面红、口渴、心烦,大量喝凉水,甚至大便干结等症状。此时的治法就是清热、通大便。一般象脑炎、脑膜炎、大叶性肺炎、脑溢血急性期等都可能是阳明病。
三、少阳病证:少阳代表手足少阳经,包括三焦、胆。这是一个枢纽,居于半表半里,邪气侵入到少阳,就会影响这个枢纽的正常作用,出现口苦、咽干、眼花,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寒热往来等症状。这个层次是关键,往往一枢转,邪气就出来了,病也就减轻了。否则,邪气容易进入三阴经的层次。一般象肝炎、胃炎、疟疾、感冒后期等都可能是少阳病。
四、太阴病证:太阴代表足太阴经,主要指脾。邪气经过三阳经后继续深入,此时必然是因为机体阳气非常虚弱,三阳经阳气不足以祛邪,邪乃得进入阴经。进入太阴经的多为寒湿邪气,会损伤脾阳,导致太阴病证,出现腹满、全身沉重、腹泻、xx、不欲饮食,喜温喜按等虚寒症状。这个层次邪在三阴,其xx的关键是要扶助中焦阳气。中阳足了,邪气才能转出到三阳。一般象慢性胃炎、结肠炎、肠炎等都可能是太阴病。
五、少阴病证:少阴代表手足少阴经,包括心、肾。邪气继续深入,则会进入少阴层次,此时机体阳气严重不足。出现畏寒、踡卧、四肢冰凉、嗜睡等症状,同时因为阳虚引起虚火上炎,出现扁桃体炎、低烧不退、头昏、头胀、口腔溃疡等症状。病在这个层次时主要是阳虚,其xx的关键是扶助肾阳。当前不少人贪凉饮冷、夜半不休息、耗神太过,更兼滥用xxx等,日久导致阳气愈虚,不能制约虚火,出现不少阳虚以及虚热之症。一般象各种关节炎、高血压、中风、咽喉炎、肾炎、尿素症、肿瘤、各种肿块、囊肿等病都可能会是少阴病。可以说,少阴病囊括了目前的大多数慢性病症。
六、厥阴病证:厥阴代表手足厥阴,包括心包、肝。如果阳气太虚,不能抗邪,邪气一直进入厥阴经,则属于比较危险的情况。此时不仅仅是阳虚,还包括厥热往来的病证。厥是手脚均冷。凡厥热往来,就要注意观察阳气的盛衰消长。凡冷时多,则病情恶化;若温时久,则病情开始好转。常见的症状包括消渴、气上冲心、xx症、饥不欲食、久痢等症状,甚至于神志昏迷等大病重病也多属于厥阴阶段。临床多见少阴经阳气严重不足,邪气才得深入而成。一般象糖尿病、各种危症、慢性痢疾等都可能是厥阴病。
理论如此,但临床上经常见到邪气直接从表入里的情况。比如说,病人得了感冒,本来应该发汗xx,但庸医滥用寒凉药以及xxx等,导致邪气入里,或者进入阳明经变成高烧,或者,直接进入少阴经变成急性心肌炎、急性肾炎等大病。再如,中风病人应该扶助阳气以治本,但庸医过用寒凉药、挂水等,导致病情加重,邪入厥阴,而成死症。
总之,六经辨证不外乎阴阳二字,三阳经病症多属热证,但其本还是阳气与阴邪相争的表现,邪气尚在表层,一般病较浅、较轻、较易治。而三阴经病症多属寒证,少有真正的热证,其本是阳气已虚,阴邪深入潜伏于三阴所引起的,一般病较深,较重,较难治。
如何理解中医
来源:() - 如何理解中医_医者佛_新浪博客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医者佛的关于写作中医博客的缘起+我的文章的读法——如何掌握真正的中医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