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医药行业的一组文章2010.06.20_看风者_新浪博客

医药行业:国家政策的利空不改长期价值
2010年06月18日 16:42    兴业证券 王晞

  投资要点:

  事件:

  近日发改委公布了《药品价格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昨天医药板块的整体大幅下跌也与此有关,我们将分析该管理办法对医药行业的影响。

  点评:

  管理办法对药品定价给出了具体标准。从这份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政府治理高药价的决心很大,对不同类型的药品定价以及医药流通的差价率(额)均给出了明确的标准,这个在之前的政策中是没有体现的。从创新药到普药,只要进入了医保和基本xx目录,其指导定价的利润率上限都低于很多企业的实际利润率水平,政策之严厉,超出市场预期。(管理办法细则参见附录)

  政策出台的目的。进入医改以来,社会大众对药品价格的高企仍然颇有微词,在政府不继续加大投入的前提下,只能通过行政手段来促使药品的降价,降低社会医疗服务的成本。

  对医药制造企业的影响。我们认为,由于该管理办法对进入医保药品的药品定价均作出了严格的限制(未进入医保或者出口的仿制药可以市场定价),无论是创新型企业还是普药企业,都将面临药品价格下调、利润降低的风险。如附1中所示,即使是创新型化学药,其毛利率也不能超过63%,这个很难补偿企业前期巨大的研发投入和风险,鼓励自主创新的力度不够,对企业吸引力不大;而普药企业,由于流通环节中对差价率的限制,销量和利润将均会大打折扣。总体而言,化学仿制药企业受影响{zd0},生物制药和中成药企业次之,而立足于出口的原料药企业、医疗器械、以保健品和OTC为主的医药企业影响很小。

  对医药流通企业的影响。在管理办法中,明确限定了“政府指导价”药品“从出厂到零售之间的价格差额”,而且留下的加价空间很小,这样对很多代理模式企业的盈利影响很大。我们认为,此次政策的出台,可能会加速医药流通领域的整合进程,大型医药商业企业的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但利润率的下降仍然不可避免。

  对行业的整体影响。如果政策能如实执行,短期内医药企业利润水平将不同程度的降低,一些中小企业甚至会面临生存的压力,可能会引发行业洗牌;长期来看,该政策将促使医药企业加大产业升级的力度,争取仿制药出口,避免受到国内药品价格的制约,因此,我们认为,研发能力强的优质企业的竞争力有望得到提升。

  政策的可执行性。我们认为,本次政策打击面比较广,具体定价上核实企业的成本也有一定的难度,真正执行起来并不容易。由于该管理办法只是征求意见稿,后面正式出台的政策,不排除更为宽松的可能性。

  下跌原因。医药板块最近出现大幅度的下跌,我们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估值偏高,医药指数的平均PE达到37.43(TTM整体法),对沪深300(2696.166,-46.57,-1.70%)指数的溢价率高达145%,创历史新高。估值的压力,加上政策利空的诱因,引发了市场对医药企业盈利趋势变坏的悲观预期,从而导致了整个医药板块的调整。

  下跌后还能不能买医药股?买什么样的医药股?我们认为,目前虽然政策面偏空,但医药行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当估值调整到位、政策逐渐明朗的时候,就是再度买入医药股的大好时机。竞争力较强的一线医药股和成长性良好的小型公司是我们的{sx},我们看好其成长潜力,短期的下跌将会为长线投资者提供介入的良机。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估值压力加上政策利空,短期内可能会引起市场的心理恐慌,导致板块进一步调整;长期来看,医药行业基本面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当利空消化、政策转暖之后,医药股有望重拾升势,我们维持“推荐”评级。


药价调控消息令医药股暴跌 验证熊市轮跌定律
2010年06月17日 23:29  21世纪经济报道  言焱 上海报道

  医药的坠落,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6月17日,300医药指数跌幅5.76%,在中投证券行情系统里居跌幅榜xx。诸多高价强势医药股也出现松动。截至收盘,海正药业(26.50,-2.94,-9.99%)跌停,益佰制药(21.63,-2.39,-9.95%)、科伦药业、哈药股份、上海医药(16.87,-1.58,-8.56%)、贵州百灵等跌幅超过8%,跌幅超过5%的医药股40余只。板块中仅ST国药(6.16,0.29,4.94%)、迪康药业(8.93,0.39,4.57%)、美罗药业(8.24,0.18,2.23%)等8只个股红盘报收。更为重要的是,多数医药股已成放量破位下跌之势。

  “当市场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所谓避风港被打掉,这个市场才能有见底的可能。”在数周前,上海一位私募基金老总和记者聊起医药股时如是说。

  当日,引起医药股暴跌的导火索是,年内《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将出炉的消息。

  轮跌定律

  6月17日之前,医药股是基金经理心中的安全之地,优质医药股是良好的避险品种。

  2010年以来,医药板块的防御性在上半年得到充分体现,超额收益率为27%,排各行业{dy}。

  就在动荡的5月份,医药板块下跌2%,沪深300(2742.733,-16.13,-0.58%)指数下跌8.15%,医药板块再度跑赢大盘。但抗跌的背后,是估值已经趋于高位的尴尬,至6月初,医药板块经历两次深度回调,整体市盈率水平仍在38倍左右。重点公司2010年的PE平均为37倍,相对沪深300估值溢价率112%,处于历史高位。

  根据策略大师监测结果显示:17日,净流出资金居前的板块是:生物制药净流出21.60亿元;电子信息净流出10.65亿元;电子器件净流出6.32亿元。

  显然,医药已经成为机构疯狂减仓的对象。为何?

  上海某公募机构人士告诉记者:近日,《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即将出炉的消息在证券圈内广泛流传, “大家的预期开始动摇。由防御性品种突然变为地雷性品种,大家就开始积极打听,当听到一个机构有减仓的动作时,其他的机构随即跟进。”

  据悉,近日部分药企、相关协会接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部已酝酿了至少五年的重要文件,有望在2010年下半年正式出台。照此规定,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药品价格时的标准更加细化,对药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管制也更加严格。新一轮药品全面降价或将开始。

  “从根本上说,医药股不可能长久享有高估值,这不现实。”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熊市都是一个板块接着一个板块的下跌,{zx0}开始的时候是地产、金融,然后是钢铁建材、化工,现在则是医药,只有这样,整个市场的估值重心才会不断下降直到合理水平。”

  某券商在其中期策略中提醒说,从2008年的情况看,在大盘持续下跌中,医药指数在大盘下跌的初期和末期都明显强于大盘,但中段有和大盘同步的补跌走势。医药股相对于大盘的差距难以进一步扩大,投资者宜在医药板块出现一定程度调整后再介入。

  显然,历史经验和研究机构的预警已经为此次医药股暴跌埋下了伏笔。

  铁腕降价?

  有人半戏言说,高药价和医改遇阻已经成为当下的主要社会矛盾之一。

  然而,医改的失败和高药价的维持,迷惑了众多分析师。

  就在近日,国信证券发布下半年医药投资策略就坚持认为:“无论行业还是医药上市公司板块都出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对医药行业进入十年黄金发展时期的中长期判断更为坚定;短期而言,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显露出的行业转暖、上市公司业绩转强趋势有望延续。”

  若药价不降,或者本次《药品价格管理办法》仍然不能起到遏制高药价的问题,上述预测或许能成为现实。

  以云南白药(62.91,-4.69,-6.94%)为例,其2009年财报显示,2009年度其医药制药业的毛利率为 73%,而医药制造占其主营业务的比例达87%以上。这一利润水平已经持续多年。

  医药行业的另一龙头恒瑞医药(45.09,-3.91,-7.98%),2009年医药制造业毛利率为84%,相比传统产业平均不到30%的毛利率,医药制药业{jd1}堪称暴利。

  一位券商医药研究员认为,此次药价改革力度已经空前。据他介绍,《药品价格管理办法》根据药品性质,将药品价格管理形式分为三类: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

  这一分类和以往相比并无改变,但新规对前两类药品的定价细节做出了不少调整。

  文件规定: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以及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特征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其余药品则实行市场调节价。其中,由政府财政统一购买、免费向特定人群发放的xx,实行政府定价,即由价格主管部门直接制定出厂价格;而政府指导价,则是由价格主管部门制定{zg}零售价格。

  记者就此《办法》对上市公司的影响采访一家医药上市公司的高管,其在电话中表示,“若真严格实行,估计很多品种的药品都将被实实在在的降价。虽然这对2010年的业绩不会产生多大问题,但以后则很难说。”

  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当高药价的利益链即将被打破,那么原来对行业景气度的判断就不得不随之发生变化。问题是:药价虚高问题真的能解决吗?


业内人士解释医保新药涨价:费用耗在公关医生上
2010年06月18日04:06  大洋网-广州日报
  30多种新进国家医保目录药品涨价 涨幅高达82%

  发改委已启动核价工作 不合理涨价一律不予认可

  2009年国家医保目录新增了260种药品,其中30种,在进入目录前后纷纷涨价,问题出在哪?记者了解到,进入各省医保目录的药品也有类似现象。离谱的是,药厂居然大吐苦水:我们并未从涨价中获利。这笔钱被谁赚走了?

  发改委昨已紧急表态,称对企业在医保目录公布前后的涨价行为将从严核查。

  记者黄佩

  药品的注册、安全、质量等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负责

  药品的报销由社会劳动保障部门负责

  药品的价格由发改委和地方物价部门负责

  药品的招标采购由卫生部门负责

  药品的流通市场由商务部来管

  药品卖不卖得动医院方面很重要

  新进药品超一成涨价

  与2004年版的目录相比,2009年新版医保目录增加了260个药品。据媒体报道,这其中已有30多个品种的药出现价格上涨,从涨价时机来看,大多数集中在医保目录公布前后。

  就在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4天,深圳一家药业有限公司在山东省物价局进行了调价备案,将其生产的20mg单位的阿柔比星冻干粉针剂价格调整为每支121元,按照物价局的文件,这个新价格就在去年11月30日起开始执行。在此之前,这个产品的价格为113元。11月30日,国家医保目录公布,20mg的阿柔比星冻干粉针剂名列其中。

  比阿柔比星早5天执行新价格的,还有一个新进全国医保目录的药品。按照辽价发(2009)111号文件,一家当地公司生产的名为榄香烯口服乳的药品,在去年11月25日提高了价格。在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前,榄香烯口服乳进入了辽宁省医保目录。一支20ml∶200mg的榄香烯口服乳新价格为170元,而在提价前,同样规格的榄香烯口服乳价格仅为每支93.5 元。也就是说,在全国医保目录公布前5天,这个即将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价格上涨了82%。

  涨价之后可获得较高政府定价

  该报道还称:当一家企业获知自己的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会马上填写一个表格,列明涨价原因,向当地物价部门进行价格调整的备案。涨后价格获得当地物价部门认可后,企业以此为据到各地参与药品招标。如果上涨以后的价格不被部分地区认同,有的企业会干脆放弃这几个地区的招标以维持高价。

  “用这样的方法操作半年或一年后,发改委看到的价格,就变成了企业上涨之后的高价,政府定价自然也水涨船高。”业内人士说。

  药厂:

  一进医保目录公关费用大涨

  广州一家药厂的负责人陈海(化名)昨天告诉记者,其实这种操作模式在医药企业并不是个案,甚至可以说比较普遍。除了进国家医保目录会涨价之外,进一些省份的医保目录也有类似做法。据悉,人保部门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之后,各省份还将制定本省医保目录,并有243个药品的调整权(可增补、删除)。“谁能进去,就要看工作做得到位不到位。尤其是药品销售{zh0}的省份,药厂更是想尽办法抬高价格。”陈海说。

  业内人士:药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之后,就有更多的医生需要打点

  “医保药品一般都较受患者欢迎,但是医保目录里同类产品也很多,医生凭什么要开你家的药?就看你的公关做得到位不到位,这需要费用支持。政府的定价是{zg}零售价,这一上限封得是高还是低,直接关系着药品能用的中间费用(出厂价与采购价之间差价)的多少。”

  陈海还告诉记者,一些产品在进医保之前上涨的价格,厂家并没有赚到多少,更多消耗在中间费用上。因为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之后,产品将在很多省份招标采购,也将在更多医院实现销售,有更多的医生需要打点,这些都需要费用来进行公关。

  药店:药店如不愿提价,有的药厂为了维护医院的价格,会放弃药店销售

  广州某大型医药连锁企业总经理昨天告诉本报记者,一些进医保目录前涨价的药品往往会进行药店价格的维护。因为物价部门制定一个药品的价格会参考各种因素:厂家自己的报价、同类产品的价格、药店零售价格等。因此,作为药品销售的另一个渠道——药店的价格,往往是企业最头疼的。因为同样的药店的价格往往要比医院的低。有的药厂为了保证医院的价格,甚至根本不在药店销售自己的产品。

  “对一些不听话的药店,药厂宁愿撤货,也要保证医院的价格。还有一些厂家会跟药店进行协商,双方达成利益共识后,药店的价格就会上涨。”该人士说。他还向记者透露,在国家基本xx目录颁布前的一段时间,有几个厂家要求他们药店对产品进行价格维护,其中有一家还是外资药企。

  记者观察:

  作为生产企业,总是有办法让自己高价药合法化,打掉一个高价药还会有新的冒出来。问题解决的关键还要在根子上,除了医药分家这一老生常谈的办法之外,如何改变药品多头监管的弊端,使得监管体系更加畅通,而不是条块分割,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市民:

  冤枉钱还得我们掏

  市民购买医保目录中的药品可以报销一定的比例,这中间有政府财政投入、用人单位的投入也有市民每个月交的医保费。医保目录里的药品价格高低,不仅关系到政府的财政投入,还关系着市民的荷包。按照上面所举的例子计算,一支20ml∶200mg的榄香烯口服乳新价格为170元,而在提价前,同样规格的榄香烯口服乳价格仅为每支93.5 元,如果按照广州现在的统筹门诊报销比例,此药医院按{zg}零售价出售,市民在社区门诊开此药,按照65%的报销比例计算,将要比提价前多付出26.77元。而政府财政支出的医保资金也将多掏钱。

  “财政投入最终不也是来自我们纳税人吗?到{zh1},这些利益却让给了医院、医生、药厂,你说冤不冤?”昨天,家住荔湾区的杨阿姨心痛地说。

  发改委正在研究

  “反暴利”认定标准

  本报北京讯 (记者赵琳琳)针对部分药品在新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后涨价的问题,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昨日表示,目前,发改委已启动对新进国家医保目录药品的价格核定工作。对于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前,企业突击涨价的,将严格成本核查,属于不合理涨价的,定价时一律不予认可;对于进入目录后、政府定价前涨价的,将责令相关企业恢复原价,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据介绍,由于需要开展成本价格调查等工作,药品从进入医保目录到政府核定限价标准,需要一定时间。为不影响市场供应,按政策规定,在政府未定价前,经营者可以暂按市场实际价格执行,但不得随意涨价。

  这位负责人表示,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是药品{zg}零售限价,主要是“防涨价”。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新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在控制涨价同时,配合招标采购,促进企业通过竞争合理降低价格。对于企业自主定价,正在研究“反暴利”的具体认定标准和程序,将依此打击恶意抬高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多种药品在新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后大幅涨价
 2010年06月17日04:15  中国青年报
  去年售价还是93.5元的药品,如今价格提高至170元;去年售价1082元,如今售价1580元……就在各地纷纷开始新一轮的药品招标采购期间,记者发现,一些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开始悄然涨价。

  从记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已经有30多个品种的药,价格出现了幅度不一的上涨。而从这些药品的涨价时机来看,大多数集中在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后。

  是什么原因使得进入医保目录中的药品涨价?这样的价格上涨是否意味着药品定价机制中存在漏洞?

  医保目录公布前后药企纷纷涨价

  2009年11月的{zh1}{yt},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新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与2004年版的目录相比,新版目录增加了260个药品。

  对药品生产企业来说,这个被简称为医保目录的文件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企业的发展,是企业扩大市场的金字招牌,因为如果进入医保目录,就意味着企业的产品将获得大量、稳定的订单,也意味着企业的成本将摊薄,价格有了下降的空间。

  有意思的是,就在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4天,深圳一家药业有限公司在山东省物价局进行了调价备案,将其生产的20mg单位的阿柔比星冻干粉针剂价格调整为每支121元,按照物价局的文件,这个新价格就在11月30日起开始执行。在此之前,这个产品的价格为113元。

  11月30日,国家医保目录公布,20mg的阿柔比星冻干粉针剂名列其中。

  比阿柔比星早5天执行新价格的,还有一个新进全国医保目录的药品。按照辽价发(2009)111号文件,一家当地公司生产的名为榄香烯口服乳的药品,在11月25日提高了价格。

  榄香烯是一种用于xx肿瘤的药品,上述公司生产的榄香烯口服乳在2002年9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前,榄香烯口服乳进入了辽宁省医保目录。

  从文件上看,一支20ml∶200mg的榄香烯口服乳新价格为170元,而在提价前,同样规格的榄香烯口服乳价格仅为每支93.5 元。也就是说,在全国医保目录公布前5天,这个即将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价格上涨了82%。

  另一家公司生产经营的xx药“地氟烷”也是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其240ml装的品种,每瓶价格从1082元提高到了 1580元,涨幅达到46%。

  更有甚者,一种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仿制药,不仅价格上涨,上涨后的价格甚至超过了原研药。

  一家公司生产的白眉蛇毒凝酶几乎全线上涨,其不同规格的产品涨幅均在20%左右。蛇毒凝酶是一种用于凝血的药品,这家公司的产品仿制的是一种瑞士进口药品,二者所用的蛇种不同。

  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是注射类药品,所用蛇种不同,理论上应该按新药进行审批,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临床来检验。上述仿制药当年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的时候,是按照仿制药进行申请的。

  据悉,1989年,上述瑞士原研药进入中国市场,2004年,上述仿制药获得国家xxx批准,进入市场。但从目前的价格看,1个单位瑞士原研药价格为51.6元,而同样规格的上述仿制药则为65.8元。仿制药比原研药高出了14.2元。

  药品涨价的非典型理由

  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企业非但不降价,反倒涨价,是什么原因?

  榄香烯口服乳的生产企业的一位营销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的榄香烯产品是{dj2}产品,属于国家二类新药,此次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价格确实做出了调整,在全国各地都执行调整后的价格。

  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榄香烯口服乳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GMP认证改造费用、厂房改造、设备更新、企业管理等原因。

  然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了客观因素,目前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一些漏洞,给了企业钻空子的机会。国家医保目录的制定,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但价格的制定,在国家发改委。在国家医保目录公布新品种时,国家发改委并不能立刻制定出相应的价格,而是要在各省进行价格调研后,才能拿出政府定价。

  “在我国,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由政府定价,未进入医保目录的则由企业自主定价。”这位业内人士说,从逻辑上说,政府定价要看国家发改委的定价,但由于工作量的原因,对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国家发改委往往不能在{dy}时间全部调查清楚每一种药的价格。结果,就变成了药企向所在地物价部门登记备案,国家发改委再参考各地招标价格。这样一来,发改委定价参考的,往往正是企业上涨以后的价格。

  据悉,在每次增补医保品种讨论的时候,一些企业都会派出大量人手四处公关。有的在最终的医保目录公开前,就已经获知自己的产品是否进入目录,就有了价格操作的时机。

  这位业内人士给记者描述了一些企业调整价格的流程:

  当一家企业获知自己的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会马上填写一个表格,列明涨价的原因,向当地物价部门进行价格调整的备案。涨后价格获得当地物价部门认可后,企业以此为据到各地参与药品招标。如果在某几个地区,这个上涨以后的价格不被认同,有的企业干脆放弃这几个省的招标,以维持其上涨后的高价。

  “用这样的方法操作半年或一年后,发改委看到的价格,就变成了企业上涨之后的高价,所确定的政府定价,自然也水涨船高。”这位业内人士说。

  这位业内人士举例向记者说明,假设,一种药品在医院售价115元,医院的进价为100元。那么代理商名义上的进货价是90元,实际上代理商从生产企业的进货价可能仅为18元。也就说,这18元就是生产企业保本、盈利的底线,在18元~90元之间的72元,则被用于临床费用、缴税、配送费、医药代表提成、公关费等各项支出。

  如果这家企业在进入医保目录之后成功提价,代理商的进货价并不会改变。由于价格上涨增加的利润,则由生产企业与代理商进行分成。由于医院可以在药品进价基础上加价15%,如果药价提高,医院加价后也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医院也倾向于价格高的药品。

  这样一来,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医院都能从提高的药价中获得好处。

  在辽宁省物价局,两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药价调整是综合考虑,有三个因素重点考虑:一是要参照外省的价格,二是参照本省现行的价格,三是考虑企业的成本。按照国家现行的政府定价办法,企业如果要调整价格,需要向物价局报备相关资料,“物价部门的工作压力很大。”

  这两位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涨价的流程是先向所在地物价部门报备,然后由当地物价部门上报国家发改委,最终由国家发改委定出政府价格。

  “原料、人工成本、能源、制造费用、市场短缺与否等等,都是企业涨价的理由。”这两位负责人说。

  但是,这两位负责人没有提供该省涨价药企的登记备案情况。

  药价形成机制是否需要改进

  按照我国目前的药价形成机制,药品价格基本上分三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由国家发改委制定价格;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但进入各省医保补充目录的药品,则由所在省制定指导价格;其余的药品,按照市场状况自主定价。

  “企业报价的时候,需要填一个统一的表格,列明各项成本等内容,基本上都是企业自己填写,物价部门很难查实。”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少药企在当地都是纳税大户,靠着多年积攒的人脉关系,能够层层过关抬高价格,这样一来,国家发改委采集的价格数据就成了高价,降低药价的初衷就被打破。

  据这位业内人士介绍,国家发改委也在想办法调查药品的真实底价,也就是代理商从生产企业拿到的进货价。去年就曾采集这个数据,但一些代理商修改了价格。

  今年5月,天价芦笋片事件在社会引发重大反响。

  由四川川大华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dj2}生产的芦笋片2002年进入市场,用于癌症的辅助性xx。该药品出厂价仅为15.5元,但在各地的招标价格却高得惊人,其在黑龙江、湖北、河南的中标价格分别是160元、133元和107元。在湖南,该药品进入了该省医保目录,湖南省药品招标采购部门为其设定的价格为136元;该药品进入医院后,其售价则达到了213元。

  据媒体报道,湖南省物价局相关负责人对此作出了解释,认为由于没有市场零售药店价格进行参考,只能参照周边省市的价格作出政府指导价,从而导致定价偏高。

  药品价格究竟该如何制定,业内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今年6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出《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按照这个文件,今后在药品定价方面,政府将设定药品应有的成本价,避免企业乱报价,最终影响药品出厂价。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物价部门能够真正掌握企业的成本并严格监督企业涨价行为,药价问题将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物价部门如何能够真正了解企业的真实成本,真正核实众多药品的价格信息,将会是不小的难题。本报北京6月16日电


政策利空药企 发改委划区调研降药价
2010年06月11日 21:10  华夏时报
  此次摸底向重点城市及药价问题多发地派出调研小组,对药价全面调查

  本报记者 董映颉 北京报道

  本该是救命的药,却以要命的价格出售。药价虚高的纪录不断被打破,已经翻高到2000%。

  6月10日,记者从接近发改委的一位消息人士处获悉,发改委正在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对重点城市和药价问题多发城市派出调研小组,降低偏高的药品价格,药品调查内容包括成本价格、市场价格、中标价格、省定价等各项价格因素。同时,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已经开始征求意见,近期即将出台。治理虚高药价行动已箭在弦上。

  发改委亲自摸底药品价格

  治理虚高药价,似乎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6月10日,记者从接近发改委的一位消息人士处获悉,国家发改委正在进行全面摸底排查,降低偏高的药品价格,并推动今年实现60%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xx制度。

  据上述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此次发改委的摸底与以往常规调查药价不尽相同。以往发改委摸底均以各省市为单位,组织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填报药品成本和价格调查表。而此次发改委采取调研市场与企业填报调查表同时进行的方式,对重点城市和药价问题多发城市派出调研小组,对所有企业自主定价药品和政府指导价药品进行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全面调查。药品调查内容包括成本价格、市场价格、中标价格、省定价等各项价格因素。

  贵州一制药企业的北京销售代表告诉记者,药价的虚高主要发生在层层加价的流通环节。比如,2毫升装亮菌甲素注射液每支成本为1.5元,给全国代理商的价格是3元,全国代理商给省级代理商的价格是6.5元,省级代理商给县级代理商或医院的价格是15元,医院给患者的价格很自然就到了20元以上。

  同时,医院也难辞其咎。有的药品进入医院,需要收取“开户费”,医院科室主任和大夫收取“临床费”,{zh1}到患者手中,很多药品就成了难以承受的“天价”。

  中国医药(15.50,-0.12,-0.77%)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向记者表示:“就市场监管这个环节来看,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价格。而如果要控制价格,最重要的就是摸底。”

  他表示,药品价格调查是一项常规业务工作,发改委几乎每年都会进行。但是,以往价格摸底主要由各省市的物价部门来负责。“医药代表在一些中小城市渗透得很深,因此很多时候物价部门摸底上来的价格并不真实,发改委如果要下决心降低高药价,就要亲自下去摸底排查。”

  药价管理出新规

  除了亲自摸底市场,新的药价规定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当中。

  近日,国家发改委制定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在向中国价格协会、中国化学(4.15,0.01,0.24%)制药工业协会、中国中药协会等七家协会征求意见,反馈意见被要求在6月15日前上报。

  《征求意见稿》称,药品价格管理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其中,列入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药品以及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特征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

  “此次发改委新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改革的力度还是很大的,在药品的出厂环节和流通环节都有价格控制。这和不久前广东刚刚公布的‘三控’模式十分类似。”北京解放军三零一医院主任医师李明告诉记者。

  5月20日,有着医改试点身份的广东省下发通知,对省内销售的属于政府价格管理范围的药品控制其{zg}零售价、实际供货价和流通差率,被称为“三控”模式。这意味着,流通差价将有明确上限,药品生产企业还必须报备出厂价或口岸价,并且原则上半年内不得自行调整。

  李明分析,如果生产、流通、销售三个环节都实行政府干预,那么市场定价的作用就会被弱化。

  实际上,早在去年11月底,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人保部便联合发布文件,要求对药品流通环节差价率(额)实行上限控制,但并没有做出具体要求。

  而据广发证券(35.20,-0.28,-0.79%)医药分析师葛峥分析,广州的“三控”模式,对当前低价招商模式、普药营销模式、零售药店高毛利盈利模式、药店联盟等将产生重大影响。“新的管理办法将使得底价开票模式下的‘过票’行为没有操作空间。”她表示。也就是严控流通环节大幅加价行为。

  药企重演2006年老故事?

  在自主定价药品不断被曝“虚高”的情形下,很多市场分析人士担心,在一系列降价、治贿的重拳“击打”下,类似2006年行业景气度急挫的“老故事”会再度上演。

  广发证券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今年下半年,发改委制定的自主定价药品暴利界定标准或将出台,对医药行业将是个重大打击,相关上市公司或将在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上半年受到上述政策的影响。2006年是{zh0}的前车之鉴,当时在打击商业贿赂的大棒下,整个医药产业陷入了低谷。”

  2006年上半年,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药品降价政策,并对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进行了力度较大的专项整治。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6年医药行业运行情况报告显示,就在那一年,医药行业的工业生产和商业销售增幅均下滑,企业效益下降;医院终端药品销售增幅创近10年新低。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医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4%,但净利润却下降了23%。

  而今,现实的情况与历史出奇的相似。这让近期多家证券公司对沪深两市医药板块的下半年走势忧虑重重。6月3日,华泰证券(14.32,-0.12,-0.83%)在其行业月评研究报告中,直接把“医药调整初现,建议避免介入”列为了报告的标题。

  尽管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医药板块整体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都很好。但是,“目前导致部分药品出现价格虚高甚至暴利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供应体系的不合理。而新的药品招标政策出台后,或将引发市场新一轮的降价潮。”广发证券上述分析师告诉记者。

  不过,资料显示,在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在以打击商业贿赂、降低百姓药价负担为目标的政策引导下,医药行业曾遭遇26次药品降价潮,同期行业景气度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但是,也有分析师认为,发改委和卫生部此次“出招”治理药价虚高,从今年的重点来看对医疗机构的影响或更加直接。而且,取消药品加成也是一项长期工作,对上市药企的影响不会那么快和直接。毕竟,此次打击药价虚高能否见到成效,最终取决于决策层的决心。

 
发改委将制定暴利界定标准防药价虚高
2010年05月26日03:51  京华时报

  据新华社电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人士昨天介绍,国家发改委将采取四项措施,加强药品价格管理,加大对流通环节恶意加价、牟取暴利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降低虚高药品价格。

  这位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近日组织召开了全国物价局长座谈会,贯彻落实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参加会议的这位国家发改委人士说,国家发改委将采取的四项措施包括:对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加强市场购销价格调查;对政府指导价药品加强成本审核;建立基本xx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改进药品价格管理方法。

  对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物价主管部门将加强市场购销价格调查,研究制定牟取暴利的界定标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加大对流通环节恶意加价、牟取暴利行为的打击力度,一经查实,予以曝光。

  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说,物价部门将对政府指导价药品加强成本审核。对纳入医保报销、从企业自主定价转为政府指导价的,要核实真实出厂交易价格,严格审核成本费用明细,防止企业虚列成本,虚报价格。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进行全面摸底排查,降低偏高的药品价格,以推动今年实现60%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xx制度。对其他政府指导价药品价格将分期分批进行复核,根据成本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在研究改进药品价格管理方法方面,国家发改委正在修订药品价格管理办法,探索有利于推动降低招标采购等市场交易价格的方式方法。对流通环节实际加价率进行监控。

  这位人士说,在取消医院药品加成的过渡期间,国家发改委为调动医院使用低价药的积极性,拟在不突破现行15%加价政策前提下,适当调低高价药加价率,相应提高低价药加价率,实行差别加价政策;进一步扩大药品剂型规格差比价规则的实施范围,防止企业采取变换剂型、规格等方式变相涨价。

  这位人士还透露,物价部门在降低药品价格的同时,将注意保护企业研发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的积极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品,以及按照高标准生产的药品,给予价格支持,允许获得相对高的利润率。


专家称药品生产成本仅占药价5%
2010年05月26日05:06  新京报   据新华社电

  据新华社电 昨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有关人士介绍,国家发改委将采取四项措施,进一步降低虚高药品价格。

  这位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近日组织召开了全国物价局长座谈会,贯彻落实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参加会议的这位国家发改委人士说,国家发改委将采取的四项措施包括:对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加强市场购销价格调查;对政府指导价药品,加强成本审核;建立基本xx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改进药品价格管理方法。

  自主定价药界定牟利标准

  对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物价主管部门将加强市场购销价格调查,研究制定牟取暴利的界定标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加大对流通环节恶意加价、牟取暴利行为的打击力度,一经查实,予以曝光。

  指导价药品要核实交易价

  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说,物价部门将对政府指导价药品加强成本审核。对纳入医保报销、从企业自主定价转为政府指导价的,要核实真实出厂交易价格,严格审核成本费用明细,防止企业虚列成本,虚报价格。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进行全面摸底排查,降低偏高的药品价格,以推动今年实现60%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xx制度。对其他政府指导价药品价格将分期分批进行复核,根据成本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药价管理办法正在修订

  在研究改进药品价格管理方法方面,国家发改委正在修订药品价格管理办法,探索有利于推动降低招标采购等市场交易价格的方式方法。对流通环节实际加价率进行监控。

  这位人士说,在取消医院药品加成的过渡期间,国家发改委为调动医院使用低价药的积极性,拟在不突破现行15%加价政策前提下,适当调低高价药加价率,相应提高低价药加价率,实行差别加价政策;进一步扩大药品剂型规格差比价规则的实施范围,防止企业采取变换剂型、规格等方式变相涨价。

  ■ 专家分析

  药品生产成本仅占药价5%

  最近湖南湘雅二医院被曝高价销售癌症辅助xx芦笋片,出厂价仅15.5元,到医院竟卖到了213元。药价是如何虚高上去的?专家透露,药品的生产成本仅占药价的不到5%,药价形成的大部分利润被销售环节所吞食。

  一位在国有医药公司主管过10年销售的人士透露,我国生产的大部分西药的生产成本还不到零售价的5%。比如一种名为“恩丹西酮”的化疗止吐药,规格8mg/支,医院售价80元-90元,但其生产成本是多少呢?1公斤有国家正式批号的恩丹西酮原料药市场价6万元,可以分装12.5万支8mg的针剂,平均每支的原料成本不足1元,加上包装及工资、管理等,成本也不到零售价的5%。

  医生回扣部分占药价20%

  如此低的成本,为什么价格会如此虚高?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专家成刚说:“药品定价的基础应是生产成本,但现在药价与成本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而是按照市场需求确定药价,定价者更多考虑的是市场需求量、需求者的承受能力、同类产品竞争的情况等。”

  专家认为,我国大部分药品都有几种可替代产品。与普通商品的市场竞争大打价格战相反,药品的市场竞争方式是逆向定价,竞争越是激烈,越得提高价格。原因在于药品既是商品,又不是普通意义的商品,其终端用户没有自主选择权,采用与否的决定者与付费者不同,患者是被动接受医生建议。只要打通医生这一环节,药品就有市场。

  为使医生更多使用自己的药品,药厂给出的回扣高低就成了影响医生开xx的重要因素,只有“高定价”才有“高回扣”的可能。据业内人士估计,医生回扣部分占药品零售价的20%左右。


廉价生物医药才是发展方向
时间: 2010-05-24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黄蓉芳 

转变发展方式虚实谈之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③

钟南山在科技创新论坛上提出

  本报讯 (记者黄蓉芳 通讯员卜浩健)     “传统医药也要走生物医药的创新之路。”在日前广州市科协举办的广州市科技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提出,发展生物医药,首先要把中医药作为生物医药研发的重要范畴;其次,要根据中国人的种族特性进行个体化防治;三是要重视对已有xx和技术的二次开发。
  只发表论文没效益不是创新
  钟南山认为,发展中国的生物医药,首先要认识到,搞生物、搞医学的都很重视转化医学。他说,国外建立了很多转化医学的中心,主要目标是把很多基础研究的东西更快地推进到临床,解决临床的问题。很多在实验室做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实验,要把它应用起来。但是,我们国家的体制,大专院校都是搞基础研究,发表论文了,甚至获奖了,就够了,实际上这不是创新。只有产生了效益,才叫真正走完了创新的过程。
  “发展生物医药,要使大多数人得益。很多创新的药太贵了,中国大多数病人用不起。方便、价廉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钟南山说,通常来讲,中药产品的价格是低于西药的,而广东本身的中药强省身份,更应发展传统医药基础上的创新医药。
  中医药创新可大幅降低药费
  他举例说,对肺癌的xx,医学界发明了一个新的靶向xx,它是专门针对表皮生长因子的抑制剂,这种药用在西方人身上用处不大,用在亚洲人身上有用。但是这种药一片是550元,{yt}吃两片,一共吃3到6个月,很多人根本用不起。又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每一次发作,肺功能的损伤就加重一次,发作几次就死亡了。有没有什么方法不让它发作,减少它发作呢?国际推荐的方法都是吸入皮质xx加长效B2受体激动剂,每个月需要350元到550元。
  “我们能不能用简单的、有着同样效果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钟南山说,他们做了10年的研究,用大白鼠做试验,仿制这些药,{zh1}的结论发现,阿司匹林有抗氧化作用,利用它的这个特性,白云山制药厂研发出了一种药。
  “研究发现,对照组中,每年发作次数是1.35次的人,用了这个药就减少到1.01次,减少了25%。”他说,用这种自主研发的新药,价格只有国际推荐方法的1/6到1/8,每人每年可以节省5000~8000元。

 
市场巨变考验药企价格策略 
2010-05-24

将来,药品定价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外资企业如是,对国内企业亦如是

    中国药品市场的高速增长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目前国际、国内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可以确定的是,一个新的全球药品市场排序将在2011年形成,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日前在厦门举办的2010年第四届中国医药营销新锐论坛上,与会的业界专家指出。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中国医药企业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尤其值得思考。
    对此,上海医工院信息中心主任助理芮伟向《医药经济报》记者表示:“价格是决定一切市场活动的无形之手,而新医改大环境将是未来所有中国医药企业{zd0}的课题。”
最重要的功课  
    据悉,2009~2011年,我国将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xx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这期间,各级政府承诺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拿出3318亿元。
    “就目前对产业{zd0}的影响因素而言,无疑就是新医改。但医改对于企业不仅存在短期和长期的不同影响,对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公司也有不同的影响。”IMS客户总监方芳向记者表示,未来的药品定价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外资公司如是,对中国企业亦如是。
    方芳指出,从外资企业的策略来看,调低产品价格也不一定就是成功策略。如默沙东的舒降之和葛兰素史克的喘乐宁,默沙东虽然对舒降之大幅降价以期获得迅速的销量提升,但却招标不中,而葛兰素史克的喘乐宁同样采取相同的策略,却在招标中100%中标,这样的对比也值得本土企业思考。
    记者在药交会上了解到,虽然国家目前并未强制进行xx经济学评价,但企业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定价策略。从现行政策来看,创新xx存在的机会显然要大于仿制药,而谈判机制与xx经济学亦将为其进入医保目录提供良好的机会。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振忠亦认为,未来有可能推行单病种付费,药企应积极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这种转变。
    而在商业领域,“未来,全国龙头和区域龙头分销企业的网络优势将会凸显。”国药控股运营管理部高层顾问干荣富指出,未来xx药的营销模式亦会随着代理方的改变而产生变化。因为政策层面的收紧,小公司可能拿不到配送权,即便是小公司有其灵活性,但一旦没有了配送权,有品种也做不了。
    “目前的趋势是,实力派将在化学药自主研发领域里出现,而它们若能坚强地‘活’下来,未来的竞争优势必将是无可比拟的。”芮伟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对于终端市场用药结构变化的分析指出,医保目录出台5年来,心血管、呼吸、骨骼与肌肉、生物考核、精神障碍等用药领域升幅较大,而慢性病人群的变化亦推动了医药经费的上涨,伴随着国家医保的扩容,用药就诊需求升级,亦相应会带来市场扩大。芮伟认为,企业应xx新药开发与品种的引进,不仅要选择好的合作模式,还要把握政策动向和找准目标品种。
重新定位  
    记者从第63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上了解到,最近5年里,由17个国家组成的新兴药品市场占据了全球药品市场约46%的份额,而中国正是这块市场中的{zd0}贡献者。在2008年金融危机令各国经济饱受冲击,跨国药企们开始收缩之时,中国的增长就已经令世界惊叹。
    方芳表示:“如果将全球新兴药品市场重新定位,共有17个国家组成的药品新兴市场将占据未来5年中全球药品市场增长的{zd0}份额,2008年,这块市场占全球市场的比例是43%;到2013年,新兴市场将占据全球药品市场的48%。其中,中国是主要贡献者,也是全球{zd0}的一级新兴药品市场。”
    随着新医改各项举措的落地,目前,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入已经是xxx的,许多跨国药企已经采取行动在向社区医院加速渗透。拜耳、诺华、雅培等一批跨国药企已纷纷在社区医生培训、患者教育、基础医疗设施支持上加大投入力度。而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机会与挑战亦同时并存。
    据悉,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医药制造企业正盯紧抗肿瘤药研发市场,一些有代表性的大型药厂和中等规模的传统药企、专业药企、生物公司,以及创新型研发企业都有意在这一领域大展宏图。“中国市场变化多端,没有{jd1}的市场{ldz},对于企业而言,只要政策把握得正确,执行好,就可能占领部分市场。”方芳向记者分析指出,医药企业生产领域原来的区分较为清晰,但现在的市场界线越来越模糊化,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企业的远景目标要明确,市场定位要准确,运作方式要xx,三个方面要协调一致,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企业布局一定要找准方面。从营销手段上来说,专业的推广公司将会受到青睐。”北京医保横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经理马宝琳认为,现在市场对专业化推广的需求较大,而且很多代理商的专业能力亦超过了企业。有市场调查表明,代理商更多地希望企业把产品的专业化先做好。马宝琳认为,如果不是新产品,那么,进行医院科室会议营销非常浪费而且无效。而药品的临床价值将会越来越受到xx,医药营销将是在医保、招投标、基药目录之外的又一道门槛。


我国氨基酸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来源:医药经济报 2010-5-17
 
  国际:骨关节保健品的主力军
  氨基葡萄糖具有3个主要作用:{dy},修补(或修复)业已磨损的关节软骨及其周围软组织,使关节面保持光滑;第二,促使关节间生成更多的关节滑液,从而减轻走路时关节间的摩擦力;第三,xx作用,可xx关节炎症状。
  在大量研究的支撑下,氨基葡萄糖对骨关节的保健和xx作用于上世纪90年代得到了美国、欧洲与日本医学界的承认,并相继批准其作为保健产品上市。至今,在世界各国上市的骨关节保健食品,添加氨基葡萄糖成分的产品占据了半壁江山。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广生产和应用氨基葡萄糖类骨关节保健食品的国家。由于患有骨关节疾病的人数众多,不少美国老年人常年服用氨基葡萄糖产品。
  在美国市场上,氨基葡萄糖类骨关节产品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添加化学xx药的氨基葡萄糖制剂,受到FDA的严格管理。这类制剂主要有氨基葡萄糖+布洛芬、氨基葡萄糖+吡罗昔康。二是为数众多的氨基葡萄糖类保健食品,按膳食补充剂类产品进行管理。
  其中,氨基葡萄糖类保健食品又可分为3类:一是单纯的氨基葡萄糖成分制剂;二是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的复合制剂;三是氨基葡萄糖+其他成分组成的复方产品,如氨基葡萄糖+MSM(一种保护骨关节的保健物质)、氨基葡萄糖+菠萝蛋白酶、氨基葡萄糖+维生素D3、氨基葡萄糖+透明质酸等。
  美国骨关节保健食品年销售额9亿~10亿美元。其中,氨基葡萄糖类产品年增长率高达36%,有90%的原料来自中国。
  我国:原料大国小众消费
  我国从上世纪70年xx始,利用沿海地区大量的海洋水产加工副产品——虾蟹壳生产甲壳素,进而开发出系列衍生产品,如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等原料。上世纪90年代中,我国已经成为全球{zd0}的甲壳素与氨基葡萄糖原料生产国和出口国。
  目前在我国沿海地区,至少有一二十家企业在生产氨基葡萄糖原料,以浙江、江苏年产量{zg},山东、辽宁次之。国内氨基葡萄糖总产能为2800~3000吨,实际产量在1500吨左右。而国际市场上氨基葡萄糖原料的年消耗量在3000吨左右。
  但是,氨基葡萄糖的保健作用在我国鲜为人知,国内保健品市场上少见其身影,大量原料以低价出口至欧美与日本。
  近几年来,海外厂商生产的氨基葡萄糖类骨保健食品(如麦金利、澳帝力等)开始打入我国市场,但售价高昂,每瓶(300粒)售价300~400元人民币(在美国,每瓶售价仅20多美元),售价大大超出了我国普通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因而销路大多不好。
  不过,国内已经有多家公司开始生产国产氨基葡萄糖类保健食品,山东、浙江、厦门、大连、青岛、广州和北京等地均有氨基葡萄糖类保健食品上市。江苏南通双林生物公司(国内甲壳素产销量{zd0}的企业之一)也准备上市销售氨基葡萄糖保健产品。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有1.3亿,其中至少40%患有不同程度的骨病,氨基葡萄糖作为一种在发达国家上市多年的骨保健产品,在国内无疑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预期年销售峰值可达50亿~60亿元人民币。目前影响销路的关键在于零售价,要看国产氨基葡萄糖保健食品能否放低身段,使之成为大众消费品。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医药行业的一组文章2010.06.20_看风者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